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脚户的摇篮——河州
河州古称临夏,位于甘肃南部,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高原过渡带,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因为如此,使她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商贸重镇之一。从事商业贸易就需要进行大量运输,于是以骡子、马、牛、骆驼等大牲口作为运输工具的脚户便应运而生了。有人说,河州人是山的子孙,河的子孙,孕育着祖祖辈辈的脚户哥、世世代代的筏子客。也正因为如此,它成了回族脚户、筏子客的摇篮。这里没有肥沃的土地,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只有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河州人,他们用自己的勇敢、勤劳和智慧走南闯北,去赶驮、撑筏、买卖交易。于是,在河州的那些崇山峻岭婉蜒曲折的山道上就出现了驮骡和脚户哥,就出现了在大夏河、洮河和黄河里撑着牛羊皮筏或木筏的筏子客。
“脚户”是我国西北地区旧时的一个行当,是人们对以驮队形式从事贩运煤炭、食盐、碱、米面、油、茶、百货、绸缎布料、瓷器、皮毛、药材等人的称呼。在甘肃河州,脚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是被人们亲切地成为“脚户哥”。“脚户哥”由来已久,早在汉、唐时期,他们就穿梭于河州与中原之间以及河州与西域之间,从事长途贩运或短途转运交易。从清末到民国时期,随着贸易区域的扩大,交易商品的品种和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前往藏区的河州脚户日益增多。大量的脚户都是靠肩负畜驮,贩运各种小宗商品。
脚户组织的堡垒——驮队
旧时的西北,沙漠纵横,高山深壑,交通十分困难。再加上地方匪盗成患,长途商业旅行风险很大,为防止发生意外,脚户哥们往往组成驮队集体远行。这样,一来可以相互沟通商业信息,二来可以相互照应,确保安全,三来可以排解旅途中的寂寞。渐渐驮队就成为脚户哥赖以生存的堡垒。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脚户哥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驮队规矩。河州驮队一般由掌柜的、揽头和脚户三个部分组成。“掌柜的”是驮队中每个驮帮的统领,也是每帮骡子、马、驴等的所有者,主要负责货物交易时的定价和处理旅途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揽头”是从各驮帮的脚户中推举出来的赶骡能手,他们机智、勇敢,是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主要负责率领头帮骡子行进和指挥整个驮队。而脚户哥则是驮队中的主力军,不仅要负责骡子的喂养、使用和照看,还要会处理旅途中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脚户哥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和很强的应变和协调能力。譬如,脚户要到四川、青海等地,必须通过一些极其险峻的路段(如栈道),骡子驮着货物无法通过,脚户哥将只有将沉重的货物扛在肩上,慢步而行,非常吃力。此外,每当遇到险峻的路段,走在前面的脚户哥必须大声吆喝,让对面来的驮队暂且等候,以免狭路相逢,进退两难。
驮队在规模上有大小之分。大的一般有十八九头骡子,小的则只有四五头骡子。但无论大小,一般都分成头帮、二帮和三帮。行路时,头帮在驮队的最前面带队,二帮、三帮则跟在后面。在路过土匪出没的地段时,一般要等头帮过去之后,二帮、三帮才跟着过去。每个驮帮的掌柜的只负责自己所辖的脚户,而每个脚户则要照管一至二头骡子。在每个驮队中,前后都挂有6个或8个铜铃,以便驮队在夜间行走时能够循声前进,不至于迷路。在驮队的三个驮帮中,头帮的作用最大。驮队行进时,头帮要担负侦察、向导、安全保护、信息传递等工作。由于头帮的这种特殊作用,整个驮队对头帮领头人的要求也相应较高。这些人一般都身强力壮,并且善于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头帮中的脚户也需要会点儿拳脚,他们一般都擅长使用炮尕、条子棍、流星锤、打狗棒、弹弓等民间防身用具。此外,脚户哥通常都会有几手看家本领,譬如收拾鞍鞯、编制笼头、钉铁掌等,以备不时之需。
脚户的讲究
想成为一名好的脚户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很多的讲究和说道。首先要会收拾鞍鞯。鞍鞯是骡子身上的鞍具,它不仅要求做得尺码规范,而且要松紧适度,披在骡身上要通气散汗,舒适自如。其次是要会编制笼头和鞭子。笼头要编得精美绝伦,丝丝入扣,条纹清楚。而鞭子更是考究,所谓“打马的鞭子蛇抱蛋”,鞭杆一定要选用尺长硬木,下镶的鞭把套子做工要精细,套下鞭头要镶上金属连环,用优质皮条编成的鞭梢上面还要绾上核桃结。这样的鞭子凌空一抽,声音清脆,如同熟透开炸的铜碗豆,蹦脆响亮地和着脚户哥辽远悠扬的“花儿”长调,直入云霄。
此外还要有一手给驮骡换掌和治病的绝活,如若不然,这驮骡不能走不能行,只能站,只能看,挣不来银子也换不来钱。不过这些都不是脚户哥最拿手的本领,吆驮骡走石坎才是最叫绝。要从河州下四川,岭峰连绵,阴平小道,台台石坎直上青天,路面极窄极狭,攀登小道如同蚰蜒履岩,十分艰险。真是应对了那句古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脚户哥这时要不断地甩响鞭,不断地高声吆喝。这响鞭,这吆喝要求抑扬顿挫,有节拍,有韵味,背负重压的驮骡则在这节拍韵律下一级级攀登,踏着石坎艰难行进。脚户哥若失了节拍,驮骡就乱了阵脚,后果不堪设想。最后就是对头骡装扮,头骡是驮骡当中的佼佼者,是脚户哥千挑万选出来的,为了显示头骡的特殊“身份”,往往要给头骡做一番装扮。一般都要给它戴上牛皮制成的笼头,在脑门上扎一束红缨,项下悬垂数束红缨或“踢胸”。头骡的头部两侧还裹有红丝绸,其实这不仅是装扮,而是让它不左看右顾,专心向前。因为在行进时,山上会有砂石滚下,而头骡则会以为是红绸抖动,不至于惊慌。在险峻的路段上,头骡只能见到红绸而看不见路边的悬崖。
脚户哥贩运的货物和活动的区域
“霸地草要吃白砂糖,哥吆骡子去洛阳。霸地草要吃落花生,哥吆骡子走山东。霸地草要吃自贡盐,哥吆骡子下四川。霸地草要吃乌龟肉,哥吆骡子奔福州。霸地草要喝新疆葡萄酒,哥吆骡子闯西口。”这首河州的花儿让人们了解到脚户哥贩运的货物和活动的区域。
河州回族脚户经常走的路线有四条:
1.南通临洮方向的路线:由临洮向省外延伸的路线是:临夏→天水→咸阳→西安,临夏→定西→两当→汉中,临夏→岷县→武都→中坝,临夏→武都→化都→昆明。这些路线十分艰险,尤其是去往四川、云南的路上多崇山峻岭,常有土匪出没,严重威胁着脚户们的生命安全。许多回族脚户在这条道上,或不幸与骡马一同坠下狭窄的碥道,或被土匪杀害。
2.西连甘南方向的路线:通往这个方向的路线共有三条。由甘南向省外延伸的路线是:临夏→夏河→河南(青海),临夏→夏河→松潘,临夏→合作→郎木寺。为保证路途安全,回族脚户往往会共同雇用一些藏族保镖,这些受雇的保镖在经过当地土匪出没的地段时会发出信号,以避免驮队遭到抢劫。
3.通往兰州方向的路线:这条路线,河州各族脚户都使用,但尤以东川、西川回族脚户的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又分为东大路、南大路、北大路三条支线。这三条支线继续向省外延伸,又形成以下几条路线:临夏→平凉→固原→银川,临夏→兰州→靖原,临夏→张掖→敦煌→乌鲁木齐→伊犁,临夏→门源→酒泉→吐鲁番→乌鲁木齐。
4.北往青海方向的路线:通往这个方向的路线也有三条,由河州各族脚户使用,但以回族脚户使用频率最高。
脚户在几条路线上所贩运的主要货物:
1.河州—成都线:水烟、丝线、衣线、烤烟、川糖、茶叶、黄裱、药材等生活用品。这条线路上有多处栈道。艰险难行。每次往返大约需两个月的时间。
2.河州—汉中线:去时主要驮运青海湖盐,回时主要驮运茶叶。
3.河州—三原线:去时多驮运各种土产,回时驮运布匹、铁锅、犁铧等。4.河州—武都线:去时驮运各种土产,回时驮运白酒、草帽、犁铧、铁锅、棉花等。
5.河州—西宁线:去时驮运百货和土布,回时驮运菜籽油、食盐。
6.河州—循化、保安、巴燕戎格线:去时驮运百货、土布、粮食、面粉等,回时驮运皮毛、土产、菜籽油等。
7.河州—拉卜楞、合作线:去时驮运面粉、蔬菜、百货,回时驮运肉类、酥油、皮毛、角麻等。
8.河州—兰州—河西线:去时驮运药材、大麻、皮毛、肉类等土产,回时驮运布匹、百货、瓷器等。
可见,他们主要贩运的是食盐、粮食、糖、茶叶、油、棉花、丝绸、土布、药材、牛羊及兽皮、农具和生活必需品。
脚户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河州脚户的商贸贩运在一段时间内仍很兴旺。后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开展以及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的快速发展,脚户数量明显减少。1956年,国家对私营商业进行了改造,脚户的贩运活动随之消失。1962—1964年间,自由市场又一度得以开放,使得小商品的短途贩运有所恢复。1965—1978年间,自由市场再度被关闭,私营性质的脚户行业基本绝迹。国家办的运输合作社代替了脚户行业,利用机动车从事长途运输。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但在当年的脚户中,只有一人组建了汽车运输大队,继续从事长途贩运业。其余的人,有的做家族性的钢材生意,有的做煤炭生意。在如今的临夏,只有偏僻山区的人们还在用马、驴、骡搞些运输,而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利用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进行商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