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机智灵活、临机应变能力,可以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总能因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变坏事为好事,变不利为有利。如当年槛车之时作歌以教军卒而快速逃离鲁境;曹沫曾劫持齐桓公,他却因此而使齐国取信于诸侯。司马迁对管子的评价是:“贵轻重,慎权衡。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翻开《史记》,在记录的数百人中,得到司马迁这样高度评价的,仅管仲一人。
另外,管仲不仅干事业,也很会享受生活。他认为他该得到的报酬,他一定要得到;他该享受的生活,他也一定要享受。他既不像诸葛亮那样过于节俭,整天只知道工作,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也不像有些官员,把国家的事情当儿戏,整天只知道以权谋私,吃喝玩乐。
管仲的相府修建的豪华程度,超过了当时一般小诸侯国君的宫殿,以众多娇妻美妾充实其中。家里所用的器具,皆精美绝伦,豪华无比。出门乘坐的马车,也十分豪华,气派讲究。另外,还有几处供他休闲的别墅,其中每一处都有一些美女服侍,供他尽情享用。但他并不纵情过度,度把握得很好,因而既享受了生活,还保养了身体。活了将近八十岁,才安然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在当时已算相当高寿了。但齐国人并不认为管子侈靡,他们认为管子理应得到如此高规格的享受。
四临终荐才不徇私情
齐桓公在位四十一年冬,管仲因年迈染病,渐渐加重。齐桓公亲往探病,见管仲面色苍白,形容憔悴,大惊曰:“仲父之疾甚矣。假若不幸一病而不起,寡人将委政于何人?”管仲叹曰:“惜乎哉,宁戚也!”
然此时宁戚已死。宁戚者,管仲当年发现的一位奇才,足智多谋,年少有为。跟随桓公后,屡献奇策。桓公、管仲很赏识此人,只可惜英年早逝。
桓公曰:“宁戚之外,岂无人乎?吾欲任鲍叔牙,何如?”对曰:“鲍叔牙,真君子也。虽然如此,此人不可以为相。相者,国之辅也。为相之道,贵在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然用人之道,贵在用其长,忘其短,以利使之。鲍叔牙此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善善可也,恶恶过甚,人谁堪忍受?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这里,管仲确实有点冤枉鲍叔牙了。鲍子既然善善恶恶,为什么能容忍管子的所有过失呢?管子与鲍子经商分金不公;打仗总不往前冲,往后躲;多次求官被赶了出来;为鲍叔谋划反使其更困;射桓公人中等,所有这些过失,一般人都不能容忍。假若在学校,管子绝对会被认为是坏学生,绝对评不上三好学生;假若在单位,他绝对会被认为是落后职工,想当先进根本没门;假若经商,他绝对会被认为是一个奸商,没人愿意和他合作。
而鲍叔却看中了管仲的才智过人这一优点,原谅了他的一切过失。要不是鲍叔牙,管仲还不知在哪里受困,或早就死于非命了。看来鲍叔并非对所有人都如此善恶分明,他容忍那些有才能也有瑕疵的人,而不容忍那些无能力且毛病多的人。
桓公曰:“隰朋如何?”管仲曰:“隰朋倒堪此任。此人不耻下问,居其家而不忘公门,知进知退,处事得当。只可惜此人身体欠佳,恐君之用隰朋不能久耳!”
齐桓公曰:“然则易牙如何?”管仲对曰:“君即使不问,臣亦将言之。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君必不可近也!若此三人一旦专权,必大乱齐国。臣死后,君需疏远此三人,臣方心安。”
桓公曰:“易牙烹煮其子,以适寡人之口,说明他爱寡人胜于爱他的儿子,尚可疑耶?”管仲对曰:“人间之情,莫过于父子之情。易牙对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残忍,怎么能希望他对君王好呢?”
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说明他爱寡人胜于爱他自身,尚可疑耶?”管仲对曰:“人世间最重要、最值得珍爱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怎能希望他爱君王呢?”
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为最大的幸事。父母死不奔丧,说明他爱寡人胜于父母,这还用怀疑吗?”管仲对曰:“人间亲情,莫亲于父母。对其父母尚且如此,怎能希望他忠于君王呢?况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者矣。君必须疏远此人,否则,必将乱国。”
桓公曰:“此三人者,侍奉寡人久矣。仲父平日何不闻一言乎?”对曰:“臣观此三人甚得君王欢心,故不忍扫君王的兴。臣之不言,适君之意、顺君之性也。而且此三人譬之于水,臣譬之于堤坝,有臣在将不令其水泛滥。今堤坝将去,便会有横流之患,君必远此三人,是为上策!”
左右早有人将管仲对桓公说的话告诉易牙等三人,三人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易牙遂见鲍叔牙曰:“仲父之相位,实公所让。今其病,君往问之,乃言鲍叔不可为政,而荐隰朋,我等皆为公不平。”
鲍叔牙笑曰:“吾之所以让相位于仲,正由此也。仲忠于国家,不私其友。若使吾当国为政,朝中岂有尔等立足之地乎?”易牙大惭而退。
这里易牙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鲍叔牙要是在乎管子临终是否会推荐他,他就不会在当初把相位让给管子了。因为当初他本来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当上相国。他之所以不当,是因为他觉得管仲比他更合适;他以国事为重,才让的相位。
如今管子不推荐他,也是以国事为重。两个人都是多么高的境界啊!鲍子推荐管子并不图管子报恩。同样,管子也不会为了报恩,拿国事当人情。他们俩真称得上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的国士!
管、鲍二人的境界,与那些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行贿受贿、坑害国家的官员相比,与那些为了讨好自己的上司、情人、亲友,置人民利益于不顾的官员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两日后,管仲病逝。齐桓公大哭,曰:“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遂厚葬仲父,桓公亲自送往墓地。
桓公拜隰朋为相,未满一月,隰朋病故。桓公曰:“仲父难道是圣人吗?他怎能知道隰朋不会久为寡人用呢?”
于是,欲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固辞。桓公曰:“今举朝无过于卿者,卿欲让之何人?”鲍叔牙对曰:“臣之好善恶恶,君所知也。君必欲用臣,请疏远易牙、竖刁、开方三人,乃敢奉命。”桓公曰:“仲父临终有言,寡人听子。”即日罢斥三人,不许入朝相见。鲍叔牙乃就任相国之职。
谁知自从易牙等三人被逐出宫后,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侵,口无谑语,面无笑容,日渐憔悴。左右谏曰:“君老矣,奈何自苦如此!可招三人回来侍君。”桓公从之。
鲍叔牙谏曰:“君岂忘仲父遗言乎?奈何招之?”桓公曰:“此三人有益于寡人,而无害于国。仲父之言,未免过激。”遂召三人回宫,官复原职。鲍叔牙愤郁发病而死。
鲍叔牙死后,三人欺桓公年迈,遂专权用事。顺三人者,不富亦贵;逆三人者,不死亦逐。齐国朝政大坏。
不久,齐桓公得病,病势渐渐加重,眼看不久于人世。易牙等人专权,封锁宫门,外人不能入内探视,只等桓公死信,便立自己扶持的公子无诡为君。此时,桓公虽然大病,身边却连个侍奉之人也没有,更没有可吃的东西,连想喝一杯水也不能如愿。
齐桓公此时深悔不听仲父之言,叹曰:“仲父真圣人也!寡人不明,宜有今日。死后有何面目见仲父乎?”说着不觉泪流满面,乃大呼曰:“天乎,天乎!吾今如此死去,岂不悲哉!”连叫数声,吐血而亡。在位四十三年,寿七十三岁。
英雄一世的齐桓公,一生妻妾成群,生有十几个儿子,可他死时身边连一个亲人也没有,而且竟然是被活活饿死的。桓公死后,众公子为夺君位,竟致桓公尸首不顾,其尸在床达六十七日之久,才得入殓。入殓时,其尸体已开始腐烂,尸虫都从房内跑了出来。
齐桓公正因为未听管仲的遗言,才落得如此下场。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了管子的知人之明。有人可能会说,既然管仲有识人之明,他为何不在他临死以前除掉易牙等三人呢?
这正是管子的另一伟大之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法家思想的奠基者,法律讲究以事实为根据,依法定罪。管子在世时,此三人并未有犯罪事实,他怎能像以正统儒家思想为主的那些人一样,为了所谓的社稷安定,随便处死大臣呢?
汉萧何、陈平等为了所谓的汉朝江山的稳定,一味迎合皇上的心意,设计下套陷害功臣,硬逼得韩信造反,将其杀掉,后又相继杀死彭越、黥布;诸葛亮为了蜀汉稳定,临终定计将魏延逼反后铲除;朱元璋更是罗列莫须有的罪名,将大臣一个个杀害。他们与管子比,能算更英明吗?
齐桓公未听管仲之言,只能说明他不明智。而齐桓公的不明智,不正反映了管子的智慧超人吗?
管仲的智慧,还表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他尊重人性,顺应人性,尽量不压抑人性,只要不影响大局。他对易牙三人的评价,说明他对人性理解得多么透彻啊!他知道齐桓公喜欢易牙三人,但只要他在,此三人也不会出什么乱子,因而他也就容许三人的存在,以满足齐桓公之爱好;当年槛车之时作歌以教军卒而快速逃离鲁境,也是基于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正确选择。
管子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管鲍之交,古今罕有。友不在多,而在于精。人生假若能得到一个像鲍叔牙这样的知己,足矣。假若这样的朋友得不到,为何不做一个像鲍叔牙这样的人,寻找值得自己帮助的才高智广的朋友呢?
2.充分理解人性,把握人性,尊重人性,顺应人性,尽量不压抑人性。顺应民心,借势而发,尊王攘夷,奉天子以令诸侯。要善于权衡利弊,变坏事为好事。“成功之道,赢缩为宝,贵得度也。”他反对一味瞎扑腾,强调:“动静结合,每动有功。”想干成一番大事业,一定要懂得成功之道。
3.任政分明,各司其职。别把自己搞得太累,不该自己干的事就别去干。勿代马走,使尽其力;勿代鸟飞,使振其翅;勿代鱼游,使尽其能。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事业的成功,贵在识人和用人。用人之道,莫如使之以利,以利使之,不使而往。作为一个老板,最大的智慧就是:识人和用人。
4.管仲不愧是我国法家思想的奠基者,他强调法治,指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依法治罪,民就死而不怨;依法论功,民受赏而无德。”所以,人君切不可:“喜以赏,怒以杀。”否则,“怨乃起,法(令)乃废。”
5.不仅要干事业,也要会享受生活。管子认为他应该得到的报酬,他一定要得到;他该享受的生活,他也一定要享受。劳逸结合,养精神,健身体,事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