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对其遵守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对你是否接纳。一个人要想有好的仪态,必须从小培养。以下是有关礼仪的几个主要方面。
(1)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包括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几个方面。
①仪容仪表方面
要求整洁干净,脸、脖颈、手都应洗得干干净净;
头发按时理、经常洗,指甲经常剪;
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能当着客人面嚼口香糖;
经常洗澡、换衣服,消除身体异味,有狐臭要搽药品或及早治疗。
②仪态举止方面
主要对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站立时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型,忌讳无精打采、缩脖、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双手叉腰或将双臂环抱于胸前;
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
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表情神态要求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
③谈吐方面
要求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
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交谈的人如果多的话,不可只跟一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
④着装方面
要求干净、整洁、合体,忌讳皱皱巴巴。
(2)公共礼仪
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走路、问路、乘车、购物、在影剧院等方面。
走路除了注意体态、姿势之外,要遵守交通规则。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行人要互相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
如见到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向别人打听道路,应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假如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别人”。
到商场、超市购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礼貌语言,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
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应提前一点儿到场、入座。如果迟到,入座时走姿要低;速度要快;观看真人演出时,要尊重演员,适时礼貌鼓掌;演员谢幕时,不能提前退场。
乘坐公共汽车、火车,人多拥挤时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人与人之间互相碰撞,不要恶言恶语,要有理解、宽容的态度;要保持车上卫生环境,不乱扔东西;上车不要抢座。
(3)待客与作客礼仪
家中来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
中小学生也要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进屋,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问客人喝什么饮料,主动送上,要双手呈、接物品;要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客人要走时应礼貌道别,说“再见”、“欢迎您再来”。
去亲友家做客要仪表整洁,谈吐文明;不经主人允许,不可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即便是至亲好友也应先打招呼,征得主人同意。
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品;要请长辈先坐下,长辈动筷后再动筷子,用餐时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略陪大家一会儿,或者说“我用好了,请慢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别的房间休息;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或发出邀请,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
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如果自身不重视礼仪,就无法教育培养孩子。礼仪就体现在生活之中,只要家长重视,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让孩子按要求去做,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及时指出让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出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