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方言词汇的特点
方言词汇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性,成为地域文化体现的重要标志,一方词汇也反映出一方民俗。
青川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历史上复杂的社会演变状况,造就了这一地区淳朴直率的民风和具独特地域色彩的方言,突显了其方言的朴实和直观。其方言既统一于四川方言,又有独特的构词和表义特点,集中表现在对四川方言词汇的广泛运用以及对自身方言构词词汇的运用等方面。
在青川方言里,至今仍保留并使用着大量的四川方言词汇,这和这一地区长期的文化、经济发展过程及语言接触是一脉相通的。作为连通蜀地和中原的战略枢纽,不仅产生了经济上的交融,其语言的交融和发展也是一致的。
在青川方言词中有很多隶属于四川方言词汇,其写法、读法、用法和整个四川方言系统是相通的。如我们熟悉的四川方言棒老二、醒豁、宝气、怄气、将就、扯把子、瓜娃子、瘟猪子、干筋筋、摆龙门阵、砍老壳的、怪眉日眼、气鼓气胀、吆二喝三、麻麻杂杂、巾巾吊吊等等,其词形和词义与四川方言完全一致,其使用语境也较多相同。从古至今,青川人乃至整个川北人都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下面举例重点说明青川方言中有特殊含义的方言语汇。
许话:青川人所遵循的婚姻六礼之一。青年人婚姻先由父母选择"门当户对"之家,托请红叶联婚,询知男女的出生日期,其它加了酸菜豆花的稀汤里,因荞面条一煮即烂,故名。
馍馍:青川人将用各类麦面制作而成的饼类统称为"馍馍"。由于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不同,其词语的命名也不尽相同。如四川方言中所称的"锅盔",青川人叫"火烧馍"、"干边子馍馍"。此外,还有"蒸馍馍"、"懒扇子"、"锅塌子"、"面花子"、"水巴馍"等。也有叫"饼"的,如"油饼子"、"肉夹饼"、"核桃饼子"、"软饼子"、"面丝饼"等等。
坝:青川多山,将山间相夹的平地均称为"坝"。从现有的地名来看,有茶坝、大坝、小坝、北井坝等。房前屋后的小块平地,也称作"坝"、"坝子"。此词是四川方言中的一个同族词,明代李实注云:"平原日坝,从贝,音霸。"(李实《蜀语校注》,巴蜀书社,P8)《广韵·去·杩>也云:"坝,蜀人谓平川为坝,必驾切。"
阿姐:青川人对母亲的一种称谓,除此以外,还可叫"妈"、"娘"、"阿妈"等。"阿姐"词义由古蜀语发展而来,《说文·女部》就有"蜀谓母日姐"之说法,《广雅》也说:"姐、皇、妣、驰、婢、孀、媪,母也。"此称谓目前在一些区乡仍可见使用。
杂种:流行于青川的骂人话。四川方言中,历来的骂人话较多,但青川人更喜好用此词。据《后汉书·度尚传》记载:"尚躬率部曲,与同劳逸,广募杂种诸蛮夷,明设购赏,进击,大破之,降者数万人。"这里的"杂种"一词,本指种族相杂,与现今所说义有别。今青川人使用此词的环境较宽泛,如表示气愤,或表示调侃时均在用此词。
冰口:也叫"巍口",意为"坼裂"。"冰"为"巍"的同音以继父姓改名;有的不改名,长大后再回生父家继承宗祀。
连锅端:指一些残破家庭,如夫亡、妻故等,若均有子女,亦可各自结婚,予以合户,称"连锅端"。
麻打火:指一些没有办理结婚手续而成"事实婚姻"的同居家庭。洗三:婴儿在满两天时,用艾叶、生姜、茶叶等熬水,请有经验的妇人给洗澡,当地人俗称"洗三"。据说使用此法,婴儿可免生疾病,长大皮肤细嫩。还要边洗边说"先洗头,为王侯;后洗面,为知县"之类的话,并投铜钱等物于盆中。
乌金:大烟,又称"黑货"。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前,县境普种罂粟,男、妇多有吸大烟之嗜好,甚至政府也设了专卖的"烟膏店"于各场镇。其后,时禁时种,吸烟者时明时暗,吸者称之为万能之物,人以能吸而得意。因其价格昂贵,故称"乌金"。民间有"不吸大烟不为耍"的说法,又有"一世为官九世仙,要修十一二世才能吸大烟"的谑语。
搅团:一种饭食的称谓。将包谷面或荞面撒在开水锅里不断搅拌而成糊状。吃时以大碗盛搅团,加酸菜汤,自添熟油海椒、蒜泥等调料沾起吃,里人有"要得吃好饭,包谷面打搅团"之说,搅团是待女婿的好饭。
包谷珍珍:青川人称的"珍珍",谓小颗粒状之物,"包谷珍珍"意即呈小颗粒状的包谷。若包谷呈粉末状,则称"包谷面面"。青川多大山,山上遍种包谷,味好又香。民间喜用包谷作食,产生的词语有:包谷面稀饭、包谷拢拢饭、包谷糁糁饭、青包谷面疙瘩、包谷汤圆、金裹银等等。荞羹子:一种饭食的称谓。将荞面擀成面条,下在酸菜汤或进宫(进派出所),风紧(形势不利),老板(集资人股者),冒杂音、冒皮皮、喳哇(闹意见),甩火腿(步行)等等。在青川民间,富有特色而词义不断丰富发展的当属叠字构词了,叠字构词将在本章第三节中专门叙述,下面仅举一例说明。老革革:此词的意义一般有两个,一指年纪大,面色苍老;二指蔬菜类物品不嫩,或衣物颜色深,或老气等意义,多和"的"字连用,属形容词的一种生动形式。"革"字词义,在古籍中见于两义。一为源于裴松之所注:"皮去毛日革。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今言"革犹兵"义已亡;二为扬雄《方言》所记及郭璞所注之以"革"字叠加状"老"。
《方言》卷十云:"诫,鳃、乾、革、苛、都,老也。"郭璞注云:"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现四川方言也沿用此义。"革"可重叠,构成ABB式叠词,此类叠字词具有强调意义和摹状色彩,立显生动、形象之态。如粗革革(粗糙不细腻)、麻革革(表面不平整不光滑)、绵革革(韧性十足不易脆裂)、沙革革(粗糙混有沙尘类杂质)、涩革革(味道酸涩)、蛮革革(粗壮、粗蛮)等。有"这个东西吃起来粗革革的","味道感觉有点麻革革的","这个人长得蛮革革的"等等用语。而言"老",青川方言里有较多的字(词)均能体现。如老辈子、老颠懂、老牛筋等。
总之,青川的方言词汇朴实、直观,其方言语汇既统一于四川方言系统,又有其独特的构词和表义特点,突显了地域文化特质。字,《庄子·逍遥游》有云:"不巍手之药。"现青川人将手、脚等的裂口仍称"冰口"。
长期的社会发展,也推动了方言词语的发展,而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也带来了方言词语的变化。一些方言词保留了下来,另一些方言词语则因地域历史文化的萎缩而消亡,有的则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词义不断丰富、扩大,并进而产生很多相关连的方言词。青川旧时的房屋多采用木、土、石为主体的结构,多表现为木板楼一底,上盖大青瓦、石板、草等。由于其外部结构和内部走向有较多的区别,其叫法也多样。如正房与厢房合院的叫"四合院",不合院的,称"一颗印的天井";再续建规模相等或不等间数合院,叫"二进的天井",若间数正多横少或横多正少而合院的,叫"马槽天井"。不合院的屋子,其叫法很多,如"三合头"(也称畚箕口)、"尺子拐"、"一杆枪"等。而在房屋上、下进行变化续修的,也有不同的说法,如"马屁股"、"偏厦子"、"虚脚楼"、"吊脚楼"等。而条件差的住房,也有较多的命名,如"狗烤火棚子"、"窝棚"等。随着社会的城市化发展,青川所特有的建房规则被逐步打破,一些词在年轻一代的口头语中逐步消亡。
在青川,由于多旋回地质构造运动,造成了这里错综复杂的地貌类型,使之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采金行业异常发达,于是出现了独特的采金行话,一些词语至今仍活跃在日常交际用语中,为大众所使用。如窝子(存放处),舵爷(大头目),铲铲匠(三头目),编师(经纪人),点水的(举报人),敲(交易买卖),亮花子(给钱),杀(压价),整老表(诈骗),宰(分摊财物),映劳动人民在各方面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所以很多年来在民间运用广泛,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就构词形式而言,青川的叠字就有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BCB式等多种表现方式。ABB式叠字构词这类叠字词,构词稳定,表义丰富,特别擅长在"摹状"中表现出丰富多变的语义。民间使用时常以"缀"的形式附着在大量的形容词(也有少量的动词)之后,表明形容词(动词)所出现的具体情状。
(一)"摹状"与语义
1.ABB式叠字词常用来表明一种持续的状态,较单用显得更加丰富传神,不仅是"缀",还兼有极强的表义功能。
如在形容人走路步伐不稳时,有打趱趱、打偏偏、打漂漂等词。《广雅·释言》:"趱,廛也。"王念孙疏证:"惊散之貌也。"兼有"赶,快走"之义,主要突出走的速度。"(打)趱趱"指走路不稳当,东倒西歪,时缓时快,如醉酒走路。而"偏"词之意,《说文》称:"偏,颇也。"段玉裁注:"颇,头偏也。引申为凡偏之称。""(打)偏偏"不仅指头和身体之"颇",还义同"(打)趱趱",常指身体重心不稳、东倒西歪的一种状态。
2.ABB式叠字特别注重形象性,常以"缀"的形式对前词词义进行补充。
①对个儿不高,身材矮小状态的形容,就有矮杵杵、短杵杵、矮笃笃等词。
青川方言的叠字词
关于叠字词,古今研究者颇多,运用也很广泛。叠字又称为"复字"
(杨慎),"双字"(叶梦得、范希文),"重言"(马建忠),叠字构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字现象,其特点在于:叠字充分利用了汉语语音的音节特质,把字音复叠(或附着于动词、形容词之后作"缀"),并将表情达义之作用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界,从而使人们繁复的情感和语气能够确切地表达,也使语言的形式和声音的节奏更加整齐、和谐,并形成一定的感官刺激,加重形象的描摹,提高表达的最大效果。
关于叠字词的成因,历来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叠字词产生的途径主要与人的认知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大部分靠隐喻、转喻和人的注意(attention)等方式使不同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侧面之间发生联系,依托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映射于概念域。另一种来源是对古语词的传承,即在古语词的基础上重叠形成新词。自古以来,叠字就已普遍运用了,《诗经·良耜》中就有"获之桎捶,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在《敕勒歌》中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叠字运用佳句,甚至延续到唐宋以后的诗词曲赋和小说,叠字的运用可说是长盛不衰。正因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叠字词在构形和构词上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表义能力更加细腻和丰富,产生了诸种叠字类型。
因为叠字能通过摹状、摹声、表情、表态等简单形式充分反人怎么还没有长醒哦!"而叠字"呵呵",在《广雅·释训》中则云:"呵呵,笑也。"以本义"笑"来连接"醒",使其不分场合,随意之义表露得更加意味深长。
"炸"为四川方言用语,指说话声音大、不顾一切。而"辣"义,《篇海类编·干支类》释义为:"辣,辛味也。"指刺激人口眼鼻的味道。"炸辣辣"一词更赋予说话直接、不考虑后果的强烈意味,含贬义。
"哒哒",象声词,也作"嗒嗒",和"飞"搭配,表明走路极快且拌有声音;"叉",《说文》:"叉,手指相错也。"《玉篇》云:"叉,指相交也。"用手指的相错相交,引申为说话做事不遵守规矩,"飞叉叉"一词实在是生动。
④在形容事物或动作整齐时,有齐扑扑、齐刷刷、齐崭崭、齐杵杵等词。
"扑"在《集韵·屋韵》中的释义为"支",《说文》注:"支,小击也。或作扑。"徐灏笺:"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扑扑"叠字,状其动作统一。
《尔雅·释诂下》:"刷,清也。"《说文》也说:"刷,刮也。"郝懿行义疏:"刷者,《诗·七月》释文引《三苍》云:"刷,扫也。"扫除亦所谓为洁清。"以此看来,"刷刷"叠字以日常事务作比,有梳理之义。
"崭",《集韵》:"崭,高峻貌。""崭崭"言一般高。"杵杵",言一个样。
因此,"扑扑"、"刷刷"、"崭崭"、"杵杵"等叠字都表示整齐之貌,但其语义却迥然有别,分类较细,这充分体现了青川方言在运用叠字时的历史性和成熟性。
叠字"杵杵"、"笃笃"在描述矮小状态时常依附于前词,既补音节又补词义。而关于"杵"、"笃"字义,古已有之。《说文》:"杵,舂杵也。"舂米、捣衣等用的棒槌,其形一头粗一头细;"笃",《说文》:"笃,马行顿迟。"引申义为"深,甚"。
我们常称"矮"为"不高、身材短",虽表义直观但缺乏形象感。辅之以叠字,便可摹写出具体情态,即:不仅矮,而且像"杵"样又短又难看;不仅矮,而且行动缓慢,频率不高。
②在描述身体瘦削时,有干筋筋、瘦筋筋等词。"筋",一般指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也指能看见的皮下静脉。而"瘦"通常言脂肪少,肉少,"(瘦)筋筋",形容瘦的程度,仿佛能看见皮下的一些东西,言极瘦。
③在表明外在精神气儿时,有蔫瘪瘪、萎缩缩、偏搭搭、软塌塌、蔫打打、蔫梭梭、醒呵呵、炸辣辣、怄冲冲、气冲冲、飞哒哒、飞叉叉等词。
这类叠字词在川北方言中较多,在形容人精神萎靡不振时,汉语常用蔫、萎、软等字构词,但川北人认为仅有此意还不够,就出现了以叠字附加而扩大词义的构词方式。如"瘪"叠字,《玉篇·广部》云:"瘪,不能飞。"又云:"瘪,枯病。"枯瘦义。相比"蔫","蔫瘪瘪"还多了不出声、不出气和一种病态之义。而"梭"字,在《说文》中释义为:"梭,木也。"一说为"胡桐",清邓廷桢《双研斋笔记·论说文》云:"(胡桐)壮似柳而拳曲臃肿不中屋材,折以为薪。"由此看来,"梭"实取"拳曲臃肿"之义。相比"蔫","蔫梭梭"还有身体卷曲成一团之义。
"醒"在四川方言中有特殊含义,常指未长大、不严肃、不懂事等意。如:"你这人醒得很哦!"有时又指懂事,如:"你这嘟、老格格等词。
"嘟"作为方言词,指(嘴)向前突出,撅着。"嘟嘟"叠字则表示脸和身体肉多,形容小孩,更多地在突出脸部的情状。"格",《说文》:"格,木长貌。"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如此看来,树高长枝需多年而生成,"格格"用来描述年龄则毫不为过。今我们听到"老格格"一词,则表明所指对象年龄已经很大了。
④在表示人物的某种存在状态时,叠字也能表示程度的增加。如死灭灭、疯扯扯等词。
"灭",《尔雅·释诂下》:"灭,绝也。"《说文》:"灭,尽也。""死",方言词,一义为不灵活、死板,属骂人话。"灭灭"增加了词的表义程度。"死灭灭"指脑袋很不灵活,又无灵气,做事很不开窍之意。
"扯",《正字通》云:"扯,俗揞字。"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三云:"俗云以手牵物日扯。""扯扯"形容胡乱抓物之貌。《玉篇》又云:"撸,开也。"《广韵·马韵》:"搭,裂开。"《集韵·马韵》:"捂,裂也。""扯扯"又可引申为精神上的失常,言"疯"的程度。
⑤在形容人或物的高、长时,有高耸耸、长条条等词,叠字除表示形态外,也表示程度。
"耸",言高貌,"耸耸"表很高。"条",泛指一般长条形物体,孔颖达疏:"言草茂而木长也。"条.长也。"条条"就是言长。
4.ABB式叠字有时分得不是很细,既可表形态,又可表持续,还可表程度的增加。
①如在描述食物的口味时,常用酸叽叽、酸咪咪、甜咪咪、嘟、老格格等词。
"嘟"作为方言词,指(嘴)向前突出,撅着。"嘟嘟"叠字则表示脸和身体肉多,形容小孩,更多地在突出脸部的情状。"格",《说文》:"格,木长貌。"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如此看来,树高长枝需多年而生成,"格格"用来描述年龄则毫不为过。今我们听到"老格格"一词,则表明所指对象年龄已经很大了。
④在表示人物的某种存在状态时,叠字也能表示程度的增加。如死灭灭、疯扯扯等词。
"灭",《尔雅·释诂下》:"灭,绝也。"《说文》:"灭,尽也。""死",方言词,一义为不灵活、死板,属骂人话。"灭灭"增加了词的表义程度。"死灭灭"指脑袋很不灵活,又无灵气,做事很不开窍之意。
"扯",《正字通》云:"扯,俗揞字。"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三云:"俗云以手牵物日扯。""扯扯"形容胡乱抓物之貌。《玉篇》又云:"揞,开也。"《广韵·马韵》:"搭,裂开。"《集韵·马韵》:"捂,裂也。""扯扯"又可引申为精神上的失常,言"疯"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