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吴天良就起床去苏凌的房间看一下苏大小姐她的脚伤好了一点没有,不过不用看,看她走路没有问题的样子,天良就知道苏凌的脚已经是消肿了。不但如此,她还得意地在天良面前转了一个圈,以表示她的脚真是完全好了,这样子,天良也放下了心。
只不过,天良没有看到的时苏凌的眼眶有点黑,这表明她昨天晚上睡得并不好,天良并不知道原因都是他。
苏东坡见到自己的女儿的脚已经完全康复了,也放下心。这样苏东坡一行人收拾了一下就继续上路,他们经过了一个山坡时,看到了到处都是荔枝树,有很多都熟透了,沉甸甸的荔枝把树枝都压弯了。
苏大小姐从小都是在中原长大,中原那边由于气候的关系,根本就没有荔枝这种水果,她当然不知道这些水果是什么,红通通的,像成熟了的葡萄一样沉甸甸地挂在了树枝上,她从来都没见过,因此很是好奇。
最后还是苏东坡为自己的女儿解惑,说这是荔枝,乃是当初唐明皇的杨贵妃钟爱之物,唐朝时大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叫《过华清宫》是这样说的: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就是那首诗上提到过的荔枝了。
苏凌身为苏东坡的女儿,平时就读书很多,得知这是荔枝,她就马上明白了这是唐朝杨贵妃最喜爱吃之水果,便心生一种尝鲜感,向天良偷偷示意要尝一尝这荔枝是什么味道。
天良见状马上行动,顺手帮苏凌摘下了一大串荔枝,并剥去其外皮,露出其内在的晶莹果肉,让苏凌品尝。
苏凌见状,马上伸出头去,含住了吴天良手上的荔枝,顿时,甜滋滋的荔枝味涌上心头,苏凌连忙称甜,还说这东西好吃,她现在终于知道了为会什么杨贵妃会这么喜爱吃这种水果。
只是东坡先生有点急了,自己的女儿怎么可以随便吃其他男人递过来的东西,觉得这于法不合,便连忙吩咐苏凌闪开。天良也感觉到了东坡先生对自己所作所为有点不满,他为了道歉,便也摘来了荔枝,请东坡先生也尝一颗。
东坡先生拿了一颗荔枝,自顾自地剥开皮来吃了下去,他这个老人顿时也被荔枝的甜味征服了,连忙称呼这岭南的荔枝味道确实是好,令他回忆起了他年轻时在嘉州的一幕,令他有了一种思乡之情。
苏东坡原本就是四川人,在当时四川的嘉州,也有荔枝种植,苏东坡兄弟对荔枝都曾有过咏诗,苏辙的一首诗有云:“蜀中荔枝出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那里的荔枝湾很是有名,但因气候的不同,和岭南的荔枝味道全然有别,相对比来说,岭南的荔枝所含的甜分更多,也更有滋味。
东坡先生也是第一次吃到了岭南的荔枝,荔枝一般都是生长在南方,在东京开封,很难享受得到这种水果的滋味,这是因为荔枝果肉里水分多,容易变坏。在古代,由于技术原因,根本就不可能有密封和低温的贮存技术,因此特别容易变坏,白居易在其著作荔枝图序中有提到过:“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
另有一说,相传荔枝本名并非为荔枝,而是离枝,说明了此果一旦离开了枝头,就难以保鲜,所以吃荔枝要趁新鲜,以刚从枝头摘下的荔枝最是鲜美。
因此,因为运输困难的关系,寻常东京开封人吃到的荔枝都是色香味尽去的荔枝,因此,没有人有机会吃到新鲜香甜可口的荔枝,若按照最高级别宫廷御用马的路程,即使不停换马,不停不休地跑都要七天才能到达长安。当然,这里不是唐朝,也没有唐明皇和杨贵妃,根本就没有人会把宝贵的宫廷御马用于此方面,这都是很劳民伤财的事,当然没有人能尝得到荔枝的鲜味。
但就在岭南的卢浮山中,遍布都是荔枝树,想怎么吃都可以,不但是年青的苏凌和苏过,就连五十多岁的东坡先生也都像小孩一样吃上瘾了,结果他们两父女第一次吃就连吃了二三十个,口还不停,一堆堆的荔枝壳在苏氏父女的脚下堆成小山。
但不知不觉的,苏东坡的鼻中已有鼻血流出,略有头晕,就连苏凌也略感不适,差点就要站不住了。众人大惊,生怕东坡先生和苏凌小姐身体有事,要知道在这里,可是很难找得到大夫的。
还是吴天良醒目,知道这是过火症状,只要喝一些盐水可以缓解过火症状,便让他们两人吃一点盐水,之后,两人的症状稍轻。太家这才稍为安心。只是,苏凌望向天良的眼神里,又多了一层意思。
东坡先生略为休息过后,还回想起荔枝的甜味,其兴致大发,便想作诗一手,于是便作了诗头:
卢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最后一句,东坡先生怎样也想不起,便叫其他人帮其想想应该选哪一句。毕竟,众人的头脑有时比一个人的头脑要好用,更何况,除了自己之外,在场的其他人都不是乏乏之辈,苏过考取过进士,至于苏凌,平时耳闻目睹父亲平时行诗作赋,也深明此道。
还是吴天良有心,马上想起此首诗儿时曾经听别人说过。马上就答了起来:“不辞长作岭南人。”于是《惠州一绝》这道诗便成文了。
东坡先生兴得此佳作后,他的兴致马上就上来了,卢浮山上的清秀山水,迷住了苏东坡他本人,他执意要留在这里一段时间,好好研究道学。
苏东坡先生虽说是一代文豪,但也逃脱不了尘世间的俗事。在当时,道教的威望不但影响应到了皇上,也连带地影响到了这个老人,令这个老人也和其他的道士一样,产生了要炼丹的兴趣。
东坡先生认为卢浮山上有很强的灵气,再加上这里又是佛教名山,因此是个炼丹的好所在。
虽说天良一再向东坡先生表明炼制长生不老药是不可能的事,但也拗不住他的牛脾气,唯有放弃,由得他去。在东坡先生心里,虽说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他认为自己在这世上还没有活够,他还想再活一些时间,观察一下这个世界,多救几个人,多维护一下大宋的社稷江山,为普罗大众做多一点事。
不过,身为一个从二十一世纪来到这个时代的穿越者,吴天良他不用说都不看好苏东坡先生炼丹的结果,他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不禁长吁感叹,叹苏东坡身为一个当世文豪,虽然知识渊博,学富九车,但也逃不出玄学的魔力,轻信炼丹此等荒唐之事,足以证明了在古代,迷信的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能把好端端的一位大才子,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吸引上去。
吴天良没有办法,唯有让东坡先生留在这里,天良和东坡先生不同,受过现代教育的他根本就不相信这些玄幻的东西,更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要去实现。
离开时,苏凌也跟着他一起走,只因东坡先生认为,苏凌一介女流,虽说是自己的女儿,但在古时,曾遍的人都认为炼丹是严谨之事,有女子在场会让炼丹药的过程受到不必要的干扰,让炼出来的丹药效果下降。因此苏东坡先生认为,苏凌作为一个女子,不应留在山上陪自己炼丹,应该回惠州城里读多点书,也要多学学女红,增长见识。
当苏东坡和天良他们分别的时候,在临走之前,东坡先生想起了一些东西,也叫住了天良,并对天良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天良先考一个秀才。那样无论去大宋的什么地方,有这个身份都会很有用,他心里认为天良只有通过这个渠道,才能入朝廷的法眼,最后才能成为有影响的人。
本来天良对科举这些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心里认为科举这些都是旧社会用来抗害知识分子的,但是,既然是东坡先生的要求,他只能勉为其难地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