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交通行为难以预测。依据关键小组改变交通习惯的意愿,可对市民进行分组。但是行为科学显示,很多人无法比较价格,因为他们的行为经常和意愿不一致。北京可以尝试就定价方法和水平进行测试,以确定最有效减缓交通拥堵的方式。
前沿洞见
借力本地和国际企业,创建卓越技术中心
北京有独特机会开发和测试构建未来几十年交通管理方案。我们建议抓住这一机会,建立提供创新型工作的卓越技术中心。它能够并且应该关注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本文着重介绍的智能交通只是其中一部分。
1)围绕产业区搭建学术和商界生态系统
一旦北京对解决方案优先排序,就需要建立产业区,推动企业、企业家和大专院校合作,生产客户端的设备 (包括传感器、照相机、GIS 和 RFID)、传输和接入网络、电线电缆、中间件 (包括分析平台和存储设备)、应用 (例如定价算法、停车和寻路解决方案、转接和排班软件) 以及最终各个层面的整合能力。
通过和全球数百位公共行业及私人行业客户的合作,麦肯锡总结出一些创建产业区的最佳做法。首先需要全球水准的人才库,包括强大的学术人才。其次,需要良好的支持环境。例如,新加坡的启奥生物医药园为促进企业、学术界的合作研究和创业公司而建,政府举措已经吸引了25家大型制药生产中心。波士顿的生命科学产业区为学术创业者提供灵活的合同,鼓励学界和商界之间的人才流动。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培养创新文化。
通过创建“智能城区”,将其作为现有城区的一部分,可推动更快成长及和其他行业的协同效应。例如,在中关村设立智能城区,鼓励其成员和IBM、西门子、爱立信和思科这些大量开展智能城市业务的企业合作。
2)为本地企业提供嵌入解决方案和应用的基础架构
北京市政府可以与电商零售商、电信运营商或者社交应用软件公司合作开展大数据项目。这些收集的数据非常有价值,城市自身和商业伙伴均能受益。
3)借力国际企业
成功的智能城区需要与拥有关键技术的国际企业密切合作。市政府应该鼓励国际企业帮助本土企业建立产能。比如,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农业及食品企业和中国企业开展合作,为中方开发食品安全技术和方案。
4)引领区域内的智能交通
北京可以促进全国甚至区域范围内智能交通的讨论和研究。例如,举办区域层面以至全球层面的年度智能交通或智能城市会议。北京可以建立相关机构,对中国乃至全球最复杂的智能城市难题进行研究。
无人驾驶车仍处在早期开发阶段,但是北京拥有两大优势:
首先,全球最大汽车企业都想争夺如此庞大的市场。其次,北京还可能率先涉足用于电子商务交付领域的无人驾驶货车,其货车流量也是全球城市之最。
缓解交通拥堵的潜在收益十分巨大。目前高速公路的平均容量是每小时2000辆汽车,这一数字在无人车问世后将翻番,因为缩短的安全距离会实现更高的道路使用率。
北京还可以率先对公务车的无人驾驶作出垂范。当政府用车经常成为争议话题的时候,这个做法很有可能受到欢迎。
当然,交通仅仅是智能城市全景上的一块拼图。北京的智能城市群应该跨越交通板块,加入能源、水资源和市民服务等智能技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提升和协同效应。
前沿洞见
结论
根据市民、普通观察者和专家的意见,北京缓解交通拥堵势在必行。如果不能取得进展,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抵消北京在商业和学术上的优势,成为人才和资金流入的障碍。
我们相信,北京有足够的机会、动力和资源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显著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新技术应用才刚刚发挥作用。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从用户角度衡量交通体系,更加密切地和市民互动,应该是北京市长重点关注的事。
全球流动性:
小微跨国企业助推中国增长
陈有钢, Susan Lund
中国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个人加入全球流动,释放其在创新和发展上的潜力,以此推动经济增长。
在整个重商主义时代和殖民时代,从著名的“丝绸之路”等古代贸易线路,到18—19世纪席卷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工业革命,再到最近各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全球流动一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过,今天的跨境流动在范围和复杂程度方面均呈爆发性增长。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各国纷纷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东方世界和亚洲地区得以融入全球经济,为全球流动提供了条件。不过,目前有两大因素正在加快全球流动的发展和演变进程。首先是全球繁荣程度的持续加强。预计到2025年,全球有18亿人口将跻身消费阶层,他们几乎全部来自新兴国家,届时新兴国家的年度消费支出将达到30万亿美元,目前为12万亿美元[12]。由此将出现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中心和全球制造中心。其次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传播[13]。目前,全球的手机用户已超过总人口的2/3[14]。2012年,全球网民达到27亿[15]。现在,每天有海量数据在世界各地流动。2005—2012年间,跨境互联网流量增长了18倍。
注 释
[1]根据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中国第三方支付数据库(2013年1季度)和麦肯锡分析。
[2]根据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于2014年3月11日发布的新闻。
[3]Sai Gopalan et al.,“Breakthrough IT banking ,”McKinsey on Business Technology, Spring 2012, Number 26。
[4]根据2011年数据的分析结果。
[5]Tunde Olanrewaju and Paul Willmott,“Finding your digital sweet spot,” McKinsey on Business Technology, November 2013, mckinsey.com; IT in Digital Banking, 2012, mckinsey. com。
[6]Open data: Unlocking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with liquid information,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2014。
[7]以南加州高速公路为例。
[8]http://www.tfl.gov.uk/cdn/static/cms/documents/travel-in-london-report-6.pdf, pages 128 and following。
[9]https://www.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en/5056-Eco-pilots-find-habits-hard-to-change。
[10]http://transportclub.mit.edu/hackathon.html。
[11]http://opendataday.org。
[12]《城市化的世界:城市与消费阶层的崛起》,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2年6月;Yuval Atsmon、Peter Child、Richard Dobbs and Laxman Narasimhan,“Winning the $30 trillion decathlon:Going for gold in emerging markets,” McKinseyQuarterly,August 2012。
[13]Internet matters: The Net’s sweeping impact on growth, jobs, and prosperity,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ay 2011。
[14]The state of broadband 2013: Universalizing broadband, UNESCO and ITC, 2013年9月。
[15]The world in facts and figures 2013—ICT facts and figures,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Union,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