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就是一种心理测试手段,更确切地应称之为心理测试。人的心理活动并不是无迹可寻的,相反,它有坚实的生理基础。FBI凭借多年审讯经历指出当人说谎时,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与此同时这些反应可以从生理变化上表现出来。鉴于生理变化受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不受人的主观控制,因此测量结果比较客观。
§§§第一节 谎言的心理学基础——反动形成
一般来说,由于不安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时,人们往往会以否定的形式去试探对方的立场,在心理学上此时所发生的就是反动形成。FBI在审讯时抓住心理上的反动形成,便会掌握更多的信息。那么,反动形成表现如何呢?
如果经常问小孩:“你想吃糕点吗?”本来是想的,但小孩出于某种原因却晃动脑袋说,“不要”。此外,在情人相处问题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对于态度暧昧的男性而感到气愤的女子,如果预感到未来他们之间的不安时,常常会说“不再会面了吧”。然而,这女子说出这种话的实质是意味着想再会面。只是由于态度不明朗的男子情绪而产生的不安和这种状况不能结婚的苦闷感,同女性的欲求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这不能完全算撒谎。
但是,如果多次采取反动形成,那么给人的印象是任性而且是不讲道理的。另外,对性行为也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女性否定女性的特性,男性则否定男性的特性,进而导致同性恋或者虐待对方,或被对方虐待,从而得到性的满足,形成性变态,走上破坏性的性行为。FBI曾举了这样的例子。
朋友、朋友的夫人以及富林克三人都在默默地读着书。这时,夫人突然打破了沉默,说:“《失乐园》的作者是但丁吗?”丈夫回答说:“但丁是《神曲》的作者,你呀!”三人又继续读书。不久,丈夫到外边去了,年轻的夫人要求富林克,希望他能说明自己最近精神不快及其原因,夫人还对富林克说,不知何故一看见年轻的金发男性就不能排除非常嫌恶之感。而且又说,丈夫的朋友中也有几位是金发的人,这些人如果来到家中,真让人感到受不了。然而,他们并未对自己采取不礼貌的态度。但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摆脱嫌恶之感。于是,富林克引导夫人把注意力集中到“金发男人”身上,并让她说出浮在心头的话语。接着夫人先讲出连富林克自己也知道的某个金发男人的事。然后,夫人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起来,红着脸说:“另外,又想起一个人。”富林克立即问道,“那么,您对那个人不感到厌恶吗?”
夫人承认他的推测是对的,接着又说出了心里话:夫人的堂兄是一位眉清目秀、颇有魅力的青年。夫人在16岁时,自己的心就被他深深地吸引住了,然而是近亲,年纪又比她大10岁,无法和他结婚,所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拼命地使自己忘掉这件事。然而,感情并未消失,强烈地残留在意识之中。她结婚时,曾把以前一直残留在自己心中的、印象或深或浅的男性照片全部撕碎了。出于偶然,唯有堂兄的照片留下来了。这是被心中压制的爱情所推上来的反应,也即是反动形成。每当看到金发男人,夫人就想起堂兄,愈想,思慕之情愈浓。为了避开这种无意识之中形成的情绪,反过来就厌恶金发男人,而且尽可能地使自己离他们远一点。忘掉《失乐园》作者的名字的事也是夫人力求压抑对堂兄爱恋的一种表现。因为堂兄的名字和那位作者的名字一样都叫密尔顿。
欲求强烈的时候,即使受到压抑,但欲求和压抑相对抗,就会再一次地升到意识之上。臭的东西仅仅加上盖子是不够的,必须压上沉重的东西。非常喜欢吸烟的人,到了无论如何必须减量的时候,很多人则认为倒不如下狠心完全戒掉为好,不仅如此,再进一步发展还会向别人讲述吸烟的害处。热心地劝别人戒烟,这也许会使人更感到快乐。因为形成了把吸烟的欲求关进两层或三层的墙壁里的格局。不过,仅仅是这种情况,欲求未必会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以类似的方法自然形成的无意识的欲求,促成极端矛盾的行为而又具有的感情,称之为反动形成的谎言。
吝啬而又利己的人,为了防止露出自己的那种倾向而变得大方和慈善;具有残忍趣味的人变成相当爱护动物的保护家,大吵大嚷地说“不要杀害一条小虫”;对小孩抱有憎恨的母亲却压抑这种情感,对孩子过于娇惯;老一套的自称为自己是道德家的人,对别人的微小错误睁着眼睛发怒……这实际上都是对本人的反社会行为的欲求的反动形成。
压抑只能把欲求和感情从意识中驱赶出去,所以只是一时地解决问题而已,被压制的欲求的能力在无意识地储藏起来,以反动形成的方法强硬地压制着它。虽然这也是一种方法,但若是反复压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心理犹如过重加压的锅炉一样,热能将从各处溢出,心理就会发生各种障碍。所以应像安全阀一样,以某种形式把被压制的欲求的能量从意识中解放出来的心理活动成为必要。
§§§第二节 谎言,只要一个合理化的理由
对别人毫无道理地抱有敌意和憎恨不是好事。因而这种感情可从意识上抹掉,但人们经常感到对方对自己抱有敌意和憎恨,“我并非特别讨厌那个男人,不过对方似乎在憎恨我。不论我说什么他都顶撞,实在受不了”。这种被压制的感情和欲求反映到外界,在他人中去寻找,称之为投射。继母常常感到继子在憎恨自己;保守政党对革新政党怀有敌意,认为革新政党明天说不定也要发起暴动。在怀有这些敌意和憎恨时,既然对方对自己抱有敌意,那么,我们也不得不诉诸正当防卫,这就对自己内部的反对意见找到厂反对的借口。
这种列举出与无意识的真正原因的不问理由来说明白已的行动,就叫做“合理化”或者“正当化”。本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而失败的,却转嫁于他人设置障碍,或者说因为家事的缘故。这样一来,回避自己的缺点得到了满足。热衷于学生运动的学生说,毕业证书只不过是“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通行证”,而彻夜地写标语、刻钢板等都是这些例子。其实,从工作的困难来说和用功读书不相上下,总而言之,让自己认为,把放弃学业的做法并使之合理化的态度是没有错误的。
当然,合理化并非是有意地撒谎或制造借口来欺骗别人,这种人连自己本身也深信行为是对的。换言之,可以说是无意识地对自己撒谎。合理化同反动形成都是对自己的拟态。总之,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人们总是那样地有理由,几乎对所有的行动都赋予如同真实般的道理。然而,赋予行动的理由多半与其行动的真实原因和感情是不同的。
把A介绍给B,B在瞬间认为A是个多么令人讨厌的家伙,但B只是说:“今天是好天啊!”为此,A抱有那种感情是毫无道理的,连他自己也会感到奇怪。不过,A则认为“我讨厌那种净说奉承话的人,不能马虎对待这样的男子”。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B并不是那种必须加以防范的男人,而是温厚、招人喜欢的男人。然而,A坚持自己的看法是有理由的:B眼睛有点斜视,声音的抑扬顿挫也有其独特之处。A的幼年时代,有一位老头儿眼睛也有点斜视,声音很像B,这个人总是戏弄与嘲笑A,A非常讨厌他。当然这是20年前的事情。A完全忘掉了,但B斜视的眼睛和声音的抑扬顿挫唤起了A对老头儿的嫌恶之情。所以A认为B是讨厌的家伙。如果知道了这种情况,A可能注意到老头儿和B的相似之处就只是眼睛和声音而已,那么嫌恶之情也就会消除了。由于不了解情况,A必须对自己心里涌上来的感情赋予理由,遗憾的是A认为B是净说奉承话的人。
即使不了解真正的原因,人们也想对自己的行为赋予理由。明显表达这个问题的是催眠术试验,被施于催眠术的人因意识活动虚弱而会不加分析地接受暗示。
对于被催眠的人,如果对他说是9丁当的响声,即便是手帕儿,他也可能去追;如果说是美味的牛排,即便是鞋底儿,他也要啃一啃。催眠术被解除后,他什么都没记住,而且有可能暗示他做种种事情。例如,暗示他,“我和你唠叨,在此期间,我擦了鼻涕,于是你就站起来打开窗户”。接着,为对方解除催眠术并开始唠叨,取出手帕擦鼻涕。此后,对方就会表现出坐立不安,并站起来打开窗户。
如果问他:“究竟是怎回事?”他就会回答说是“闷热”。他明显地会坚信自己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