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你永远不能想象一个巴黎女人真正横眉冷对的样子。当然她们也会生气,也会愤怒,也会歇斯底里大喊大叫,但是一转身,歪歪头,扁扁嘴,嘴角一挑:“好了,别说这个了。”她们如是说。
从狭隘的角度来讲,愤怒与抑郁是美丽的大敌,聪明的巴黎女人自会牢记在心,绝对不会犯此大忌。她们当然懂得,斤斤计较和心胸狭隘的人永远无法找到美丽的真义,那样做只会让人从心灵到面容都变得丑陋。反过来讲,想开点,别把太多事放在心上,倒是她们一贯的选择——这和细心与否、敏感与否无关,而是一种放下所有小脾性之后的生活态度。小脾性是生活的调剂,而态度,才是本质性的刻在性情深处的印记。
不知从哪里得来的印象,我曾经以为巴黎女人都是很神经质又小心眼的。艺术之都嘛,和艺术沾边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是神经质又小心眼的,说得好听点可以叫敏感而细腻。巴黎女人也该是这样,她们是居住在这座散发着古典人文气质的城市里的精灵,凭借周身伸展着的无数敏锐而感性的触角,以一种细腻而微妙的方式感知着世界,并常常为着心灵上的烦恼(尤其是爱情)而心思忧虑,甚或黯然神伤。
而实际上呢,这样的想象早就跌碎在楼下面包店的老板娘持久不变的宽厚而体贴的笑容里,跌碎在街角那个刚刚和男朋友大吵了一架后转身离去的褐发女郎旋而止步的身影里,跌碎在路边牵着一只毛皮发灰的狗欣赏街头歌手的吟唱的老太太悠然而赞许的眼神里了。巴黎女人神经质又小心眼,是男人需要殷勤服帖又小心翼翼的长着刺儿的玫瑰花,可另一面,她们大大咧咧又心怀宽广。花儿一季季地开,日子总是鲜活美丽的,恰如爱情,美好的邂逅总是无处不在。
所以,怎么会有人那么跟自己过不去,非要把一时的不开心持久地放在心上呢?
一束艳丽的玫瑰花,一杯香浓温热的咖啡,一块醇香柔滑的巧克力,一首曲调优美而深情的情歌,一场浪漫而不乏小乐趣的约会——许许多多的小点子都能让前一秒还在生气抱怨喋喋不休的巴黎女人重新挂上她们的笑颜。很简单是吧?没错,讨好巴黎女人就是这么简单。但一定要铭记在心的是,真正起效用的并非你那些也许出于真心但也许虚假的小花招,而是她们自己的心。是她们自己的心在说:好了,就这样吧,何必自找烦恼呢。
或许这就是某些人所谓的巴黎女人的漫不经心;她们在很多时候是善于遗忘和原谅的,即使明知是自欺欺人,那也不妨“欺”着让自己多快乐一点。如果你实在难以想象,那么回忆一下《蓝》里面那个忧郁而宽容的女人吧:她甚至能原谅丈夫的外遇,并把自己的房子送给丈夫的情人。当然你可以说这只不过是艺术的夸张,又或者,电影的表现只是生活中的个例——你说得对,但是又不那么对——不是每个人都会原谅这样的事情,但每一个巴黎女人都会同样地心怀宽容,因为:“宽容一点,不是让做错了事的人免遭惩罚,而是把自己从愤怒或者哀怨的囚牢里解放出来;那是对自己好,女人应该对自己好。”这位巴黎姑娘说得真不错。
她们就恰如身边的塞纳河,一边流淌着一边沉淀泥沙,最终只浮出一片美丽的涟漪。她们长得并不是最漂亮的,身材也并不是最好的,却精通这世上最神奇的美丽之术;她们深知生活里的万般琐碎和烦恼,爱情也并不如童话般永远灿烂,却依旧能塑造如同艺术般优雅而迷人的生活——世界上有几个女人能如刚刚走过去的那个穿着深蓝色外套的女子一般,一面冲着在她外套上溅了泥点的卡车大喊了两句,一面又和女伴嬉笑着,拿出口红沿着泥点在衣服上画出新奇的花纹?真该感谢这场午后的急雨了。
想想吧,在全世界最广为人知的一句法语,不是Bonjour(你好),也不是Merci(谢谢),而是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宽容的法国人
Tips
法国人对私生活,尤其是男女关系非常宽容。因为他们有着不干涉他人私生活的社会文化。《法国民法典》第九条规定:“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根据法国法律,即使父母没有婚姻关系,孩子同样能享有一样的福利。因为减税的优惠程度与是否结婚无关,而是子女越多减税越多。所以在他们看来,婚姻不是必需的。
而且,他们认为把恋爱、结婚和工作能力挂钩是不理性的。他们对于政界人士的维闻也非常宽容。虽然他们也会议论,但不会把它上升到人品、能力的高度。例如,法国现任总统萨科齐在担任总统时宣布离婚,又经过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后选择再婚。对此,90%的法国人的看法是“私人问题,无所谓,不会因为离婚和恋爱问题改变对总统的评价”。另外,法国司法部长拉希达-达蒂未婚生女,她也没有公开孩子父亲的身份。这在其他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自由成就优雅女人
西蒙·波伏娃说:“我们不是生为女人,而是要做女人。”
那好,什么是女人?穿靓衣、扮靓装那是当然的,女人嘛,活该时时刻刻光鲜亮丽,即使做不了最漂亮的那一个,也一定会是最美丽、最耐看的那一个。除此之外呢?
学识、修养、谈吐、举止。没错,这些也统统都要。美好的女人不该是花枝招展但大脑空空的花瓶,多往大脑里装点东西,多注意注意日常的举手投足,这样的女人不但更能愉悦自己,恐怕也更是男人难忘的“女人香”。那么,再除此之外呢?
大方的心,宽容的爱。对,这也很重要。别忘了如大海一般的宽广和包容是女人身上多难得的一份美丽,恰如中国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为内心寻得一份平静,也自然会为外表增添一份魅力。
那么,在这些之外呢?
我茫然不知。她一锤定音:自由。
自由引导人民。自由成就女人。
多辉煌的论调。全世界的人都向往自由,全世界的人都追求自由,但或许法国人、巴黎人、巴黎女人更甚。一瞬间想起法国大革命,在一场场战火和纷杂的背后,是巴黎人对“自由”这个字眼淋漓尽致、近乎苛刻的追求。别忘了法国是第一个把“自由”的象征画上自己国旗的国家,别忘了在号称是最自由的国度的美国,它们的国民象征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赠送的礼物。
真是一个革命性的字眼。
我知道她何以对这个词如此的执着。她刚刚经历过和男友的一场争吵,起因竟是男友一场浪漫的求婚——没办法,她喜欢爱情,却不愿踏入婚姻。她喜欢两个人的相处,却更眷恋属于自己的空间属于自己的时间属于自己的色彩、性情和爱好,任何对个人的自由的威胁,都让她无法容忍,而决定抱着坚决的态度来予以反对。
当然我也知道这并不能说明她对婚姻心怀恐惧,如果哪一天她决定成立一个家庭,也必定会将之经营得很好。如同她的两个姐姐,让婚姻成为一场永恒的恋爱。她们用那么精巧的心思堆积出了自己新的城堡,用一切的手段保证自己心意的自由流淌,终究还是要在生活的舞台上尽展属于自我的个人魅力。
说到底,巴黎女人对自由的捍卫,只源自她们对自我天性的彻头彻尾的释放。
她们不爱打伞,喜欢在细雨里如同水中的鱼儿一般袅娜游走;她们说得清一切名牌的来历和色彩的哲学,却从不会讲任何打扮的经验:因为这份美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能体现个性,能完整地表达自身的韵味的妆容才是真正的经典;她们热爱美食,精通烹饪,这本事却绝不是来源于任何一本现有的烹饪教材,而是凭着她们那拥有着千奇百怪念头的脑子,思维任意而纵横的搭配而尝试出来的——巴黎女人永远不会停歇,在这场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因为她们深信,自由是一切美好的源头。如果失去了自由,她们终将一无所有,一切关于爱情或者美丽的想象,都会成为枯死在人生舞台上的明日黄花。
所以她们必须战斗。一边妖娆着一边战斗。为一切可争取的自由战斗:为爱情、为理想、为事业、为兴趣……甚至只为如何使用新买的手袋。
看看西蒙·波伏娃的那句话吧,那本身就是一份女人的战斗宣言。再引述一遍:“我们不是生为女人,而是要做女人。”看,连是否要“做女人”,都源自自身的取舍,而非上天的给予。是自由的心灵让她们将自己装扮成了世上最迷人的女人,而非其他,连上帝亦不是。
或许我们应该为这份为自由的革命献上我们的敬意——没有自由,便没有巴黎女人,也就没有如此时尚、浪漫又充满着艺术情调的巴黎。
西蒙·波伏娃
Tips
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女人,她是哲学家、作家和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奠基人,她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她的名字被用在了塞纳河上的第37座桥上——她就是西蒙·波伏娃。
波伏娃的《第二性》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她在书中第一次引发人们去思考,整个社会是如何将女性“塑造”成依附男性的弱者。她甚至不惜将自己的经历毫不掩饰地奉献出来,为此招致最恶毒的谩骂和攻击。尽管波伏娃对女性自由的追求成为一些人的攻击目标,但她坚持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利,并向中性化过渡。她指出,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强安在她们头上,用来限制她们的自由的。这本书在当时被梵蒂冈列为禁书,连加缪都无法容忍此书,但女权主义者则奉为至宝。
巴黎女人的生命坐标
沿着塞纳河左岸往前走,在距莎士比亚书店约200米的地方,每个周五都会有个留着深棕色短鬈发、喜欢戴个大大的蓝框眼镜的女孩在摆地摊。出售的商品是画作,她的,还有她的伙伴们的,内容大多是名家名作的模仿品,偶尔有一些版画或者漫画。女孩随身带一只用得旧了、洗得发白的布包,常常在没有顾客的时候从里面翻出一本小书来读,倘若有人过来看她摆的画,就懒洋洋地从大得过分的镜框后抬起眼来一瞥,然后才粲然一笑,机灵地顺势推销一番。
和她相识是因为喜欢她的笔法,模仿的古典油画极为细腻。虽然实际上并不真懂什么艺术,却也不免被她的笔调所感染。据她的同伴说,这已经吸引了好些画商来找她,专要她模拟些古画来卖,出价甚高。不过她本人却对此并不感兴趣。她所好的是所谓具有深意的抽象主义,画这些不过是为了维持日常的生计——“好让她一边啃着面包,一边构思她的大作!”说着这话的大男孩夸张地叫起来,一旁的女孩则是一脸严肃。
我想商业和艺术并不矛盾,很多时候。金钱的积累能让人享受更多自由的时间,也能获取到更多启蒙灵感的机会。但女孩说:“有必要吗?”她耸耸肩,一脸艺术家的大无畏。她能养活自己,这就够了,剩下的,她打算全部奉献于她的艺术。
当然她也会像一般的姑娘那样细心地打扮自己,享受美食、爱情和快乐,这些对巴黎女人来说绝不会抛弃的东西,在她身上也一样不少。这就难怪当我向她表达对她的艺术热忱的敬仰时她会觉得那么诧异。在她看来,她所做的和巴黎其他的女人做的并没有任何差别:善待自己、享受生活、寻找爱情,以及经营事业。她扳着手指一样一样地把这四点排列出来,仿佛它们就是她生命的坐标。
金钱也许是帮她连接这些坐标的线,却永远不会成为她的坐标。
如果这还只算是醉心于艺术的小姑娘的迷思的话,那么,住在我两个街区外的那个单身母亲的想法会更贴近于普通的生活。她住普通的公寓,开着家小小的花店,带着两个孩子过活。每天她早早地起床,做好早饭,送孩子上学,然后打扫店面,营业。来往的顾客通常都是附近的邻居,彼此熟悉,在拿走花束时会愉快地聊几句家常。到了下午她会去接小女儿回家,至于大儿子——她更愿意让他享受搭乘地铁和走路的乐趣。
非常非常普通的生活方式,但却充满快乐。我曾相当羡慕她这种简朴但又丰盈的生活方式,但同和她住同栋大楼的人交谈的结果却令我相当吃惊。整栋公寓都是她的产业!不仅如此,她过世的丈夫还给她留下了大笔的遗产,总数几近上亿。这个认知让我大为惊叹,毕竟在现实的世界里我还从未接触过身家如此丰厚的人。于是我仔细地观察了她的生活——一切都很普通,没有丝毫奢华的痕迹。她的车很普通,她的衣着很普通,她的用品很普通。她每天快乐而忙碌地经营着自己的小花店和家庭,从未打算为了金钱而有任何改变。
这笔财产给她带来的唯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能让她在孩子们放假的时候带他们去各处旅行。但她说,这并不是为了挥霍;只是觉得多长些见识,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好吧,无论如何说,这到底也算金钱的妙用了。
巴黎充满着这样的女人。活得自信,活得开朗,活得快乐。曾经在没有来到这里之前,想象着生活在这个时尚之都的女人一定会多多少少崇拜金钱和物欲,无论这本是怎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毕竟现今世界的物质力量有着无比巨大的吸引力。来了之后却发现,这种观念该好好地修正一下。巴黎也有被金钱砸晕的女人,一定有,我相信。但是不迷信金钱的人却更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她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毕竟,人生并不是仅仅靠金钱堆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