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东坡的一生来看,似乎确实如此,他21岁就高中榜眼,风头一时无两,仕途不可限量。然而,他锋芒毕露却不知收敛,再加上性格太浪漫,太天真,太偏重感情。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句”的人,绝不是一个适合做官的人。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听过众多政治家对他的承诺,然而却无一成真。譬如:宋仁宗在得到苏东坡和他弟弟苏辙后,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欧阳修在读过苏东坡的文章后,惊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结果呢?东坡兄一生仕途坎坷、郁郁不能得志。东坡兄在其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叹道:我一生有三不如人,下棋不如人,喝酒不如人,做官不如人。这最后一个不如人,最为他看重,也最令他心有不甘。
其实所谓做官的本领就是一个,能屈能伸,在扯淡中实现人生抱负,将表面功夫做到家以减少前行的绊脚石。
此时的戚继光早已不是初入职场的毛头小子,他深知一个道理,爷爷都是从孙子走过来的,羽翼未丰之时,一定要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搞”字拆开看,就是高手,自己会成为一代高手的。
于是他凡事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能,任他人白眼,总是笑脸相对, 一到晚上他就躺在床上激励自己,想秦琼卖过马,孔子断过粮,老梵高都差点饿死,我这点困难又算什么?
于是他主动收起一切埋怨牢骚,天天洋溢微笑,和所有人搞好关系,那段时间,和戚继光比温柔那是找抽!
因为经历风雨的戚继光早已体味到生活的真谛:每一次的失败,都是成功的开始;每一次的考验,都有一份的收获;每一次的泪水,都有一次的醒悟;每一次的磨难,都有生命的财富。每一次的伤痛,都是成长的支柱。每一次的打击,都是坚强的后盾;活着必定要经历一些挫折,而我们依然坚强战胜每一次挫折,这个世界,需要你用尽全力地生活!
于是用尽全力生活的戚继光用他的低调圆滑渐渐赢得了本地官员的好感,赢得地头蛇的好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始进入了当权派的核心圈子。
进入核心圈子,自然就是自己人,那些曾真心仇视戚继光的人开始真心欣赏这个年轻人了,会做人,会来事,大家也都开始希望见识一下这个年轻人驰骋沙场痛揍鞑虏的雄姿。
经过韬光养晦的戚继光终于盼来了可以在正面战场痛击敌人的机会,可是打仗这种事和谈恋爱一样,讲究两情相悦。
蒙古人来的时候,戚继光打不了,戚继光能打的时候,蒙古人又不来了。
因为蒙古人上次到北京抢得东西实在太多,再加上这两年风调雨顺,马肥草盛,在没消化掉战利品之前谁也不想消耗体力冒着生命危险来抢劫,于是拼了命才搞好关系的戚继光还是没仗打!
戚继光望天长叹,他感到一种灵魂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再多的欢声笑语,再迷醉的灯红酒绿也化解不开,随便望一眼漫天星斗,喝一口掌心里的夜茶,寂孤独便在心里。这种寂寞,只有亚历山大等很少的伟人才会懂得。(注:亚历山大大帝年少时经常听到父亲打胜仗而闷闷不乐,父亲越是取得巨大的胜利他越是痛苦万分,因为他害怕父亲将所有的胜仗打完,将所有的敌人消灭,这样的孤独偏执是平凡人所无法领略的)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戚继光将在未来的三十多年里,占据在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扮演着显赫的男一号,享受着最好的灯光和机位,拥有着最多的特写和对白。
恰恰相反,如果换成一般人,估计不知不觉间,青春年华在悠闲缓慢的生活中渐渐逝去,意志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悄悄消磨。这样消沉下去就完了。
当然,戚继光绝不是一般人。
生活有进退,输什么也不能输心情。
不甘平庸的戚继光很快便找到了排遣心情度过孤独的方法——学习兵法。
戚继光深知一个同龄人并不懂得的道理:多数人的失败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心志不专一,现在虽然求敌不得,但光阴无罪,不可荒废,他决定利用这段短暂的间歇,心无旁骛,提升自己。
他坚信自己对时局的判断,短暂的和平仅仅是皇帝的新装,战争还在天边喘息,还会象潮水一样蔓延过来,还会象蝙蝠一样滑翔过来,还会象蜗牛一样潜行过来。而在下一次战争中,准备好的他将大放异彩。
于是他拿起兵书,孙子,吴起、鬼谷子、诸葛孔明就静静地坐在对面。
倒上茶,千年前的月光花影便在小屋里游荡。那些先辈军神早已端坐对视,他们的思想和戚继光没有间隔。他知道他们文字里所有的大智慧和小心思,这对于他毫无困难。他们的魂魄,透过文字,在瞬间穿越千年时间和万里空间,在他们绝不知晓的一个塞外边关的小屋子里,纠缠他的魂魄,让他如痴如醉,然后豁然开朗。
戚继光并不知道,多年以后,这些先人的灵魂将在他身上附体,他们的思想将在他掌中发扬广大。
能够将先哲的思想发扬光大,首先要深得精髓,知其之妙,然后要批判地继承,知其不足,善为己用,始得大道。
我小时候刚学算盘后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对着新华字典后的时间年表去算,结果从夏朝开始怎么加都只是4K左右,之后就问老师不是说上下五千年吗,怎么算出来的结果不对呢。还记得当时老师们异口同声说我算错了,最后数学老师被我烦的不行,亲自算了下,结果算完面子上挂不住了,直接把我推开,还威胁我,再扯淡,小心蛋疼。
当时摆在我人生有两条道路,要么坚持真理,要么坚持阉割,布鲁诺的勇气没有在我身上附体,我没能质疑权威,否则一个小学生质疑华夏文明是5千年还是三千五百年的学术大讨论将在80年代开始,我会比赖宁更有资格代表时代少年。
更重要的是他死了,而我还活着,我将会成为唯一一个活着的年仅8、9岁的公知偶像而名垂青史,但因为性格原因,不敢批判前贤的懦弱,我又一次和变成伟大人物的机遇擦肩而过。
但戚继光却抓住了这个机遇,他敢于批判,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于是他的人生道路便开始与伟大挂钩。
戚继光读书有个习惯,与别人对圣贤着作的推崇不同,他习惯于在注释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
即便是对于兵家圣典《孙子兵法》所提出的战争理论他也能进行创新性的颠覆与超越,
比如孙子曾经曰过:敌人嚣张,就别硬拼(勿击堂堂之阵),戚继光却说:越是气焰嚣张,越要往死里打!(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
孙子还曾经曰过:诈败之敌不可追(佯北勿从),戚继光又说:保持队形,严加警戒,大胆去追(收军整队,留人搜了,擂鼓追逐)。
类似之处数不胜数,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戚继光那自由人格与独立思考的精神,但与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相比,他那些批注的文字显然对后人影响更大,多年以后兵家爱好者们根据这些文字整理而成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和戚继光有着相同习惯的人,那个人叫朱熹,他的儒学着作《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其中的代表,通篇都是对古老的儒家典籍的注释。
就是这样两个人,站在巨人肩上却并不恐高,大胆地将自己的思想写在圣经的华章上,结果一个成了文圣,一个成了武神,可见在人的成长中,独立思考不被人言所惑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这期间还有一个故事。
一日戚继光在外巡逻,天赛蒸笼,汗透背胸,正好路过一座法相庄严的道观,他便进去讨杯水喝。
结果里面一群牛鼻子老道化完缘吃饱了在那纵论大道,从人间婆娑世界讲到东方琉璃世界,又从东方琉璃世界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神态情形俨然天尊转世,老君再生,一句无量寿佛就能让日月翻天。
宣扬完道法之后,又开始阔谈生死。什么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守一明法,长寿之根也……;渐门有五:一曰斋戒、二日安处、三日存想、四日坐忘、五日神解,守此无法,延千年寿也……
说完玄门道学,又开始聊炼丹修仙。
当时嘉靖皇帝沉迷方术,道家的楷模叫陶仲文,此道因向明世宗敬献“长生药”而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少保、礼部尚书、恭诚伯、兼支大学士俸,封号更玄,乃“神霄紫府阐范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是也。
其实,这所谓长生药便是春药,时人早指出:“名曰长生,不过供秘戏耳”。皇帝一吃,干爆地球。所以这些老道的长生修仙意为何指不言自明。
戚继光听得心生厌恶,普济众生只是嘴皮子上的高尚,沙门一派淫靡,人间何来净土。
于是怒火中烧,便朗声道:诸位道长可知这将门的长生之道?
一句话中气充沛,震得众道侧目,
不爱财,不畏死,不惧天昏地暗好大风,惟愿涤荡乾坤贼寇,给黎民百姓换个清平世界,纵使马革裹尸,也胜似诵读西天百卷经书,此乃将门长生之道也。
说完昂然不顾,推门而出,胸中的浩气沛然莫御。
说完心中话,戚继光无比舒畅,以前说这些话,是书生意气,今天说出,是充满底气,经过几次三番的磨练,他相信自己已足够强大,足够去面对任何敌人,是时候去实践自己报国杀敌的梦想了。
戚继光想的没错,他渴望的那天终于临近,
因为,倭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