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爱情,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他们要的是多彩的刺激,还是稳定的依恋,或者两者兼具的一种协调。
为什么闪婚闪离——长期婚姻需要哪些条件
核心认识:“伴随着对伴侣强烈占有欲的狂热的激情从来不适用于婚姻。当你为自己拥有激情的婚姻而感动,并觉得尤为可贵时,认识就容易走偏。婚姻是长久的关系,立足于此,需要更长效的相处视角。有人在恋爱时注重外表,那么你需要明白它在长期婚姻中的权重。其他方面的考量,也是同样的道理。”
典型事件:一位40岁的短婚男士参加了哈尔滨市妇联组织的单身俱乐部“百人一日游”征婚活动,欲寻一位30岁左右、身高1.65米左右的“短婚未育”女士。按照他列出的种种条件,俱乐部为他介绍了一位各方面都与他很般配、同时也与他开列的条件“高度吻合”的单身女士。结果,见面时两人都乐了——他是她的前夫,她是他的前妻。既然从相识到相恋,再从结婚到离婚,她始终是他心里唯一不变的标准,那他们为什么会在短暂的婚姻生活后分开呢?(据《爱情婚姻家庭》杂志)
冯俊杰:有记者从婚姻服务市场了解到,20到30多岁、有过短暂婚姻、尚未生育的女性,已经成为女性征婚队伍中的主力军。是否婚姻的具体形式在现代应有所改变?比如,过去强调夫妻必须同床共枕,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但现在的青年夫妻甚至会因为对方打鼾难以忍受而离婚。
朱文波:民众熟悉所谓婚姻“七年之痒”,有相当多的牵强附会或者自我暗示,而大量数据库分析研究和现实事例表明,婚姻之痒在四年,而非七年。就感情成本和财务成本而言,结婚七年而离婚的随意性远低于结婚四年(或者更短)后离婚。究其原因,结婚四年左右,夫妻双方对激情消退后的平淡生活估计不足,恋爱时的形象面具这时呈现出更全面的暴露,让对方难以接受,而没有孩子的婚姻在这个阶段离婚比例远高于有孩子的家庭,同时,结婚四年左右,夫妻双方年龄还不大,对再选择获得的机会更乐观,减弱了他们适应婚姻的动机。年龄在30到40岁的短婚族更多属于前次婚姻失败后的再婚,而他们再婚的成功率一直不高。
冯俊杰:短婚里还有一种常见的心态,比如,“我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者小皇帝),凭什么伺候你?”
朱文波:这是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掌上明珠式的教养形态强化的是自我需要的满足,而父母的教育和个体自身都忽略了如何让子女在保持个人的独特性和群体共性中达到协调的平衡。当双方都强调自己需要被照顾,或者以所谓“公平原则”来经营婚姻时,其实就是不肯吃亏和斤斤计较。婚姻关系特有的取悦对方、彼此照顾、妥协和包容都被淡化,这样就会造成夫妻双方在日常生活中水火不容。
冯俊杰:也不排除很多人短婚是因为“相识很美,相知太浅”,对人的内心了解不够吧?
朱文波:这大概对短婚族的情感经历有较强的感慨性。大多数当事人对浪漫激情给予了过高的期许,以为婚姻能以类似的感情状态维持。强调一见钟情,强调浪漫,这些文学化的渲染影响了他们对真实生活的判断和对普通人的家庭生活状态的设想。
所有的短婚族,不管他们自己承认与否,其实在婚姻态度上都是以“暂时的玩伴”这一相处模式展开的,所以他们的相处时间短,不够熟悉和了解对方,但却以无知者无畏的勇气将终身大事付诸感觉,所以“顺境合作”非常容易瓦解。
冯俊杰:传统说法里,大家认为“提高门槛找不到郎,降低门槛嫁错郎”。您觉得呢?
朱文波:这是部分剩女的短婚现象。我们所处的环境营造了一个虚妄的生活命题,似乎对女人来说,嫁人是唯一归属,这是对女性是否嫁人的选择权的剥夺。真正优质的剩女是以独守自我价值为前提,这本身符合选择优质基因匹配原则,对越优秀的人来说,足以匹配她们的人也越稀缺。但是,不能否认,优质剩女择偶观上的自我混乱也是造成她们被剩下的重要原因。所谓条件好都是外在的物化了的条件。既然待价而沽,当然最担心的是贬值,于是有了心理上的大波动,常让人诧异于实际结婚对象和声称要找的对象差距太大。因为不成熟的择偶观违背了生活中相应的择偶规律:年龄越大的女性应该越挑剔和谨慎,因为你输不起。
冯俊杰:还有“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大家族的事”这样的说法呢?
朱文波:这是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婚姻形式,在生活中有相当比例。这种婚姻形势本质上属于个人订婚,父母确定。那么现代人单纯的两人世界掺杂了众多貌似不相干但各个当仁不让的其他要求,这对两人的感情来说肯定要超负荷。当事人活在他人的世界里,要满足不同人的情感需求,那么感情破裂也属理所当然。
冯俊杰:我还注意到,很多夫妻,婚姻虽然有问题,大家都不满,可是想到自己年纪大了,就不想再折腾。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极端——“夕阳婚”。“夕阳婚”的人认为没必要将就着过,大家好聚好散。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朱文波:老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晚年幸福,但在具体选择对象时,复杂的亲属血缘关系包括家庭财产安排,的确需要当事人的妥当处置。没有理清重要的财务或者旧的情感依恋而草率结婚,复杂矛盾没办法回避,就会给短婚埋下隐患,也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相当多的“夕阳恋”以一种变通方式,只同居不结婚来进行。他们动机单纯,只为了互相照顾,彼此情感上变数不大,不涉及原有家庭中的财产继承,子女抚养各自约定,这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冯俊杰:短婚又离婚常常是哪些因素导致的?怎么度过磨合期?要注意些什么?
朱文波:没有哪两桩离婚的原因是完全相同的。主要因素有:对婚姻过高的快乐期望;回避恋爱中的隐患,个人生存发展的诸多问题期望进入婚姻内解决;婚前较少考察彼此对承诺的践行情况;吸引力的回报快速消退,比如性魅力、安全感、社会地位、认同感;一方有更多的对象选择,婚外情更易发生;等等。
冯俊杰:维系婚姻的容忍和妥协,在心理学上有没有对“度”的界定?什么该忍,什么不能忍?夫妻对琐碎的生活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朱文波:一些年轻人更容易在低龄化结婚、低人际关系质量、低收入特点上出现短婚,短婚源于他们的选择并不慎重,结婚和离婚的成本较低,较难面对生活压力。我们看到父母的离婚和家庭背景也是预测的重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婚姻是长久的关系,立足于此,需要更长效的相处视角。有人在恋爱时注重外表,那么你需要明白它在长期婚姻中的权重。
冯俊杰:现代的婚姻本身是否承载有限,个人自由意识强烈,感情走了,婚姻没了,那种坚守婚姻本身的态度,该如何审视呢?
朱文波:现实生活中麻烦的是很多人以短时的虚荣需要为决定标准。有的人渴求持续的浪漫效果,这种不当的预期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平淡和真实,那么所谓寻求真爱可能成为爱情游戏,也可能被人利用,投其所好,造成婚姻的不稳定。
狂热的激情伴随着对伴侣强烈的占有欲从来不适用于婚姻。当你为自己拥有激情的婚姻而感动,并觉得尤为可贵时,认识就容易走偏。一旦激情消退,对方可能需要你重新认识。没有时间证明的感情对婚姻是没有保障的。
过度现实的婚姻也会让人乏味和消沉。外在条件不是带来幸福的必要条件,注重对方个性特质、价值观的吻合、志趣的相似和相处的便利更有利于建立有质量的婚姻。
特别要提醒的是,现在社会以交往三四个月或更短时间进入婚姻的,幸福更多的来自你选择中的赌博运气。
我就是在意她的贞洁——大男子主义的脆弱心理
核心认识:在浪漫关系里,当一个人过度痴迷时,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导致妄想。为了获得对关系的掌控,他会出现对线索的过度解读,这将会使得一个早已退出、全然不相干的人,被视为隐性的竞争者。
典型事件:我是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我有个女朋友,我喜欢她,她也非常喜欢我。但是她以前有男朋友,我总是控制不住地怀疑,总是控制不住地遐想。比如他们去过的地方,发生过的行为……我感觉自己现在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我现在快崩溃了,救救我吧!我给她带来很大的伤害的同时,对自己也伤害特别大,不知道如何控制好自己!(据朱文波咨询卷宗)
冯俊杰:他的这种心情特别常见。一个男人一想到女朋友交往过别的人就耿耿于怀,这和物化女性的心理有关吧?而且,我感觉这位求助者也挺自卑的,似乎女友的前男友特别厉害,让他有挫败感。
朱文波:看起来,他的确对自己的评价不那么准确,所谓的“大男子主义”,我不知道他强调和在乎的是哪些方面。有的人只强调肌肉发达,四肢强健,有的人还强调内在的视野、心胸、豁达、智慧、责任或友谊。但如果只强调男权的优越,这恐怕就是一种狭隘的自以为是。
在两性关系里,一种以控制欲和占有欲为主导的态度,也可以标榜为大男子主义,只是它很难被别人接受。有了女朋友,非常喜欢她,但是却因为她曾经有过恋爱史,就产生怀疑,这是一种嫉妒心夹杂着恐惧和怨恨的组合。它指向两个层面,对女友的前男友的嫉妒和对女友的嫉妒。
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在择偶心理的组合策略里,嫉妒是重要的一极。也许他的女友也会操纵和利用嫉妒心,在跟他表达和前男友关系时,会强调对方的某些特别长项,一是提高自己的稀缺价值,二是激励他的保护欲和竞争力。
另外,他个人有认知错觉。嫉妒的起源跟资源竞争者有关,在浪漫关系里,当一个人过度痴迷时,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导致妄想。为了获得对关系的掌控,他会出现对线索的过度解读,这将会使得一个早已退出、全然不相干的人,被视为隐性的竞争者。这个典型事件里的当事人,产生无法控制的遐想,更符合这个机制。也许女孩还保留跟前男友的某种联系,虽然这种联系在旁人眼里完全正常,但对他而言,这种联系存在着两种解释,所以他屡屡产生挫败和沮丧。他的另一层嫉妒是指向女友本人,因为她的优秀与魅力。
冯俊杰:这个可怜的年轻人,既嫉妒女友,又嫉妒女友的前男友,简直是双重煎熬。不过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太正常了,人有感情经历,是很寻常的事情。我们怎么调整嫉妒的心态,促进关系走向良性循环呢?
朱文波:两性关系的奥妙并不是一拍即合就万事大吉,即使接受了求爱,在走向关系稳定的途中,感情还是有起伏变化的。我们的感情会随着对彼此了解的加深,随时在作配对是否合适的调整。这个过程就是择偶价值的评估。双方都将对方放置在更多更广泛的可能对象里做比较,以获得令人满足的唯一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感的确认。
这个比较过程,至少在内心深处,我们的这位当事人,他输了。他因为自卑而失去了坦诚和从容。这常常会导致要么猜忌,要么敏感于对面子的维护,即使别人正确,他都没法坦然接受,所以各种怪异的争吵来自冲动、吹毛求疵、武断的诋毁和打压对方,遵循的内部逻辑是——假如我错了,我输了,那么我不配跟你在一起,由此全副身心在乎一个虚妄自大的“完美形象”,不管真情假意,急切地希望得到顺从,只有顺从才能使他稍得心安。
可是很快,虚假的安宁又让位给了恐惧和担忧,大概会有各种自作聪明的测试应运而生,这当然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和愤怒,爱和不爱早已让人身心俱疲。尽管他表达的言语不多,但那种行将崩溃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嫉妒模式的演变过程很像某些规定动作,大抵遵循这种框架开始了互相折磨的过程,看上去很开心,很有激情,但内核会慢慢蜕变,从爱转变为占有,这当中彼此的信任慢慢地消失。
冯俊杰:大男子主义和占有欲,其实不能划等号吧?
朱文波:我们再回到大男子主义。维持一个阳刚之气是正当和健康的,它也意味着他有很强的占有欲。占有欲本身是走向美满爱情关系的一部分,它不能停留在简单拥有,人们忌讳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关系,它是互相承诺的排他的所有权。占有欲关联到彼此的情感归属、道德和审美,等等。
冯俊杰:在中国,有的男性爱上女人之后,会有“处女情结”,他的怀疑和遐想是否也有隐含的指向?
朱文波:是有这种指向。这是个体文化对“贞洁”的曲解。在有些人的理解中,女性第一次的对象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在她的情感上将难以泯灭,这种臆断会导致后来者的占有欲受挫,引发对前男友的嫉妒,并且个人占有欲的膨胀将导致性剥削的倾向。把性的贞洁极端化地依附于一张膜上,先把爱情对象过度理想化,再以失贞来贬低女友,造成心理上的冲突。
如果一个男人有“处女情结”,他的内心真实的心理是将女性商品化了。在占有欲层面,这种情结一旦被滥用,那么在情侣关系当中必定存在剥削和压迫,被尊重感就会受损。
我给这个要崩溃的年轻人以下建议:
不要指望任何单极的强势就能获得满意的关系,任何强迫他人接受你的想法,久而久之都会令人窒息,从而导致反抗或者真的背叛。想要赢得她的芳心,开明的亲和力就特别重要,无需因为她说了前男友的几句好话就忙着将自己克隆而失去自信。只要你的出发点带着对她的珍惜,她会享受你拥有的这份差异。不要强制别人忘记过去,一是人类难以实现记忆的删除,二是这种要求表明你难以适应新的变化,欠缺或低估了自己爱的能力。
找中国女人好,还是找外国的好——从单边实用主义到双边共赢
核心认识:“本质上是什么样的女人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男人。因为择偶关系的演变,最终与谁配对的决定权永远在女性手上。自然法则是男性犹如孔雀开屏,其所有资源和成就通过炫耀和展示来获得女性的择优配对的首肯。”
典型事件:什么样的男人需要什么样的女人。石康的一篇《浅议现代中国女性的优秀》对比了中美两国女性的差异,被网友纷纷转载,褒贬不一。以前有句话叫“外国的月亮特别圆”,形容崇洋媚外的心态。现在开始具体到外国女性和中国女性的比较了。难道外国的女人也特别牛?那么,在现代中国,到底该怎么做女人才好呢?
(以下内容摘录石康博文《浅议现代中国女性的优秀》)
美国对我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对姑娘的趣味。我发现我以前找姑娘完全是中国趣味,因在中国,性最实用,当我因种种原因内心焦躁与苦闷,在灯下写作时听她撒个娇就觉得生活有点安慰,而她的相貌与身材多是为了引起我的性欲和保护欲。但到了美国,普通人生活变广阔,安慰没有用,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