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9年的年报中,对当年投资吉列公司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说明——吉列公司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公司和好产业:“吉列公司的业务正是我们所喜爱的那种类型,查理跟我都熟悉这个产业的状况,因此,我们相信可以对这家公司的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巴菲特认为,吉列公司是拥有经济特许权的典型企业:“世界上每年剃须刀片的消费量为200亿~210亿片。其中30%是吉列公司生产的,但这个数据仍然有疑问。如果按市场份额计算,吉列公司在全球刀片销售额中占了60%。它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占有90%的市场份额,如斯堪的纳维亚和墨西哥。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剃须刀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享受。吉列公司一直在不断创新,努力开发出更好的剃须刀。其创新精神还体现在公司的分销能力,以及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上。我们知道每天都要剃须,我希望你也天天如此,每年只要20美元你就可以享受剃须给你带来的舒服体验。一旦消费者有了这样的体验后,就不会再选择吉列公司以外的其他品牌了。”
对于吉列公司在剃须刀产业的成功,巴菲特的看法是,原因不在于其行销能力的强大,而是来自于他们对于品质的无限追求。这种专注使得他们持续不断地全力以赴推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尽管其产品已经在市场上成为消费者喜爱的经典。
在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的年报中,巴菲特对吉列公司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表示惊叹:“就长期而言,吉列公司所面临的产业风险,要比任何电脑公司或是通讯公司小得多,吉列公司则拥有60%的刮胡刀市场占有率,除了称霸口香糖的箭牌公司之外,我看不出还有哪家公司可以像它一样长期以来享有傲视全球的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吉列公司近年来也确实在继续增加它们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巴菲特1989年投资于吉列公司的可转换优先股,于1991年转换为普通股。在巴菲特投资前的10年内(1979~1988),吉列公司销售收入从1985亿美元增长到3581亿美元,增长了80%,年均增长7%,净收益从11亿美元增长到269亿美元,增长了142%,年均增长10%。尤其是1986年~1988年的后三年内增长更快。这主要是来自于全球化经营带来的国际市场增长。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1991年年报中对吉列公司的持续增长充满信心:“可口可乐公司和吉列公司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他们的收入将继续以强劲的速度增长。”
尽管巴菲特对吉列的投资获得了很好的收益,他仍在伯克希尔公司1995年的年报中承认了自己犯了过于谨慎的错误:“我们持有的优先股中表现最好的是吉列公司,从一开始我就认为这是一家超一流的优秀公司。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也是我犯过的最大的投资错误之一。这属于那种永远不会在财务报表之上反映出来的错误。我们在1989年投资6亿美元买入的吉列公司可转换优先股,可以转换为4800万股吉列公司的普通股。然而如果当初我们选择另外一种投资途径,本来可以用这6亿美元直接买入该公司6000万的普通股。吉列公司当时每股市价为105美元,如果我们进行一次附有许多限制条款的大型私募,我可能以至少5%左右的折扣买入吉列公司股票。虽然我不能保证必然会如此,但我认为当时如果我们选择直接买入普通股的方式进行投资,该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同样高兴。可惜我并没有聪明到那样做的地步。在这两年内,我们收到了一些额外的优先股股息收入,正是因此公司尽可能迅速地、也非常正确地赎回了我们持有的优先股。如果当初我在谈判时选择普通股而非优先股的话,截至1995年底,我们将可多赚625亿美元的利润,当然还要从中再扣除7000万美元的优先股股息。”
但是好在巴菲特并没有被这样的失误所蒙蔽。1997年,吉列公司的普通股股价由于公司业绩出色而大幅上涨,截至到年底,伯克希尔公司在1989年投入吉列公司的6亿美元已经增值到48亿美元,上涨幅度达到了8倍。
投资《华盛顿邮报》:盈利12亿美元,增值128倍
投资《华盛顿邮报》,是巴菲特长期普通股投资中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持有时间最长的一只股票,至今为止,已达36年。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感叹道:“在伯克希尔公司,我通过投资《华盛顿邮报》,将1000万美元变成5亿美元。”从1973年巴菲特用1062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到2003年底其市值增加到1367亿美元,30年间,巴菲特的投资利润为128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128倍。
我将永久持有《华盛顿邮报》的股票,直到我死去。1973年,当巴菲特买入《华盛顿邮报》股票时,该公司已经拥有了大量的传媒企业。《华盛顿邮报》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包括:50%以上来自《华盛顿邮报》、25%左右来自于《新闻周刊》杂志,其他25%来自于三家电视台和一家广播电台。《华盛顿邮报》同时还拥有《国际先驱论坛报》50%的股份。公司下属的《新闻周刊》也是与《时代周刊》并驾齐驱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此前的几十年,《华盛顿邮报》一直在同对手《星报》竞争,但通过收购《国际先驱论坛报》,它们很快就超过了《星报》。1981年,《星报》迫于巨大的压力不得不停刊。这使得《华盛顿邮报》实际上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惟一一家处于垄断地位的报纸。
真正使该报名声大噪的时间是1971年的6月。当时《华盛顿邮报》刚刚发行了B种股票。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五角大楼文件并追踪报道水门事件,结果直接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这充分表现了作为媒体的独立性,并使之获得了崇高的声誉,确立了该报在业内的领袖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邮报》因为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而获得了普利策奖,使其在新闻界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公司经济收益也大幅度提升。
1973年,巴菲特买入股票时,《华盛顿邮报》作为领头羊在华盛顿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拥有整个华盛顿地区报刊发行量的66%,公司的权益资本收益率是157%,与当时大多数报纸的平均盈利水平相当,略高于标准普尔工业指数的平均水平。当时,《华盛顿邮报》每日发行量大约为785万份,并且公司已经在利润和股票市值上超过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纽约时报》。
巴菲特发现其利润率历史平均水平为15%,深信其盈利能力将会有巨大的提高。
事实上,在巴菲特任公司董事期间,《华盛顿邮报》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扩张行为,其98%的利润依旧来自于《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以及4个电视台。惟一显著的变化是它的盈利能力有了很大改观。1974年,《华盛顿邮报》每1美元的销售收入的营业利润为10美分,到1985年则增长到了19美分。同时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也大幅度提升,1988年高达363%。
巴菲特指出:“在1973年,《华盛顿邮报》的总市值为8000万美元,在当时你可以将其资产卖给10位买家中的任何一位而价格不会低于4亿美元,甚至还会更高。该公司拥有《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以及数家在主要市场区域的电视台。当时与其相同的资产的价值为20亿美元,因此,愿意支付4亿美元的买家并非发疯。”由此可见巴菲特在当时对《华盛顿邮报》的未来升值空间十分看好。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5年的年报中回顾投资《华盛顿邮报》时指出:“1973年中期,我们以不到企业每股商业价值1/4的价格,买入了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华盛顿邮报》全部股份。其实计算股票价值比并不需要非同寻常的洞察力。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媒体经纪人、媒体行政人员可能都和我们一样估计到《华盛顿邮报》的内在商业价值为4亿~5亿美元,而且每个人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它的股票市值只有1亿美元。我们的优势更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态度:我们已经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商业价值打折扣时买入其股票。”
巴菲特从投资《华盛顿邮报》的行动中受益匪浅。这也是他直到今天仍然表示要终生持有该公司股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