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波:发达的现代网络本来有助于知识的传播,但知识的专业性更加重要。有研究指出,下列情形是疑病症的压力来源,具有显著的激发作用:1.网络或其他媒体对于某一流行病的报道,只要症状描述具有一些普遍性,人们会忽略也不一定准确了解传播条件,马上会自我对照,开始怀疑。2.电视节目,尤其是广告对某些重大疾病的防治,疾病的诱发因素具有模糊性、随机性,会诱导很多人自动地代入体验,产生“不可避免”的错觉。3.有威胁性的流感、艾滋病的流行预测。4.各种慢性病的统计汇总资料。5.家人或亲属过早的离世。
我在微博中描述“疑病症”是对躯体忧虑造成的妄想。癌症发病率报道、雾霭与PM2.5这些点可能会成为疑病症的促成压力之一。我已接触到这类患者。轻微咳嗽会点燃最大的恐惧——“我是肺癌”。疑病症患者对医生既否定又依赖,对各种诊断技术或保证不会信服,不是此病定是那病,游离的身体感觉或疼痛使他们深陷恐惧与抑郁当中。
这条微博正是在环境严重污染的压力下,就诊的疑病症患者增多,有感而发的。疑病症患者的首要不当信念,是对威胁线索的夸张理解,得出一个令自己深陷恐惧的结论:“我要死了!”“我敢肯定,我感觉到了!”引发这种结论的线索可能就是一阵偶然的咳嗽,但患者能够将其联系到肺癌并且深信不疑。
有趣的是这个结论患者既恐惧但又不肯轻易废除,通常会质疑有专业资质的医生的解释和宽慰,会质疑诊疗过程的每个细节,有任何一点细节没有符合预期,马上确定医生误诊马虎。再退一步,即使肺癌的可能被排除了,他会有其他疾病的自我确认。所以疑病症行为模式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会跑遍医院的各个科室,反复进行各种检查,直至将自己整得精疲力竭。他们慢慢知道自己错了,但是走投无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寻求保证,保证自己绝对不能生病。
疑病症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感觉是真实的,但不是客观的,所以想说服他们并不容易。因为紧张和焦虑,某一时刻或者肝区有点胀胀的感受,对于常人来说因为注意力的转移,症状也许马上不复存在,但疑病症患者不同,这点线索会引发强烈关注,导致感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牢靠。由此又开始在网上或其他资料中寻求答案,生搬硬套开始给自己确诊肝癌。由此类推,一个偶然的吞咽不适会是喉癌,一个小小的大便不畅会是直肠癌,诸如此类。
冯俊杰:感觉的确是真实的,但不一定客观对得上号。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毕竟症状和疾病千奇百怪,医学复杂。那就是说,疑病症和焦虑有关?
朱文波:疑病症是对于疾病担忧的妄想。在环境刺激下的不适,寻求健康体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个广谱的焦虑严重程度上,疑病症患者在一个极端点上,并且成因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因素,也就是共生着抑郁症和强迫症这类隐性的心理问题。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对周遭更多地体验到无助和失控感,常常会将注意力转向自身,以自我身体为载体,试图获得某种掌控,不曾想这种掌控的欲望从一开始就不切实际,吃五谷杂粮的个体哪能不生病?就因为缺乏客观,所以内部逻辑出现问题,变成一生病就是要致命。
冯俊杰:这么看来,疑病症还有点自我缓解压力的色彩了。
朱文波:对于疑病症患者的各种疑虑,说服力几乎不会起效,所以必须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来动摇他的信念。他的每一次自我怀疑,建议从医院处获得最权威的科学检验报告,以证明他每一次的自我判断都是错误。
然后以暴露疗法理论进行干预,和疑病症患者订立一个契约,让这一次的怀疑不再寻求医生,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验证。让时间和事实说话。他们能够经历焦虑级别的强烈到缓和的过程。
当其思维模式不断受到质疑,改变就有了很好的转机。另外必须意识到,因为和抑郁症、强迫症等其他心理疾患具有共生性,一些严重的患者是必须配合百忧解等药物治疗的。
冯俊杰:以我对生活的观察,疑病症患者身边的亲友,通常会以日常的经验来理解患者,结果常常换来沮丧和不理解。以为讲明道理应该可以改善他们的认识,结果无效。
朱文波:这是肯定的。原因在于不了解疑病症的内在机制,疑病症患者之所以顽固,在于他们都是讲“证据”的人,都有真切的感受,而你否认他的感受,这会让他们更感到无助和绝望,甚至拒绝沟通。他们不具备专业医生的知识,但因恐惧而会将不适的线索混搭。亲友们最好的宽慰就是表达同情和陪伴,另外鼓励他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当你被疑病症困扰,愿意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已是获得解脱的第一步。寻找合适并值得你信赖的心理医生,建立起可靠的咨询关系非常重要。要有适当的心理预期,疑病症的心理治疗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反复。当你在可靠的医患关系中,随时跟你的心理医生表达你的警觉,随时对社交或其他领域的问题得到有效的干预和处理,焦虑的症状会有效缓解。
冯俊杰:这种情况有没有预防措施?
朱文波:目前尚无方法可以预防疑病症的发生,但疑病症出现后完全有可能获得保护性干预和重新获得轻松的生活状态,因为本质上它像唐吉诃德在与风车作战,恐惧的病症并不真实存在。只要你能和心理医生保持较频繁的接触,你身边的亲友能理解这痛苦与不幸的根源,改善彼此互动的方式,疑病症的治疗是会有起色的。
整容不一定是追求美——警惕“躯体变形障碍”
核心认识:“其实目前并没有任何权威数据和材料证明,整容之后的人信心有明显提高。并且,只要是动过刀的身体,其表情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将导致人的表达受影响和肌肉及心理出现特别反应。”——所以小心了,整容不一定就是追求美,也许是躯体变形障碍。
典型事件:成都超女王贝母女走进了武汉某整形医院,接受面部磨骨手术。王贝手术出现意外,后经转院抢救无效死亡。武汉市卫生局通报王贝医疗事件的调查情况,称王贝术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由于王贝遗体已经火化,死亡的根本原因无法确认。(据腾讯网)
冯俊杰:虽说整容是个人行为,他人管不着,但是有的人一旦开整,就欲罢不能,觉得痛苦。而且总觉得自己不漂亮,所以事业、爱情才失败。这应该也有心理上的成瘾原因,或者别的异常吧?
朱文波: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最正确的表述是躯体变形障碍,指的是由外表缺陷这一先占观念所致的强烈痛苦或者影响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的功能。
患者一般想象出一个外表缺陷,或者将一个微小的缺陷过分夸大。本病一般起病于青少年期,男女比例接近。BDD(躯体变形障碍)相当常见且往往很严重,它是一种公认的关于体象的心理障碍。而导致这种障碍的基本原因就在于缺乏自我认同与识别。
冯俊杰:民间的说法里,还有美学书上好像说过,美丽的面容身体都比较符合对称,并且有一个黄金比例。您怎么看呢?
朱文波:对于美丑的标准,每个人都有一个既定的标准,但由于观察角度和社会经历不同,这种标准将会发生变化。
比如当一些医院不负责任地渲染瓜子脸好看时,很多人就可能因为这种过分夸张的言说,对自己产生怀疑。而一旦怀疑产生,自我识别便发生问题,可能一会儿觉得范冰冰漂亮,一会儿又觉得章子怡好看,然后对自我缺乏信心。其实目前并没有任何权威数据和材料证明,整容之后的人信心有明显提高。
冯俊杰:的确。因为古今漂亮的定义常常变化,环肥燕瘦,有的地方就以圆脸丰腴为美。要忍受动刀的痛苦追求美丽,对心理难免有影响。
朱文波:只要是动过刀的身体,其表情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将导致人的表达受影响和肌肉及心理出现特别反应。
在实施整容的行动中,社会影响并不是主角,关键还是个人认知问题。而长得漂亮的人,也会有困扰,因为她总会不自觉地怀疑大家是看中她本身能力还是个人外观。
为什么我们喜欢用星座解释问题——认识内心的无助和逃避
核心认识:“星象学盛行跟婚姻压力有关,欠缺对婚姻关系的把握,无助感导致追寻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暗示,所有婚姻关系的不确定因素,都交给宿命来确定。这样导致个体主观自省的动机减弱,而忽略现实原因。”
典型事件:星座不配,婚姻不能长久?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同时,人们不断地找寻更多的方式去维持完整的婚姻和家庭。据星座专家称,星座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广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上星座,甚至许多人设定星座标准来择偶。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张小姐至今单身,在父母的催促下,她已经参加过三次相亲。对星座颇有兴趣和研究的张小姐说,自己每次相亲首先问的是对方的星座。(据中新网广州新闻)
冯俊杰:这还是婚恋之前的相亲,我的一些朋友,恋爱吵架了,就怪星座,干脆抱怨当初不该选择冲突的星座。让人啼笑皆非。说句不客气的话,星座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您如何看呢?
朱文波:星座现象在年轻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夸张的影响角色,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性格解读或婚姻般配指数却在极大地左右年轻人的人际关系认知,这不过是“八字不合”的洋玩意儿,由于个体科学思维的局限,亦有媒体抛开社会责任,追求奇幻和玄妙,高频率地以此作为个人生活的预测工具,给年轻人造成错觉。
冯俊杰:您说得很直接,算是点出了关键,大部分的星座误导,都来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市面上的生活杂志画报和报纸,纷纷刊登了类似的星座运程指南,有的网站还有专门的频道经营星座。有的夫妻还专门找星座专家推算指点。
朱文波:就是啊,试问个人命运如何能被出生时间所规定?特殊原因造成的早产儿和难产儿命运怎样规定?天生残障人士星象给了什么提示?相同时间内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出生的人命运能相似吗?基因和生活环境怎样发挥作用?迷信星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女性较多。
星象学盛行跟婚姻压力有关,欠缺对婚姻关系的把握,无助感导致追寻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暗示,所有婚姻关系的不确定因素,都交给宿命来确定。这样导致个体主观自省的动机减弱,而忽略现实原因。
冯俊杰:我个人对此是大力反对的。不过,我倾向于把星座当成男女两性在开始接触时,展开沟通的一个娱乐话题。至于最近几年冒出的职场星座歧视,如女大学生求职遭拒,原因竟是“星座不合”,我们就不必再重复了。简单来说,娱乐而已,不必当真。认真你就傻了。迷信星座,就是自己不努力,反而在逃避。
吃素的真相跌破眼镜——素食不一定就健康减肥
核心认识:“现代都市女性因为对肥胖的恐惧,会特别容易接受一些片面的宣传。倡导纯素食对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优质蛋白和脂肪的保障,大脑没法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果有抑郁症,素食者的恢复更迟缓得多。”
典型案例:吃素流行了千百年,现在越来越兴旺。做科普的松鼠会成员云无心认为,“素食容易导致营养不全面”,这是科学的看法。而心灵修炼的养生派觉得吃素妙用无穷。崇尚印度灵修的苹果公司前老总乔布斯,确诊癌症了,自己决定采取半茹素的食疗。各种有关素食的说法,鱼龙混杂,让人无所适从。(据新浪微博)
冯俊杰:原本我也赞同素食容易导致营养不全,结果又有人说,“基本上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含有各种昆虫和虫卵,它们会连同植物体一起被人类吃掉,这部分昆虫和虫卵可以为人体提供动物性蛋白。我们平时不一定看得到,但其实数量不少。最明显的是谷物中的蛀虫和水果中的果蝇。”
实话实说,看见这条消息时,我愣了半天,想起我的不少吃素的朋友们了。他们往往是因为信仰而素食,但这样一来从根本上打破荤食禁忌,没有人是真正吃素的。
朱文波:这条反驳性评论很有趣,作者自己也早已知道真相,于是不得不妥协,试图解释吃素过程中也能获得动物蛋白的摄入。不过,提倡适度素食和极端素食主义者的理念不是同一概念。后者伪健康概念以偏概全地宣传,只会误导人们,实际会给健康带来威胁。
您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营养学再怎样表达吃素对健康的益处,但男性选择吃素的人几乎很少。这是食物的隐喻强大地影响着消费观念,使得男人很难全盘接受素食,男人想要的强壮强大和素食感觉上的软弱懦弱反差太大。
冯俊杰:我有段时间超重,试过极端吃素、无油饮食减肥,那滋味真难熬,感觉整个人都没什么欲望和乐趣了。现在适当控制,加上运动,保持在一定体重,感觉好多了。我还记得一个笑话,我们进化到生物链顶端,就是为了想吃肉就吃肉,想吃素就吃素。人本来就是杂食动物啊!
朱文波:没错。人体对脂肪的需求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生理上我们保持着进化来的小肠,就是专司分解脂类蛋白的工作,胆囊、胰腺的主要任务也是参与对动物蛋白的分解和发生化学反应。没有脂肪需求,我们仅需要同大熊猫一样,一根直肠就能解决问题。
人的大脑对脂肪也有特殊的需求,脂肪对神经元传导速度起决定作用。对脑内分泌的各种化学递质的合成与激活提供原料。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只吃素,其智力发育是明显受限的。
冯俊杰:这样的后果就太严重了,为什么会这样?
朱文波:人体中缺少维生素B12,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个疾病主要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而维生素B12的来源只在肉、蛋、奶等食物中,所以素食主义的风险可想而知。
我们的祖先如果是素食主义者,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们。在食物极度短缺的时代,维持生命活动的卡路里摄取,显然,有油荤和没油荤对饥饿的抵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我们人类发展至今,不受饥饿威胁的年代总共不过几十年。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食物的保存是极端重要的问题,肉类食品在营养保留保存期限等方面都具有极其强大的优势。我们现在还在享受的各种风干腌腊食品,就是先民们对食品保存技术的智慧传承。
冯俊杰:不过相对能量过剩的现代人来说,吃那么多高盐高脂的腌制肉类食物,就很不健康了,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千万要节制。还有一部分人吃纯素是为了养生修行,寻求清洁脱俗的自我感觉。还有与之配套的理论,认为可以修炼身心更加空灵,乃至延年益寿,治疗重大疾病,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