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82200000013

第13章 用哲学这个“大本大源”来改造世界(4)

青年毛泽东不只受到贝克莱的唯心论的影响,而且也深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原书有这样一句批语:“斯时即利己主义之人,亦知离群索居之不堪矣。”毛泽东就此发挥说:“离群索居诚哉不堪,然社会为个人而设,非个人为社会而设也。”泡尔生说:“且一切杀身成仁之事,亦皆含有保存小己之义,即所以保存其观念中之小己者也。”毛泽东在旁边批上了“此语甚精”,并用较多的语言,表达了他当时的一种思想:“观此语始知泡氏亦以个人主义为基础,此个人主义乃为精神的,可谓之精神之个人主义。个人有无上之价值,百般之价值依个人而存,使无个人(或个体)则无宇宙,故谓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可也。故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国家四者,同为天下之恶魔也。或曰个人依团体而存,与团体之因个人而存其事相等,盖互相依存不可偏重也。是不然。事固先有个人而后有团体,个人离团体固不能独存,然团体无意思,其有意思仍系集合个人之意思也。社会乃集许多个人而成,国家乃集许多社会而成。当其散则多,及其成则一。故个人、社会、国家皆个人也。宇宙亦一个人也。故谓世无团体,只有个人,亦无不可。”这段话,无疑是对《新青年》倡导和个性解放精神的积极响应。事实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封建、反宗教束缚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起中国的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要先进得多。毛泽东为强调个人大价值,提出“吾国之三纲在所必去”,这充分表明,五四以前,毛泽东已经具备了先进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在“义务及良心”一章,毛泽东更是表达了个人的无上价值,甚至近于激烈和极端。泡尔生谈到道德律出于神之命令之非,以及所谓良心即“道德生涯在客观世界适合自然之性,而反射于各人之意识中者”,毛泽东在此表达了一段经典的批语,他说:“服从神何不服从己,己即神也,己以外尚有所谓神乎?吾研究良心之起源而知之,此问题已得于己矣,即当举其所得于己者而服从之。吾人一生之活动服从自我之活动而已,宇宙间各物之活动,各物服从自我之活动而已。吾从前固主无我论,以为只有宇宙而无我。今知其不然。盖我即宇宙也。各除去我,即无宇宙,各我集合即成宇宙,而各我又以我而存,苟无我何有各我哉。是故,宇宙间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从者惟我也。”在第四章“害及恶”里,毛泽东更是表达了可以预言他一生的人生态度:“吾只对于吾主观客观之现实者负责,非吾主观客观之现实者,吾概不负责焉。既往吾不知,未来吾不知,以与吾个人之现实无关也。或谓人在历史中负有继往开来之责者,吾不信也。吾惟发展吾之一身,使吾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吾死之后,置吾之身于历史之中,使后人见之,皆知吾确然有以自完。后人因吾之完满如此,亦自加吾以芳名,然而非吾之所喜悦,以其属之后来,非吾躬与之现实也。”

毛泽东对于许多他赞同的观点,并非简单地表示赞同,而是加以发挥,这样的例子很多。

泡尔生在原书说:“凡实践问题,其发生常在学理问题之前,而尤为重要。所谓科学者,率由求实践问题之解释而后起。”毛泽东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他说:“此言学皆起于实践问题,故皆范于伦理学。”这表明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具备了“学皆起于实践”的思想。后来,他写下了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实践论》。

泡尔生认为:“苟有一民族焉,其间人人果有同一之具足生活,则意味索然。且其民族中之各人,性质同,生涯同,而仅仅以某甲某乙为分别,亦复成何民族耶。故所谓人类具足之生活者,乃合各人各种之具足生活以成之,而非取其雷同者也。”毛泽东的批语说:“发达个性。至不同即至同,至不统一即至统一。”这表明青年毛泽东已经具备了辩证法思想。泡尔生说:“吾人所见各人有大同之动作者,徒观其表耳,苟求其内情,则无一不具特性。”和泡尔生一样,毛泽东对特殊性极为重视,因此他在此页的书眉上批上了“切论”二字。后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共性即包含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作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毛泽东在概括了原书第一章“善恶正鹄论与形式论之见解”第一段的大意后说:“即善恶之区别以何为标准——一说只论动机,一说兼论效果。”关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后来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有更为详尽的论述。

泡尔生在原书中说:“吾人果得此无障碍之满足,无抵抗之成功,则必深厌之,如常胜之游戏焉。夫弈者苟知每局必胜,则无乐乎对局。猎者苟知每射必获,则无乐乎从禽。彼初无觊觎利益之希望,而以弈猎为消遣者,正以其或胜或负,或得或否,不能预必耳,否则兴味索然矣。”毛泽东说:“此缘吾人有好变化、好奇之心。人不能有俄顷不变化者。”这显示出毛泽东好奇求变的性格和气质。

从毛泽东的批注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当年对哲学的浓厚兴趣。毛泽东在第八章“道德与宗教之关系”中批注说:“此章论及哲学问题,颇好。”这一章谈到了宗教、世界观、形而上学、惟(唯)物论、无神论、泛神论、怀疑论、宇宙的构造和本质、灵魂不灭与死后的生活、时间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也谈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莱布尼兹、休谟、康德、叔本华、黑格尔、费希纳等一大批哲学家。毛泽东在这一章一共写了19条批注,足见他对哲学的兴趣。

书中曾引用斯宾诺莎的观点:“世界者,现实也,其绝对一致之本质,则实体也。一切事物,虽若独立之状,而实皆实体之所规定,实体次第发展,为有意识进化之世界,与无意识进化之世界,而此两界间,又有普通中行之性质。至管理此两界之自然律,则又出于实体之自动,而非若机械之受迫于外力也。夫实体既不受外力压迫,而特由内部冲动,以开展其本质之内容,而为现实界,是即其惟一自由之原因焉。”这与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表达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似乎有着渊源关系。

毛泽东对泡尔生强调抵抗、对立面的作用的哲学思想最为重视。书中说:“人之意思,不可无对象之抵抗,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在人类,则享幸福者必当有障碍若损害、犹之识真理者必当有蒙昧若谬误也。”毛对此深表赞同,他的批注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书中说:“世界一切之事业及文明,固无不起于抵抗决胜也。”毛泽东举例证明:“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书中说:“盖人类势力之增,与外界抵抗之减,其效本同。”毛泽东批注对此表示了反对意见:“此不然。盖人类之势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有大势力者,又有大抵抗在前也。大抵抗对于有大势力者,其必要乃亦如普通抵抗之对于普通人。”泡尔生在书中说,“不幸之境遇,若失败,若坎坷,乃适以训练吾人,而使得强大纯粹之效果。盖吾人既逢不幸,则抵抗压制之弹力,流变不渝之气节,皆得藉以研练。故意志益以强固,而忍耐之力,谦让之德,亦足是养成焉。”毛泽东的批注是“振聋发聩之言”。

毛泽东在书中的一些批注,实际上反映了他一生处世行事的心态,例如,他在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然则不平等、不自由、大战争亦当与天地终古,永不能绝,世岂有纯粹之平等自由博爱者乎?有之,其惟仙境。然则唱大同之说者,岂非谬误之理想乎?人现处于不大同时代,而想望大同,亦犹人处于困难之时,而想望平安。然长久之平安,毫无抵抗纯粹之平安,非人生之所堪,而不得不于平安之境又生出波澜来。然大同亦岂人生之所堪乎?吾知一入大同之境,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矣。是故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陶渊明桃花源之遭遇,徒为理想之境遇而已。即此又可证明人类理想之实在性少,而谬误性多也。是故治乱迭乘,平和与战伐相寻者,自然之例也。伊古以来,一治即有一乱,吾人恒厌乱而望治,殊不知乱亦历史生活之一过程,自亦有实际生活之价值。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三国竞争之时,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吾尝梦想人智平等,人类皆为圣人,则一切法治均可弃去,今亦知其决无此境矣。”这种思想反映在毛泽东晚年发动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社会运动中,因为他终其一生认为,没有挫折,没有冲突,没有波澜的理想的大同世界,是人生所不能忍受的。

在谈论到生死、成毁的问题时,显示了青年毛泽东的辩证思维。泡尔生引述了歌德的观点:“死者,自然界所以得多许生活之善策也。夫自然界欲营历史之生活,计诚无善于有死者。无时代之变易,则无历史,不死之人类,其将营所谓非历史之生活乎。此其内容,非吾人所能想象焉。”毛泽东发挥说:“惟土石不死,然则人类将欲营土石之生活乎?”“且吾人之死,未死也,解散而已。凡自然物不灭,吾人固不灭也。不仅死为未死,即生亦系未生,团聚而已矣。由精神与物质之团聚而为人,及其衰老而遂解散之,有何可惧哉。且散非一散而不复聚者,散于此而聚于彼。”“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生死也皆变化也。既无生灭,而只有变化,且必有变化,则成于此必毁于彼,毁于彼者必成于此,成非生,毁非灭也。生于此者,必死于彼,死于彼者,必生于此,生非生,死非灭也。国家有灭亡,乃国家现象之变化,土地未灭亡,人民未灭亡也。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吾尝虑吾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改建政体,变化民质,改良社会,是亦日耳曼而变为德意志也,无忧也。惟改变之事如何进行,乃是问题。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宇宙之毁决不终毁也,其毁于此者必成于彼无疑也。吾人甚盼望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

毛泽东甚至在书中写下了这样的批注:“余曰:观念即存在,有限即无限,时间感官者即超绝时间感观者,想象即思维,形式即实质,我即宇宙,生即死,死即生,现在即过去及未来,过去及未来即现在,小即大,阳即阴,上即下,秽即清,男即女,厚即薄。质而言之,万即一,变即常。”其中的辩证法发挥到了极致。关于其正确与否,还有待世人评论。

毛泽东在批注中还认为“必尚有各种人生以外之世界”,这充分表明他思维开阔、好学深思、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受徐特立影响,坚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实,笔到之处,也就做到了耳到、眼到与心到。

毛泽东一生读书,坚持勤于批注、勤于思索的习惯,这使得他的书读得更精,更深。他不只是把书籍看作前人思想的记录,更把它当成了内心探讨、思考的起点。毛泽东这种高明、高效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很值得我们后人效仿、学习。

“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对毛泽东的思想有什么影响?

曾国藩给清朝统治者卖命,镇压了改变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青年毛泽东怎么会喜欢读他的书,并且说“独服曾文正呢”?

曾国藩家书卷一治家篇首页。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曾国藩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没有曾国藩及他的湘军,清朝早被太平天国给灭了,至少也会使国家疆土分裂。曾国藩本是一介书生,根本就不懂得军事,他居然回家办团练,训练湘军,结果,他成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的救命稻草。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军,获得了显赫的声名。他在很多方面都留下了自己对后世的影响,“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古人追求功名,常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功、德、言,曾国藩这三者兼而有之。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

近代的中国人,上至达官贵人,如李鸿章、张之洞、梁启超、袁世凯等,下到仁人志士、青年学子,大多佩服曾国藩的治学为人和军事才能。可以说,曾国藩影响了一大批人。

曾国藩是湘乡人,毛泽东的外婆家正好在湘乡,而毛泽东8岁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过半年书。在此之间,从老师那里以及乡间流传的故事里,他不会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曾国藩。

杨昌济对曾国藩的推崇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

第四师范时的毛泽东。

1913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习,后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对他影响较大的两个老师:国文课老师袁仲谦和修身课老师杨昌济,都非常推崇曾国藩。

曾国藩是杨昌济心中最大的偶像。杨昌济佩服曾国藩的武功,佩服他的办事精神、治学之道和文风。杨昌济无论治学乃至立身行事,都以曾国藩作为自己的楷模。这自然对他的学生毛泽东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在杨昌济的日记——《达化斋日记》中,有许多关于曾国藩的记载。

例如,1899年8月18日写道:“日内又萌停看《通鉴》(指《资治通鉴》)专看《文编》(指《皇朝经世文编》)之念,此大不可也。昔曾文正自定课程,每日读史十页,终身不间断,此可师也。”

1914年9月12日:“昨日将曾文正公家书钞完,颇自以为喜,已做成一事矣;此后仍当节钞其家训与日记,拟合刻之,名曰曾氏嘉言。”

1914年10月23日:“曾文正在营中读书如常,云借此以养心。”

1915年3月4日:“今日从周印昆处借来曾文正手书日记,共四十本。观文正之所以自克者,如多言、好名、忿怒等,余幸无之;又如好谐谑,亦非余之习惯。”

3月12日:“今日看文正咸丰九年十二月日记,兼看同时之家书、家训,于文正为事益为了然。惜无书札奏牍耳。”

杨昌济下了一番大工夫用来研读曾国藩的日记,在他自己写的《达化斋日记》中,可以看出模仿曾国藩的态度,常常自省的地方。

例如,1899年8月20日:“日内忽忽不乐,实为非理。平心自问,有何不足之处耶?若大局危急,则所谓他人之事,天意主张者,尽吾一人之心,一日之心而已,徒忧何益乎?子曰小人长戚戚,传曰无忧而戚忧必雠焉,不可不戒也。”

1899年8月24日:“予恒有自满之过,形于辞色,二三益友,往往微示风旨以警动之。此大病痛,宜痛加克治者也。人莫不自智而愚人,不知人之窃笑其愚也。负质愚鲁,虽竭力学问犹不免于笑焉,是诚莫可如何之事;惟忽好自用以益人之笑,斯为极不可忘者。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诗曰: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反顾生平,不胜愧悚。”

1914年3月18日:“人在社会之中,不能绝无交际,要不可过于脱略,使人生恶感情。余今日赴席,散席后即归,未与座客一一告别,似乎简傲,此后宜留意也。”

1914年7月18日:“昨与人谈话,有讥议人之处,此大不可也。盖乘兴而流,未及检点耳。”

同类推荐
  • 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本书不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人物传记,而是节选曾国藩一生中给他带来启发和成长的事件,结合现实中人们种种人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让我们一起跟随曾国藩的成长轨迹,透过他的成长故事,你也可以成为下一个生存大师。
  • 驰骋欧洲的雄狮——拿破仑

    驰骋欧洲的雄狮——拿破仑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传(林语堂全集4)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 华为教父任正非

    华为教父任正非

    难以相信一个白手起家的穷小子,踏进了“世界巨人俱乐部”;难以置信一个其貌不扬的“老头”,满脸的沧桑和忧郁,竟会成为令跨国巨头寝食难安的噩梦;难以想象一个有着德意志式的中国偏执狂,竟会成为中外权威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 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群体认同研究是一个从群体的视角来研究认同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向和谐、稳定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群体认同研究的主要方向。本书首先对群体认同的理论、动机、结构和测量以及多重认同和群体威胁等方面进行文献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设计,接着开展对群体认同心理结构的本土化探索并基于此编制有效的测量工具,最后利用研究所开发的群体认同工具分别探讨大学生的多重群体认同和群体动机对现实群体的群体认同的影响,并对整个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讨论。
热门推荐
  • 还要和他重蹈覆辙

    还要和他重蹈覆辙

    “还爱他吗?”“不爱了”“还记得他吗?”“不记得了”“真的?”“真的”“我都没说他是谁”
  •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山河异变

    山河异变

    距离病毒爆发已经过去百年,第一批具有一定天赋的人们先后觉醒异能…这是一个充满元素和异能的世界,看主角如何在丧尸遍地走的世界中打怪升级走向人生巅峰。常洛:江叔叔,你看看声声嘛,你是不是把我忘了。江晗:乖,我没忘,不过你能不能不要叫叔叔了。知南还在家里等着我们呢,咱先回去吧。
  • 五号房的灵异事件

    五号房的灵异事件

    老李之后,小区三番两次闹鬼,然后小区一个富户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家里.........
  • 全职业骑士

    全职业骑士

    两千年前,两块大陆的所有种族曾在光辉的原大陆共同生活。我等是诺伊女神的子民。继承女神的遗志,为了保护苍生而与地狱亡灵大军交战,坚守冥界之门。杀向原大陆,传播女神的荣光
  • 誓言法则

    誓言法则

    第四天灾降临,无数燃烧着红色火焰的陨石从暮色中坠落,正式为这场千年战争拉开了序幕。灭世危机来临之际,一切都变得天翻地覆!精灵族、龙族、矮人族、兽人族,所有生存在这片美丽大陆的种族们都面临着影响生死存亡的重要抉择。即使被来自神国之端的神明抛弃,被地狱深渊中爬出的恶魔窥视。来自人类强者中的年轻骑士们也永远不会低下头颅,他们血液里流动着天生的骄傲!这是独属于人类的战歌!
  • 瓶邪之那一天

    瓶邪之那一天

    瓶邪黑花,作品类型,,,等我想好了怎么填坑再说吧,本人属于不定时更新,想要更新?嗯哼,评论,推荐票拿来,本人糖爷,专业……没有专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锁妖店

    锁妖店

    相传九天有神佛,九渊有阎罗。在凡间有宛若星斗般的海外仙山,飘渺与无穷业海之中,怅惘在俗世之中。激起天下之人向往,自此寻仙之举便犹若过江之鲫。却不知仙灵一般的人物隐匿与俗世凡尘。或坐卧山水间,或出没市井中,或被人所忌惮,就如仙临城里的那只狐妖,人人喊打。
  • 一梦西湖

    一梦西湖

    古有白娘子和许仙,人妖相恋情传百世。今有呆书生与荷花,人妖羁绊另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