苌弘作为周天子的使臣,出使宋国,专为弭兵会盟,照说应该代表周天子对会盟给予祝贺和指导,苌弘作为天子的使臣还应该坐上首席,主持会议。然而苌弘不愿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苌弘想,他虽是天子的使臣,但这次会盟的发起人却没有邀请周天子出来主持会议,周天子实际上是处于不知道这个会议的状态,苌弘作为天子使臣出席会议,必然会使会议的召集者十分尴尬。同时,那些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的诸侯、大夫们,又岂能把初出茅庐的苌弘放在眼里呢。若是盲目参加这样的会议,只能自讨没趣。所以,苌弘到了宋国,根本就没惊动任何人,也没去拜见宋国的国君,也没去见什么大夫。而是悄悄地在宋国住下来,暗自观察会盟的状况和进程。直到会议结束,苌弘已经对这个会盟了如指掌,知道了整个会盟的全过程。苌弘不由在心里暗暗佩服一个人,那就是这次会议的积极的倡导者和活动家——宋国左师官向戌。向戌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被苌弘佩服,这里有必要做个交代。
话说公元前546年的盛夏,烈日晒得中原大地直冒青烟。一行车驾在烈日下奔驰,飞扬的尘土弥漫了小半边天。
这是宋国派往晋国的使团。使团快马加鞭,向北而去。坐在大车中的正是宋国的左师官向戌(左师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左丞相)。向戌木然地坐在车中,任凭车驾的颠簸,陷入深深的沉思。
宋国使团此行的目的是要说服晋国同意与夙敌楚国实现和谈。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使命。从齐桓公创立霸业起,晋、楚、齐、宋、韩等大国为了争霸,已经征战砍杀了百余年,酿下了笔笔血债。现在让杀红了眼的仇敌坐到一起和解,谈何容易。但若不和解,历来就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深受其害。向戌去执行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意在减轻小国的灾难和痛苦。尤其宋国地处晋、吴、齐、楚交通要道之间,是大国争霸的主战场。宋国和邻国郑国首尾两端,哪一方胜利了就跟从哪一方,恭恭敬敬,奉献不断,却依然吃尽了苦头。在其他国家眼中,宋国和郑国是毫无信用的流氓国家,两国君臣都是典型的墙头草。但是没办法,流氓也好,墙头草也好,为了生存,弱国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尊严,遭人唾骂。向戌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求怎么造福,只要能平息征战,哪怕是在他的这一代少些征战,也是他为官一任莫大的荣幸。向戌分析了晋楚两国的形势,觉得他们也厌倦了常年的征战,各自的国内也陷入了重重矛盾,停战议和并非不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向戌决定为和平而奔走,像当年华元那样为缔结盟会做一点贡献。
抵达晋国曲沃后,向戌首先敲响了晋国大臣、与自己私交不错的赵文子的家门,诚恳地说明了欲结和平之盟的来意。几天后,晋国的大夫们汇集在一起商议和谈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和谈意味着什么。进军中原、遏制楚国北进一直是晋国的基本国策,谁都不愿意在原则问题上修订这个国策。但是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清楚,外强中干的晋国,实际上已经处于下风,没有能力继续打大规模的战争了。
首先打破僵局的是老成持重的权臣韩宣子。他缓慢而有力地说:“诸位大夫,战则劳民伤财,非但宋、郑、卫、鲁等小国难以承受,我泱泱大国也受益很小。然而真正停战和谈,听任楚国渗透中原,又于我大大不利。”韩宣子话锋一转,接着说,“尽管如此,晋国也要答应宋国,同意向戌提出来的和谈建议。不然,如果楚国人先答应举行和谈,我们晋国就变得被动了。如果楚国到时再利用和平攻势配合大军来号召诸侯,我们的中原盟主地位就要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在策略上,我们不能走在楚国的后面。”晋国权臣赵文子紧紧抓住韩宣子的话头,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晋国为连年战争付出了许多年轻的生命。现在中原的属国们与我们貌合神离,秦国则始终抱敌对态度,白狄又时常来犯,与楚暂缓战争压力可以集中我们的军队解决这些先前被忽略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和平的时间来整备军队。”
两位权臣的意见奠定了会商的基础,大夫们纷纷附和。最终群臣商议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赞同了向戌的倡议。
想不到事情进展会如此顺利。向戌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但主导和谈的任务才刚刚起步,向戌匆忙告别老友,又风尘仆仆地奔往楚国。到了楚国郢都,向戌故伎重演,先找了老朋友、时任楚国令尹的屈建。屈建听了向戌的述说后,马上召集一批大臣来商议这件事情。
对于楚国来说,楚共王执政后,霸势转衰。好多原先的中原属国倒向了晋国一边。同时,与晋国出现白狄入侵一样,楚国也面临着崛起于东南的吴国的骚扰,对楚国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令尹屈建推动的商议最终也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向戌的倡议,与晋国和谈。
两个超级大国都同意了会盟的提议,向戌更是看到了成功的曙光。紧接着向戌又马不停蹄,说服了次等大国齐国和秦国。紧接着向戌又表现出一个外交家的卓越才干,或者亲往,或者去函,先后又联络了一些中小诸侯国。当年五月至七月,弭兵会盟在宋国如期举行。
最先抵达宋国的是赵武率领的晋国使团,他们受到了向戌隆重的接待。接着郑国、鲁国、齐国、陈国、卫国、邾国、楚国、滕国、蔡国、曹国、许国和东道主宋国等12个侯国的卿、大夫和小国国君都先后到会。秦国因为地处偏远,没有派使团,但却致函表示同意弭兵。会盟期间,宋国专门在都城西门外搭建了会场。晋、楚两个大国相互戒备,暗藏杀机。公开场合,晋国和楚国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晋国大夫赵武的斡旋下,晋、楚两国终于携手,将盟书载于竹简。向戌作为东道主,宣读弭兵盟约:1.晋楚为友邦,两国及麾下诸侯不得发动战争;2.晋、楚并为霸主,地位相当。其余诸侯侍奉晋、楚要以相同的礼仪与标准,不分南北;3.晋、楚皆有义务保护中、小诸侯的利益、财产、领土、人民;4.除齐、秦,晋之从国必须朝聘于楚,楚之从国也必须朝聘于晋。
宣读完毕,将盟书人手一份发给与会诸侯代表。一份盟书填埋土坑,作为给上天的收藏。至此,弭兵之盟才算圆满完成。这就是说,除齐、秦两国外,其他原来晋国和楚国的附属各国,都得相互向晋、楚两国朝贡。两国的附属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承认晋、楚为其共同的霸主,从而各加重了附属国一半的负担,形成了晋、楚两国基本平分天下霸权的局面。经过两个多月的争吵,弭兵会盟终于在七月结束。
掌握了弭兵会盟的全过程,苌弘知道了应该从哪里打开突破口了。他首先去了向府,陈述了他所知道的向戌为会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自然就赞扬了向戌一番,这让向戌心里的不痛快终算是得到了一丝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