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动脑、动口、动手在制图课上,其实可以不奖励的,笔者在上中专时学制图,当时教师就不讲课,而是在上课时指出画什么?交代三两句话,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画,这是对的,学生是能够完成的,因为这就是技术性质的课,讲课实际是浪费。由此想到无线电、人的身体结构、机床、发动机、计算机这类东西都可以不用讲课,或是有一些图纸让学生看,计算机更是如此,空讲课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就是要在实践中摸索这些东西,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才实学。讲课只能是提纲挈领的讲几句话,真正的掌握是要去看、去做。把讲课降低到最低限度。“讲课是浪费”能否立论,我赞成的是“把讲课减到最低限度”的提法。这里要打破一些偏见,如不讲课、讲实验课、对实物讲就认为低人一等,现在还有这样的看法认为带实验课的教师,比一般教师要低人一等。这个偏见在理工科是较严重的。计算机空讲是没有用的,一定要自己动手去操作,这就像游泳要下水一样。发挥人的创造性应是教学的一个目的,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发现这个问题,在布置作业时,讲课时都要想到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这对教师的要求也高了,不能用世俗的眼光或一般的眼光去看学生,学生中有调皮的,往往有创造之才,引导得法,可能会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则能让其走上坏的路上去。
4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将终身受用无穷。数理化的课,除了讲一定的内容外,一定要讲方法。如考试复习时,有的教师把学习方法归类辅导,这是很有益处的。如解题的步骤,大而言之,就是教他方法成为教育上的目的,使他能自信、自立。在数理化中要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做完后自己就有了底。文科方面,如认字要教会拼音,查字典,学英语,要教他国际音标。但语法性的东西不能这样做,因离开了感性知识。如写古文,要是用文法开路是不行的。在没有掌握基本语言之前讲语法是一个浪费。应让学生养成尽量留下问题,不管有无意义,是非荒诞,都要启发他,引导他,让他们放开去想,不要堵住他,养成想问题、提问题、探索问题的习惯,从教师到家长对待学生提问题都应该是导而不堵,要在放中引导。
5教学民主
教学民主的主要一点就是师生应打成一片,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尊重学生的条件下,才能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才能听你的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要求,同时在态度上对待学生也是民主的。如果自己讲错了就不要回避。有些东西要向学生学习。主席讲一个教师能够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的百分之五十,就算是好教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向学生学习,教学才能相长,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人所接触面的不一样,得到的知识也不一样,如有一次一件孩子的衣服从楼上飘落下来,问了很多大人都不知道,后来问一小孩,这小孩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这个例子实际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五、循序渐进
北京有一个小学改革,有篇文章提到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大的跳跃,因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小学要正规学习,很多儿童适应不了,不愿意上学,有一个小学,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都用游戏的安排来过渡,因此,这里的小学生都非常愿意上学。在这里是考虑到了循序渐进的问题。
1教学大纲与教案
教学,要有一个基本大纲,否则无所适从,教育则不能过死。有些新教师的教案,学校要求把每句话都写上,如果教师再按照这个稿子去念,那肯定是生动不起来的,肯定是要失败的。写详细,应是脑子里过一遍,是个准备,但讲时不一定全文念,总的意思是说,写教案不能过死。干部作报告念稿子,这也是教案,最不受欢迎,秩序也最乱,有的领导作报告,没有讲稿,很受欢迎,深受启发。有次一个经验会,一位同志念稿子,念到一个地方时说“括弧”这样念稿子,他们怕的是记错话,不怕的是浪费别人的时间。讲课本身,不能要求出口成章,当然我们欢迎出口成章。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出口符合科学性就行了,不要作不符合实际的要求,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会不断改进的。讲课的艺术化、独创性,领导不要过多的干预。教研室的活动是重要的,是集思广益的地方,参考材料是多多益善,但到临上场时,不要过多干预,教研室的活动主要是讨论式的,启发式的,不要只念文章。对于学校来说,首先是要信任教师能够完成大纲要求,有的教师除了完成大纲要求外,还能发挥,让学生得到额外的教育,得到在课堂上得不到的东西,这点是在教育学上是非常突出的事。领导检查教师应该在课堂里、学生中,不应该只陷在教案上。
2重点和难点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难点一定要过去,学生才能懂得,有这样一个辩证关系。教学上提出难点和重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他心里要有数,要有底。底就是我讲这一课重点在什么地方,要不就离题了,难点是一个如何突破,如果难点太大,如何分散,还有难点是与学生对象有关的,要了解大多数学生,不要为一两个学生的难点而在课堂上讲,重点在任何一个课程中都有,讲课的人没有重点,学生将什么也难记住,如果重点突出,学生别的话都能忘掉,但这堂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却很清楚。还有一个情况,有时不是重点,而是教师有一句精彩的话,学生记住了,这是属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中的问题,在课堂上是允许的。
3欲速不达
在课堂上满堂灌是违反教学原则的。唐朝阎立本临摹壁画,第一次去看张永画龙点睛的那幅画,看不出名堂来,觉得是“虚得其名”,第二次又去看,看出点名堂来了,觉得是“近代佳作”,第三次再去时,觉得“爱不释手”。这说明接触问题要有个过程。做学问像上山一样,未到山顶时对这个大千世界没有看到,只看到了半山腰的景色,人家讲到了上面的景观你也不能接受,只要到了山顶以后,你的程度上了一步,你才能够领会到学问中的奥妙。再回过头来想几年前某教师或是某书刊上讲的话确有道理。如写诗诗人的内在规律不是很明显的,年青时有了激情就能写,但有的东西不懂,有的话也听不进去,如一个编辑讲,你这首诗太实了不虚,在50年代这个“实”和“虚”当时根本不能懂,可是到了六、七十年代偶尔通过了一首诗,懂了。不到高山,不识全景。
4布置作业
一门有作业的课,让学生一定要学会的,整个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作业的安排,学问是很大的,尤其是重复性的劳动,不需要学做那些东西,就不要布置,以免浪费时间。如果布置得不够,学生掌握不到也是一个缺陷。作业对课堂上学生程度的好坏,照顾大多数,布置基本作业以外,还要加上附加作业让某些学生更好地,在有余力时再完成它,这些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应视作一门课教下来的一个战略性的问题,事前要通盘考虑好。不能到临时我讲那课再想些题目。作业纸的准备,是印好的还是一张白纸,哪些地方要节省学生的时间,哪些地方不要让学生兜圈子,不能让学生抄题用了大量的时间。想前面所讲的写实验报告,写那个过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是抄书,这不是启发性的,对循序渐进也没有好处。
5记分
记分的利弊,现在我们一直想改弊兴利,但很困难。如何根据课程的不同来决定分制,还是个待研究的问题。如百分制、五级分制、优、良、中、差、劣等。记分法不应是死的,而应是活的。像0分、100分是不科学的,不能说一个学生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能说明一个学生什么都知道,到顶了。但也可以说在考试中,他的了解得到了满分。另外还有一点是对学生来说进行的考查,给予学生的印象分。可考虑当场给学生记分,但不给学生压力。
六、巩固所学
1重在基础课,不偏废信息
循序渐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渐进的态度,太慢、太快都破坏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当前信息传递很快。现在苏联主要是搞能力的培养,各个年级应达到什么样的能力都有具体的规定,中国现在也在搞,如上海对历史课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习历史的年级中有何要求,也有统一的提法和提纲。唐敖庆讲,大学还是要讲基础课,但不能偏废信息,在基础课上应该学透,学扎实;专业课应该泛,作为普及性的要让学生了解,不要把时间都花在这上面。。有人说,这是专业与基础并重,这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学生实际上是达不到的。还有一个情况是分科太细,毕业后改行的不知多少,专业课太碎,还不如把基础课学扎实去适应,很多的学生都有此感觉。
2触类旁通
有些知识是这样的,逆水行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性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对于巩固来讲只有往前进,才能巩固得好,知识愈丰富愈多接受的知识也就愈快,如学过音乐的人,再去培养他,就比没学过的人培养得快。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要触类旁通,要懂得很多东西,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不行的。这里第一点谈的是复习的问题,第二点谈的知识应该扩大、巩固,即所说的滚雪球的问题。
3通过实践巩固
通过实践也是巩固的方法,很多事通过了实践就不会忘,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如实习、参加活动,实地采访等活动的巩固性,比只听别人讲是不大一样的。听了课要做题,也是一个实践,这样才能巩固。道理很简单,因为你在做题时,正是对那个听课部分的运用。
4考试
考试是个大题目。考试不要考偏题、怪题,要考难和易结合的题。易的部分是基本的东西,是学生应该答出来的,难的部分是考学生的发挥部分,能够启发、发挥。考试内容一定是测验学生应该掌握的部分,这应该是宗旨,但有的考试是出难题。还有一点奇怪的是,很多学生不知道考试的方法。拿到题目看一遍,然后把最简单的先做,这个简单的程序,好多学生都不知道。现在出国到美国留学考试叫托福考试,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考试是分在各国进行的,作为预考,预考通过了去美国,美国承认这一部分成绩。每年美国托福机构出些题目。计算机判分语法、阅读、听觉,考试方法都是A、B、C、D。这个办法是为了送到机器中判卷子,现在每年出一本书,每年有一套题目向世界发行。由于出题的形式是固定的,年复一年的出,结果就出了很多偏题、怪题,有的话语你听懂了还要拐一个弯,如有一段一男一女的对话,突然问一个让你注意不到的问题说,他们这个对话在什么地方进行?而且几秒钟内要回答。还有数字问题,如今天买了多少东西,提问时不是让你相加得出,而是拐一个弯的提出来,实际变成了智力测验,这就把语言的考试弄偏了,有的能听懂的答错了,听不太懂的有时能蒙对了。后来有的教师教给学生说,如果你们答不出来就蒙,而且不能说某一个题是A某几个题是B、C、D,可全答C、C、C、C,这样你将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能蒙上,这就失去了考试的意义。这里要说的是托福考试弊病很大,却在世界推行,由美国操作。现在我们搞高考,中学都要跟着高考的模子去干,美国搞托福,让世界上的人们都跟着他的模子转,这个训练对语言本身并没有多大好处,如何把学校中的考试变成学习的动力而不是负担,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现在是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偏了,教和学也就偏了,高考尤其如此。如面向未来,考试应考计算机,这个问题提到日程上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应重在基础上拉开分。考试本身是巩固、过关、测验。
七、因材施教
1客观事实
教学凭主观一锅煮是不行的,学生中肯定有冒尖的,每个人的家庭,社会环境、智力发展都不一样,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面也不一样,在教学时,只能取大概齐的水平,最理想的教育是一个个的教。从理论上讲,私塾应是最好的,但不经济,民国初年改小学至今。现在有人请家庭教师,这是很好的。问题是如何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来注意因材施教,不能做到一个个人去教。汉朝蔡邕49岁时,17岁的王粲来找他,他们后成忘年交,这也有因材施教的意义。现在中、小学情况还好一点,学生年龄愈大,年级愈高,这种差别也愈大,个人的气质也很不一样,到了成人教育就要复杂了。如何在共同班级的情况下来“炒小菜”呢?一般书上讲道理多,拿出具体办法少。班级授课制看来是长期的,看到学生共同的水平,共同的接受能力、共同的理解水平,如何对待一个是补课,一个是培养尖子,现在大、中、小一般的都是补课问题,对尖子注意的少,尖子一般的发现也比较晚一些,对于尖子这一部分学生,将来在因材施教中如何满足,而且这个侧重问题应该怎么考虑?是一个应该研究的问题。
2处理好一般与个别
习题是应该分等级的,有些教师都已经这样做了。大学办少年班的问题现在不只是提出来,而且开始试行了,中学也有了少年预备班,武大有一个四岁的孩子进了少年预备班,科大办少年预备班,社会上看法不一,但不管怎么看,也是一个品种,让它试验下去,现在看来一百多个学生的健康并未受到损害,除了两名学生外,都已成了研究生,这都说明问题。美国也搞了少年班,瑞典立法,规定任何班级只能60%及格,它的好处是竞争,40%淘汰,我国不能把大锅饭也反映到这上面来,这应该淘汰。过去老提人人过关,不让一个阶级弟兄掉队,这种提法在教学上是不妥的,不符合教学的原理,瑞典40%淘汰太苛刻了。课堂上发动学生互助,事实上是有困难的,一是有感情,性格上相投的问题,再是搅在一起也有互相影响的一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3快慢班
有的教育学上提出办快慢班的问题,有的学校把各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编成一个班上课,有的办尖子班,这两个班的学生,每年都在调整,有升有降,但效果均不理想,自卑与压力并存,不利于学生成长,笔者认为,中学不宜办,小学应杜绝。
4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