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前几天画的图画拿出来看看。嗯,你现在已经了解,进步得多了!”
不要以为只一味地赞美就没有问题,而要视情形对孩子赞美才对。尤其是为人母亲必须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只要看到有进步,就立刻夸奖他。
教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丹丹要上小学一年级了!母亲给她买了书桌,学校中所需要的各种文具用品也一应俱全,她很希望能够赶快开始使用。
“丹丹要上小学了……”
“丹丹好像长大了……”
听到家人这么说,丹丹也觉得自己长大许多,心中很高兴。可是,如果母亲是说“你已经要上小学了,所以以后在整理东西时就要快一点了!”
“你已经要上小学了,如果以后做错事,就该让学校老师骂你了!”
听到这些话,丹丹的心情完全冻结起来,因为开始上小学一点也不快乐嘛……
以母亲的立场来说,这样讲是想鼓励孩子,但反而使孩子的态度变得更消极,甚至很可能会使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呢!
这时母亲应该说:
“现在你是小姐姐了,应该有能力自己整理一切对不对!你试试看好吗?”
“既然你已经有了这种能力,如果没有发挥,是不是很可惜呢?”
曾经在幼儿园中,小班的孩子在做完劳作后开始整理教室,可是花了很长的时间还没弄完,这时大班的孩子就过来说:
“我们来帮忙。”于是,事情很快就做完了,但小班的孩子却哭着说:
“我们自己可以整理得好,可是大班的小朋友已经弄完了!”
其实,孩子一出生就不是天性懒惰的,只是要让他了解发挥自己的能力是很快乐的。所以,有必要让孩子体验到发挥自己能力之后的喜悦感。
“你都已经是姐姐了,如果这种事还做不好,不是太没出息了吗?”
在孩子失败时,不要只责骂道:
“不行!”
应该对孩子说:
“你是有能力完成的,不过这次实在很遗憾。”
这么一来,孩子就会坦诚地反省自己,也会考虑应该怎样做才不会失败,同时,母亲也可以从旁协助孩子进行思考。
要让孩子体验到发挥能力后的喜悦,母亲必须有耐性地教导。
“你的功课做完了吗?”
这话听来像是母亲要孩子早点睡。
“你要赶快写呀!不然明天早上起不来。”
“可是我不会。”
孩子玩弄着铅笔,于是母亲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你这孩子”,接下来就是多管闲事地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替孩子把作业写完。这样的母亲是剥夺了孩子作功课时思考的乐趣。
习题并不是为了快点将答案写出来,能够交卷才做的,所以父母不能替孩子完成。要让孩子去思考,以自己的能力解答出来,哪怕是只有一题,也应该说:
“能答出一题就不错了!今天你很努力。”
然后让孩子去睡。
虽然孩子并未把习题写完,但其喜悦感已到达某种程度,所以已经满足。如果母亲只要求孩子将答案写出来,那只是为了交卷用,表示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却未注重教育的方法了!
赞美会成为育儿上很大的助力,是因为这样能让孩子增加自信。像前述发现孩子有进步而加以赞美,或是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能力等,都是为了使孩子增加自信。
有了自信后,才会有积极的意愿想去做一件事,而让孩子身上伸展自信的萌芽才会逐渐有强壮硕大的能力。
C虽然上了幼儿园,但无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我家的C个性很奇怪,我真不知如何是好了。”
他的母亲这么说。因为无法和小朋友玩在一起,所以经常一个人去找昆虫,由于老师发现这点,有一次就向其他小朋友说:
“C是一位昆虫博士哟!”
刚好那时幼儿园中计划让小朋友养昆虫,所以小朋友都问C“昆虫吃的是什么?”“昆虫住的地方是怎么来的?”等。
昆虫博士C发现这些问题都是他拿手的,所以很有自信地回答,因而受到大家的认可,以后在其他生活方面也能增加自信了。
对于内向、消极的孩子而言,增加自信是最重要的,如功课不好、运动不行,也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的孩子,应先发现其优点加以赞美,才能使其增加自信进而发挥能力。
L就和C完全相反。L在幼儿园中,可以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可是后来,父母要求她去上幼儿园老师反对的私立小学。
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偶尔还会回幼儿园去,大家联络联络感情。有一次大家回到幼儿园时,老师建议大家画图画,只有L不肯画。
“你怎么了?在幼儿园,你画得很好啊!”
听老师这么说,L就闭起眼睛,在纸上随便画了几条线说:
“我闭着眼睛,所以画不好。”
不管L多么认真地做,都不会获得赞美,所以现在才故意这么做,这是私立小学压迫孩子的结果,老师看了心里觉得很难过。
这位幼儿园老师认为,L态度之所以这么别扭,大多是因为上私立小学后,所接受的教育方法不对,或许她经常被责骂,实在很可怜,也许自L离开幼儿园后就没有快乐过。
其实,不能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好坏,也应让他们体会到经过努力就能得到赞美的成就感而加以鼓励才行。
孩子要学会经常与父母谈话
相信各位也曾听说过,有些孩子在受到老师或父母的责骂后,因悲伤而跑去自杀等令人难过的消息。有些父母说,为了避免这种不幸,以后不再责骂孩子,但这并不表示只要称赞不要指责。
另一方面,在学校中表现出暴力倾向的孩子,父母或老师应严厉责备,但以为前述的理由而未加责骂,以致孩子说:
“他们根本不重视我!”
不管是自杀或校园暴力,在孩子采取破坏性行动时,一定是在心中积压了许多的怨恨或不满,因为过去一直忍耐,后来如气球般地膨胀,而责备就如针刺般使之爆炸了!
到底孩子的心中积存了些什么呢?多半是母亲过于热心管教推销爱心,或未让孩子有松懈时候的严厉管教造成的压迫,使孩子找不到发泄不满的方法。
这之间的最大问题,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没能好好地谈话。
“没这回事,我经常和孩子谈话呀!”
也许各位会这么说,但这可能大多是母亲向孩子下达命令而已。到底与孩子之间有没有除了责骂之外的谈话呢?这个社会仿佛是属于直线系统,父母面对孩子,只存在着要训诫、管教等无意识中的传统观念而已。
其实,孩子很希望将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告诉母亲:
“妈妈,今天学校里有人捣蛋。”
这时母亲会板着脸说:
“你不是其中之一吧?”
这么一来,谈话怎么继续下去呢?
“你是被称赞还是被责骂了?”
这不是谈,而是质问。
确实,孩子所想说的在学校中发生的事,和母亲想听的事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可是,如果真想和孩子好好谈话,就必须让孩子采取主动,说出他们心中所想的。此时,父母应以温暖而好奇的态度来接受孩子。
如果孩子将捣蛋的事告诉母亲:
“啊!今天我又被老师骂了!”
“你又来了!大概你比较像妈妈吧!”
这样的回答也无可厚非。在孩子说出因恶作剧被老师责骂的事之后,父母也可以说说自己小时所发生的相同的事,这样就能很快地谈话了。
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往往会阻止父亲说出自己童年时候调皮捣蛋的事。
“你这样太无聊了!不能把那些事告诉孩子……不然你还有做父亲的尊严吗?”
这是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推给父亲负责,让父亲表现出他的尊严,如此怎能培养出可以愉快谈话的气氛呢?
不过,并不是面对面地说话就是所谓的谈话,有时可以在和孩子一起行动时找出谈话的机会,不必故意排定时间。例如一起跳绳、慢跑、玩球等运动时,或是听音乐、看电视时都是谈话的机会。
一听到老师劝说“为人父母者应倾听孩子想说的话”时,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要服从孩子的命令”。实际上,父母在说话时,孩子提出意见,并不表示反抗,所以父母不可直接下命令,而应与孩子商量,也就是要造成不责备,只谈话的气氛。
如果母亲经常扮演传达父亲命令,或是丈夫与孩子之间缓冲的角度,会阻碍亲子之间的直接沟通,所以,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夫妻之间也能和睦谈话的情形是重要的。
不要期望用指责改变孩子的个性
有时听到母亲们谈论孩子的教育问题,似乎有关性格的烦恼很多。例如:
“我那小孩脾气很暴躁,大概像他爸爸,如果是遗传就很麻烦,不知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
“我的女儿离婚是因为女婿没出息,不过,每次看到我的外孙和他爸爸一模一样的懒散个性,就让我觉得难以忍受了!”
其实,不是一切事情都可以用遗传来解释的,只可惜当事人往往都这么想。
一位老太太和丈夫不和,经常吵架,每当她发现孩子有和丈夫相同性格时就觉得很生气,忍不住责骂孩子,这时,孩子无缘无故地被母亲责骂,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有很多父母无法忍受孩子具有自己的缺点。
“我的孩子太内向了,真令人担心。其实,我自己也很内向,所以一直吃苦,我怕我的孩子将来和我一样,所以常常骂他。”
这样的父母实在太不应该了。虽然认为孩子的性格是自己的遗传,但却经常责骂孩子的做法为何不能改变?
其实,性格并不是遗传,不过,也不是如粘土般任由父母塑造改变的。
这就表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性格确实会改变,但却不是父母或当事人想改变就能够改变的。
所谓不是遗传,就表示这不是无可避免的命运,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自行取舍,不过,这是由孩子本身选择的,并非按照父母逼迫的方向行事,同时,孩子本身也有其转变方式和速度,这原是本能,绝不可因提前纠正就能加速改变。
“为什么这么没出息?为什么不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父母虽然一直责备孩子,但孩子却不明其所以然。
如果担心“孩子太内向”,就要在这样的事实下加以思考:
“怎么样来协助这个太过内向的孩子去做他想做或必须做的事呢?”
“你怎么样想呢?”
面对内向的孩子,应引出孩子的意欲,然后再寻求对应方法。
一般父母看到孩子未合乎自己理想的形象时,就会逼迫孩子朝那个方向走,因而经常指责、唠叨。同时,那种理想的形象,多半是孩子本身根本不具备的特性。比方说好动的孩子根本无法稳重下来,或者是要求稳重的孩子要积极、活泼地行动等,这就表示已将孩子的现状完全否定了!
这样的做法,孩子怎么受得了呢?内向的孩子也有其内向的优点,所以这时应找出孩子的优点,积极地承认才是。
如果性格不是遗传,那么为什么会像父母呢?
前些日子有位中年女性到笔者家来,谈论到她到嫁出去的女儿家中的事。既然是女儿家,当然不必一直坐在客厅中接受女儿的款待,因此当女儿到厨房去时,母亲也跟着进去,一面在旁边帮忙,擦盘子,一面和女儿聊天。
这时,听到女婿在开大门的声音,女儿叫了一声“你回来啦”,忙将围裙解下揉成一团,随便擦擦手,迅速跑到门口。
这位母亲看到这情形,感觉冲击很大。她说:
“我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真想不到连这种小事,女儿都会模仿我。”
确实如此。一般父母都认为,唯有严肃地告诫孩子,孩子才会好好地接受管教,但事实上,这么做是没有效果的。
这就表示,孩子的年纪越小,越会以观察来学习,那么,是不是以语言管教根本无用了呢?并不是这样的。在孩子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就要以“不行”这句话来加深孩子的印象,那么,以后孩子在做相同的事时,自然就会想到这句话而不敢做了。
所以,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坏习惯,却在孩子做了相同的事时指出“不行”,那又怎么有效果呢?等到孩子上小学高年级时,必然会反驳说:
“妈妈你也这么做,为什么只说我?”
不可以金钱为报赏
最近经常听到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太现实了。确实,孩子们会预先期待“今年可收多少压岁钱”,或者互相比较各自的存款额,这种情况无可避免地使人觉得孩子确实太现实了!
有些家庭认为,不可太早让孩子有金钱观念,可是,不管怎样,孩子迟早会学习金钱的使用方法,所以,应该自某个年纪开始,慢慢地教导孩子有关这方面的观念才行。到了孩子上小学的年纪,应让孩子去买些简单的物品,或是给予适量金额的零用钱,不过,最重要的是,一旦给予孩子零用钱后,就不要太严苛地阻碍孩子使用零用钱的方法。
“别买这种没用的东西!”
“这个颜色太难看了!”
这种话不必说,顶多是说:
“要是妈妈就不会买。”
因为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孩子也不例外。
另外,在孩子的世界中也有所谓的流行,例如买些形态奇怪的橡皮等,这也不为过。不过,如果真没必要,可以告诉孩子:
“如果是因为别人都有所以你也要有,这种理由并不是很好的。”
“如果你真的喜欢,那也没关系。”
只要提醒至这种程度就行了。
接下来看看“以金钱为酬劳”的问题。笔者本身是反对这种方法的。
“来给爸爸捶背,爸爸等一下给你钱”或“去替爸爸买烟,爸爸给你钱”等的方法是极不恰当的。以“谢谢”一句话来沟通感情是最适当的。否则,那会将亲子关系转变为买卖关系,这种管教孩子的方法,将会造成不良后果,因为这里的所谓的酬劳,并非正轨的买卖行为。
假如以亲子之间的互助或互相体贴以给予金钱为目的,到了最后,孩子就会为了要钱才向父亲说:“爸爸,我替你捶背。”这种状况是最糟糕的。
像这样的行为,不能换算成金钱作为酬劳,尤其是家事劳动的分工合作更不能用金钱来承包。若将家庭中使大家生活更愉快的工作合作,或将这种分担视为可得到金钱的劳动,那种想法未免太可怕了!
“如果你考一百分,爸爸就给你一百元。”像这种以金钱作为奖励的方法也是差劲透顶,这么一来,孩子将会失去真正用功的喜悦,并认为能赚钱回家的父亲很伟大,但为了一家人拼命做家事的妈妈却一点价值也没有!这就是金钱问题所造成的影响。
又如孩子弄破了桌上的花瓶。
“怎么这么不小心呢?你知道这个花瓶值多少钱啊?”
这种责备方法绝对错误,应深表遗憾地说:
“这是你爷爷最喜欢的花瓶,弄坏了实在很可惜。”
既然已经摔坏了,怎么也无法恢复,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促进孩子下次更留意了!
又如母亲给兄弟二人买了不同的毛衣,而弟弟却“要和哥哥一样的”时,母亲往往会说:
“你的毛衣比哥哥的还贵五十元呢!”
这种安抚方法也不对,应该说:
“妈妈比较喜欢你穿这件,因为这件比哥哥的那件更适合你。”
总之,金钱要能好好应用才能显出价值,要教导孩子了解,金钱的价值和金额多少是无关的。
可是很多人会认为,“这种做法将使孩子以后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活”,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顾眼前利益的人才容易落伍,不要以为只懂精打细算就会成功,而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最为重要。
不要强迫孩子学习技能
小莉今年一年级。在上幼儿园时,她就得每星期去游泳教室三次,除此之外,每星期还有一节学习电子琴、一节学习绘画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