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乱世
倭寇怎么来的,听我告诉你,当然,还是按照我的方式来讲故事。
我一直认为,在人的思想中,存在着三个世界。
除了屁股下面这个让你操蛋无力的现实世界外,还有另外两个。
如果把性灵之美化为目光,撩开尘封心底纯真的水雾,你就会看到精灵蹦跳仙女思春的奇幻世界,俗称天堂;如果把欲望之火混合暗黑之气,你便会进入魔鬼撒旦的乐园,又称地狱。
现在就由我这个时光的使者带领大家进入那个地狱的世界,体味庸俗残酷的快乐。
翻开记忆的晨窗,沿着青灯黄卷走去,跨过岁月叹息的长河,就是流氓是正当职业的英雄时代,就是妓女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和最先进文化的美女时代,那个年代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里叫“战国”。
日本的战国时代,一般是指1467年的应仁之乱开始,到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结束,这一百多年乱七八糟、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历史。
那个时候,鬼子的天皇成了太监的阳具,除了叹息和追思什么功能都没有。据说最惨的日本天皇后土御门(1464-1500年在位),生前毫无权力,曾经先后5次提出退位,却全部被当政的幕府驳回。千万不要以为幕府将军多么忠君爱国,之所以驳回天皇的退位申请,其实是怕花钱,因为营建新皇宫邸和举行皇位继承仪式按照惯例都要财政拨款,而幕府当中没有人愿意出这笔钱,皇室更加没钱,所以天皇后土御门憋屈一生也不得退位。
这还不算,后来后土御门天皇死了,因为无钱安葬,结果被放在大厅爆赛40多天,蛆蝇成群,最后还是主事的大名觉得皇帝没人收尸实在影响市容,才勉强答应借钱给皇家,草草安葬了国家元首。
这就是当时的天皇,毫无权力,就是个空架子。
天皇没权力,那权力属于谁?
权利属于枪杆子,谁硬归谁。
但不管是幕府将军还是藩镇大名,都奉行一个基本路线决不动摇,就是向中国的朝贡政策。
曾经问过一个落魄的朋友,“你在逛街,有个人打你一巴掌然后给你一千块钱,你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再求他打我一百个巴掌。”
倭国政府很明显都奉行这简单实用的丛林法则,武士道精神确实可以洗脑,但它不能洗胃,
豪情万丈,口号震天,又不能当饭。
生存的经验足以证明:尊严和自由没有想象的那般重要,每月能不能按时领到材米油盐,才是生活的关键。
没办法,当时的日本实在太穷太乱,领导们天天内斗,百姓们日日遭殃,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资源有限,顾不到体面。饿极了,天皇的御马也得炖汤。
那个年代在倭国做女人比男人幸福,只要你肯分开大腿就一定会有白面大米,也许卑贱屈辱,但它直接有效。
但问题是倭国不是女儿国,还有老爷们啊,为了有饭吃,中央的大名争夺皇位要打,割据的诸侯争夺地盘要打,平民百姓们争夺一日三餐还是要打,于是为了吃饭大家纷纷组团开始抢劫,在村支书老镇长的带领下来到别的村镇打家劫舍,于是乱世倭国纷乱难辨。
但抢着抢着大家发现了真理,原来放眼日本列岛全是无产阶级,家家没米,户户缺粮,拼了老命抢来的东西还没吃饱就拉完了,头破血流还换不来一日三餐,图啥呢?
倭国各级政府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
怎么办?
好办。
自己人没有,邻居有啊,大明王朝家大业大,随便一点残羹冷炙就够他们丰衣足食,于是小鬼子开始装孙子,打着朝贡的幌子干着乞讨的事。
所以我经常对一些愤青们说没必要把日本右翼过度妖魔化,所谓的右翼形象都是包装的产物,只是一种政治表演,一种生存手段。日本人并不比中国人坚强或者纯粹,一样当钱包沉重时,心情才轻快,人性本就如此,何况他们还有朝贡的传统。
我一直坚信自己的判断,当然,我也要给这段话加上一个限制条件,自明朝以来,在此之前,日本人对中国的朝贡态度,还是一波三折,九曲回环的。
其实我写作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把戚继光的一生展现给读者,更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借戚继光的一生把期间有意思的人和事呈现给大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日本的人和事,把这百年间种种圣洁与荒唐,残酷与可爱用文字让其一一跃然眼前,让大家去品味历史,感悟人生,反思当下,放眼未来,就是我唯一期望达到的境界。
因为我始终秉持一个观点,历史是死的,对你没有现实的触动,那么无论写得多么精彩都是很快被遗忘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喜欢我的朋友把我的作品称为心灵鸡汤、心灵鱼汤、心灵排骨汤的原因,但我更喜欢的一个称号是——心灵下水汤,因为它够麻够辣,让鼻塞者豁然贯通,让便秘者刹那畅快,简而言之一句话,够重口味。
下面就由我来讲述一段重口味的倭寇朝贡史。
日本朝贡秘史
其实日本对中国朝贡,自唐朝便已开始。
和所有的主动朝贡一样,并非以德服人,并非疯狂崇拜,仅仅是因为日本被唐朝胖揍了一顿。
和未来的万历援朝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一样,唐朝和日本的战争起因也是因为朝鲜半岛和高丽棒子。
当时的朝鲜半岛有三足鼎立:新罗、百济、高句丽。
新罗亲唐,百济亲日,而高句丽因为桀骜不驯则是唐朝重点打击的对象。唐高宗时期,百济和高句丽联手进攻新罗,三十三座城池旦夕而下,新罗王金春秋穷途末路便遣使到唐朝求援。
唐高宗李治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就是《隋唐演义》中射死第七好汉罗成的那位,只不过罗成乃野史虚构,苏定方则是初唐名将)统率水陆大军近十三万,战船一千九百艘,五万新罗兵为策应。
结果十八万大军迅速“讨平百济,面缚其王扶余义慈。”百济国灭。
而百济背后的日本主子自然不甘心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就此瓦解,当时当政的是齐明天皇,这位天皇是个年逾花甲的犀利老太,可能是更年期没有心理疏导,所以肝火极为旺盛,于是立刻日本国总动员,老太御驾亲征,率领三万二千人马杀奔朝鲜。别小瞧这三万来人,这已经是日本的全国精锐了。
结果老太只是嘴硬命却不硬,侵朝日军还未出海,齐明天皇便旅途劳累染上瘟疫一命呜呼。虽然出师不利,但是日本人的倔强体现在骨头里,老妈的出师未捷并没有敲响警钟,皇太子中大兄继续不知死活地亲征朝鲜。
于是公元663年10月,中日决战在白江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锦江入海口)展开。
结果史料的记载简明扼要,日本官方的记载是:“须臾,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甚众。”中国史料的记载是:“焚其舟四百艘,海水皆赤……”
寥寥史书几个字,就覆灭了日本整整一代人的精锐。
白江口中日之战,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日本大败之后,整整一千年没敢对朝鲜半岛用兵。唐朝战胜后,顺利灭掉百济,高句丽,亲唐的新罗最终统一了半岛。
就是这一仗,让日本人知道了盛唐的强大,领略了中华的风采。虽然代价有些大,付出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鲜血。
而几近被打残的日本人,却丝毫没有因此对中国怀恨在心。大和民族尊崇强者,你把他打得惨不忍睹,他反而佩服你五体投地——白江口之战后,日本开始尽遣国中精英,遣唐修好朝贡!
那时的日本遣唐使是所有国外朝贡使者的典范和标兵。日本朝廷把对使臣的选派当成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来抓。
首先是对官员的严格筛选,不能有廉政丑闻,不能有作风问题,还要政治立场坚定,不能一出国就忘本;此外还要精通汉学,并且热爱汉学,因为遣唐使有一项不成文的使命,到东土大唐取经学习,然后回国传经布道。
怎么样,够严格了吧,告诉你,更严格的还在后面。
不要以为你在日本是个模范官员加上资深学究就能有幸出使中国,你还得经历最后也是最严厉的一项选拔——选美。
没错,你的道德完美无暇你的学问无懈可击,但要是样子猥琐,举止龌龊,对不起,好好待在日本,在家门口恶心恶心自己人就算了,别出去天朝上邦污染人家眼球。必须举手投足有潘安宋玉小贝阿汤哥那个范儿,仪表唐唐,风姿卓越,随便上街一晃悠,满街的女人没结婚的非你不嫁,已结婚的非离不可,这才够格出使大唐。
即便上述条件全部具备,赴唐出船之前,天皇还是要大设宴席,吹杯换盏之间又是赠刀又是吟诗,并再三叮咛以大局为重,勿失礼上邦,动情之处,君臣落泪,指天盟誓,学习中华先进文化,强壮东瀛大和民族。
就这样经过层层选拔的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日本遣唐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用温雅谦恭的举止谈吐赢得了唐朝各个阶层的普遍好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了卓越的贡献,在中日邦交史上留下了最温情缠绵的一页。
其中还流传着像马嵬坡前杨贵妃被日本遣唐使救回日本隐居这样的美好传说。
但是到了元朝之后,日本对中国的情感开始由敬仰转为轻慢。
纵观日本历史,扶桑列岛的最大危机除了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就是元朝的入侵。
“蒙古来袭”一共两次。日本史学界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公元1268年(元至元五年,日本文永五年)正月,日本天皇收到了忽必烈的国书,指责为何不来朝贡觐见,于是立刻召集满朝文武不分昼夜地连开六天外交扩大会议。日本当权者还是骨子里认同南宋的中华正统地位和朝贡关系,但又不想开罪蒙元的战争机器,所以会议在幕府当权者北条时宗的最后裁定下,定下了基调:不回复,不表态,不站队。
结果忽必烈几次下诏,日本人装聋作哑,终于惹得忽必烈龙颜大怒,派遣蒙古和高丽联军两万五千人,从朝鲜半岛扬帆出海,远征日本。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10月,元军首先把对马岛洗劫一空,然后连夜在九州的博多湾登陆,与镰仓幕府军队和九州各藩武士展开激战。
应该说双方并不在一个量级上,元军士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职业兵王,因此从开始便注定了这是场一边倒的战斗。
而日本人明显还觉得倒的不够快,在战场上还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战斗。日本人的传统战法是,两军对垒,一个武士策马提刀,走到阵前,自报家门,然后与对方约战,日本人叫“一骑讨”,就是我们俗称的单挑。
结果日本武士刚刚报完名号,突然战场一片寂静,日本武士还以为自己天照大神附体的气势震慑了几万元军,在那洋洋自得。而元军将领仔细揉揉眼睛,等了半晌确信就是一个脑残倭奴想来掐架,于是立刻如蝗的箭雨向他招呼过来,结果……
但日本人并不死心,觉得元军不接受单挑,可能喜欢群殴,于是又派遣一个武士带着几十个家兵上前约战,结果这回元军没有半点迟疑,还不等他们报完姓名,又是如蝗的箭雨遮天蔽日而来,结果……
日本人彻底崩溃了,横扫天下的蒙古大军不按套路出牌,不接受单挑群殴,正郁闷忽然元军的回回炮响起,日本人的阵地顿时一片火海,全军都争先恐后往城里逃命,这一战,日军损失惨重,百道源战场上日军“伏尸如麻”,日军本阵箱崎方面完全被占领,祭祀着军神的箱崎八幡宫也被元军焚毁。
而此时天色已晚,元军将领爱惜士卒,命令全军撤入船上休养生息,准备来日再战。按照常理,剩下的故事非常简单俗套,不会有一点歧义。
但是命运,又是命运,彻底玩了这几万元军。
什么是命运?建国初,沈阳一官员家有个老保姆,名叫张洗非,丈夫是烧锅炉的。时逢梅兰芳赴沈,张洗非写了封信,梅兰芳见信大惊,急忙约见张洗非,并说情替她安排了个正式工作。有一天,张洗非听评书时,听到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故事,忽然落下泪来,说:小凤仙就是我啊。名花蒙尘,沦为老保姆,这就叫命运。
不管你昨天怎样辉煌,说让你沉沦就让你沉沦,一点辩解的机会都不给,这就是命运,我们无法抗拒,我们无法躲避。
命运的天平此刻选择了日本,就在当夜平静的海面刮起了猛烈的台风,大批蒙古战船被彻底掀翻,元军士兵没有倒在战场,却在转瞬间半数喂了龙王。
文永之役荒唐谢幕。
七年后,公元1281年春,忽必烈下令再次攻击日本。
是年下半年,元朝征调军队二十万,船舶数千艘,并且专门成立征东行省(也称日本行省)主持征日大计,这是一支空前强大的远征军,以蒙古人在欧洲西亚的屠城伟绩不难推测,一旦日军抵挡不住,亡国灭种必成现实。
日本人在上次战争之后就预感到更大的危机即将来临,于是在博多湾海岸线花费5年时间,筑起了一道长30公里,高达5米的防御石垒,并且征调了全国精兵来抗击元军的进攻。日军也知此地一失守,大和民族将在地球消失,因此人人拼命,骁勇异常,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双方伤亡惨重,战争陷入僵局。
谁曾想八月初一夜,命运之神再次邀来了台风,结果元军大部分船只沉没,军士溺死无数。日本《八幡愚童记》记载,当时海里死者相叠,好象岛屿一样,甚至可以在上面行车走路。《高丽史》中记载,元军生还者只有19379人,将官死亡率高达八成,士兵的死亡率更是高达九成。
弘安之役就这样惨烈结束。
不甘失败的忽必烈本来准备三次征日的,至元20年(1283年)初,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全国范围建造船只并且征集粮草,但是遭到江南人民的激烈反抗,只好暂时搁置。此后由于各地反元起义不断,用于征日的军队被派去镇压,致使其再次进攻日本的计划终于没能实行。至元22年(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打造战船。年底,征调江淮等地漕米百万石运往高丽合浦,又下令禁军五卫、高丽、江南等处军队于次年春天出兵,秋天集结于合浦。但后来因部分大臣反对,尤其还要对安南用兵,最后忽必烈不得不于至元23年(1283年)下诏罢止征日。
日本这次在元朝庞大的身影下得以独活,这其实本就是历史的巧合,准确地说是自然的巧合,但至此之后,日本人的自负开始极度膨胀,认为泱泱中华不过尔尔,扶桑东瀛才是神选之国,从此中日两国关系接近绝对零度。
后来天佑中华,汉人得以重掌神器,一代名僧朱元璋平定八方建立明朝,明宣德八年(1432年),日本开始重新向明朝大规模朝贡。
只不过和唐朝时虔诚的学习求教的好学生完全不同,此时的日本使团彻底沦落成只是抱着单纯的发财享受甚至乞讨敲诈的东瀛混混。
据说日本使团第一次来到北京,目睹满目繁华之后发出了马可波罗的惊叹,大户人家的绸子抹布居然比大名将军的内裤还要美丽,随便找个明朝官员搭讪,八卦一下薪水,原以为他们说的是年薪,后来才发现他们说的都是月薪…
将薪比薪的想一下,小鬼子,不想活了。
而当时的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为了表示大国气象,物产丰盈,一高兴就赏赐了大把纳税人的钱财,小鬼子一见磕个响头胜过终身奋斗,便立刻表态要年年纳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