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规范管理,要求大学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立起学校各方面工作科学、合理的运作与操作规程。学校按照合法性、民主性、程序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学校内各方面的有关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克服了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目前学校主要加强了七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二是关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方面的规章制度;三是关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关于日常工作程序、秩序方面的规章制度;五是关于各部门职责的规章制度;六是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七是关于学校安全稳定的规章制度。
(二)坚持民主管理学校,以民主促进和谐
大学的师生员工是一个知识群体,他们的民主意识很强,他们的民主诉求,往往不只局限于知情权(当然知情权是首要的、重要的),他们更注重参与权。知情是前提,参与是目的。没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近年来,学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学校,走民主化和科学化道路,使校园民主得到充分张扬,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代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双月座谈会”、“校领导接待日”、“书记院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广开言路,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使广大师生员工各种意见得以充分表达,正确主张得到贯彻、落实,甚至不良情绪也能得以宣泄。同时,大力推行校务公开,把社会反映强烈、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群众普遍关心的事项、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内容作为校务公开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和谐,切实保证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广大师生员工积极主动地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建言献策,形成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发展、民主监督的浓厚氛围,使校务公开真正起到了聚民心、聚民智、聚民力的作用。
五、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者,是知识和智慧的引渡者,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和育人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力量。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必要条件。“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蕴涵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哲理。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听其言,学其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思想活跃,发展创新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教育要取得成功,必须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近年来,我校大力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否关心集体、热爱学校,是否心系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否爱岗敬业,是否诚信、守法、尊重他人,是否具有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情操,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是否具有必备的知识水平和学术魅力,是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是否全身心投入育人事业等等都与教育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密切相关。
学校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干部当好后勤兵和服务员,全心全意为学校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为主导,以“厚德、博学、笃行、弘毅”为主线,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从而营造了教师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勤奋工作的良好环境,发挥了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教职员工牢固树立了“三育人”观,用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高水平的教学和学识魅力吸引学生;用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行动感染学生;用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行为示范学生;用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去引导学生。“严谨治学、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为学生做出了表率,受到广大学生的爱戴,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
大学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也是和谐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努力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重视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开展了“感恩学校、感恩教师”的系列感恩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要热爱学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广大教职员工视学生如子女、视学生如兄弟姐妹,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千方百计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关心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激励,并向他们伸出经济援助之手;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广大教职员工热心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关系,教师成为大学生可亲可爱可敬的人,成为大学生们值得信赖的“朋友”。尊敬师长、感恩教师、感恩学校已成为了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校园里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尊师爱生的和谐氛围,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已经在校园内形成。
六、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科研主要是发展和创新知识,两者的结合点在知识上和创造上,在本质上应是一致的。学校党委书记苏智先教授在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科研是一种互动关系,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科研水平的高低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与地位。我校根据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正确认识与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在牢固确定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的同时,着力提高科研水平,发挥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遵循“教学立校”的办学思路,在学校的全部工作中,我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全员抓教学、全面抓教学、全程抓教学,深化教学改革,科学评价,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质量,形成了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工作格局和机制。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教学工作列入学校的最重要工作日程,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校党政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要求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教学的大局意识。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制定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开展教学管理改革,狠抓教学质量,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对全校教学的监督和检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2007年学校全面实施教学工作“125计划”,旨在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着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坚持和强化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的地位;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促进学生发展;学校注重舆论导向,在宣传上坚持彰显教学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利用校园的主流媒体及时跟踪报道学校有关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方面的成就等,育人工作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建立起了充满活力的人事分配制度,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广大教师安教乐业,切实履行课堂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贯彻“教学七认真”和“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为国家培育各类专门人才;机关各职能部门、后勤部门紧紧围绕“育人”开展相关工作,急教学之所急,想教学之所想,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学校在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经费非常紧张的严峻情况下,一方面着力规范教学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生均四项经费逐年增加,改善了办学的基本条件,有效地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发挥科研工作的支撑作用
科学研究既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大学职能之一,也是大学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标志之一。教师如果只搞教学不搞科研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会缺乏知识创新的源泉,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在高校,教师的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教师不坚持探索科学问题,不站在学科前沿,就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能融会贯通,就不能旁征博引,就没有创新思维和先进的科学思想。高校要创新知识,必须从事科研。高水平的教学需要研究,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科研可以为教学提供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励学习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大学教师,要想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准,就必须以科研为纽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最优秀的教师应当学识渊博,不仅在教学中表现出特有的魅力,还应在科学研究中有独到的建树,这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要求。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就是说科学研究的水平和成果同样也是评价大学教师的重要标准。高校的科研水平是提高学校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手段和途径。加强科研工作,增强科研实力,必将为学校发展提供长远的、可持续的、战略性的支撑。学校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