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之叛是忽必烈时发生的地方叛乱。李宣是金末红襖军领袖李全的儿子。1226年,李全投降蒙古,换取了山东淮南行省”的官职。1230年10月,李全袭击南宋扬州,次年败死,李宣袭父职为益都行省长官,从那以后,李宣在山东擅权达30多年之久。他继承其父衣钵,朝廷数征其兵,皆以防宋为借口不至,他或假名攻宋,向蒙古要钱要粮要官,或联宋反蒙,发动叛乱,其真正目的是要把山东变成他割据一方的独立王国。1260年,忽必烈任他为江淮大都督,李宣乘机谎报军情,骗取赐银、军饷、军械。1262年,阿里不哥的叛乱尚未平定,李宣以为时机已到,与岳父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勾结,接受南宋节度使之职,内外勾结发动叛乱。忽必烈知道李宣叛乱,杀了王文统,派王合必赤总督各路军马平叛。来自河南、河北、山东各地的蒙古军、汉军围攻济南,困守济南的李宣无计可施,被迫投大明湖自杀未成,被俘后被杀,李宣之乱被平定。
元朝的建立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政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53年蒙古受降吐番,并灭大理。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1260年5月,忽必烈在漠南诸王支持下即大汗位,定都开平,忽必烈宣布用中统”年号,这是忽必烈采用汉法”的重要标志,也是忽必烈按照中原封建王朝改造蒙古的第一步。1263年,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次年击败阿里不哥,夺取了最高统治权,并以燕京为中都后改为大都),1267年,迁都大都,政治中心移到漠南汉地,改年号为至元。1271年11月,在进攻南宋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忽必烈公开废弃蒙古国号,依据中原传统,采用《易经大哉乾元”的说法’改国号为大元”。元朝的建立袁标志着蒙古政权已从一个地区政权转变为采用汉族传统封建统治方式的全国性的封建政权,标志着蒙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最后确立。
元朝行政机构
元朝建立后,在行政制度方面多采用金朝的制度,元朝中央一级的政权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组成。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设中书令、右丞相、左丞相、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政知事等职。忽必烈规定皇太子担任中书省的首脑一中书令,但皇太子大多年幼,故中书令等于虚设。右丞相才是中书省的实际首脑,下辖六部,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掌兵权,设有院使由皇太子兼任)、副院、佥书枢密院等职,以后又在副院以上设知院、同知,四宿卫怯薛)各出代表一名,中书省派平章政事二人参与枢密院议事。御史台是最高司法机构,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其属下有殿中司和察院。此外,大司农司掌农桑水利,翰林兼国史院掌制诰文字、撰修国史,集贤院掌提调学校、征集人才,宣政院掌宗教及吐蕃事务,宣徽院掌诸王等供应,太史院掌天文尧历数,操作院掌工艺,通政院掌驿传等,都是中央的专门机构。
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开始时是适应军事行动需要的临时机构袁代中央行使职权袁忽必烈即位后陆续在全国设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当时,全国分为12个大区,除中书省直接管辖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是中央特区,称为腹里”。宣政院管辖吐蕃以及诸王封地,另外全国共设十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行省的最高长官一般是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大权,另有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行省下置路、府、州、县。路有总管,府有知府或府尹,州有州尹,县有县尹,各路、府、州、县都设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的达鲁花赤。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奠定了元朝的行政制度,而且使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新的规模,做到了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袁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元朝行省的划分袁也初步奠定了今天中国省的规模袁这种行省制度的确立袁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袁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证,是我国政治制度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很大。
军事机构
元朝的军事制度是在蒙古政权军事制度的基础上日趋完善的,沿袭蒙古国的旧制加以调整、发展。专门卫护皇帝的宿卫诸军,成吉思汗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四杰领怯薛”,成为自己的宿卫军,成吉思汗以后仍用四杰”的子孙掌管,归皇帝亲统。五卫左、右、前、后、中五卫)亲军等,是中央禁军,五卫隶属于枢密院,设亲军都指挥使。镇戍军院是宿卫军以外的镇戍全国各地的军队,有枢密院和行枢密院调遣。镇戍军分五类院有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军,屯驻腹里”地区《初有蒙古各部落挑选组成,后扩大到西域各族人组成,战时充当先锋的探马赤军‘《戍江淮南’以尽南海”《由北方汉人组成的汉军曰由南方汉人组成的新附军,夹杂期间和戍守其他地区曰在一些地方有不出戍的乡军,主要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各地驻军都有屯田,军户另立户籍,子孙世袭。
民族歧视政策
元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蒙古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政权和特权,既要推行阶级压迫政策,又要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这就决定了他们要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把全国各族人民基本按征服的先后顺序划分为四个等级,以制造民族矛盾分而治之,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蒙古人为第一等级,他们是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拥有各种政治、经济、法律上的特权,但其中一些蒙古下层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同样受蒙古贵族的压迫和剥削,有些甚至被卖为奴。色目人为第二等级,包括西夏人、回回人、西域人和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他们归附蒙古人最早,故最得信任,政治地位仅次于蒙古人。汉人为第三等级,包括契丹人、女真人和原来在金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南人指南方的汉人和其他各族,地位最低,属于第四等级。元朝统治者把汉人分为汉人和南人,是为了分化瓦解他们,削弱他们的反抗力量。政治上各级统治机关的长官和掌权人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南人则极少有机会。地方上的达鲁花赤一般由蒙古人担任,而以色目人当同知,汉人当总管,都服从达鲁花赤的指挥。在刑法上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分属不同机关审理,量刑上也不平等,如规定蒙古人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手曰蒙古人打死汉人,只判流放充军,而汉人打死蒙古人则要抵命。经济上规定政府括马,蒙古人不取,色目人取三分之一,汉人、南人全取。科举上也有区别,分进士为左右榜,蒙古人为右上榜。
回族的形成
回回民族是元朝形成的,没有蒙古族的向外扩张,打通中西交通,就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域外穆斯林来到中国,也就不可能在中国出现回回民族。当蒙古西征期间,中西交通发达,元朝和中亚、西亚政治、经济关系密切,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波斯、阿拉伯人来到我国,被称为回回人”。由于回回人是元朝色目人中的主要民族,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以后经过同汉族、蒙族、维吾尔等族融合,学习了汉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术。由于信奉伊斯兰教,保持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因而逐渐形成一个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新民族一回族,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蒙哥时,回回人正式入籍,称为回回户”,标志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增加了回族这一新的民族成分。
海都之乱
海都之乱是发生在忽必烈时的一次叛乱。海都是窝阔台的孙子,他对大汗之位落入拖雷系一直不满,当阿里不哥在和林发动叛乱时,他竭力支持阿里不哥,领兵东进,阿里不哥失败后,海都立即返回在《密立:今新疆)的封地,勾结术赤后裔诸王,占有窝阔台汗国的封地,组织叛乱,势力进入到察合台汗国境内,在西北地区不断骚扰。1268年,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三大系贵族集团,共推海都为大汗,发动叛乱,忽必烈曾率蒙古、汉军亲征,击败海都及支持者东部诸王的势力。1275年,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镇守西北,与此同时,海都乘机骚扰天山南北。1289年,忽必烈亲征,海都急忙逃遁,到忽必烈去世前,海都的势力被赶出金山之外,1302年海都死前仍不时发兵东扰。到武宗时,平定西北诸王叛乱的战争基本取得胜利。
乃颜之乱
乃颜之乱是忽必烈时的一次叛乱。乃颜是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之曾孙,海都叛乱时与海都勾结,1287年忽必烈改山北辽东道宣慰司为东京行省,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引起东北诸王的不满,在海都的煽动下,早与海都有勾结的乃颜纠集合撒儿后王势都儿、哈赤温后王哈丹等发动叛乱,海都闻讯后,答应率10万军队前来会合。忽必烈得到消息后,一面让伯颜驻军和林,阻止海都东来,并派宿卫士纳牙用反间计稳住欲从乃颜叛乱的西北诸王,同时传旨北京等处宣慰司禁止海都部属东来,乘马持弓矢。6月,忽必烈率军亲征,以李庭汉军、玉昔帖木儿率蒙古军同时并进,在大兴安岭东大败乃颜军,乃颜被杀,势都儿不久投降,哈丹兵败逃到朝鲜后自杀,东北地区得以平定。
窝阔台进攻南宋
窝阔台进攻南宋是蒙古进攻南宋的开始。1234年,蒙古军与南宋联合灭金后,双方开始处于正面冲突状态,宋将孟珙如约去接受河南地区的三京开封、洛阳、归德),蒙古则决开黄河淹阻宋军,并用武力阻止宋军收复河南诸地,揭开了长期斗争的序幕。1235年,窝阔台大举进攻南宋,蒙古军兵分三路:西路由窝阔台次子阔端率领攻取四川,中路由窝阔台三子阔出等率领进犯汉水流域和长江中下游,东路由宗王口温不花等率领入侵江淮。1236年8月,窝阔台次子率领的西路军进入大散关,大败宋军于阳平关,直趋四川。10月破成都,之后继续在四川地区攻掠。1235年8月,中路军入唐州。1236年2月,宋襄阳守将叛降蒙古,襄阳失陷,周围各州难以固守。1238年10月,宋以孟珙为荆湖制置使,收复荆、襄,孟珙连战皆捷,收复信阳、光化、襄阳、樊城,荆、襄形势扭转,蒙宋双方曾互派使臣,但未达成协议。1241年,窝阔台死,蒙、宋战争暂时休止,蒙古军退走,南宋开始在四川部署防御,孟珙等立寨筑城,卓有成效。
蒙哥进攻南宋
蒙哥进攻南宋是继窝阔台进攻南宋后蒙古更大规模的对南宋的进攻。1251年,由于四川宋军防守严密,蒙古军队便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采取绕道吐蕃,进攻云南大理,然后南北合击南宋的战略。1253年秋,忽必烈经六盘山进入四川松潘北,分军三路前进,穿越吐蕃东部,击败反抗的吐蕃割据势力。10月进入大理境,在金沙江附近降服了大理以北的么些蛮各部,忽必烈遣使入大理招降,使臣被杀。12月,忽必烈攻占大理城,大理政权被灭。1258年初,蒙哥再次发动三路大军进攻南宋,他亲率主力进入四川,命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然后在鄂州与忽必烈会师,准备三路会师后同时东进,直抵临安,灭亡南宋。但蒙哥在1259年攻打合州时中流矢而死,灭南宋的任务只好由忽必烈来完成。
合州保卫战
合州保围战是南宋为反抗蒙古的占领而在重庆北部进行的一场事关重大的保卫战。合州在嘉陵江东岸,地势险要,是重庆的北门户。合州知州王坚在1254年领导军民打退了蒙古军队对合州的进攻,为保卫合州,王坚调集17万人增筑了钓鱼城御敌,军民抗蒙情绪高涨。1258年,蒙古军攻合州今重庆北合州县),知州王坚和部将张钰坚守合州5个月之久,蒙古军久攻不下。1259年,双方在合州及周围展开激烈的攻守战,宋军击溃蒙古军前锋汪德臣的攻城部队,打败了蒙古增援部队董士元的精锐部队,后来合州外援被断绝,但王坚、张钰仍率领合州军民坚守,抗击蒙古军。7月,蒙哥亲临前线指挥,宋军发炮石,击退蒙古军,蒙哥被宋军炮石击中,不久,蒙哥死于军中,蒙古军撤走,王坚、张钰领导的合州保卫战取得了巨大胜利。张钰继任合州知州后,继续坚持抗元,直到1276年元军攻入杭州俘宋恭帝,合州仍在坚守。1278年,张钰兵败被俘,次年初合州降元。
襄樊保卫战
襄樊保卫战是南宋与蒙古军队在湖北北部进行的一场历时很久的保卫战。1267年,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叛乱后,再次大规模进攻南宋,把攻击的目标直指南宋防御蒙古的最重要据点一襄阳。襄阳地处汉水中游南岸,与北岸的樊城是扼守长江的屏障,襄樊军民死守城池达6年之久。1268年,蒙古军队认为要破襄阳必先围攻樊城,年底,襄阳守将吕文德死,其弟吕文焕继守襄阳,在战斗的头几年蒙古军始终没能攻下襄樊。1272年,元军增加兵力,又采取切断汉水通道的办法,并切断外援,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准备困死襄樊,这样南宋支援襄樊的衣甲和粮食被切断,加之南宋水陆援军被蒙古军打败,襄樊军民的抗蒙斗争进入困难时期。1273年正月,元军采用张弘范计,断襄樊之间的水上联系,用西域回回炮集中兵力猛攻樊城,樊城陷落,宋将范天力力战不屈,城破自缢死。2月,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朝。至此,坚持6年之久的襄樊保卫战结束。襄樊失守等于打开南宋的大门,元军可以直趋临安,这是南宋抗元的一个重大转折。
南宋灭亡
南宋灭亡标志着元朝的统一。1274年,忽必烈命伯颜率军顺长江东下,直逼临安(今杭州),这时,南宋年仅4岁的恭帝即位,由太皇太后谢氏摄政,朝政被贾似道把持,贾似道迫于朝野压力,亲自督师,出兵应战,次年2月,贾似道率军驻芜湖,同时派使臣到元军营帐议和,遭伯颜拒绝。元军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于池州下游的丁家洲,13万宋军一战即溃,死伤不可胜数,贾似道被贬杀于途中,元军在丁家洲大胜后,沿江一带宋军纷纷降元。1275年,元军占领建康,接着占领镇江、无锡、常州等地。年底元军进逼临安,谢太后下沼勤王,各地官员响应很少,只有赣州今江西)知州文天祥和郢州守将张世杰率兵入卫临安。元军进攻临安,形势十分危急,文天祥又奉命守余杭附近的独松关,这时元军已破独松关,文天祥只好去临安。文天祥、张世杰主张让谢、全两太后,恭帝入海,留下自己背城一战,遭到拒绝,后来南宋又派文天祥与元军谈判,文天祥谈判时被扣留在元军营中。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谢太后率南宋幼帝投降,南宋灭亡。
元朝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