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原理
一、关于认识的原理
简单地说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第二个阶段,有些作业,实践或者课堂设计、实习,看来好像是第二个阶段,实际对这个循环来说,还是第一个阶段,到了第二阶段才真正达到了认识,按《实践论》讲的一定要变成事实,然后再重复这个,能够掌握它,作出一件事情来,这样才算作真正的认识,这一点对革命的理论来讲要求得更严格。一定要承认这个现实,如果达不到这个现实,一切都是空的。可是在教学中,它主要是感性的部分,这个感性部分按认识规律来看,要完成这个规律时间比较长,但有的一种是潜移默化,时间比较长,有的是立竿见影,马上见效的。这两者之间有时候都有,特别是比较长的,如天文、地质的过程,要多少亿年才来一个循环。教育方面我们过去说的是百年树人,这也是比较长的过程,某种具体问题可以短一点,这个长和短暂,具体来看,在认识论方面,就是运用它从社会效果来看,人早就有认识。教育问题不是马上立竿见影的。若局部的教会一个技能、技巧是很容易学到的,但整个对人的培养是比较长的,这一点在教育上有个投资的问题,例如美国1957年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就马上想到自己的教育落后了。苏联是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所以卫星上天比美国早。美国重视注意技术技巧的训练,理论部分比较忽略,从这以后它就改了。美国由于实力比较雄厚,说改也改得快,这是它的优越性,后来很快就跟上去了。在空间竞赛上上去了。又如在体育方面,它为了足球训练,在国内搞了很多足球场。游泳也是很强的,它在国内建了好多游泳池,这些都说明了教育投资的重要。认识论,毛主席称之为实践论,强调实践的方面,这点很重要的。关于重视实践,过去讲中国历史不重视实践,把一些技能技巧说成是雕虫小技,蔑视这种文化,其实这些技能、技巧,小的设计,学生是很感兴趣的,是启发人的东西,但也要辩证的对待,弄多了就要玩物丧志,这两方面是个矛盾体。
二、关于教和学的矛盾
教与学的问题是一对矛盾,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教师来说就要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讲课就得让学生感兴趣,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学生就学不进去,就不起作用。在教的方面看,经验要积累。例子多有片面性,因为例子是个生动的,具体的事物,要说明那方面就在于强调什么?要进行反驳也是很容易的。例子是活的,能启发别人,不管别人有无意见,真能做到抛砖引玉。在教和学的矛盾中归根结底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是主要的,归结到最后一句话,就是自学,哪怕是教师教他,也是自己学进去的,从人的一生来讲,生活的时间很长,但老师教他的时间很短。学习,在过去讲,那种奋发有为的,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是刻苦自学得来的,完全靠教是不行的。要把教变成学生的自学,这个规律到现在还是如此。现在的教学方式比过去好得多,教学器材,教学方式比过去好得多,但归根结底要自己学。将来的社会如何呢?一些预测未来的书讲:电器发达了电子计算机发展到每家都有,他们预计将来办公室可以没有了,工厂是存在的,由主人管理,是很少的人在管理,办公和进行各种工作的人都在家里运行,但也有工厂的形式,也有各种组织。在国外小汽车停放的地方都没有,交通就成了问题,将来有问题可通过电话、电视解决,这就不是8小时的工作问题,而是一种包工的形式。相对的讲,学习也是如此,学习和工作就不能分了。儿童的学习也完全可以通过电视的形式完成感性学习的阶段,讲课、参观实验都可以通过电视,但自己做实验不行,参观实验都可用现在“函授和面授”的办法。考试自然也是特定的方法,通过了给予文凭。在教育未发达的时候靠自学,教育发达了,将来纯粹是自学的形式。过去完全强调大、中、小学毕业的形式是不对的。应该说自学成材是这几年才强调的。自学成材是客观事实应该承认它。自学考试是很好的,应该肯定,但也带来了一些漏洞,如有些地方自己办一个学习班就给一文凭,常常是难以符实的。有学生问现在世界上这样多的事,又是计算机、生物……将来是不是知识越来越多,学制越来越长,老师教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呢?我认为是这样的,现在教的内容比18世纪多得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老师教的、学的比过去多得多,已变成了这样一个现实。在大、中、小学是这也要学,那也要学,大学在时间上过去学习为四年,现在要变五年。从当前看学校学习时间有向长延伸的趋势。要解决这问题,我认为应从知识的结构来分析。知识可分基础的,专业的两种。学校和老师要给予学生的不是世界上全面的任何的知识,而是基础的知识和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一些大学每个系的主任各自认识不同,很多系主任认为学生需要得到的是专业课,都是要强调这个方面,大学、中学、小学的功课多年来是处于重、紧、深的状态,这个问题至今未解决,把学生弄得喘不过气,学习非常疲劳,发挥学生自己去学习,根本没时间搞,更不用说课外活动、文娱活动已都挤掉了。系主任总是在专业课上加强,让学生重在学专业课。但另一派意见不是这样。认为整个社会应考虑基础课需让学生掌握牢固。我们中国有一个特点,基础课要掌握中国的知识也要吸收西洋的基础知识。外语、文学这应作为基础,数学也是基础,现在看来,数学是一种信号,与语言同样重要,是语言的补充。从百年树人来讲,从教育漫长的周期讲,应看到学校最根本的是要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的方法,因为专业的内容,工作后的时间大量是搞专业,基础不足专业也搞不上去。这时回头想补英语、数学就非常困难,很多例子证明,原来外文、数学基础扎实的,在科技上出成果就快,有后劲。他们从学校出来时,专业并不强,现在上升快这是基础扎实的后劲。在中国有的大学有人提倡办零系,校领导就有这个主张,零系几乎是基础课,在专业课上,只讲它概略的东西,对学生重在指引,因为在学校难以断定一个学生将来的工作特点和需求,要事先预料这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分配从50年代起到现在,学生真正能对上口的不到50%。
周总理给周培源写信提出要加强理论基础的研究。学校对学生毕业后只能预计到那个部门,至于是哪个方面是无法预计的,是由国家条件,当时的社会情况定的。基础要考虑到除了胜任工作外,对未来的发展还要有作用。现在有的课程就是不必要的,如果他将来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说是一点用也没有。当然从整个知识泛泛地讲是有用的。但在学校里学习的这个宝贵时间是浪费了。就历史课程来说,老一辈的顾颉刚他们讲课时,有时一学期就讲一个部分,从知识面来说,比我们学习的内容少得多,但学生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美国讲课跟我们大不一样,在同样的四十几分钟的时间,他们的课堂特别活跃,教师就是把这节课的内容轮廓大致讲一讲,根本不讲细节,而是指定大量的参考书让学生自己去看。现在我国的课程有的排到四十多节,而美国只有二十多节,大部分时间学生是自由的,当然这样会造成两种表现,一种是钻的,一种是玩的,但玩儿不能过于强调,到了大学都是自觉学习的,所以还是应少讲。中小学大多数也是自觉学习的。学习应是做人的一种本能,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如何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让学生自己去学,这里要体现出老师的指导能力,鉴别能力,才能培养出好学生来,这里一个是条件,一个是传统,教师本身水平就要高,如现在讲“通史”,如果学生每人手上有一本《史记》,教师一边讲,学生一边看书,这个程度马上就不一样了。现在是光讲还不行,还要在黑板上写出来,能写多少就学多少,这样想高也高不起来。老师的知识面全面,讲课就不一样了,如中国科大有位教授讲化学,曾把一九二几年的世界化学文摘一直看到70年代,现在他讲化学的某一个问题,是那个分支的,来龙去脉、心中都有数,一篇新文章的发表,他一下能看出其来龙去脉和所属系统,了解这些以后,就对化学上的问题哪些有发展,哪些停止了,最近怎样发展,将来怎样发展,心里都有数,指导研究生时就一目了然,说明老师站的高。将来的老师,要做到对问题点一点就能加以指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教学生要重在指路,不能用旧的方法,大中小学都应如此,也都能如此。我们现在浪费时间很多。社会科学也是如此,研究社会规律是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将来,所以讲课很注意讲历史根源,我现在写文章,讲课——教方法,比较自如一点,有时别人认为科研能力比较强点,就在于我把50年代以来有关教学法的文章、书籍作过研究,还探索过解放前的一些情况,研究梁启超写的《历史研究法》等,讲课不能只讲新的不讲根,讲课要源,要渊要本,否则学术上立不住。
教和学的矛盾。教员的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员混课备一次课讲多少年,大多数教师每讲一遍课都补充新的内容,带研究性质讲课就应常讲常新。领导上要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有时教师要带学生参观,请示领导,有的领导不点头也不摇头,实际上是不负责任,虽认为这个活动很好,有利于教学,但又怕点了头如出了事要负责任。课外活动是很好的活动,在中小学应列入教学计划,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对学习是有好处的,如外国有的动物园,可让小学生进去抚摸小动物,这种培养在知识上,感情上对热爱生活有着不可限量的效果,都很起作用。所以老师的作用不只是讲课,他的表率作用,可给学生一生的影响,一辈子的转折点、转机往往是这样形成的。有时老师一句话如说,学生对物理有特殊见解,学生很可能以后就钻物理了,先入之见是语言的条件反射,因为儿童脑中是空白,正在追求未来,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可能会影响他一生。如50年代一个中专生分配后,他一定要搞发动机,问他学过发动机没有,他说没有,问他为什么想搞发动机呢?他说就因为老师老说发动机怎样好,自己老想这件事。又如陈景润的哥赫巴德猜想也是。又如合肥工业大学一学生考入铸造专业,他要求转系,因为他想的铸造就是沙堆、浇注、高温。有人认为化学就是瓶瓶罐罐,气味难闻,实际上不是那样,还有理论的东西,后来这个学生毕业了,问他,现在感到铸造怎么样?他说铸造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现在考研究生就选铸造专业,其实他们入学时并未形成这个专业的形象,都是语言性的一种条件反射,可见中学教师的启蒙工作非常关键,如果启蒙教师讲得方向更大些,看得更远些,作用就不一样。
总之,教师教学生,教知识不如教方法,教认汉字不如教拼音,把拼音掌握好,比一个字一个字教好多了,现在学校已注意做到这一点。再是学生小时候要教会学生查字典,现在有的作家也是别字连篇,是从小没养成习惯。人类向前发展,文字的记录都发展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一生会受用无穷。
要鼓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勇气
总的讲,任何能力是都能锻炼的,有些学生信心不足,要让学生有信心,中国科大有位教授讲现在的人有七种能力:①发明创造的能力;②科学研究的能力,③组织管理的能力;④获得情报(信息)的能力;⑤演说的能力,把自己的思想传达出去;⑥文字表达的能力;⑦社交的能力。这七种能力都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是得不到的。学生能训练好否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的自暴自弃的,认为自己学不会,碰到困难就畏缩;另一种情况是自尊心太强的学生,觉得不如别人又不好好学习,而是偷着学,不能大胆地、虚心地对待一切事物,这也是学习中的阻碍,还有人认为学生学不会是很丑的事,这是不必要的。如学跳舞,有的人不会就不敢下去,其实旁边看的人根本没有在意舞池里谁跳得好谁跳得不好,如果下去跳几次兴趣有了,也就会了。这个例子说明实践出真知。
一、感官的可锻炼性
眼、耳、鼻等几种器官的锻炼意识。所谓天才,就是这些器官比较发达,灵敏,一切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后天来的,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天才,没有才能,这是不对的。天才几乎90%以上的人都有,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发挥这个天才,愿不愿意去锻炼这些。这些是接受知识的第一个阶段,对于感性的东西是否敏感,这表现在天才上面。在学习中间两种器官是最重要的,一是眼,二是耳朵。
1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