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的由来
一、料理的由来
若问一般中国人,日本料理的特征、印象如何,一般的回答必定是:日本料理,即用眼睛品尝的料理。说得没错,但用眼睛品尝什么,只是用眼睛品尝的料理吗?
据说在上海约有200家日本料理店。但我经常疑惑,真是家家生意兴隆,真的被上海人所接受吗?
说日本料理是用眼睛品尝的料理,这没错,但更准确应该是用五感来品尝的料理。即:眼——视觉的品尝;鼻——嗅觉的品尝;耳——听觉的品尝;触——触觉的品尝;自然还有舌——味觉的品尝。能尝到什么味道,首先是五味。五味可能同中国料理相同,甜酸苦辣咸。并且料理还需具备五色,黑白赤黄青。五色齐全之后,还需考虑营养均衡。日本料理由五种基本的调理法构成:切、煮、烤、蒸、炸。制作日本料理基本是运用这五种基本调理法,而非中国烹饪那样复杂。所以我以为日本料理的烹饪法应该是简单的。
日本料理在五味之外,还有第六种味道——淡。“淡”则是要求把原材料的原味充分地牵引出来。总之,日本料理是把季节感浓郁的素材以五味(实为六味)、五色、五法为基础,用五感来品尝的料理。
还有料理所用的盛器也十分重要,极讲究。
日本料理是以什么为基础、如何演变的呢?首先,有传统的文化、习惯为基础的料理体系。在日本称为本膳料理(十分正式的日本宴席)。现在有专以本膳料理为特色的餐厅。在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茶道形成了,由此而产生了怀石料理(品茶前献给客人的精美菜肴)。这是以十分严格的规则为基础而形成的。追溯往昔,随着普通市民社会活动的发展,后来逐渐产生了料理店。
再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会席料理(丰盛的宴席)。
说起上海的日本料理,有一些既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又不符合日本人的口味。为什么呢?无非是选材不用心,并且没充分牵引出原材料的原味。因为没有牵引出“淡味”,所以味道就显得逊色,要使料理有“淡味”,出汁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水、酱油、味噌等调味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日本料理的出汁,是从鲣鱼干及晒干的海带中提取制作而成的。鲣鱼干是将鲣鱼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法干燥而成的。在日本,成品鲣鱼干是由专门的公司提供的。并且,据鲣鱼干的部位不同,做出的出汁味道不同,用途也不同。也有用青花鱼做的。海藻也是晒干的。在中国对于海带好像没有很细的区分,而制作日本料理出汁所用的海带必须严格区分海带的品种,并且,是否是两年藻,是否在夏天收割,是否当天收割晒干而成,晒干后的加工方法又有严格的规定等,绝非一件容易之事。鲣鱼干与海带的组合,关系到制出怎样的出汁,而出汁的味道又关系到料理的味道。另外还有用沙丁鱼、飞鱼、干贝、虾、鱼骨等制成的出汁。不管怎么说,出汁虽然微淡,但它必须充分体现原材料的精华,色泽透明。
调味料中与中国烹饪最大的区别就是味噌的使用。味噌不仅赋予料理以自然的甜味,还在使其产生光泽,对原材料的精华美味进行凝缩保持方面具有其他调味料所不具备的烹饪功效,味噌还能有效地防止菜肴散架,并保持原型。
酱油品种:淡口酱油、浓口酱油、白酱油等,据用途不同使用不同的品种。
味噌有多得数不清的品种,据原料不同,分米味噌、麦味噌、豆味噌等等。据说是从中国传到日本,但在如今比中餐更多地使用,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醋也是日常的调味料,据说原先也是从中国传来,但现在却同中国醋的味道完全不同。做寿司时不能用中国醋,但日本醋也不能用于小笼包。最基本的调味料,自然有糖和盐。
以上是调味料的大致说明,同样是发酵而成调味料,中国和日本的用法已经不同。如前所述,日本料理中调味料的使用是为了把材料原味的淡味更充分地牵引出来,而中国烹饪是为了增加美味而使用调味料。
二、四大料理
1怀石料理。煎茶之前的用膳,为了不影响品茶的乐趣,料理的味道和用料十分讲究。茶馆主人按季节,精心挑选新鲜海产和蔬菜烹调,用足心思。怀石料理讲究环境的幽静、料理的简单和雅致。
2卓袱料理。中国式的料理,其特色是客人围着一张桌子,坐的是靠背椅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子上。这种料理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佛门素食,由隐元禅师作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发扬。由于盛行于长崎,故又称“长崎料理”。料理师在佛门素食内采用了当地产的水产肉类,便创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鱼翅清汤、茶、大盘、中盘、小菜、炖品、年糕小豆汤和水果。小菜又分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开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一边进食,一边将鱼翅清汤及其他菜肴摆上桌。
3茶会料理。室町时代(14世纪)盛行茶道,于是出现了茶宴“茶会料理”。开始茶会料理只是茶道的点缀,十分简单。到了室町末期,变得非常豪华奢侈。其后,茶道创始人千利休又恢复了茶会料理原来清淡素朴的面目。茶会料理尽量在场地和人工方面节约,主食只用三器——饭碗、汤碗和小碟子。间中还有汤、梅干、水果,有时还会送上二三味山珍海味,最后是茶。
4本膳料理。属红白喜事所用的仪式料理。一般分三菜一汤、五菜二汤、七菜三汤。烹调时注重色、香、味的调和,亦会做成一定图型以示吉利。用膳时也讲究规矩,例如:用左手拿着左边的碗,用右手把盖放左边;反之则用右手揭盖。先用双手捧起饭碗,放下右手,右手拿筷。每吃两口饭,就要放一下碗,然后双手捧起汤碗,喝两口再放下碗。吃两口饭再夹一次菜。
必知的日本料理常识
一、诱人的食品名词
1.寿司。寿司是在饭里放醋做主材料的日本料理。传说寿司是以前为了储藏鲜鱼而制成的。在日本把新鲜的生鱼切成片放在饭上,然后放在撒着盐的板上,上面放上石头,几个星期以后,被饭发酵的鱼片吃起来味道非常鲜美。有的书上记载把饭和鲜鱼放在木桶里,在饭发酵时出来的乳酸菌可以保存鲜鱼。煎蛋寿司和穴子鱼寿司的味道最能代表寿司店的水平。因为寿司店很少用这样加热后的材料做寿司,所以能反映出师傅的手艺。但是寿司店的好坏还是靠材料的新鲜程度。
2.章鱼丸。爽口、外脆内软,有章鱼鲜味,又称“樱桃小丸子”。它是一种在铁板上用油炸的食品,装在船形小盒子里。章鱼丸子的外面很脆,里面的馅很香,新鲜美味的章鱼丸子配上照烧汁、日本芥辣酱、沙拉酱、黑胡椒粉、辣粉和柴鱼片,味道绝不混乱,才更突出了章鱼鲜味。
3.铁板烧。即即席料理。大家围坐在大而扁平的铁板周围,烧热铁板后擦油,放上原料煎熟,厨师当场操作,边吃边煎。日式铁板烧是较高档的日本料理。日式铁板烧首先要求原料的高品质和绝对新鲜,制作之前不经过腌制,只在烧烤过程中加入盐、胡椒两种调味品,品的是食物的原始味道;仅一个牛肉就从低到高分为不同级别:国产牛肉、美国牛肉、神户牛肉,价格差别也相当大。特点是厨师现场进行菜品的制作,所以吃铁板烧是个慢工夫,你可以边吃边聊,还可以欣赏厨师表演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杂耍”,建议最好还是晚上时间充裕的时候去。吃法上讲究不同的食物配不同的汁料,食用海鲜水产品类要蘸浅色汁(日本醋或西餐汁),其他如肉类、蔬菜等蘸深色汁(特别配制的日本酱油或芝麻汁)。先吃开胃菜,然后是刺身、海鲜、肉类……4.先付。即小酒菜,像盐渍墨鱼。口味以甜、酸、咸为主,量最小,口味多样。
5.前菜。即冷菜。可以单上,也可三五种拼盘上。
6.先碗。即清汤,意即饭前上的汤。一般用木鱼花头遍汤做,清澈见底,口味清淡。刺身即生鱼片,日餐中的主要菜式。
用料主要有金枪鱼、鲷鱼、偏口鱼、鲭花鱼、鲈鱼、虾、贝类等,以金枪鱼、鲷鱼为最高级。一般配白萝卜丝、苏子叶、苏子花、菊花、辣根(日本芥末)上桌。吃法上有的蘸酱油,有的在酱油里放柠檬汁、菊花叶,带酸口;也有蘸用清酒泡红酸梅的汁,加上点辣根,甜、酸、麻辣,口感独特。讲究的蘸汁要根据鱼的种类,比如以海鳗配爽口味浓的梅肉酱油,肉质肥嫩的鲁鱼切薄片配以萝卜泥、葱丝、紫菜,蘸食酸酱油,别有一番滋味。
7.扬物。即炸菜,主要是炸天妇罗。用面糊炸的菜统称天妇罗,据说烹制方法源于中国,名字来自荷兰。海鲜制的天妇罗以虾为佳,也可以用蔬菜的根、茎、果实、叶及菌类。天妇罗挂糊越薄越好、越热越香,最好现炸现吃。吃时配以天妇罗汁、萝卜泥、柠檬,外酥脆里软滑,清甜,大概是中国人最容易接受的日本料理。
8.烧物。以明火或暗火烤制,有焦香味,常见的如烤鳗鱼、盐烤秋刀鱼等。
9.酢物。即醋酸菜,可以与冷菜一起上,也可放在菜点之后、酱汤之前,既可开胃,又可使人在饭后不产生油腻感。
海味的醋酸菜往往加入姜汁或辣根粉,以解腥味。盛器多用较深的碗、砵。
10.煮物。即烩煮料理。指两种以上材料煮制后分别保持各自的味道、配置放在一起的菜。这种做法出自关西一带。用合乎时令的全类、蔬菜,加上木鱼花汤、淡口酱油、酒,微火煮软,煮透,口味一般甜口,极清淡。
11.渍物。即咸菜。日本人每餐必备咸菜,高级宴会也不例外,以黄萝卜咸菜和酱瓜最受欢迎。
菜单里有时与煮物并在一类。日本人最喜欢吃茶碗木须、冷鸡蛋豆腐一类的蛋制品。茶碗木须其实就是加有其他原料的蒸鸡蛋羹,放有鲜虾、肉丸、蘑菇,清鲜、柔嫩,倒也别致。此外有些鱼类、贝类加酒蒸的菜式。
12.锅物。即火锅。主要是牛肉火锅,又称锄烧。
13.止碗。即酱汤。主要以大酱为原料,调味使用木鱼花二道汤。许多中国人都不大习惯酱汤的味道,但却是日本人每餐的必备之物,营养丰富。一般与饭一起在最后上。口味较重,一般放入豆腐葱花,也有放海鲜及菌类。高级的宴会通常会上两道汤,即清汤和酱汤;一般情况上一道酱汤即可。
14.食事。即主食,包括各种饭、面条和寿司。面条以菜面条和荞麦面最常见,热食近似中国的汤面条,冷面像中国的凉拌面,面条放在冰块上,配上面汁、葱花、辣根粉、紫菜丝,冰凉舒服,夏天吃尤佳。米饭除白米饭外,还有各种风味饭,如赤豆饭、粟子米饭等,此外还有盖饭,像鳗鱼饭、天妇罗饭等。寿司即醋饭,读音如“四喜”,也译作四喜饭。但糖、醋的配合,用的原料,可随个人口味确定,在日本有专门的寿司店,而各家料理均自成一味。吃寿司有寿司汁,裹有鱼片的以鱼片的一边蘸汁,以免米饭散开。甜食一般是时令水果。
二、日餐的进餐形式
一般分为定食、便当和会席料理,当然也可以零点。
1.定食。即份饭,通常午间用。其实是日本便当盒子,分多格,里面装着鸡扒、猪扒、牛肉或杂锦,另一大格子中盛着白饭。
白饭上一定放着一种染红的酸梅,是用来象征最受小孩子欢迎的一份儿童餐,造得像玩具。定食内必须有米饭、咸菜、酱汤或清汤,其他可随价格配。
2.便当。即盒饭,一般饭盒是漆器状的木制品,分四、五格两种,每格可放一种菜和相应的饭团。
3.会席料理。是依不同的季节编的有代表性的套餐菜谱,多名为“樱”、“松”、“竹”、“梅”等,档次最高。
打造最漂亮的店铺
一、总体环境布局
餐厅的总体布局是通过交通空间、使用空间、工作空间等要素的完美组织所共同创造的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餐厅的空间设计首先必须合乎接待顾客和使顾客方便用餐这一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追求更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原则上说,餐厅的总体平面布局是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它确实也有不少规律可循,并能根据这些规律,创造相当可靠的平面布局效果。餐厅内部设计首先由其面积决定。由于现代都市人口密集,寸土寸金,因此需对空间做有效的利用。从生意上着眼,第一件应考虑的事就是每一位顾客可以利用的空间。厅内场地太挤与太宽均不好,应以顾客来餐厅的数量来决定其面积大小。秩序是餐厅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餐厅空间有限,所以许多建材与设备,均应做经济有序的组合,以显示出形式之美。所谓形式美,就是全体与部分的和谐。简单的平面配置富于统一的理念,但容易因单调而失败;复杂的平面配置富于变化的趣味,但却容易松散。配置得当时,添一分则多,减一分嫌少,移去一部分则有失去和谐之感。因此,设计时还是要运用适度的规律把握秩序的精华,这样才能求取完整而又灵活的平面效果。在设计餐厅空间时,由于各种用途所需空间大小各异,其组合运用亦各不相同,必须考虑各种空间的适度性及各空间组织的合理性。主要空间有如下几种。顾客用空间:如通路(电话、停车处)、座位等,是服务大众、便利其用餐的空间;管理用空间:如入口处服务台、办公室、服务人员休息室、仓库等;调理用空间:如配餐间、主厨房、辅厨房、冷藏间等;公共用空间:如接待室、走廊、洗手间等。在运用时要注意各空间面积的特殊性,并考察顾客与工作人员流动路线的简捷性,同时也要注意消防等安全性的安排,以求得各空间面积与建筑物的合理组合,高效率利用空间。
二、用餐设备的空间配置
店内设计除了包括对店内空间做最经济有效的利用外,店内用餐设备的合理配置也很重要。诸如餐桌、椅以及橱、柜、架等,它们的大小或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应有一定的比例标准,以求得均衡与相称,同时各种设备应各有相当的关系空间,以求能提供有水准的服务。具体来说,用餐设备的空间配置主要包括餐桌、餐椅的尺寸大小设计及根据餐厅面积大小对餐桌的合理安排。餐桌可分西餐桌和中餐桌。西餐桌有长条形的、长方形的;中餐桌一般为圆形和正方形,以圆形居多,西欧较高级的餐厅都采用圆形餐桌。如空间面积许可,宜采用圆形桌,因为圆形桌比方形桌更富亲切感。现在餐厅里也开始用长方形桌做普通的中餐桌。方形桌的好处是可在供餐的时间内随时合并成大餐桌,以接待没有订座的大群客人。餐桌的就餐人数依餐桌面积的不同有所不同,圆形的中餐桌最多能围坐12人,但是快餐厅里更喜欢一人一个的小方桌。餐桌的大小要和就餐形式相适应。现代生活中,人们并不是经常结伴成伙地去餐厅大吃一顿,多数还是普通用餐,所以对于一般餐厅来说,还应以小型桌为主,供二人至四人用餐的桌子,刚好符合现代中国家庭的要求。而快餐厅可以多设置一些单人餐桌,这样,就餐人不必经历那种和不相识的人面对而坐、互看进餐的尴尬局面。而且,快餐厅的营业利润依赖于进餐人数。
一人一桌,即使是几个朋友一块来,也不便左右回顾去大声聊天,影响进餐速度。能让顾客快吃快走,才是最理想的餐桌形式。大型的中餐桌,往往是供群体就餐而设置的。中餐的菜谱复杂,从凉菜到最后上汤、水果,用餐结束最快也要40分钟以上的时间。
而就餐人一聊天,海阔天空,一餐时间往往只能接待一茬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