一、心商是心理健康的商数与尺度
1.什么是心商(PQ)
心商是心理商数(PQ),Psychology Quotient)的简称,是指人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健康程度状况,简单地说,心商就是测试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尺度。
从心商的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有安全感
心理健康的人可以接纳自己的一切方面,不受情绪的支配,能承受挫折、恐惧和不幸,不会惶惶不可终日。
(2)情绪稳定,心情愉快
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满意、宁静等积极情绪多于忧伤、痛苦等消极情绪。情绪本身具有波动性等特点,健康人能够适度调节、控制情绪情感,避免狂喜狂怒、忽悲忽喜,心情多数时间保持乐观、开朗、平和。
(3)意志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理想,不怕困苦、不怕艰难。意志健全,能克服人生征途上的种种困难。
(4)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情感体验、正确的评估。如果摸不清自己的底细,把自己估计得太高或太低,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估计太低则自卑感强烈,估计过高,可能实现不了自己确定的目标。
(5)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的人,不怕到新环境中去学习、工作、生活,能够积极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心理不健康的人,如果面临一个新环境,则会恐慌、束手无策。
(6)能够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乐于学习、工作、社交
心理健康的人能对现实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妥善处理遇到的困难、麻烦。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逃避现实,或者用幻想代替现实,不敢接受现实提出的挑战。
(7)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帮助人、关心人,相应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关心。与人相处融洽愉快,心中感到安全,讲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忙。人际关系紧张的人,随时担心别人整自己、害自己,心理负担极重,性格外向的人紧张不安,内向者则孤独苦闷。
(8)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人格完整和谐,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全作共事,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9)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符合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有不同的人生任务。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与相同年龄段多数人相同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什么样的心商才算得上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人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能够对外界做出正确的、良好的适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功能。
评价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和检查一个人的生理是否有问题截然不同,因为它毕竟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客观标准。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力求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加以界定。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下列品质:
√对现实具有有效的知觉;
√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
√在其环境中能保持自立,能欣赏宁静;
√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伦理;
√对平常的事物能经常保持兴趣;
√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并有乐于助人的热情;
√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并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显然,马斯洛所界定的标准适用于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少年来讲,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人的心理健康以什么为标准呢?
综合国内外专家们的观点与看法,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条件。因为,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怎样才算智力正常呢?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可分三个等级:超常(智商130以上),中常(智商100左右),低常(智商在70以下),前两个等级都属于智力正常,最后一个等级属于智力不正常,因而不具备正常人的心理机能。
(2)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并悦纳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身体、智慧、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全部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而且也还包括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例如,一个中学生,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不但对自己能公正客观的评价,而且对别人也能正确评价,并能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学识、品德不断向高水平发展,我们就认为他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但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而且还要悦纳自己,不能把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当成包袱总是挂在心上,以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会使自己的精神被缺点和弱点所压倒,而使得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法发挥。实践证明: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总是担心自己被别人看不起,从而表现出自卑、自贱的心理状态,所以他们是难以成功的。每一个同学不但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还要悦纳自己。
(3)情绪稳定、乐观
情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以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为主导,并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等情绪的。因为这种心理活动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处于消极悲观、闷闷不乐的精神状态中,而这种情绪体验会使人丧失信心、反应迟钝,对前途感到黯淡、渺茫。
例如,某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小学五年级时,母亲不幸去世,从此,他为失去母亲而心情非常沉重,整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长期的郁闷和痛苦,使得他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成绩下降,最后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愉快的体验会常常发生,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经受住逆境和困难的考验,沉着应付、心胸开朗、情绪稳定,就能顺利地渡过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
(4)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家长及同学。心理健康的同学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中,能够扮演好不同的交往角色,把握好自己在学校、家庭及班级中的位置。
例如,在学校,能够努力学习,尊师爱校,努力做个好学生;在家里,能够尊敬父母,尊敬长辈,争取做个好孩子;在班里,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努力做个好朋友。
在交往中,如果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思想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对他人产生陌生感,自己就会感到孤独、苦恼。因此,作为中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与别人交往,并在交往中以诚恳、谦虚、宽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相信你会有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的。
(5)心理行为符合青少年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心理行为模式不同,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严重偏离其年龄特征,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青少年应该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生龙活虎,求知欲强。如果他表现为缺乏朝气,精于世故,或仍像孩童那样喜怒易变,思行无常,就说明他心理行为不完全符合年龄特点,就可以认为他的心理不完全健康。
总之,心理健康的学生,智力、自我意识、情绪、人格等各项指标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明显表现出严重偏离常态,那么,就意味着他心理不健康。
二、拥有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1.重视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等重要。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个孩子长期有病,很容易影响心理健康。他可能由于身体长期有病引起他心情闷闷不乐,脾气急躁等心理的问题。一个孩子身体健康,他就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性情活泼。
心理健康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一个人心理健康,心情愉快、心胸开阔、乐观豁达、待人处事宽厚大度,即使生了病也比性情抑郁、心胸狭窄、意志薄弱、遇事斤斤计较的人恢复得快。一个人心情抑郁,焦虑不安,经常处在失望和压抑的情绪状态中就容易衰老,就容易得病,得病后恢复起来也慢。俗话说得好“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
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都是轻度的,可自行恢复心理健康。当然在心理医生的心理指导下恢复得更快一些。
如果学生经常出现某类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等,或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持续时间过长,就有可能发生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换句话说,产生较重的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到那时候治疗起来效果就会差一些,恢复心理健康的时间就会长一些。当然经过正确的心理指导、心理治疗,绝大多数还是可以恢复心理健康的。
有关专家建议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特别是家长能像重视孩子头痛脑热、感冒那样,重视孩子的闷闷不乐、性情暴躁。要像重视孩子身体健康那样,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建议大、中、小学生像重视自己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心理健康。
每当你感冒发烧时,你就会找医生或自己找些药吃来治疗。每当你觉得心理上有毛病,例如心情闷闷不乐,就是高兴不起来;莫明其妙的焦虑不安、心神不定;脾气暴躁;有一种不可言状的无名火;人际关系紧张;看谁都不顺眼;心理压力感太大,感觉喘不过气来;厌学、甚至逃学;明知有些想法没有必要,但还总是摆脱不掉它;一遇到紧张事情例如考试就肚子疼或者腹泻或者腰背疼或者恶心呕吐等等。你要勇敢地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或者运用自己从心理医生、心理健康书籍那里获得的心理调适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解。你一定要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光明正大地去找心理医生诊治。你要像感冒发烧去找医生诊治那样自然,不要羞羞答答、忸忸怩怩,不要有什么顾虑,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的问题,换句话说心理失调、心理障碍人人都会有,就像伤风感冒人人都会得一样。在人的一生中从无生过病的人可能几乎没有,在人的一生中从未有心理失调的人可能也几乎没有。
2.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也属于广义的心理素质)有没有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关专家对四千多名北京的中学生进行了这个问题的研究。这里谈的心理素质是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它包括十个方面即注意力、情绪、兴趣、性格、人际关系、意志、智力、道德行为、适应性、满意度。
心理健康的问题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心理不平衡八个方面的内容。
采用有关专家编制并得到了标准化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856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说明注意力、情绪、兴趣、性格、人际关系、意志、智力、道德、适应性、满意度都分别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心理不平衡有着负相关,并且统计学考验都达到显著性水平。换句话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这个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研究的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显著的高相关。那么心理素质哪些项目能在多大程度上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得出如下的结果。
情绪、适应性、兴趣、智力、注意力、道德和满意度能预测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情绪、满意度、兴趣、适应性和道德能预测偏执。
情绪、人际关系、道德、意志、满意度、注意力、适应性和智力能预测敌对。
人际关系、情绪、适应性、满意度、兴趣和智力能够预测人际关系敏感。
情绪、满意度、兴趣、适应性、道德、智力与注意力能预测抑郁。
情绪、适应性、兴趣、人际关系、满意度、道德、智力和注意力能够预测焦虑。
适应性、兴趣、性格、注意力、智力、满意度、意志能够预测学习压力。
满意度、情绪、人际关系、适应性、兴趣、道德与智力能够预测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