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经过几十年的投资实践,得出了这样的投资经验:体质优良、经营得当的企业通常价格都比较高。而一旦遇到价格比较低廉的绩优企业,他会果断地大量收购;而且他的收购行为完全不受市场悲观气氛及经济景气所影响。只要他认为这项投资是绝对具有吸引力的,能给他带来巨大利润的,他就会大胆购买。在伯克希尔公司1991年的年度报告中,巴菲特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投资策略。他引用了凯恩斯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此深信不疑,正确的投资方式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那些你了解,而且对其经营深具信心的企业。有人把资金分散在一些他们所知非常有限、而又缺乏任何买点的企业上,以为能够以此降低风险。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每个人的知识与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而我也很少能够于同一时间在市场上发现两家或三家以上可以深具信心的企业。”巴菲特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投资策略,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集中投资的最大优势:长期收益率高
巴菲特从自己的投资经验中得知,通常本质优良、经营得当的企业股价都较高。而一旦见到价格低廉的绩优股票,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收购。而且他的收购行为完全不受经济及市场气氛的影响。只要他相信这项投资是绝对具有吸引力的,他就会大胆投入。巴菲特的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使他获利甚丰。
菲利普·费雪在课堂上的教学也促成了沃伦·巴菲特把投资组合集中在少数几家公司上的做法。与凯恩斯的观点一样,菲利普·费雪也认为同样拥有很多种股票会大大增加投资风险。那些被迫要注意并且分析各种股票的投资经理人,所冒的风险就是把太多的金钱投入到了不好的领域里,导致没有充裕的资金投资在那些真正绩优的股票上。而巴菲特的高度集中投资策略,有较高的机会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巴菲特认为,只有集中持股,方能长期获利,才能降低风险。
巴菲特坚信,只要企业本身拥有杰出的运营绩效,总有那么一天这种绩效会反映到股票的价格上来。
集中持股并长线投资是巴菲特多年来一直奉行的投资策略,他于20世纪70年代买入《华盛顿邮报》、GEICO企业、可口可乐公司等大型企业,至今仍重仓持有。
巴菲特反对实行盲目的多样化投资组合,主张对少数自己非常了解的且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股票进行集中投资。而这种对质优企业的集中投资要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就要长期持有。如果投资者问巴菲特持股的最理想期限是多长,他会告诉你“永远”,只要企业仍然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经济效益,而且管理者仍然以理智的态度分配公司所取得的收益,这只股票就要继续持有。巴菲特说:“按兵不动是聪明的策略。我们不会,其他多数企业券商也不会由于联邦储蓄的贴现利率的小小改变,或由于华尔街的某位权威人士改变了对市场的看法就疯狂地抛售非常有利可图的企业股票;我们拥有只有少数人才拥有的最优秀企业的股票,既然这样,我们为何要改变战术呢?”
这种集中持股、长期投资源于他一贯倡导的“买股票不是买市场而是买企业”的投资理念。在巴菲持的投资哲学里,拥有股份就是拥有那家公司,而不只是拥有这个公司的股票这么简单。他最相信恩师格雷厄姆的一句话:“最聪明的投资方式,就是把自己当成股份公司的老板。”巴菲特将这句话奉为经典,认为“这是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理财最重要的一句话”。由于他不仅仅把自己看成股票的持有者,还把自己看成企业的老板。这样他在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前后都能够站在企业角度,而不是股市行情分析者的角度来审视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不论股市怎样大起大落、扑朔迷离,只要公司本身经营状况没有出现大的情况,公司的投资价值也没有贬值,那么,投资者的最好选择就是一直持有。
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式是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那些你了解,而且对其经营深具信心的企业。有人把资金分散在一些他们所知有限、又缺乏任何买点的投资上,以为这样能够降低风险,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都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涨跌,坚持持股,稳中取胜。巴菲持总是在他所了解的优质企业的股价被严重低估的时候,即跌到其内在价值以内的安全边界时才会大量买入,而卖出自然要等到股票价格重新升到其内在价值以上时。从股市的走势来说,股票价格从被严重低估到恢复正常水平往往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事实上,巴菲特投资组合中的公司质地一般都是非常优良的,往往在公司股价上升,投资价值被挖掘的过程中,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在不断地提高。公司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形成的良性互动,为巴菲特长线持股提供了扎实的微观基础与增值空间。巴菲特曾经开玩笑地说,即使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他悄悄说“将降息或提息”,他也绝对不会抛售手中的股票。
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非常差的企业,你应该马上把它卖掉,这样你才会减少损失;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优秀的企业,那你一定要把它抓紧。巴菲特说:“如果实施得当的话,一项低周转率投资战略应该产生的结果是拥有少数几种证券,但是这几种证券却代表了他整个投资的大部分比例。这就相当于购买几位非常杰出的大学篮球明星的未来收益股权的20%,他们当中有些人能够成为NBA明星,而从他们身上获取的收益将非常快地占据所收取会费来源的绝大部分。如果某些人建议让投资者卖掉他最成功的投资,理由是它们占据整体投资比例过大,这就相当于让公牛队卖掉迈克尔·乔丹,因为他对公牛队的作用太过重要。”
这种看似收效缓慢的投资策略,其实有很多好处。首先,集中持股、长期持有的策略,降低风险,获得巨额利润。其次,它起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因为你可以省掉大量的换手交易,从而减少了中间费的支出;同时避免交易过程中烦琐的中间环节,为你省下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再次,它能够增加税后利润。这主要包括交易中的印花税和每笔交易完成后的结算产生的税赋。
投资组合,宁缺毋滥
巴菲特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样化是针对无知的一种保护。对于那些懂得他们正在做些什么的人,多样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解释过度的多样化经营给投资者带来的困难时,巴菲特引用了百老汇主持人比利·罗斯的一句话:“假如你有40个妻妾,对她们中的任何—个你都没有办法了解清楚。”
世界上很多巨额财富,那是来自对一家单一的奇妙的行业的拥有。如果你了解这一行业,你涉足的其他行业就不必太多。1967年,巴菲特的个人投资组合资产仅涉及三家企业:伯克希尔公司、伊利诺伊州的塞维马斯特公司和数据文件公司。巴菲特一个人拥有伯克希尔公司40%的股权,占他个人财产的比重高达90%。
1967年1月25日,巴菲特在给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信中提到,他把他的家庭财产的90%投资于这家合伙企业。非常明显,他前期的个人投资主要是在巴菲特合伙公司,后来他是在伯克希尔公司。由于伯克希尔是—家主要由他本人经营的投资公司,巴菲特重仓持有伯克希尔反映了他的成熟与自信。
投资专家经常告诫投资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过犹不及,“把鸡蛋放在太多的篮子里”实际上大大增加了投资的风险。
巴菲特认为,“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至少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你根本不可能选择到足够多的股票。尽管整个市场上有很多好股票,但好股票类型并不一样:所处的行业不一样,而投资者的知识与能力都非常有限。一旦超出投资者个人的能力范围,投资者会“随波逐流”买进一大堆所谓的“好股票”,却对它们的基本面和市场特征所知非常少,一有风吹草动,便提心吊胆,寝食难安。有一些散户常常由于手中持股太多而顾此失彼,在行情不明朗的时候常常表现为不知所措。第二个理由是,投资人凭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根本照看不了那么多的股票。要真正了解多只股票不容易,而随时跟踪这些股票的变动趋势(包括基本面和技术面)则更加困难。
因此,投资者应该站在理性投资的角度,对投资组合应该坚持择优持有、宁缺毋滥的原则。
巴菲特认为,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点:
第一,投资者在确定投资对象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懂不做,不熟不做,从而把所投资的企业控制在个人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第二,对股票投资的种类进行严格的量化控制。具体到每个投资者来说,持有多少种股票,主要不是由所持资金的多少来决定,而是由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分析能力的高低及能够用于投资分析的时间长短而定。由于投资决策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投资之前的分析需要对基本面、技术面等方方面面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虑,为了把分析工作做深做透,避免顾此失彼,平时的投资组合一般不要超过3~5家。这样投资者才能集中精力于少数几家企业,从而有利于个股的资料积累与消化吸收,而且长期跟踪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熟悉目标股票的股性和涨跌运行规律。
第三,对投资组合进行动态优化。巴菲特指出,客观环境与企业自身运营模式之间由适应到不适应,或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转化随时都有可能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发生变化,变化的方向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而且,由于信息质量的原因,个人对企业的分析难免会出现失误,在选取投资组合的时候,很可能选进垃圾股。同时由于市场的投机性炒作,优质股票的价格往往会被大幅拉高而脱离其内在价值。这个时候投资者就应该对所持有的个股本着择优弃劣的原则做出及时的调整。抛出劣质股与那些价格被严重高估的股票,并且适时吸纳其他优质股,这样才能使自己手中持有的股票时时处于优化组合状态。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在股票操作中,若不善于或不及时调整投资品种,就会使自己背上不良资产的包袱,不仅会干扰正常的投资思路,而且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投资者手中持有劣质股,股价僵化,又没有剩余的资金,当看到市场上其他—些优质强势股涨了又涨而又没有钱参与时,难免会心神焦虑;别人在赚钱,而自己在亏钱,哀怨情绪就会产生;更主要的是,明明看中的好股票,却由于没有钱购买而白白丧失了大好机遇。投资者在心态不好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冒失冲动的决策,从而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当自己手中持有劣质股的时候,要及时把它处理掉,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甩掉包袱,才能把握住投资机遇,掌握投资的主动权。
巴菲特在选择投资组合时,严格奉行宁缺毋滥的原则。有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公司,他宁愿让手中的大笔资金闲置。正是由于在择股时的“小心谨慎”,巴菲特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投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