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16500000035

第35章 课堂教学原理与实践漫语(9)

个性是后天形成的,在童年时代是最关键,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比小学、中学重要。现在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现在最新的观点是胎教(朱熹就提过)这是对的,问题是方法,《新观察》1985年第20期谈了这问题。当前日本妇女不工作,在家教育孩子应怎样看,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复杂问题。老师对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应该是越早越好。对学生学,接受的情况怎样看,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材,对学习能不能感兴趣,是否有一个转折的年龄。如二岁什么就感觉兴趣,四岁进了武大,宁伯是四岁就爱学,有多少人到了十几岁才爱学,有的人到了大学才爱学习。这些标志的是学习出于主动,不是外面有人来赶着走了。还有些浪荡子弟,家里虽然把他送到大学毕业了,有的还当了博士,但始终没有建立学习兴趣,以后靠父母的余荫混一辈子,这种人是没有转折点的。个性在学习这方面的表现,一是出自天赋,二是出自环境,“伤仲永”是最为典型的例子,应说天赋人人有,显示有差异,关键在后天的教育,上述“神童”和不同转折点的出现,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因材施教的引导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材施教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对学生因材施教越早越好,但学生本人怎么能适应这个因材施教。如有的学生在初中时不好好学习,到高中时突然变了,非要学习不可。在旧社会有人发愤学习是为了找饭碗,就发愤要学,再是长一辈的希望在起作用。再是碰上了一个好老师,结交了一个好朋友,读一本好书等而发愤的,转变是有早、有晚、有机遇的,作为教育者就在于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转变的条件,也可说是“机遇”,反之,堕落也是一样。

八、积极性原则

1兴趣

兴趣与个性程度和环境有关,也是形成于后天。小时在书店看《西游记》,一口气看了半本,认为世界上的书都是这样好看的,这本书是个缩写本,有画,是给少年写的。第二天又去书店看,看完了后,拿起本给成人写的小说,看了半天吸引不住自己,一点味也没有,可见是与程度有关的,兴趣贯穿于动机、过程,成功之中。动机,体现想干个什么事情,兴趣极大;在过程中发现其奥秘,兴趣越来越大,最后成功了,兴趣更大,然后,又开一新路,这是提高兴趣的办法。爱因斯坦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比成果更重要,这句话是对教育者讲的,是对的,如体育课、游戏课儿童都愿意上,可是到了大学,就不太愿上体育课了,原因之一是别的课把学生压得太紧。音乐课在小孩子中是有的爱有的不爱,原因也很复杂。大学生不爱上体育课,但是如果说是游泳,去的人就非常踊跃,所以还有个内容问题,学校应当考虑课的内容、方法。如在大考前夕,怎样动员学生也困难,可见学生对某门课有无兴趣还是因时、地、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愿意上的课觉得时间短,不愿上的课,觉得老师越讲越糟。50年代颁布宪法、婚姻法。学习时,宪法是反复的学,青年们想学婚姻法都未给安排,这里的兴趣问题,反映人们的追求。学校应调动起老师的力量,开展船模、无线电等各种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课程要恰当,讲得太深了,学生听不懂,太浅了,听起来无味,应该是稍深一点,这个分寸是不好掌握的。有位教育家去日本参观,见到日本小学教材上有中国的《说文解字》,而中国小学教材上都没有这一内容,这是不应该的。牛顿的三定律,在中国是中学才学,在外国是小学就学,其实这个内容是不难的。有的人把教课生动说成是哗众取宠,这自然是不对的,不生动就没有人来听了。所以讲课有吸引学生还是推着学生去听课的问题。现在我们无线电听到的声音是低频的,是通过高频载波发出的,才能被人接受。讲课的思想意识就是声波,就是让人听的,要让学生听进去,就要用载波,就是加高频,使学生听进去,就是讲得好,就是生动性。

2从感性开始

讲任何理论的东西,科学的东西都是要运用实际的东西,文学要用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的脑子老是受着讲课的刺激,给他一个脉冲电波就是跳一下,让他平静一下,再给他一个脉冲就是一个脉冲接一个脉冲,然后围绕教学中心旁征博引,这个教学就成功了。为什么听课的人愿意听故事,听实例呢?讲理论一定要从感性开始,内容一定要新鲜,如果学生已经听过,再讲第二遍在教学中是一忌,例如对研究生,也只是讲实例,他们就会感到无味。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也不是全新,同一个事物总是有新的东西出现的,可以一个新的角度来讲,有时是一个新的观点,这样讲的就都是新的,还要了解教学对象,知己知彼,理论放在实例中,又要能突出来,用归纳的形式。

3悬念

只要不是执意卖关子,悬念在课堂上同样可以想办法吸引学生的。如《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讲,古代有个木匠建一座木塔,他造起来就是歪的,人家笑话他说:这样有名的木匠造一座歪塔。他说,我造塔的地方总是刮西北风,这个塔歪就歪到向这个方向倾斜,若干年以后风就会把它吹正的,以后果然如是。这个故事不也是一个悬念吗?有一位老师讲悬念举例说《梦溪笔谈》这本书说有一木匠,他看到在西北风吹的那个地方建木塔,就让它歪着,等到若干年把它吹正。沈括在这里是按悬念写的,他在这里讲得这样死,由于缺乏表达能力,把一个故事讲得索然无味。再一例子是阿基米得原理,讲到物体在水里面变轻。如果用提问讲,木头和铁丢在水里面,哪个沉,哪个浮。学生都会回答木头浮着,铁沉水底。再问:为什么大兵船是铁做的为何不沉呢?这时再讲阿基米得原理就生动得多了。还有讲逻辑问题,如几何中讲A大于B、B大于C,A一定大于C的这个不等式。如果给学生讲A大于B、B大于C,C又大于A的,学生一下就镇住了,在换方中是有这样的例子的。这是源于逻辑论中最简单的知识。在数学里面变“魔术”,就是一项加法首先知道答案,又如一个数学,一眼就能看出被几能除尽,这都是源于悬念的方法。

4形象

这也能吸引学生的,有时能终生不忘。如小学讲圆的形式,就像拉驴转磨,驴走的轨就是圆,磨的中心就是圆心。几何中有一条定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证明方法是画另外的曲线,证明两点之间是最短的。这个不用讲,但又是个很重要的定理,应用非常的广,连狗都知道,如给狗丢一肉包子,它是直线扑去,决不绕弯去吃。在材料力学中有一个叫危险断面。这是能计算出来的,在力矩最大的地方容易断裂,所以埋电线杆子要加固。这连树都知道危险断面在地下出土部分,所以它在底下是盘根错节,这叫悬臂叹。“树都知道”这句话很形象,吸引人。鲁迅有一次参加美学会议,宣读论文的都是大块文章,鲁迅上去讲时说:焦大决不爱林妹妹。又如杏眼、柳眉、秀口,乡下人决不找她做媳妇,这都是用浅显的例子,生动的形象来强调这些东西。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谈谈学习结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习”含有两种意义:一是熟习,一是练习。“不亦说乎”的意思是所学的知识能时时熟习,深切了解,而且能够运用,怎能不从内心感到喜悦呢!学生对于学习是感到有乐趣,还是痛苦,这关系到学生能否继续学下去的信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志。

孔子不仅从理论上重视学了要习,而且他自己也是学了就习的。例如,孔子曾习射于矍相之圃,习礼于大树之下。“射”和“礼”,都是孔子当时的教学内容,学与习的内容和我们现在所要求的不同,但他主张学与习结合的道理,可作为我们教学的借鉴。

孔子关于学与习结合的主张,为我国历代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他的得意弟子曾参在谈到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我每天要想三件事,其中的一件就是教师所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通过了有效的练习。”到了明末清初时期,一位农民出身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颜元,极力推崇孔子学与习结合的主张,他说:“孔子开章第一句道尽学宗,思过读过总不如学过,一学便住也,终殆,不如习过;习两三次,终不与我为一,总不如时习方能有得。习与性成,方是‘乾乾不息’。”(《习斋言行录》卷下)

因此看来,古人很重视学了以后要进行有效的练习,这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规律,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是从听教师讲解教材开始的,然后经过自己亲手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逐渐掌握事物的本质;而且学生对于学过的教材进行积极的思维,往往也是由练习引起的。现今有些先进教师把学与习结合得很好,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注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将多种多样精心选择的课内课外的练习,互相配合,分量适当,还避免了加重学习的负担。但是,当前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高考、统考,不注意运用有效练习去促使和诱导学生发展智力,减轻负担,而是大搞题海战术,师生们疲于奔命,家长也感到压力很大。这样做的结果,效果很坏,一部分学生收效甚微,一部分学生身体垮了,即使勉强升学,也感跟班困难。一些先进教师的实践经验说明这种现象是可以改变的,如我们曾见一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精练确切,费时不多,接着就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算,教师当堂指出运算的正误,分析学生思维的脉络,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课后学生往往余意未尽,课外作业不多,学生负担不重,成绩很好。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质量关键不在于练习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练习有效,这样才能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谈谈循循然善诱

在《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了一件孔子诱导学生谈述志愿的故事。

有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而不敢尽情地说话。你们平日常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现在有人知道了你们。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就回答说:三年之内,能把一个处于争战和饥馑的大国治理成富强知礼的国家。孔子听了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转而就问冉有和公西华的志向,冉有表示:三年之内可使一个国家的人民得到富足;公西华希望做一个能参加友邦朝觐和诸侯会盟的大臣。曾皙由于志向和他们三人不一样,就一声不响,“弹着瑟,不愿发言”。孔子诱导他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于是曾皙也谈出了他的意愿,主要是讲,要从教育工作中得到乐趣。孔子对曾皙的意愿表示赞赏,又应曾皙的要求,对子路等三人的志向进行了评论。在这个故事中,既有教师的发问,亦有学生的质疑;既体现了教和学的师生关系,又表现出融洽无间的师生情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置学生于被动的地步;而且还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法。

古往今来,教师是否诱导有方影响到一个人的成长与泯灭的例子是很多的。宋朝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中所述神童方仲永,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或邀请其父带他做客,或馈赠钱币换取他的诗作。由于其父贪小利而不给他投师求教的机会,后王安石见仲永,“十二三矣。今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间”,又过了七年,问起他,已“泯然众人矣”。相反,各科都不及格的调皮大王王鲁燕,由于得到模范班主任数学教师刘纯朴的循循善诱,竟能在两次数学竞赛中都名列前茅;还有那敢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明珠的陈景润,也是既启蒙于他的中学数学老师,又得力于数学界老前辈的培养,而取得了惊人成就。

以上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内因固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否能按照不同的内在根据,给予恰如其分的诱导,往往是学生学否有成的关键,也是教师是否为良师的表现。颜渊对孔子的“循循然善诱人”到“欲罢不能”的境地,正说明孔子的循循善诱有独到之处。

“循循善诱”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一个根本方法。“循循”是有次序、有步骤的意思,“善诱”是善于引导的意思。善于诱导,会使学生以学习为乐,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当今改进教法,也要在“善诱”这两个字上下工夫。这就要做到:

一、及时,就是及时抓住学生自觉求知的时机而教。如果学生没有自觉的学习要求,教师想以硬灌的方式把知识注入给学生,或是当学生有了自觉的学习要求,不能抓住时机及时诱导,其效果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的。在学习中当学生迷惑不解时,及时加以指点,遇到困难而丧失信心时,及时给以策勉,帮助学生增加勇气,找出办法,“指点”与“策勉”都是运用善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就因未得到及时而教的机会;王鲁燕的成长就得之于及时受教。

二、量力,是指教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及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情况相适应。善于诱导的教师总是注意把这些结合起来.避免过低或过高地估计其接受能力。因为“过低”,则易成,不能发挥积极性,“过高”,则易机械地、形式地接受知识。故善诱者,所传授的知识,总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并能促使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让学生明显地感到这些知识对自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例如,北京,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由于教师善诱,三年级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在课堂内一共学习了九十五篇课文(包括课本中原有的二十六课),而课外作业,每天只要半小时就可做完。可见量力是善诱的基础和出发点,但不是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而是积极的,有创造性的,最重要的是与智力的发展紧相联系的。

三、引导,指的是指引和开导。要注意引而不发。数学的最重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诱导他们主动思考。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精讲多练来纠正满堂灌的做法。但在具体运用中也有善诱与不善诱之分,如有的教师强调多练,就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做大量同类型的习题,有的用错一罚百来纠正学生的别字和错词,殊不知学生如果不懂字词的意思,练这么多又有何用?如有一教师在讲三步以上的应用题时,发现学生常常把第二步运算的得数当做最后的结果,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能力,老师采取画图列表,步步推算,有条不紊,避免缺漏的一种解题方法,开导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技能,学生熟练以后,擦去图表,只在头脑中思维,也能解答。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很快,能自编应用题。这是很高的教学技巧,既传授了知识,也开发了智力。

同类推荐
  • 水的事情

    水的事情

    “天星诗库”是我社重点打造的诗歌品牌,精选60年代、70年代生的诗人,首辑推出的《水的事情》是诗人潘维的自选诗集,以少女、时间里的江南和作为审美化生存的诗歌为主题,辑合了诗人创作的发表的代表作和呈现江南水乡之生命体验的精彩诗篇。
  • 爱马传奇:拯救稀有马群

    爱马传奇:拯救稀有马群

    行走在灭绝边缘的动人故事!数千年来,马一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中国,马象征着勇气和成功。从出现在亚洲草原的第一匹野马到纯血赛马,从体型娇小的阿根廷法拉贝拉马到雄壮的英格兰夏尔马,马类品种各异姿态纷呈。然而当世界逐渐步入机械化与自动化,马类开始衰亡。所幸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执着献身于保护稀有马类种群。从蒙古到爱尔兰,从印度到美国西部,本书正是讲述了这群爱马人的动人故事。
  • 红楼梦故事

    红楼梦故事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本书讲述了《红楼梦》的一些故事。全书忠实于原著,在保持原著故事连续性的同时,保持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全书语言简洁易懂、生动形象,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
  •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远洋诗选

    常春藤诗丛武汉大学卷·远洋诗选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如地壳运动一样,崛起了一座座诗歌山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诗歌重镇。在这一时空节点上,诗人们所具有的探索、独立、低调的写作态度,朴素、豁达、真挚的诗风,构建和丰富了当代诗人特有的诗学与美学传统,并取得有目共睹的诗歌成就。就整体成就而言,可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常春藤诗丛》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活跃在中国,且至今仍在全国诗坛具有影响力的诗人的成就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面貌。
  • 张先生说

    张先生说

    本书集结了近十年来张五毛所写的散文随笔,从其发表的两百篇文章中精选了四十多篇结集出版。在这本书里,作者描述了亲情、乡情,讲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想,以及对一些社会事件的评论。其讲述亲人、故乡的文字发自肺腑,感人至深。而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想、对社会事件的评论,既有人情练达的金句,又有洞明世事的精确,幽默而不流俗,理性而不学究。
热门推荐
  • 孤岛丽影

    孤岛丽影

    “纪实风格”为主基调,详细描写她仅通过就地取材和信念处理生存危机以及精神压力的“求生”过程,并真实突出少女“心路”历程。海伦,是一位厌恶淑女艺术却衷于探险的17岁地中海少女,正是该进入教会大学研究神学和医学,将来接替母亲教士医生工作的年龄。但十字军的战争车轮碾平了村庄。胜利者一手拿着圣经和十字架,一手拿着淌血的钢剑将幸存者逼上了贩奴的黑船。航海途中贩奴船又被海盗掳掠,海伦和他的未婚夫在船战中失散,孤身抱着浮木漂落到了一座未知的荒岛。牢困期间,她经历了女性初潮,咬伤处理,生食,自杀幻觉,失火,毒气危机等等生死边缘的屡次徘徊;而她在工具制作,技能熟识,心理暗示,驯化与农耕等等生存细节也将不断展现。
  • 通天圣人

    通天圣人

    以书为例,填充大海;以笔为例,杀人千里;以墨为例,掌控天下;以人为例,谈吐之间便能断定。这是一个圣人成圣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现代都市2035年,天斗中学,一位长相平平,性格自卑,唯一的爱好就是与同学一起上网聊天,而他的名字却取得很特殊,叫什么呢?就.......听完故事就知道他的名字了,不过,他便是屌丝逆袭成圣的主人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盛世繁华:嫡女倾城

    盛世繁华:嫡女倾城

    她,翻云覆手便是天下;他,勾唇一笑倾尽红颜。却怎奈何,她,不图天下;他,只是要她。腹黑似她,邪魅如他。他,为了博她一笑,乱尽了这天下又何妨?她,为了保他此世无忧,覆了这一世繁华有何不可?执手天涯,且看,风雨飘摇中这一场盛世繁华!
  • 原来师兄是主角

    原来师兄是主角

    大家都不要吵了,给我主角一个面子!师妹,去把键盘拿来,让我把接下来的剧情改一改,这个神术归我,那个诅咒归你,其他汤汤水水,都给其他路人角色分了吧,总不好让他们领盒饭的!
  • 相思系有时

    相思系有时

    你觉得我残忍,你觉得我恶心,那我就让你尝尝,被这样一个恶心残忍的人爱着,是什么滋味!赵有时,我等你回来。然后,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叫做——赵有时。
  • 迷案启示录

    迷案启示录

    凶案现场、人性分析,一个个匪夷所思的案件带我们认清人性的另外一面
  • 次方空间浅笑前行

    次方空间浅笑前行

    林浅清穿越到了异世界,成了开挂的霸道总裁的小娇妻。拥有多少人想有的玛丽苏之光。当然了有了玛丽苏之光自然要和高级白莲花“玩耍”。可这林浅清呀ヽ(‘ー`)ノ不挣气!......家里亲人的偏心,她无所谓。霸道总裁的误解,她不在乎。心机妹妹的挑拨,她无所谓。善良闺蜜的办法,她不想做。白富美眉的挑衅,她无所谓。emmmm...没错,她就是那玛丽苏里不一样的小娇妻。这是一本沙雕霸总文传说中的“霸道总裁别烦我”的典范!
  • 潘永翔散文选

    潘永翔散文选

    潘永翔散文选,里面收录了潘永翔经典随笔散文:倾听自己、漫过天堂的芦苇、我的1977、人生何处不阳光等。
  • 修心者

    修心者

    修心不是为了善,亦不是为了恶,那只是为了遵从本心而后能很好的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