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丹的幸运之处在于:在他的那个时代,当他干掉伯德、魔术师、托马斯等这些年长者自己登基之后,他统领的整个王朝期都在与巴克利、尤因、德雷克斯勒、马龙、斯托克顿等等同龄人做着华山论剑。因为比自己更年轻的对手鲨鱼那个时候太嫩,而佩顿、米勒的重量级又远在史上TOP20之外。九十年代中后期,几乎可以称为是篮球巅峰层巨星的严重断层阶段,这种外在的环境令迈克尔?乔丹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后三连冠时期与强敌对话时年龄、体能上的劣势。而与乔丹的好运相反的是,科比31岁后,阻挡自己霸业的几乎全是正处运动黄金期的年轻人。他即使可以与勒布朗、安东尼、霍华德他们这些年轻人称兄道弟、争勇斗狠,但却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人都将通过时光来战胜他。
再来看看科比和乔丹两人前路上的不同境遇。1998年,35岁的乔丹只需击败35岁的马龙便能功成身退。但是相同的情形别说可以在科比身上出现,就是想象一下都替他捏一把汗,因为他的背后还有29岁的勒布朗、28岁的德怀特。
因此,不要指望科比的传奇和王朝,有公牛式的完美结局。毕竟,这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面对的境况也已经有别。尽管求胜对患有强迫症的科比来讲总是意味着全部,但他总要面对那么一天——那天,他将因为不再强壮的身体,不再存在于身体内的年轻而遭到新人的挑战,并最终被战败。而对于这一天,他已有准备。
既然这位不可一世、向来受不了失败的战神都已经表现出了‘做好被战败’的准备,那我们就不必为今后可能上演的23VS24,更不必为40岁的科比会不会像40岁的乔丹一样被羞辱而过分忧虑了。科比不该再去在乎之后人生中即将会出现的失败,他该为之前收获的胜利、惊喜和幸福感到庆幸就行了。
接下去唯一重要的是,科比这个已经32岁的男人,他永远不会像勒布朗那么故作老成的谈论巴菲特。当聊到之后的人生抱负时,他会轻松地说:“我只想做我真正热爱的事。”
故事永远没有结尾,因为科比他想赢!
在孤独中得到目标然后自己和别人一起迷失在2010年美国最受欢迎运动员的评选活动中,科比?布莱恩特与老虎伍兹并列第一,而科比的主要竞争对手勒布朗?詹姆斯则退居第六。这个调查是由哈里斯调查公司所发起的,并且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至于今年,从6月14日至21日这一星期里,经过2227名18岁以上成年人的票选,最终得到这么一个结果。
迈克尔?乔丹,从1993年到2005年间他一直是第一名。而自从后一年被伍兹超越了后,飞人殿下直到去年都在2、3名之间徘徊,今年稍微差一点下挫到了第7名。
对于科比的当选,有很多人持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有一天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们对科比的喜欢已经到了当初崇拜乔丹那样的地步。那么,科比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科比,一个孤独的人。外界向来对一个运动员的赞美,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场上,他的生活也会被翻出来。当然了,特别是明星一样的运动员,除了赞美还有争议。而争议的根源,则往往来自场外。科比在球场上以他酷毙的赛场表现赢得了大量粉丝,所以如果单独从球员的身份来讲,他完美得无可挑剔。这点上就算是最尖刻的科黑,也很难在技术层面否定科比。但抛开球场从生活中来看科比,争议便会汹涌而来。
科比?布莱恩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仿佛从来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从性情上来讲,他一贯的行事作风让人觉得没有一个合适的词语可以用来概括他。但是别的明星却不是这样,例如提起乔丹,人们会说霸气;提到巴克利,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词语是搞怪;提到斯托克顿,马上让人联想到冷静;提到艾弗森,那只能用坚韧……而提到科比,人们想到的只能是他球场上的卓越与现实生活的惹人争议。
所以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定义科比,恐怕只能使用“孤独”。众所周知的是,科比原本就是一个前NBA球员的儿子,因此除了从基因方面可以继承优越之外,他几乎一学会走路,就已经开始光顾训练馆。而对于多数球星来讲,选择篮球几乎是要在高中打一两个赛季之后才会做出的决定。相比较而言,科比只3岁就开始了走人生今后要走的路。他曾在球馆里信誓旦旦:“将来我会成NBA的明星。”当时他幼稚的摸样逗得乔?布莱恩特的队友们哄然大笑。因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科比一出生,命中注定了将与篮球有缘。
和别的孩子不同的是,科比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这主要还是因为家庭背景,也就是他老爸是个NBA球员的缘故。他从一岁起就跟着父亲在全美各地流浪,最后甚至跑到了意大利。这导致他从小就没有真正的朋友,就算有时会有一些同龄小朋友,但事因为他要不断辗转的缘故,也只能是浅显的友谊。
而正是这种影响,它几乎完全地塑造出了如今的科比。首先,童年缺少玩伴对科比性格以及社交作风的影响无疑很深,造成了之后的他喜欢独来独往,没有死党,他总是本能地与周围人保持着分寸和距离。
科比曾经说他其实很讨厌自己的那种状态,他也试图努力和身边的人拉近距离,也曾想请队友搓饭,请大家到家里参加他闺女的生日party,在飞机上玩电动或打牌的时候他也会故意装得兴致盎然,跟大家打得火热。但遗憾的是,科比骨子里的“拒人”总存在。
他一再的想有队友拉近关系,但队友对他除了怕之外还是怕。
而四处适应新的环境这一点又使得科比具有一种古怪的气质。他既不像纯正的美国黑人,他对美国黑人文化完全的陌生。他在意大利生活的那8年,使得他具有了欧洲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但他更算不上地道的欧洲人。
这就像在美国长大的王力宏很难演好《色戒》中的旷裕民一样,科比也无法在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中扮演好角色。1992年,当科比随家人回到费城时,他已经对本土一切陌生,他并不熟知街球场和更衣室里的潜规则,不清楚队友们坏笑的确切含义。他曾回忆说这种隔阂让他困惑万分。而事实上科比在加盟NBA之前,与史蒂夫?纳什一样,都只不过在1992至1996打了4年美国学院篮球而已。但纳什是在竞技水准和战术素养相对高的NCAA,而科比只能在中学联赛中鹤立鸡群。尽管自身的绝对实力让这个天才少年轻易躲过了某些文化融入和人际交往上的暗礁,但在讲究资历的NBA,他比纳什、奥拉朱旺、邓肯这种打满4年NCAA的国际球员更浅。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上世纪70年代后,NBA无论是从赛场还是到更衣室,都被地道的美国黑人文化占据。拉里?伯德在NBA为什么混得开,魔术师解释说:“因为他是白人中的黑人。”而科比的特殊成长经历,无疑缺少与美国本土黑人文化的亲缘关系。他跟加里?佩顿这种典型的草莽英雄关系十分糟糕,富家公子的身份使得他也不能理解卡尔?马龙开美式乡巴佬的调情玩笑。这就是他与卡尔?马龙交恶的根本原因所在。尤其在科比成为巨星之前,科比在更衣室里的地位很尴尬,因为他虽然是黑人,但在那些出身贫寒的黑人队友眼里,他却是“黑人中的白人”。
科比的家庭教养也让科比很尴尬。他的父亲乔?布莱恩特只善于在球场上狠狠管教他,然后在他送的宝马车前嘿嘿地怪笑,也不会也没有意识到要对儿子进行谆谆教诲。而他母亲也没能给他什么特殊的教诲,因为她不是什么知识女性,不过是一个尽职尽责、有着市井气的家庭主妇。
乔?布莱恩特家虽然是富人,但不是贵族。而这二者的差别非常之大。贵族会面对镜头温文尔雅地笑,背地里进行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是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坏种。口蜜腹剑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但富人不一样,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伪装,他们有啥就是啥,所以科比的父母曾经与科比赌气,不去参加科比的婚礼,不见自己的儿媳妇,不见自己的孙女。乔?布莱恩特甚至扬言与科比断绝父子关系,将家丑扬的满世界都是。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乔?布莱恩特没有和儿子说一句话。
正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环境造就了性格古怪的科比。他不缺钱,却缺少那种父母留给自己的用心关怀;他不缺人们围绕在自己周围,却缺少朋友、缺少可以诉说心事的人。
你如果非要说他狂放,他又在向前辈讨教防守绝学时毕恭毕敬;如果说他谦卑,他却又在讥讽沙克?奥尼尔和卡尔?马龙时毫不留情;你说他脆弱,他却能忍受科罗拉多球迷最污秽的嘘声,在百事中心飙下51分;说他坚强,有人会马上想到03年季后赛和性侵犯案发布会当众哭鼻子的糗事;说他无私,他敢瞪着菲尔的眼睛骂三角进攻是狗屎,然后在比赛下半场拒绝投篮;说他自私,他又能使用妙传让拜纳姆、阿里扎这些人有投篮的机会;说他另类,他在大多时候表现的绝对主流……总之,很是矛盾。
总之,科比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各种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相互纠结在一起而组成了他的人格。就连他自己也琢磨不透自己,只能无奈叹息:“既然没机会让别人真正了解我的内心,就把全部精力投入比赛好了。但我真不想直到退役的那天,人们对我仍不理解。”
三次总冠军,N次绝杀,81分,连续50+,两届得分王,防守第一队,紫荆领袖,乔丹之后打球最帅的家伙……太多的理由让人们喜欢他。但正如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树大招风。”科比在辉煌的顶端当然少不了一些怀有恶意的揣测与中伤。在美国,除湖人之外的其他29支NBA队伍的球迷们,完全有理由憎恨科比。像开拓者、步行者、国王、马刺、网队的球迷,艾弗森的球迷,卡特、麦蒂或雷?阿伦的球迷,他们恨科比一次次打碎了他们的梦想,恨科比一次又一次将其他队伍挡在了总决赛的门外。即使进了总决赛,也只会得到更深的伤害。他们恨科比永不服输的性格,他总想胜过一切。当然,还有迈克尔?乔丹的球迷们,这是一个更加庞大、更加忠心的团体,他们恨科比虽然没有像艾弗森那样口出狂言,却用行动表示了自己对于迈克尔?乔丹的尊敬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可以说。NBA里除科比自己之外的其他300多个球员的球迷,都是科比的敌人,都在不遗余力的诋毁中伤着科比。
还有,好多NBA球星都是有着悲壮的人生轨迹,比如艾弗森。他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排污管道上来到了NBA,他曾经千里走单骑,从监狱到得分王、常规赛MVP、总决赛参与者,这一切都像写好的电影剧本,让观众安然目睹一个美国梦的经典历程。然后同情悲剧,习惯性地看着故事按常规发展。
但科比的故事却完全是反传统的。他从欧洲回国之后,噼里啪啦就把高中对手打个七零八落,继而平步青云进入湖人,随沙克横扫联盟。他这种超级强势的登场让他一下子赚翻了球迷的眼球,但很难为自己培养大量的休戚与共的粉丝。
试问一下,为什么拉塞尔、魔术师、伯德、邓肯这些人当初出道之时也有登峰造极之势,那阵势甚至还远胜科比,却未遭受如此广泛的质疑和妒恨?原因很简单:首先,拉塞尔、伯德一入联盟,就是球队的带头大哥,魔术师、邓肯也迅速用总决赛MVP验明正身;其次,他们在最佳拍档离开或老去(比如库西、大卫?罗宾逊退役,贾巴尔老迈)之后,仍然继续引领球队前进。但科比却十分的不幸,因为他在湖人王朝时期顶多只是绝对意义上的二当家。当沙克离去之后的几年中,湖人平均每年只赢1.33场季后赛。
还有一个让人对科比爱恨极端的因素,是迈克尔?乔丹。人们总是喜欢将他们俩人不断地进行比较。毫无疑问,科比是迈克尔?乔丹接班人闹剧中最昂贵的牺牲品,但与其他接班人不同的是,他在这场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极度的神秘而微妙。一方面,他表现出常有的厌倦与恼怒,“别再把我跟迈克尔扯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又有意无意的向人们暗示着自己与迈克尔?乔丹的关联或传承,比如他曾经穿着公牛23号的衣裤走秀,在赛场上模仿迈克尔?乔丹的动作、仪态,用转会来挑逗芝加哥等等。当然了,傻子都看出来了,科比其实还是非常在乎这一切。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强迫症患者,渴望赢,他在乎任何关乎胜负的游戏。就连和3岁的女儿玩那种考验记忆力的翻纸牌游戏,他都会因为妞妞忘掉了纸牌的位置而几乎控制不了自己的手去揭开纸牌,然后叫嚷Iwin。
这就是科比?布莱恩特,他注重胜利、渴望胜利,不想在任何一局输给任何对手。无可救药的求胜心始终鞭策着他,让他强迫自己要成为一个时代最强的得分手,伟大的防守者,最具观赏性的飞人。
年轻时候的科比年少轻狂,他曾骄傲地说:“我被恨的原因,就是我被爱的原因,因为我总是和胜利连在一起。”但很快他就受到了一次挫败。2004年开始,洛杉矶的球迷阵营骤然分化。他的傲气终于被挫。
2007年,在面对即将三十岁的关口,他显然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因为他老了,他的球队也已经远离胜利很久了。虽然爱他的人依旧爱他,恨他的人依旧恨他,但与胜败已经几乎扯不上什么关系。这是渴望胜利、渴望赢的他最不能接受的事实,他宁愿所有人高举“BEATLA”的标语,然后自己在一片诅咒声中夺走胜利。
于是我们看到,科比?布莱恩特已经不再拥有了之前的那股傲气,相反他表现出了曾经少见的等待、愤怒和失落。幸好最终,他选择了救赎。2007~2008赛季,渐渐已经成熟的他学会了面对现实,学会了认同别人,他最大限度的收敛个人锋芒,帮助拜纳姆、伍贾西奇们融入到了比赛。他甚至不再轻狂,只是淡淡地说:“我今年最想拿到的奖项,是最佳防守球员。我希望用拼命的防守,激励每一个队友。”最后,他的确做到了。
当然,这一点点小的胜利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重塑自己的更衣室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