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够用什么方法?在面对的时候,我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的时候,起了烦恼,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转化,去降伏烦恼,去升华自心,那么这个就是你真正的修行方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运用经典上面,佛陀教诲的智慧来转变自己的念头,念念与真如自性相应,这个是真正地如法修行供养。所以我们学佛以后,应该心地清净,应该烦恼一天天少,应该智慧广大,应该面对一切的时候,都能够快乐无忧,欢喜自在。应该成为一个世间法上面也是非常优秀,让一切众生赞叹的人。
同时心虽然在世问法看来很有成就,心又能够毫无染著。“如莲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心清净超于彼。”这样子是真正地如法修行供养,这样子是口念心行,是真正地会诵经,是真正地在转经。所以我们所学的经典,只是思维模式;我们的修行是行为模式。思维模式,要透过行为模式的实践,然后让我们的生命成熟,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很有价值,很有意义地庄严地开花,开般若花,结成佛的果,让我们的法身慧命长养。
所以并不是我们听闻一下,我们看看书,我们记住了,我们知道了,就算了解佛陀智慧了,不是的。应该是思维模式,透过行为模式的实践,然后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去,这个样子是我们真实的智慧。
所以《法句经》上说,“虽诵千言,不敬何益;不如一行,欣乐奉修。”最关键是要如法修行,这是总纲领。佛陀出现于世,不是要众生供养他,而是为了让众生得解脱。你献上的果也好,什么也好,佛陀也并不需要享用,佛陀圆满具足。归根结蒂还是利益自己,增长自己的福德智慧。
第二种,是“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都积极地去做。因为佛菩萨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现于世,所以我们能够利益众生,自然就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释迦牟尼佛因地为尸毗王,就曾经示现割肉喂鹰,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了。我们让一切众生,得到暂时的人天乐的利益和究竟的解脱乐的利益,《华严经十地品》上说,“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这是利益一切众生供养。
第三,是“摄受众生供养”。这个社会上面有很多人,你直接了当跟他们去讲佛法,他不一定会接受,所以首先要能够摄受他们,让他们对你有信心。菩萨的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掇、利行摄、同事摄。
布施摄,凡夫众生他没有了解佛法,他很实际,他有困难,那你能够在物质上面,在经济上面,尽你所能帮助他。
爱语摄,在慈悲心的基础上,用利他的柔软语言去帮助他,他心里面起执著,起烦恼的时候,你能够开解他。
利行,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他人有利益,没有损害的。
同事,一方面是融入到他们之中去,他们做的事情,正当的你都会跟着去做,然后大家有一个沟通的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样子就能够让众生对你有信心,然后能够摄受他们。这个就是法供养诸佛,这样子就是“摄受众生供养”。
第四是“代众生苦供养”,以同体大悲的精神,我们知道了,我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心内的众生,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所以苦愿自受、乐愿他取。乃至于我们在一呼一吸之中,都是这样子地修,把一切众生的痛苦都吸过来,发愿代一切众生受苦,自己修行的功德,发菩提心的功德,都回向众生,都加持众生,早成佛道,愿代众生受无量苦,愿予众生一切乐。
《佛门异记》里面,讲了一个真实的公案。唐朝时候,浙江台州天台县,有一位禅师,这位禅师他就发愿,尽此一报身,代一切众生受病苦。所以他原来的名字,大家都忘记掉了,都称呼他叫代病禅师,代众生受苦,受病苦。
这个代病禅师,他七岁的时候,他父亲就过世了,他非常悲痛,悟到无常,就请求母亲同意他出家。他的母亲不同意,因为就这一个儿子,不同意。然后这个禅师,他这个大雄大力,他很勇猛,马上就拿出那个刀来,砍断一个手指,来表明他的心志。他的母亲没办法了,就同意了。
他就到天台山国清寺去剃度,剃度学习受戒以后,他就出去游化十方。走到河阳这个地方的时候,这个地方连续干旱六七个月了,一直不下雨,用什么办法都求不到雨,他们去求龙王,去抬那个城隍神去游,都没有求到雨。代病禅师游历过来,大家就求他想办法。
他就在《大藏经》里面,拿出《请雨陀罗尼经》,根据那个经上的教导,拿一张纸,画了八龙王的像,然后就如法诵经和持咒。咒诵圆满了以后,就把那个像,那张纸就投到河里面去。大家就看到,很奇怪,那张纸就在水面上,有时候沉下去,有时候浮起来,好像真的龙在游动一样。很快就下雨了,然后整个地界的旱情都缓解了。
在唐代宗的大历元年,代病禅师他就游历到了太行山,在太行山上面,他就搭一个茅棚修行。
有一天代病禅师外出办事,山脚下有一个樵夫,砍柴的人,就来偷他的东西。樵夫把禅师的东西拿一个包袱包起来,准备偷走,很奇怪,刚刚走出茅棚,就来了两只老虎,围着他,他就吓得不敢动了。那老虎就守着他,也不让他离开,一直等到这个代病禅师回来以后,这个两只老虎才站起来。
这个小偷就很害怕,马上就忏悔,磕头如捣蒜。代病禅师很慈悲,让他走,然后就拿手去摸这两只老虎的头,对老虎说,“还是让他走吧。”这个老虎,好像家里面养的狗一样,乖乖地就站起来,让一条路,让他走下去了。他就很惭愧,以后很快又跑上山来,请求禅师给他剃度,随禅师修学。
第五种是“勤修善根供养”,这个是很关键的啦,“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由这个根上生出。就好比植物有根,就会成长开花结果,同样的,我们修行有善根,一切的功德就能够生起来,善根有世间善根和出世间善根。
世间善根是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对于世间的五欲六尘不起贪心,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内不受六根欲望所驱使,外不受六尘所诱惑,无贪;对于一切不如意的境界不起瞋心;对于一切的事理通达明了,不迷惑、不颠倒,深信因果。这个是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
出世间的善根只有一条,就是精进,是菩萨的善根,精进修行。如释迦牟尼佛因地与弥勒菩萨共同发心,精进修行,以此功德力,功超九劫,早成佛道。
第六是“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就是广修六度万行,度化一切众生,乃至于佛菩萨的像都能够教化众生。
第七是“不离菩提心供养”,华严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不要说没有发起菩提心,而是发了菩提心,你忘失了,修诸善法都是魔业。为什么是魔业?因为你修诸善法,没有菩提心摄持,“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因为你没有菩提心摄持,没有三轮体空去修,那么你是住相布施,虽然第二生会感得大富大贵,但是因为你大富大贵就会迷失掉,就会造恶业,所以第三世就会堕落。所以称为三世怨,所以称为魔业。
我们菩提心已经讲了很多了。我们说五种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六大明点菩提心,等等。事实上我们有两种菩提心的修法:一种是自他交换修菩提心法,一种是七重因果发菩提心法。但是最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实行。菩提,最简单的来说就是说,菩提就是觉悟,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够不迷惑、不颠倒,时时保持觉悟,“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时时保持觉悟,这个就是“不离菩提心供养”。“于一切境上心不染著,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我们只能够略说,这是从七个方面来说,来解释法供养。
校量功德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
这里面就有一个校量功德,前面以种种的财物来供养诸佛,供养恒河沙数诸佛,这样无量的功德、常时的功德,还不如这里面所说的,七种法供养,乃至于一念来修,修法供养,这个功德,都是法供养的功德最尊、最贵、最胜、最大。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财供养的功德,不如法供养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迦罗分”,迦罗分就是把人的这个,人身上的这个毫毛,一根毫毛分为一百分,这个是很小,很微小了。“优波尼沙陀分”,此云近少分,也就是与这个邻虚分意思相同,我们把一粒微尘分为七分,每一分就称为一个邻虚分,也称为一个优波尼沙陀分,就是近似于没有,很少。
为什么呢?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这么大?而财供养的功德比较小呢?因为我们前面说了,如果是住相供养,那么终归是三世怨。我们要了达:一香一花,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正供养的时候,心里面作观想,内心发愿,这样子做的时候,可以财法二施,等无差别,那么即财施就成法施。我们乃至于献一小朵花,如果能够这样子地以普贤行愿来观修,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这么大呢?因为一切如来都尊重法。为什么?因为一切如来都是如法修行,依法修持而成佛的。《大般若经》上说,“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故为一切,众生之祖母。”般若是一切众生的祖母,最尊最贵。所以佛说《大般若经》的时候,都是自敷法座,表示尊重法,“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诸佛都是从依法修行而来,我们能够依法修行度众生,这样做呢,也就能够成就佛果。所以这种供养,才是真正地供养如来。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是真正供养如来。所以我们修任何一法,都要具足三殊胜,三殊胜是我们行善法,修心的圆满方法,也就是动机殊胜、无缘殊胜、回向殊胜,三殊胜。以这个三殊胜,乃至于献一盏灯,献一朵花,都有无量的功德,都能够成为成佛的因。
动机殊胜就是前行发愿,“为利有情愿成佛”,以菩提心来摄持,菩提心包括了利他心和成佛心。
正行殊胜就是无缘殊胜。无缘就是空性,我们三轮体空地修供养,无有施者、受者和供物。而在不离空性境界的同时,又能够去勇猛精进地行持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乃至于精进、弹定、般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个是无缘殊胜。所以事实上无缘殊胜,就是《金刚经》上的一句开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离相修善,是无缘殊胜。
结行殊胜就是回向殊胜。我们以《普贤行愿品》作为回向,真正的回向殊胜,是菩萨安住于三摩地之中,来以广大的菩提心,回向众生,回向法界,回向真如。
我们所做的是相似的,如果能够具足三殊胜,哪怕只是在佛前,做很小的、种很小的善根,礼佛一拜,供一盏灯,都可以作为成佛的因。否则的话,修再多的善事,也不能够成为解脱和成佛的因,而只是会增长人天福报。
结显无尽
接下来就是讲结显无尽,四重无尽观。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金刚乘里面有一个圣普贤供养云聚的修法,如何做那个普贤云供法会,我们略说一下。有传承有根器,照修也可以的。我们首先是作本尊观,对生本尊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然后嗡、阿、吽三金刚加持自身,自身也转成为自成本尊普贤菩萨。那么自成本尊普贤菩萨,以三摩地的力量,从自心之中放出无量无边的尽虚空、遍法界,无量微尘刹土,这样子浩瀚广大的杂彩光明来。每一道光明的顶端都有化普贤菩萨;每一位化普贤菩萨,也都个个流放杂彩光明;光端又变化普贤菩萨;乃至于重重无尽,不可思议。
这样子重重无尽、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都各以无量的供物,遍十方刹土,尽未来际,无有间断地供养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这样子就是圣普贤供养云聚,当然还有普贤供养云陀罗尼等等。
关键是我们这个观修的力量,和自心信解的力量。我们一定要以本修因,深信自心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以自性普贤,来成就这个圣普贤供养云聚。那么这样子,乃至于献微小的一点供品,都能够变成浩瀚无边的广大供品,来实设意显的,无量供品来供养诸佛。所以这个是非常善巧方便,非常殊胜的供养法。
凡夫众生能力有限、财力有限、福报有限,所能够摆设的,实物的供品是很少的,这样渐渐地来供、来修,修三大阿僧祇劫。那么如果以这个普贤云供,圣普贤供养云聚来作观修的话,一刹那间所修的功德,与不懂得方法,没有善巧方便的人修三大阿僧祇劫功德相等。所以要能够了知这些善巧方便,善巧方便的人修一天,等于没有了解善巧方便,智慧不够的人,修一个大劫。所以我们要注重于这个“广修供养”。
为什么?福慧两足尊,福与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六度,要注意六度的秩序,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前五度是修什么?前五度是修福,第六度才是修慧。也就是说,先成就福德,才能显发智慧。智慧本具,但是你福德不够呢,显发不出来。所以这个很关键。
有些人说,我只要学大中观,我只要学《人中论》,学中观,我学什么学什么,我就会开悟。做梦就可以的,为什么?你前面没有广大的福德,你想开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看六度的排的秩序就知道了,先修前五度,积累了广大的福德,然后才能够显发本具的智慧。
所以文殊菩萨现身开示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一直长时修行没有开悟,他启请文殊菩萨,要怎么办才能迅速开悟?文殊菩萨告诉他四个字,“积福忏罪”。你福报大了,福德大了,才能够显发本有的智慧。否则的话怎么样?否则的话,你福报很浅薄,就障碍很多,你修行处处不如意,人也障碍你,环境也障碍你,根本上你不可能相应,不要说开悟了。所以福慧双修很重要。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上说,“一切佛色身,从福资粮生”,佛法身由智慧资粮生。”福慧二严身。佛陀的色身,这里面也就是指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这个显现的有形相的庄严色身,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都是从福资粮,福德资粮而出生的。佛法身由智慧资粮而出生,“因此二资粮,即是成佛因,如是应常依,此福德智慧。”所以我们要注重于普贤菩萨的第三种行愿法门,普贤供养云聚。
福报不足不能开悟,不能证果。印度优波毱多尊者,他观察他会下有一个比丘,见解也很透彻了,学问也很高深了,但是就没有成就,为什么?福报不够。所以一直就没办法成就,然后就叫他怎么样?叫他供养大众,在盂兰法会上,给大众僧伽都修供养,然后迅速地成就了。
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例子,《高僧传》里面记载的道安法师智慧很大。
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这里面有个公案。
道安法师他精进修行,就感得一位圣僧,现身告诉他:“你的见解和行为,都已经超于常人,你的学问也已经很高深了。只是你缺乏福报,如果你能够马上去以自己的衣钵资具,去造一个浴室,提供给大众僧伽沐浴,然后供养大众僧伽,你就能够迅速地开悟成就。”
所以“广修供养”这个行愿,它有三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