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听话了未必是好事
听话,几乎是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有些所谓文明的家庭,连孩子说话也教成了现成的“套路”。例如,孩子离开家上幼儿园,要和父母说“再见”,回来时要问父母“晚上好,”或者说“我回来了”,家里来了客人要叫“叔叔”,“阿姨”。父母说什么要答应什么,以至于孩子什么事情也不想弄清楚,见了陌生的事物就往后躲。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是教孩子要听父母的话。如果是因为孩子小,经验不足,有时他的认识和行为不正确,而父母给予指导,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正确的。但不要认为听话的孩子就乖,因为真正的乖孩子大都不是在“听话”中学乖的,“听话”给孩子的成功多放了一道篱笆。因为孩子小,他对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很陌生,因此,时刻都想去探索,这种探索有时候便给父母惹了麻烦。例如,把刚买来的玩具拆了,把爸爸的录音机弄坏了,有时候会用沙发垫子在卧室里垛高楼,把家里弄得一塌糊涂,甚至把彩色油漆往脸上抹……这些行为便会使父母不能容忍,只能迫使孩子就范:听话!
孩子不是机器人,需要父母给他安上电脑,随着父母的设计程序去活动。他本身就有用不着父母设计的思维,他的语言和行为是由自己的大脑独立自主支配的。如果父母进行了干预,就抑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父母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就不要时时都迫使孩子“听话”。因为孩子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他就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判断力。
最受大人夸奖的“听话”孩子,常见的特点是外表胆小,怯懦,很少有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说出来不等于没有不同看法,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更善于压抑自己,即使心里有问题也不提出来,更不与长辈争议。有的孩子表现为在幼儿园或学校是个特别听话,特别守纪律的好孩子,在家里也很少反抗父母,他们听惯了周围人的表扬和夸奖,往往最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心理脆弱。
如果父母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孩子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甚至会因长期压抑而引起性格扭曲。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某个公认的“好人”出人意外地自杀或走上犯罪道路,他们往往是由“问题孩子”演化为“问题大人”的,这更说明这一问题犹如潜伏着的癌症一样可怕,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陶行知说过:“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然后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还要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在让孩子听话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度。
1.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
创造人格中的“敢”字很重要,孩子只有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力,父母如果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孩子有了不同意见就敢于表达,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经验证明,淘气的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儿“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2.让不听话的孩子听话
当孩子不顺从时,一些父母一气之下顺口说出:“你这孩子太不听话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会越发不听话,对别人的要求往往不在意或忘记。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对自己想做的事才有兴趣,父母叮嘱多了,反而易造成孩子听觉的“疲劳”。所以,父母不妨同孩子订个协议,完成了任务有奖,完不成任务要罚。当然奖励要有心理艺术和激励作用,从开始一有认真完成的事就奖励,逐渐过渡到孩子为了外界奖励而听话做事,逐步发展到自觉做好事。
3.听话与不听话相结合
所谓“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不与长辈辩论,按照大人教导的旧经验办事,无疑相对于那些捣蛋的孩子而言,这种类型的孩子较适合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学习生活。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碰壁的机会少,遇到的挫折也不多。但综合来看,“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只不过一般而言,孩子的“听话”大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将其好动的天性和反应灵敏的特点用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实践中渐渐培养出极强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