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认识:面对主动投怀送抱的异性,男性拒绝的可能性很小,但爱不爱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儿。所以绝大多数女性聪明地等待男性的追求,这个演化过程重要的保护机制是让男性在追求过程中习惯于付出成本,这样才能建立起比较牢固的感情纽带。
典型事件:2004年我和爱人结婚,当时我对她没感情,在她的催促下结婚了。她非常爱我,但我就是爱不起来,完全是本着责任心和她在一起。2005年有了孩子以后,情况好了一些。2007年她提出离婚,当时我意识到自己对她的伤害,从内心开始珍惜她,感情发生了质的转变,但此后她一直对性生活比较冷淡。
现在孩子8岁,亲情很浓了,我也越来越离不开我的妻子。她突然提出离婚,理由就是我当初不爱她,她一直都在坚持,她怕离婚后我过不好,也怕对不起对她很好的我的父母还有孩子。她说已经不爱我了。我真的无法接受。这段时间她到成都和同学一起做点儿小生意,现在我才知道,她在借机调整自己,希望挽回婚姻。其实这几年来,我一直以为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没什么特别的事伤到感情,有也是一些小的磕磕碰碰,属于正常的夫妻矛盾。她突然提到离婚,我做梦都没想到!她说想一个人过,如果我不放开她,她就走不出来。我宁愿自己承受这一切,也不想她痛苦,于是我昧着良心答应跟她离婚。现在,她已经独自去了她姑姑家。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缘再续。朱老师、冯老师,能给我指导吗?(求助人H)
冯俊杰:在现在的许多人看来,如果对谁有了感情,男追女或者女追男都一样,几乎所有媒体都会特别煽情地鼓励爱要大胆说出来。但是在真实的爱情追逐游戏里,女追男真的那么靠谱?朱老师,是不是先普及一下女追男的心理后果?
朱文波:除非女性能确定自己对这段感情的任何后果都可以独立承担,否则不要考虑女追男。但绝大多数女追男的结果不那么乐观,原因是男女性别属性上的差异。对男性来说,只要符合年轻健康的标准,他的性欲发动对象极其广泛,这一机制有利于他的基因多样化的传递。
面对主动投怀送抱的异性,男性拒绝的可能性很小,但爱不爱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儿。所以绝大多数女性聪明地等待男性的追求,这个演化过程重要的保护机制是让男性在追求过程中习惯于付出成本,这样才能建立起比较牢固的感情纽带。
冯俊杰:在女追男这件事情上,年龄差别和成熟与否是不是也很关键?
朱文波:这其中我们看到,情商高的女性对心仪的男人会主动发出信号,会有多种调情的暗示,但不会过界,她情愿放弃而停留在原地,这是安全感直觉靠谱的女人,尽管她们对这套演化策略未必清楚。这一倾向性还有显著的年龄差别,越是成熟的女性越是保守地等待,而年轻女性显得更大胆,原因是二者对后果的成本估量不同。年轻女性对失败看得更平淡,她们有更多的机会重新来过。
主动的女性对于男性来说缺乏满足男性征服欲的作用,没有稀缺性,没有神秘感,当然最容易带来的是贬值效应。
冯俊杰:身为男人,我很赞同您这一点。自己搞定女人,成就感会更大一些。这个案例里的男主人公,心态从不爱到爱,亲情眷念占据太多成分。您觉得呢?
朱文波:男主人公当时的心态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他接受了婚姻,但对妻子在感情上却是不冷不热。他们当时的感情状态对婚姻内的妻子是有压力的,不冷不热的感情让妻子隐忍、迁就和紧张。孩子的到来的确变成有趣的干扰因素,父亲在与孩子的亲近中会产生身心上的变化,于是我们看到他对妻子的依恋感也发生了改变。
要我推测,孩子带来了父亲催产素的变化,而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女主人公变得冷淡起来,原因是原来的婚姻压力加上怀孕压力,她极有可能有产后抑郁症,而这个状况一直延续着。虽然男主人公在来信中省略了家庭中琐碎的互动情形,但是在他简单的描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在离婚理由中,这几年“她一直在坚持”,这是一种勉强的姿态。虽然坚持的理由强调了外在的那些因素和考虑到的亲情纽带,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必须重视的,那就是女性对家庭的重视要远超过男性,何况女主人公身为母亲,孩子才8岁,如果没有特别吸引她的外力,比如婚外恋或者婚姻关系中特别不堪忍受的恶劣行为,她主动打破婚姻的可能性极小,更何况丈夫这些年早已在态度上有了改变,在不断示好。
冯俊杰:那问题的答案应该呼之欲出了。那个阴影……
朱文波:是的。答案是妻子一直带着产后抑郁症在生活,只是她和丈夫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从一个人的外在行为上可以得到辅助性的判断。妻子在性生活中表现冷淡,离婚后去姑姑那里,都代表着她对丈夫的依恋感变得淡漠,只是她个人对自己精神状态的变化给予了另外的归因。
确实,丈夫最初的情感表达是导致女主人公状况变差的诱因之一,她没法理解她后面的许多行为是抑郁症带来的后果,她错以为摆脱了老公,她的状况会好起来。所以离婚是场错误的自救策略。只要妻子配合治疗,这场婚姻是完全可以挽救的。一旦她解决抑郁症的困扰,她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和感受就会发生变化,她会发现,她曾经特别在意的爱情其实早已回到她身边,这时她会重新发现这些价值,重新审视她的决定。
名编剧六六的讨小三檄文——婚姻问题需要最优化处理
核心认识:“旁观者只需简单化的道德标准,对暧昧局面缺乏耐心的梳理和体谅,他们认为这个男人“”,是以个人经验或价值观期待一个男人的担当或勇气,须知,如何最优化处理,既是个人隐私,也需要技巧,还存在性别上的劣势。”
典型事件:知名编剧六六曾在微博上公布老公外遇,不过,她是在和老公商量后才公布了老公外遇的情况,以应对第三者。她写道:“我尊重你的情感,因为我们爱的是同一个男人。你威胁他会发布在网上,我决定先期发在网上。他是我的爱人,你既不可能伤害我,我也不允许你伤害他。”(据凤凰网报道)
冯俊杰:六六实在让人佩服,她的这则微博堪称新世纪的讨小三檄文,真够淡定的!
朱文波:与其说这是淡定不如说这是“下战表”。尊重感情是一种姿态,表明她不是某类简单、极端和狭隘的女性。而后呈现对比,“你”的爱和“我”的爱质量和方式如此不同,“你”用威胁,而“我”用保护和捍卫。在战术展开上,她先发制人的策略,一是表达强烈的自信,表明她对关系走向和此番行为的各种最坏结果有充分掌控感;二是原来两人的隐形博弈如今变成公开直接的攻防态势。
冯俊杰:大家有个观点特别有意思。有人认为六六的先生自己龟缩,让女人出面,太,不值得两个女人这么抢夺。她的先生扮演的角色合理吗?
朱文波:一不了解她先生的性格特质,二不了解他们之间感情纠葛的真实背景,这么评价这个男人太武断。通常男性想正确妥善处理此事,也会更在意双方的冷静和低调。此乃家事,让它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被放大和发酵,各种信息岂不更容易扭曲而导致误解更深?
值不值得去争这个男人,其实是被“对出轨零容忍”的态度所影响,而这个态度在现实婚姻中比较极端。
出轨只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如果对两性情感的复杂性多一些认识,通常不会支持“轻易放弃婚姻”这种观点。
由此可见旁观者的心态和当事人的心态并不等同,旁观者只需简单化的道德标准,对暧昧局面缺乏耐心的梳理和体谅,他们认为这个男人“”,是以个人经验或价值观期待一个男人的担当或勇气,须知,一个男人对婚姻问题如何最优化处理,既是个人隐私,也需要技巧,还存在性别上的劣势。
绝大多数男性对感情问题的处置和解读不擅长,他们会选择逃避,但他们的本意并不是逃避责任,而是无法评估和预计后果的演变,于是采取了缄默或隐藏事实的策略,结果导致女方更加愤怒和失望。
冯俊杰:这个解读有趣,显现出男性的个体理性思维很多时候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对未知后果的情况采取了自己认为符合逻辑思考的态度。不过男人的这种“理性思考”常常更加惹怒女方,令人叹息。这也是一种两性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们且抛开道德评价,单从效果看,六六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有效的战术吗?
朱文波:这个战术的有效威力是巨大的。
首先,瓦解了对方手上的“王牌”。对方的要挟是想有所掌控,而六六高调地先声夺人是想表明“我知己知彼”。
第二,暗示自己和丈夫感情同盟的再次形成,有离间丈夫与小三感情的作用,在对他俩未来的感情发展安全度上布下阴影。
第三,公开化既表明了自己自信的气势,要正面迎战,击退侵入者,也占据着道德制高点,给对手巨大的舆论压力。
冯俊杰:六六作为女人、作为编剧的智慧,的确高明。不过,也有人指出,她这样做是为了替她的新书炒作。但对照您的看法,她其实是一举两得,抢占天时地利人和,堪称在情感和事业上的双重反攻。
恨嫁到底在恨什么——剩女搞不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核心认识:“但凡真正优秀的女性,选择同居或生孩子都不会困扰她们,相反,她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她们既宜群又独立。适婚女性没有嫁不出去的,怕的是她们要求的匹配条件要么虚高、要么虚无、要么僵化。”
典型事件:剩女,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这些人中,有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有一些自身条件较差。大多数剩女的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她们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普遍有恨嫁心理。
冯俊杰:我在微博上看过一位网友说:“与友聊到深圳大龄女青年的婚姻问题,其实这是个无解题。但朋友给了种解决方法:现在很多‘白骨精’型剩女,找不到合适的男人可嫁,就在还能生育时抓紧找个男友同居生子,以后和孩子一起过。孩子成长的喜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无婚姻带来的痛苦。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生活就要在没路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生路!”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朱文波:全社会在散布这种恐怖,在女性嫁与不嫁的选择权上给予压力。似乎嫁人是女性唯一的归属。但凡真正优秀的女性,选择同居或生孩子都不会困扰她们,相反,她们的认知能力决定了她们既宜群又独立。适婚女性没有嫁不出去的,怕的是她们要求的匹配条件要么虚高,要么虚无,要么僵化。
冯俊杰:您提到女性的匹配要求,有个专门的词叫“恨嫁”,说了许多年。从本质上讲,“恨嫁”到底恨的是什么“嫁”呢?
朱文波:我理解的“恨嫁”是自由者的闺怨。她们很想嫁人,但令她满意的郎君总是未能来到身边,正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
从性别心理学角度来看,男女两性在择偶价值中并不是完全均等的,男性对女性有生育优势的心理需求。男女两性在爱情与性心理上遵循着不同的脑进化路径,这是为了适应更优化繁殖策略。
男性比女性有更长久的生育能力,而女性因为还需承担哺育的任务,其身体机能不允许其终身受孕,所以被规定了相对年龄段的择偶优势,所以男性不论在哪个年龄段都对女性的年龄保持敏感。这就是女性对暴露年龄情非所愿的原因。她们通过各种美容和化妆术延缓衰老,这样做的心理动机是模糊年龄线索,在男性面前保持性魅力。
在婚配市场中,聪明的女孩应该灵活而独到地看待自身条件和对方条件,扬长避短而非怨天尤人。
冯俊杰:果然,女人对年龄的隐蔽有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您那句话说得特别好,我觉得不止是女孩,男人也是,都应该“扬长避短而非怨天尤人”。还需要补充一点,从我了解到的相关法规来看,我国不大认可未婚生子,在我国面临着生育管理和户籍麻烦。
如果考虑这些管理规则的限制,女性不要婚姻,只是和孩子一起过,这跟传统意义上的单亲家庭还是不一样的吧?这种方式可行吗?
朱文波:生育管理的具体条例是否涵盖此类现象,我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生育技术的发展,单亲妈妈会不断增加。我有生活在国外的女性朋友正是选择了这种方式,她们感觉很幸福。
我们对“单亲家庭”可能有误解。事实上,单亲父母只要心理健康地养育子女,传递爱、尊严、同情与合作等要素,不会对后代产生负面影响。国外甚至对男同性恋家庭养育的孩子进行研究,并未发现孩子有特别的隐患,包括孩子的性别意识都没什么问题。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只要引导恰当,都不是问题。
冯俊杰:相信您这个专业的回答能让很多人宽心。在这里也呼吁社会管理的进步,在社会成员的私生活上更加开放和人性化。
剪刀石头布,爱比死更冷——真爱无法用游戏来判断
核心认识:“爱情只是爱的情感中颇为独特的一种体验,本质上它是化学反应和动物性的,是盲目而善变的,有价值的是依恋的情感。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他们要的是多彩的刺激还是稳定的依恋,或者两者兼具的一种协调。”
典型事件:网络热门日志《男孩出剪刀,女孩出布》里有一对情侣,他们在高中相识并相爱,大学时一起去美国。他们所在的城市有一个杀人狂,专杀恋人。他们成为杀人狂的牺牲品,被装在机器上,能否生还取决于在一个名为“剪刀石头布”的游戏里能否胜出。于是他们决定一起出石头,一起死,可是最后女孩死了,因为男孩出了剪刀,女孩出了布。
冯俊杰:这个段子激发了各种对爱情的看法。有人看出牺牲,有人看出了险恶和绝望。您说怎么解读更加合情合理呢?
朱文波:真相是在当下和过去这两位当事人都没有爱情信义且互不尊重,这才造成结果的难以预测。假设两人深爱对方,只会出现石头和剪刀。
冯俊杰:还有一种观点说,如果他们相爱,根本就不会猜拳,直接会有人愿意牺牲自己。您怎么看呢?
朱文波:你漏掉了他们共同约定都出石头,否则后面的推论不成立。不出石头就没有解决问题的价值,破坏游戏规则看不出任何利己利他的功能。
我前面说了,如果相爱,要么我们一起去死,那么都会出石头;要么我把生的机会留给你,我出剪刀。在这种生死关头,动摇就变得可疑。对以往模式的还原才会出现这种局面。
冯俊杰:那您怎么看待爱情的本质?
朱文波:爱的情感范畴既广泛又深刻,它是人性中最耀眼、最温暖的光芒,只有在细分中才可能清晰可辨。爱情只是爱的情感中颇为独特的一种体验,本质上它是化学反应和动物性的,是盲目而善变的,有价值的是依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