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能力有多强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正确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为了避免更多的这种障碍、提高成功的概率,巴菲特总是寻找那些业务简明、自己真正了解的企业,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投资。在他投资所涉及的众多领域中,对于每个公司的具体运作情况,如拥有资产、劳动生产率、产品价格弹性、资本需求程度、收入增长率、成本控制能力、劳工关系、价格的灵活性、公司的资本分配等巴菲特都一清二楚。只要把这些普通的事情了解透、处理好,才会取得超乎寻常的投资成就。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生产经销商可口可乐公司,是巴菲特投资较早的企业之一。可口可乐1886年开始在美国销售,现在经销世界190个国家和地区。巴菲特小时候就对这种饮料很是熟悉,1935年开始喝这种奇妙的饮料,6岁时,从爷爷那里以每瓶25美分的价格购买后,再以每瓶30美分的价格零售出去,从中赚取差价。凭着对可口可乐的了解程度,巴菲特1988年购买了该公司的股票。在业务上可口可乐公司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简单易懂的,没有什么深奥复杂的过程。公司的主要业务不是卖可乐,而是将买入的原料制成浓缩的液体,通过发达的销售网络出售给控股的装瓶商,装瓶商再将这些浓缩的液体加入其他成分,制成成品后再卖给零售商。公司的品牌产品可口可乐、雪碧、芬达等采取的都是这种简单明了的销售方式。这样的业务与灌装不同,它需要的资金很少,销量很好,销售量是百事可乐的4倍。
巴菲特对他所投资的《华盛顿邮报》这一行业也非常熟悉和了解。巴菲特的祖父曾经营过自己的报社并担任编辑一职,他的祖母负责制版,他的父亲也在报社做过编辑,这使巴菲特从小就受到报社这种行业的熏陶。他在13岁时就在《华盛顿邮报》公司找了一份送报的差事,后来还担任过一家报纸的分销管理员。1969年巴菲特购买了《奥马哈太阳报》和一些周报的股份。四年的报业运作经验,使巴菲特对这一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73年,巴菲特开始购买《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认为《华盛顿邮报》出版的《新闻周刊》和该公司拥有的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都很有升值潜力和价值,是一家可靠的公司。
正是由于巴菲特能够选择这些业务较为简单,容易被理解的公司的股票,他才能做到理性投资,避免被那些表面现象所诱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不要盲信权威
面对着股市中无数的投资信息和投资建议,许多投资者不知何去何从,不知哪个更可信、更科学。于是他们的“诀窍”就是看看哪位建议者在投资界的名声最大就信谁的。巴菲特无数次地成功投资更使他成为后来股票投资者心中的“股神”与权威,对其投资理论深信不疑,甚至到了盲信的程度。但是,巴菲特却提醒这些投资者,不要受一些权威人士的束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胆的超越权威,这样才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以弥补很多“权威”的不足。巴菲特就是不盲信权威,勇于超越这些权威才成就了今天他在投资界的地位。
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在投资界享有很高声誉,其中对企业资产的评估观念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巴菲特却看到了这一理念存在的不足,他认为格雷厄姆的理论只看到了有形资产而忽略了无形资产的作用。企业的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分析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带来一定的认识偏差。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巴菲特就开始超越格雷厄姆了。
1963年,巴菲特将投资目标集中在了一家名叫伯克希尔的成衣制造厂。这个厂家的产品没有什么引人注意之处,股票价格较为便宜,但这并不是巴菲特投资的原因所在,他主要是看重了这个厂家的无形资产。为了达到控股的地位,巴菲特后来不断地追加投资,后来这家企业的发展超过了巴菲特一开始的投资设想,巴菲特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巴菲特对于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理论是推崇有加的,但是他对于类似的权威从来不会盲目地信从,他对股票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他知道不管是多么权威的人物,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其理论也不能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时期都适用,更不可能适用于每个投资者。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后来他还成功地超越了像费雪这样的权威。
格雷厄姆最崇尚的就是以最低的价位购买股票,然后等到股票价格上涨时抛售,从中获得利润。巴菲特对他老师的这条投资理念是欣赏的,但是当他遇到投资大师费雪之后,懂得了投资不应该贪图小便宜,只看股票的价格,还要看手中的股票能不能增值,如果不能增值,价格再低也不要购买。巴菲特在费雪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选股原则——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该企业,在确定企业值得投资之后,再考虑股票价格,对这两者都满意之后再做投资。
思考是我生活的重心,我是一个相当喜欢思考的人。尽管我知道有些事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认为思考这个过程还是能够为自己带来一些真知灼见的,也许,这就是思考的魅力。巴菲特身上透露的那种勇气和自信使他敢于超越权威,所以他才会取得投资的成功,成为后来投资者心目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股神。这正如后来有人评价说:“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投资大师,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他的自信与胆识。他不仅将老师格雷厄姆的理论在实际投资中运用自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敢于超越格尔厄姆的权威。”
因此作为普通投资者要学习巴菲特这种勇气:既要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理,也不要盲信他提出来的一些概念;既要大胆的借鉴,也要懂得大胆的超越,发挥自己的智慧才可能将前人的成功经验恰当地运用到投资实践中去。随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理念
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大多会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这些理念或许曾经为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利润,但是如果一直固守这些理念,不懂得随时调整,就算不上一个成功的投资者。
因为股票投资会受到所持股票的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构调整、某个特定时期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投资者不懂得随时调整长期形成的投资理念,就有可能在投资状况发生变化时遭受挫折和损失。
巴菲特主张长期持股,提醒投资者不必担心经济形势的短期变化,但他对外界发生的一切变化也并非全然不顾。当经济大势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时,他也会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理念,这是他投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众多投资者的印象中,巴菲特是一个稳健而自信、大胆而谨慎、传统而理性的股票投资者,他只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传统型的、比较稳固的行业,不去涉足自己并不了解的较为复杂的行业。他曾经说,如果你对某一行业一窍不通,千万不要贸然行动。冲动的投资行为会让你倾家荡产。
但是对于这样的投资理念巴菲特也并非是坚守终生的,他也会根据形势做出灵活的调整。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投资网络股。
巴菲特在以前是拒绝买网络股的。在1994年到1998年的美国牛市中,巴菲特没买一股网络股,理由只有一条,他对此不懂,无法确定其长期发展前景。1999年是巴菲特投资生涯中投资业绩最差的一年,当年开股东大会时,巴菲特说自己对失掉无数次增加财富的机会感到很惭愧。经过长期的思考之后,他深刻地认识到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投资理念,根据不同的投资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后来他所主管的伯克希尔投资公司在二十世纪末悄悄地买入第一数据公司的股票,开始涉足网络行业,后来还购买了微软公司1690万美元的股份和科克斯通信公司7780万美元的股份。
为什么巴菲特后来认同网络股了呢?这主要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经过了泡沫时期以后,网络公司不再是充满“虚拟”的美景,并开始摆脱亏损局面,步入获利期。比如,美国在线1999年的营销额达525亿美元,净利润达53亿美元,随着订户的增加和广告收入的大幅度提升,利润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家著名的网络股雅虎利润也在不断地增加。
巴菲特调整自己的投资理念,开始投资网络,说明他已经认同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并认同新经济时代所产生的新兴行业所发生的有利变化。
这是否违背了他自己的投资原则呢?当然不是。这不仅不是违背他的投资原则,恰恰相反,这正是他坚守其投资原则的体现。他所投资的第一数据公司是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系统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信用卡发卡者支付处理服务的提供者,并与戴尔电脑、雅虎等高科技公司保持着业务关系,努力在在线交易中推广信用卡支付技术。该公司已经取得可观的销售额和利润,净收益达46亿美元。对于微软公司以前他不怎么熟悉,无法正确评估其未来价值。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他真正认识到了微软公司的价值,认识到未来的社会必将是网络经济的社会。
可见,巴菲特以前拒绝投资网络股并非单纯因为他排斥这种股票,后来投资网络股也并非是因为他对此产生了什么偏好,而是因为网络公司已经具备了长期维持竞争的优势和盈利的能力,这与巴菲特长期形成的选择股票的标准是相符的,也符合他的传统投资原则。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成熟而成功的投资者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也要在坚持投资原则的前提之下,对这些理念随着具体情况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会跟上形势的发展,抓住赚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