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不同城市的地图册,都能看见“莲花池”一类地名,仔细追究都能发现不同历史时期文人雅士筑塘养荷、吟味高洁的遗迹。我喜爱莲花源自中学课本上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几十年过去了,都市生活虽难觅芳踪,但在我的心里却对皎洁温柔的月光、清丽幽静的池塘、亭亭玉立的莲蓬、动静相映成趣的夜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夜色里,“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是美的极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是形的至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音的绝唱。
由秦岭和巴山抚育的汉中盆地人称“天然温室”,这里盛产久负盛名的“九眼莲藕”,用它炖肉、入药、制粉是当地一道美食特产。坝子里随处可见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散落在农舍一隅的清塘碧水、数株夏莲,池水娇小恬静,浮萍历历可数,小鱼悠悠摆尾,莲蓬生意盎然,构成了一幅幅陕南夏日乡土风情画,农民在方寸沃土上世代不绝地继续着与贫穷结伴的乡土恋情。今年仲夏季节,我在汉中盆地见到一处别样荷塘。因为乘兴而至,去探究农民们创造的新型绿色产业,所以不同于《荷塘月色》的作者因心绪压抑趁夜色外出探荷,享用“独处的妙处”那种寻求释放的心境。因为是晌午盆地里太阳正威猛的时刻,所以只见似火的骄阳,而不见意念中月光似水,夜色朦胧,无法感受到月夜荷塘光与影的和谐旋律。我用心捧着《荷塘月色》的甜美意境来这里探访,想对阳光普照的荷塘有如诗如歌般感受。
盆地里一望无际的稻田以自然随意的形态布满了每个角落。疏密有致、整齐划一的秧苗被一池池清水滋润着,正午的骄阳洒在稻田水面上,不时跳动闪烁着耀眼的亮点。用“碧水新滋三寸苗,一池绿波万垄田”来形容水乡的沃土,再贴切不过。走在田埂小路上,像水中秧苗,我被高热高湿的盆地气候蒸得汗流浃背。走过一片低洼田,爬上一段缓坡,迎面展开了延绵数千米的浓绿色海洋,企盼中的千亩荷塘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身心顿时因绿波涤荡而清凉,为荷塘的召唤而振奋,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荷塘深处。
置身千亩荷塘,才感觉到自己语言贫乏。用“塘”和“池”表述眼前的气魄,似不确切。但百姓习俗语汇中不论水面多大,只要种植莲藕都称之为“塘”,因此我索性不再费神斟字酌句,心悦诚服地称它为“荷塘”。
这是一家专门养殖莲藕的农业公司,名叫“新天地芙蓉园”。园内荷塘被高出塘面五十多厘米的水泥铺就的道路分割成几个工作区域,每个区域又用便道隔成五亩地大小的塘,形似一个个绿色车间,相互间由管道贯通,保障了大面积种植标准化的水肥管理。离荷塘不远处就是汉江,是国内少有的一类水体,但荷塘却置之不取,而采掘地下水灌塘,当地人说地下水就是汉江水,不过经过土壤渗漏过滤,水质更清冽、更洁净罢了。陕南秦巴山地四季绿如潮、空气鲜如蜜、土地肥而美,绝少工业污染。荷塘生产工艺完全采取生物技术,保证莲藕品质一流,使古老的荷塘迈进新世纪,有了新风采。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首娓娓动听的小夜曲,那么眼前的荷塘就是一部宏大嘹亮的交响组歌。
有了农村产业发展的初步印象,眼前荷塘也就有了时代印记。它不像传统荷塘小家碧玉般千姿百态恬静从容,倒像是从生产线克隆的绿色新生命,叶的大小、枝的粗细、花的艳丽、蕾的饱满,如婀娜多姿的孪生姐妹。我站在荷塘便道上,踮起脚跟儿头才与叶盘齐高,这样计算下来,眼前莲花的个头大概有两米三四的样子吧。为供游人休憩,在千亩荷塘中央建有一处草亭。站在草亭中央四野?望,千亩荷塘尽收眼底,那是阳光和水在自己生命最旺盛的时刻共同缔造的耀眼绿色。
阳光下绿满荷塘富于生命感召力,撑起这片绿叶的枝干则表达出力的坚忍、形的挺拔、美的刚柔。莲的枝干约拇指粗,从水面到叶蒂有两米高,通体嫩绿,甚至能看到其中须丝网状的脉络管道。莲的枝干以自然的神韵向上伸展,在生物黄金分割的美妙处形成微微曲线,顶端撑起莲叶。单独观赏一株莲花枝叶,像是丁字台上周身翠绿的模特儿轻移莲步,在强烈灯光照耀下,头顶宽松的绿色宽檐太阳帽向我们走来;整体欣赏千亩荷塘的莲花枝叶茎干,像是一群水乡赶集熙熙攘攘的村姑少妇,打着遮阳伞尽情舞动身姿,谈笑风生中向远方走去。我心里默默背诵起《荷塘月色》中的吟荷佳句,得到了启示录般的感悟:自然状态下的荷塘足以唤醒人们对美的遐想,当人的生命力量把自然美以工业化的方式提优复壮,发挥出物种自然的潜能时,对美就有了新的畅想。此刻理解《荷塘月色》作者透过月夜荷影讲述的美学原理,就觉得其似乎有更深刻的涵义:就像这芙蓉园沐浴阳光,当美同光明联系在一起、与力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色彩还原更真实,孱弱得成强壮,贫困有了信心,理想也显得高尚。
要说芙蓉园里千亩荷塘的美色,不能不提这里的种莲人,细细翻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社会进步最有意义的变化是“人的变化”,人的社会分工的演变。芙蓉园员工大多有两重身份:是土地主人也是芙蓉园雇用的农业工人。荷塘占用的土地本是农民的责任田,从法律意义上讲农民不拥有土地所有权,但在农民心中它却是自己永恒的资产。坝子里人均不足一亩水田,稻麦两季收成按货币折算也就六七百元,农民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劳作,是自己劳动力的主人。当土地以资本的形式租给这家莲藕公司,每年收到七百元租金,还可以进塘打工的时候,当农民们以资产拥有者和劳动者两重身份参与社会分配时,劳动变得丰富多彩时尚化了,劳动的内容扩大了,劳动者的地位改变了。
一群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聆听着女讲解员的解说:“……莲花也称芙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叶子大而圆,花有粉红、白色两种。它的种子叫莲子,包在倒圆形的花托内,合称莲蓬。地下的茎叫藕。宋代文豪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那句脍炙人口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使莲具有了人的美德。其实人们生产它首先考虑经济意义,莲心可以入药,莲叶是传统的包装材料,莲子是难得的滋补营养品,莲藕是饮食佳品和工业原料。我们芙蓉园采用果肉型莲藕新品种和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我不经意地望了她一眼,只见她高挑的身材,稚朴的圆脸、圆额、圆颊、圆圆的下巴,着白色T恤,穿蓝色牛仔裤,婷婷袅袅,仪态端庄大方。从染成淡黄色的牛角辫上可以看出她刚走出校门不久,从高高卷起的裤脚证明她是水乡地道的农家姑娘。身后荷塘像是绿的海洋,阳光下姑娘愈显得青春茁壮。刚才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荷花枝干绿叶上,现在透过讲解员的头顶向远处望去,满园荷花在夏日耀眼的阳光下含笑绽放!纺锤状的花蕾白颈粉脑,像襁褓中戴着红色相公帽的婴儿被母亲高举过头顶,朵朵花蕾岂止“小荷才露尖尖角”,分明是“人镜芙蓉沐新装”(注);莲蓬在叶面上亭亭玉立,像是用绿色丝绒为莲子构筑的暖房;荷花坦荡胸襟,花瓣向着晴空太阳,花色呈粉红色、纯白色相生相交、互助互辉,像是绿舟上的村姑向太阳展示自己的羞涩、端庄、鲜艳、健康;正午的阳光加剧空气中水分蒸腾,加速了荷花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游动。太阳直直地照在我身上,阳光香烈,空气湿润,沁人心脾。
不能亲眼目睹思念中的荷塘月色,终不罢休,趁着夜色渐深明月高悬,我再次走进了芙蓉园。本想见到月光透过莲叶洒落在水面的安详幽静,打算同莲蓬打个招呼絮语依依,梦想着看到莲花仙女在夜色朦胧中舞动绿色的裙装……可园子里灯火高照机器轰鸣,却是另一番景象。走在荷塘小道上,时不时地能遇到上夜班的工友,他们戴着胸牌,统一蓝色着装,脚登橘黄防水靴,或抽水灌塘,或整理环境,或运土拉沙,或培堤固塘,还有一拨人穿着白大褂从塘中提取泥样。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者是园子雇请的门卫,口中衔着烟卷,手里摇动蒲扇,一副悠闲自得的神态。问夜间工作的道理,老人答:一者白天年轻人来得多,爱吃零食爱照相,晚上得搞卫生;二者莲藕喜欢清流,水温越低长势越旺;三者虽然土地租给公司有固定收入,给老板打工收成好了能多挣几个工钱,可地还是自己的地,农民谁不盼着有个好收成?如今一亩塘能收一万斤藕,每斤按五毛钱算可得五千元,加上莲叶和莲子的收入……老人的谈吐使我想起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的话:“从政治利益上讲,只要农民是分散的,不论农民的数量有多大,在社会上都不会获得平等对话能力。”护园老人看似如数家珍般述说荷塘,实则算计思考着富裕农民经济组合的模式。话到情深处,我能感觉到朵朵莲花隔着夜色静静地洗耳恭听,颗颗莲蓬也随着徐徐夜风频频向老人们点头称道,满园莲叶随着轻风沙沙作响,发出悦耳的和声。
夜色将尽,旭日欲升,睡无眠,思难静。昔日江南荡着小船、唱着艳歌的少年女子“采莲南塘秋”固然风流,田园牧歌式的荷塘夜色却依然使人神往。
农民兄弟们世代企盼公正平等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希望走进城市享受工业文明成果……阳光下的“芙蓉园”要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些吧?
注:芙蓉镜,是一种形似莲花的镜子,出自唐代段成式记录的一则民间传说。一妇人预言某学子会在芙蓉镜下功就名成,果然在状元及第时以诗赋试题“人镜芙蓉”成名,后拜相。我用此成语中的“人”,指文中讲解员。
2003年7月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