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骑射”或者“蒙古”无敌的理论总是让戚继光又好气又好笑,在第一个成吉思汗出名前,已经有至少上千个成吉思汗被汉人拍成猪头了。就是这个蒙元也是趁着华夏腐败内乱才得以兴起,而且不到一百年“天下无敌”的上百万蒙古骑就被明太祖的竹竿兵赶出中原去了。当然有些蒙古同胞争辩说蒙元后期腐败了,被明军打成猪头地蒙古铁骑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但让戚继光奇怪的是,凭哈蒙古欺负欺负腐败懦弱的宋就能说明他们“天下无敌”,而明军拍了蒙古人二百年就都是胜之不武呢?
这“骑射”论顿时让戚继光爆发出一阵冷笑,他从来不信什么的“骑射天下无敌”。华夏历史上的邻居,从匈奴、柔然、突厥到蒙古,几千年来骑射的民族一波又一波,但从战国开始,暴秦、强汉、以至魏、晋、隋、唐,一百次里有九十九次都是华夏的步兵弓弩把骑射牧人打得满地乱爬。这五千年的历史里,骑射威风过地时候不过几十年。结果一百仗赢九十九次的汉人反倒被说成懦弱的种族,那些一百年只能威风一次的游牧民族反倒是“天下无敌”,这真是岂有此理!
于是戚继光下令,大开城门,八千子弟出塞迎战。
蓟州将领被戚继光的自杀行为吓坏了,毕竟用步兵直面骑兵,人数又完全不对等,还中门大开,放弃坚固的城墙防御,这基本已经准备以身殉国了。
但戚继光自有他的道理,固守待援自然保险,蒙古大军来去如飞,你这里打不下,必然去抢劫他地,倒霉的自然还是百姓黎民,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把敌人的有生力量彻底消灭,只有鲜血才能真正地教育侵略者。
何况戚继光早已为董狐狸准备好了一份见面大礼。
早在十几年前,当他戍守塞上时,就对蒙古骑兵的特点深入专研,蒙古人能屡败明军特点有四:第一、他们以游牧为生,住地不定,行踪无影。北方防线漫长,绵延千里,明军兵力分散,首尾难顾,而蒙古人则可以迅速集中兵力,发挥来如闪电,去似流星的机动攻势,专攻一路,长驱而进,即便明军大兵驰援,蒙古人后队掉头,拼命奔跑,明军也无可奈何,所以多年以来,北方交战,只有他打你,没有你打他。
而针对蒙古人的这些特点,戚继光早已准备出一套三位一体的作战模式来欢迎一代天骄的后裔传人们。
所谓三位一体就是“车、骑、步”三个兵种联合作战,车兵为正兵,战斗时代替甲胄,抵御敌军冲击;步兵以车为掩护,杀伤敌人;骑兵则在车营保护之下,敌人进攻时包抄突袭,敌人败退时,快速追击。而且三个兵种因地轮换职责,平原广阔的地方主打车战,半险半易的地方力推马战,山高水深的地方重用步兵。
就这样,戚继光还嫌蒙古人死得慢,还在每个车营都广布火器,据《练兵实纪》所载:车营全体官兵共3109人,却装备佛郎机枪炮256挺,火铳512支,重口径大将军炮8门,还有鸟铳火器手1080人,这一串冷酷无情的数字背后则是冲天的杀气升腾。
我时常想,火器达人戚继光如果能活到1840年,用戚家军的火炮对阵日不落的巨舰大炮,百年国耻是否会改写熟未可知。
但历史毕竟没有如果,被戚继光胖揍的不是英国人而是蒙古人。
董狐狸并不知道戚继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准确地说他并不想知道,因为当他看见蓟州城门大开时,就已经准备拥抱胜利了。
但他很快愣住了,因为他发现从城里出来一个巨大的战车堡垒。
董狐狸的前锋部队从未见过如此战阵,立刻停下,静静观望。
突然一声炮响,战车滑向两边,戚家军的骑兵部队洪水决堤般杀出,结果蒙古前锋来不及反应,便被冲的四散奔逃。
董狐狸气得烈焰焚心,立刻命令全军齐上,要把戚继光的钢铁破烂踏个稀碎。
结果戚继光令旗挥舞,圆桶铁车阵向两边一字排开,蒙古骑兵见状大乐,圆桶阵层层叠叠,想冲破十分困难,你这一字长蛇阵想要突破十分容易,只要阵型一破,任你戚家军铜头铁臂又怎是高头大马的骑兵对手。
于是草原健儿们一边挥舞着马刀,一边狂笑戚继光脑残。
很快他们就冲刺到距离明军百步之内,眼神好的蒙古先锋已经能清晰地看见对面大旗下傲然挺立的戚继光,他就那么笔直地站着,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却自有一股力量,让人不敢轻犯。蒙古骑兵的突如其来,似乎并不让他惊奇。而响彻天地的马踏声,也不曾让他有一丝畏惧。这人甚至连剑也没佩。他只是抬起眼睛,轻蔑地望着飞驰而来的蒙古骑兵,他几乎是失望地叹了一口气,那意思分明是说:才三万人,为什么不是三十万呢?
然后戚继光挥了挥手,一声炮响,数千名火枪手从车后闪出,对着鞑子一阵猛射。
结果董狐狸大军瞬间乱成蜂窝,无数骑兵被掀翻在地,后面的骑兵收势不住,将前面的弟兄疯狂踩踏。
但蒙古骑兵毕竟人多,还是有不少骑术精运气好的冲破了枪林弹雨,突破到明军阵前,此刻三声炮响,火枪手后撤,上来一排手持拒马器和钩镰枪的步兵,只不过这拒马器和钩镰枪都是特制之物,又长又大,拒马器将蒙古铁骑连人带马隔开丈二,钩镰枪则立刻将马腿钩住,对战马实施截肢手术。
这下蒙古骑兵彻底胆寒,侥幸没死的立刻调转马头,玩命飞奔,而此刻突然四声炮响,铁车完全撤出,戚家军骑兵从中昂首杀出,挥舞着复仇的战刀,将蒙古骑兵冲得七零八落。
这一战,戚继光全歼朵颜部落三万铁骑,活捉董狐狸侄子唱昂,董狐狸仅以身免,这一仗开创了世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新纪元,更成为步兵战胜骑兵的经典战例,戚继光从笑傲东南到威震华夏,此役居功至首。
2年之后的1575年正月,董狐狸自己胆寒,但他的弟弟长秃并不服气,率兵5万兀良哈铁骑倾巢出动攻打董家口。戚继光闻讯,还是指挥当初灭掉董狐狸的8000士兵从榆木、董家二关出战,南北夹击,不仅全歼5万铁骑,连董狐狸的弟弟长秃也被活捉,董狐狸因弟弟被俘,自己已成光杆司令,不得已率部下头领及亲族300人,到喜峰口关下,请罪求降。戚继光和蓟辽总督刘应节商定,为了边境安宁,接受他们投降。4月13日,戚继光到了喜峰口,安抚了前来请降的董狐狸等人。董狐狸归还了抢走的百姓和财物,还带领族人向戚继光叩头请罪,发誓再不骚扰边境。戚继光当场释放长秃,并允许他们部落到长城一些关口进行通商互市。从此,蓟州在戚继光镇守期间,一直和朵颜部保持很好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持了边界的和平局面。
但蒙古不仅只有朵颜一部,1579年10月,鞑靼小王子部下大将伯彦、苏把亥、银灯等率兵5万,从范儿营、锦川一带进攻辽东。辽东总兵李成梁向朝廷求援。戚继光奉命率军驰援,此次的蒙古人明显做足了功课,决战地点选择了地势狭长无法摆开战车阵的山海关狗儿河,他们深信,之前惨败是因为有战车掩护,己方一味蛮功所致,因此凭借狭长地利,他们有能力打破戚家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但他们明显高估了自己的智商,低估了戚继光的能力,这次戚继光根本就没带战车来,而是带来的一个刚刚发明尚未申请专利的礼物来欢迎他们——自犯钢轮火。
这个名字可能你们没有听过,但他在几百年后的名字则家喻户晓——地雷。没错,这就是戚继光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地雷,不用点火,只要被马踏到就会自动引爆,据说戚继光研制成功后还为在实战中应用,因此检验产品重任的担子则落到了蒙古大兵胯下的战马身上。
于是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简单明确,戚家军的先锋刚和伯彦部接触就纷纷后撤,这可是前几次大战中从未出现的情形,伯彦立刻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戚家军浪得虚名害怕自己。
为了实现打败天下无敌的戚家军这一崇高梦想,伯彦立刻命令全军为了成吉思汗的荣耀奋勇追击,结果被明军引到埋伏地点,结果战马争气,地雷给力,一通乱炸,把蒙古骑兵炸得溃不成军,而蒙古人四下观望,并未发现敌人放炮,一切爆炸似乎都是来自地下,信封萨满的蒙古人此刻尝到了迷信的苦果,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妄动刀兵惹怒了真神,于是个个心胆俱裂抱头鼠窜。
而此刻戚继光的骑兵再恰到好处地杀出,痛下杀手,5万蒙古精锐前有地雷,后有追兵,自然难逃覆灭的命运。
此三战之后,蒙古各部王侯再也不敢到戚继光驻地挑衅,但零星的跨境抢劫事件还是间或发生,为了有效打击蒙古散客抢劫以及更快捷地传递军情,戚继光还带领军兵修复了万里长城,长城修好之后,戚继光给每座敌台配置了守台军。还写了《守哨条约》,让各台官学习,时刻提高警惕。又规定传烽火之法,如有敌情,传烽火为号。为便于守台军士记忆,他把各种敌情信号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警报》法,让守军背熟。这样,一有警报便可很快传遍蓟州防线。经他一番布置,长城内外,固若金汤。
虽然敌人不敢来,但这明显还不是戚继光的最终目的,戚继光要让鞑子不想来,连来这个念头都不敢动,于是他经常将长城关塞上的士兵集中起来,多达十余万人进行军事演习,和以往的演习操练不同,他把手下分为两派,各出奇某,互有攻守,这就是现代红蓝两军对阵演习的最初模板。
只是自己练着高兴是不过瘾的,戚继光还十分好客地邀请蒙古各部落的王公酋长来观礼,结果那冲天的喊声,炙热的杀气让蒙古客人脸色苍白胆战心惊,再也不敢内心深处窥视戚继光的防区。
戚继光督师蓟辽之前,这里是饱受蒙古骑兵袭击的重灾区,明政府17年间,撤换了10员大将,还增设昌平镇,派大将镇守,以便和蓟州遥相呼应,形成战略掎角之势,但依然于事无补。
直到戚继光上任,这种局面才根本改变。结果戚继光在蓟州总兵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6年,这16年,是他人生最为得意的16年,也是他的靠山加搭档张居正最为得势的16年,张居正不仅前后委派戚继光的好友谭纶、自己的得意弟子刘应节、梁梦龙先后和他搭班子,还把一切不听从戚继光管教的官员全部调走,使得戚继光得以安心军务,尽心为国效命。
这固然是张居正知人善用的原因,但戚继光能够跟历任文官老大相处和谐,他的交际手腕可见一斑。
要知道明朝文官地位在武将之上,所以两者的关系一般都是极其紧张的,正所谓“文视武如奴婢,武视文如寇仇”。
在此举个例子说明文武之难以相处。
比如在戚继光之后最为着名的辽地边臣袁崇焕,他就是个文官。他手下有个大将叫满桂。论级别,二人同级,只是因为袁崇焕是文臣,所以满桂才为其下属。
满桂在绥远大战中,为袁崇焕出生入死,立下盖世功勋。
按理说,两人关系应该不错,可是到了宁锦战役的时候,满桂只是不太听话外加顶嘴,袁崇焕立刻就把他扫地出门。后来到了北京战役的时候,满桂被关宁军的溃兵射伤了,满桂就想也不想地一口咬定是袁崇焕指示的。还在大殿上当着崇祯皇帝、孙承宗和其他阁臣把盔甲解开,指着自己的伤口投诉袁崇焕这也是袁崇焕下狱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事后证明满桂好像是错怪袁崇焕了,但这个事件也足以说明袁崇焕和满桂之间的矛盾和误会已经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也充分说明了文臣武将关系的水火不容。
所以从这十六年的相安无事中,也可以看出来与其说是张居正罩着戚继光,倒不如说戚继光熟谙为官之道,八面玲珑,四处逢迎,才使得自己的才干不至于在官场争斗中内耗掉。
经过戚继光的苦心经营,长城内外稳如磐石,边塞一片太平景象,京城的安全得到保证。
加官“太子太保”,后又加官“少保”。这是明朝武将的最高荣誉,后世的“戚少保”称谓就是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