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淡化贫富意识的做法无疑会使他们在涉世之初便学会一视同仁地待人接物,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完全的人格。
作为大人要告诉孩子,养育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孩子们要学会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贫富差距及相关的事物,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同时积极地完善自我,努力学习,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和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教孩子学会谅解
冯女士的儿子和邻居家的小亮上同一个幼儿园,也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两个孩子整天在一起玩,看书写字也在一起,有时吃饭也在一家吃,两家的大人轮流送两个孩子上幼儿园。
忽然有一天,两个孩子见面时不说话了,甚至都不看对方一眼。冯女士感觉不对劲儿,就问儿子:“你和小亮不是好朋友么,为什么不说话啦?”儿子说:“小亮不够意思,还说假话。我才不和他做好朋友呢。”原来,小亮在幼儿园踢球时,推倒了别的小朋友,结果两人打了起来。这时儿子就上前帮着小亮打那个小朋友,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腿受了点儿伤。老师知道后批评了他们,这时小亮却说,是冯女士的儿子把小朋友的腿打伤的,老师就严厉批评了儿子。儿子对冯女士说:“明明是小亮,却说是我打的,我再也不理他了。”
冯女士也觉得儿子冤枉,想了一下,把儿子拉到身边,对儿子说:“做人要诚实,不要意气用事。遇事要忍让,要原谅别人。你和小亮是好朋友,当他遇到困难时,应该帮助他,这是对的。可他和小朋友打架,你去帮忙,这样对不对呢?”儿子摇了摇头。“小亮说你把小朋友的腿打伤了,这是说假话,是不对的。但可能是他当时没注意到小朋友的腿是怎么伤的,或是怕老师批评他,才说了假话。好朋友即使有点儿错,也是应该互相谅解的。”经过冯女士的开导,儿子的气消了,第二天又和小亮一起去幼儿园了。小亮也主动对儿子说:“那天我是怕回家后挨爸爸打,才说了假话,以后一定不说假话了。”冯女士的儿子则说:“没关系。以后我们不打架了,还是好朋友。”
冯女士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尤其是孩子受到了冤枉,家长一定不要冲动地去为孩子鸣不平,甚至去为孩子出气。应该让孩子学会谅解,学会站在朋友或者同学的立场考虑问题,让他们的视角更加宽广,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不要给孩子贴上“独子”的标志
最近经常被人议论的高中教育,主要问题是出在哪里呢?有不少老师都抱怨说,不管他们怎么认真教学,学生都不知努力用功,因为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在刚踏入学校时,就已经丧失用功的意愿,在学生的身上贴上重点或非重点的标志,在他们的内心中已投下沉重的暗影,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类似这样的事情,你是否也曾施诸于自己的孩子呢?
你是否曾在孩子身上贴以“独子”或“奶奶的心肝宝贝”的标志?没有父母会刻意在孩子身上贴上这样的标志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间,把类似这样的事情施诸孩子身上。
父母们在客人面前谈论自己的孩子时,都会有谦逊一番的习惯,所以纵使自己的孩子很令自己骄傲,最后在谈论之余都不会忘记添上几句:“因为只有这一个,所以很会撒娇,实在是很令人头痛啊!”其实说话者并不见得真的感到头痛,话语中隐含无限疼爱者,大有人在。
我并不想否定这种沟通的形式,不过,当“独子”本人在场时,这种谦逊的表现就很值得探讨了。因为“这个孩子好会撒娇啊”的谦逊说法中,弦外之音便是“这样也没关系!”,语气中颇有肯定撒娇的意思,尤其是对母亲而言,感觉上大概没有任何东西,比撒娇中的孩子可爱吧!有些母亲甚至还下意识地害怕孩子成长后,不会再向自己撒娇,这种潜在的心理,在“我家小宝好会撒娇,真拿他没办法”的语气中,早已表露无遗,有很多小孩都能敏感地抓住语气中的提示,而不断向父母撒娇。
在客人面前表示谦逊本是无可讳言,但在日常生活中,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孩子一定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生子”,而意欲大享“独生子”所带来的好处,“唉!反正他是个独生子嘛!”像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会有任性娇纵的倾向。
除了“独生子”之外,“奶奶的心肝宝贝”“小宝贝”“娃娃”等表现“可撒娇”的言词,都是助长孩子撒娇的标志,要断绝孩子撒娇的习惯,与孩子说话时,应避免使用这类的言词。杜绝孩子撒娇,从心理下手才是明智之举。
让孩子亲身面对困难与危险
人类在面对困难时,通常都会有三种处理态度:一、独立面对,自行克服;二、请他人帮忙解决;三、听天由命。在“撒娇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小孩,解决事情的态度应属后面两者。他们不会设法超越障碍,只知逃避、向人撒娇,或是企望好运降临。
按照上面的分类,较小的孩子应该都属于第二类,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凡事当然要依赖别人照顾。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应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心,独立自主的训练,可以说是教养的根本目的。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心,首先必须消除孩子的依赖心,当孩子身处恶劣的环境时,要鼓励他勇敢面对。如果读者曾观察过鸟或其他野兽,一定会发现一个真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亲身面对困难与危险,才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正确方法。
可是有不少母亲听到会走路的孩子说:“我累得走不动了!”就会觉得孩子好可怜,或背起、抱起孩子。另外,像帮孩子拿东西的情形,也极为相似。尽可能逃避辛苦,期待舒适快点降临,已是文明发展后不争的事实。可在是车子、电梯充斥的方便时代里,训练孩子独立活动的课程,依然是有所必要的。
要求“已经走不动”的孩子继续走路,以现实的观点来看也根本不可能,此时可让他在原地休息一番,等体力恢复之后再继续走,绝不可一听到小孩撒娇就背他,或帮他背东西,如此孩子便不会回避障碍,因为休息就是以自己的力量跨越障碍的准备。
如果孩子一喊累,父母就轻易地帮他解决问题,次数重复多了之后,孩子就会完全回避困难,变成依赖心严重的人。发展更严重时,如果父母走在前面,孩子也会大叫“妈妈背我!”而事实上他根本不累。今天这样的小孩真是多得无法计数,为人父母者实在有检讨教育方法的必要。
抓住孩子进幼儿园、入小学等教育机会
孩子的成长过程和竹笋必须把外衣一层层剥去才会长大一样,他必须舍弃来自父母的保护之后,才能变成自立的个体,教育中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去剥开那些外壳,若让机会溜走外壳变硬,要剥开就困难了。
也许是因为把进幼儿园和人小学这些机会白白浪费掉的父母很多,所以才会教育出不少已成为社会人,但却幼儿外壳未脱的人。小孩子进入小学或幼儿园,生活心态便会明显地与过去有所差异,早晨不再能轻松地躺在床上看电视,而晚上如果不早点睡,第二天便会以早起为苦,不管自己喜欢与否,因为那是生活的一种潮流,所以只好跟着走。父母们若能好好地利用这种潮流,必能使孩子向以前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兴起挑战的意念,如果父母只是个在潮流中只会随波逐流的人,则孩子的精神成长一定也很迟钝。
由于孩子本身也把这些环节当成是“改变自我”的机会,所以向新事物挑战的意欲,应该也会非常高昂。
譬如:进小学之后,不再像幼儿园时代那样需要父母接送,而是能独自一人走到学校,父母可教以过马路的方法,并且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另外,父母也可以配合进幼儿园的日子,开始教孩子自行整理玩具:“已经是哥哥了,自己的东西就应该收拾得整齐,知道吗?”其他像换、穿衣服、刷牙、吃饭的态度、洗手的习惯等一切基本生活技巧,都可以借这些环节,有效地教给孩子,父母们应不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果。
在古老的日本,有一种叫作七五三的节日,这一天是特地为成长中的孩子而设立的。那些三岁、五岁、七岁的小孩子们,在神社的祭礼中都必须担任重要的任务,像三岁与五岁的小孩,头缠白缠头,肩挂白窄布条,脸涂上白粉,孩子们在那种特殊的气氛中,往往会觉得自己是个超人,以前不能做到的事情,从现在开始都能做到了。所以这个七五三可以说是充满地方色彩的教育节目。
进入幼儿园或小学标志着一个孩子从家庭向外跨出了第一步,开始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这除了要用行动去配合之外,心理上的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此时应该扮演好助手的角色,不过,近年来的父母似乎都不懂得如何去划分自己的角色范围,似乎任何事情不去插手就不能安心。
今天,在幼儿园与小学的入学日子里,父母所呈现的都是一片过分保护孩子的样态。
孩子有心一展宏图,而父母也想借此机会让孩子成长,则彼此之间,对于入学的看法就必须一致。
教育的机会非常多,父母与孩子能充分把握机会,把这些环节当成心灵的仪式去迎接,尔后在成长上必定会获益匪浅的。
对没恒心的小孩,可示以小目标
有位幼儿园的老师对于现代的小孩所下的评价是:“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虎头蛇尾,无法有始有终。譬如,吃饭时,开始时虽然很认真在吃,但是最后一定会剩下一些菜或饭粒,饭后的水果,留下一大半更是屡见不鲜。”
这种倾向在读书或学习其他东西时也是一样,把完成一半的事物丢置在一边,然后开始进行别的事物的小孩,多得不胜枚举,以练习钢琴的小孩为例,刚开始时平心静气地面对钢琴键,可是过了不久,就变得心神不宁,两手放在琴键上,不知道弹什么好。
很多孩子都欠缺自我要求的修养,对于这种小孩,如果用“多加油啊”“一定要全都做完,不然不能休息”等叱责的激励方式,必定完全没有效果,如果父母因绝望而教孩子停止,则孩子便会把半途而废当成习惯,父母们会感叹“我家那个大宝,实在是不行啊!”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断绝这种恶性循环,可把目标加以分割,即把一口气达成目标的计划,分在好几个阶段,在设定目标时,以最容易达成的为优先,这个目标达成之后,再朝下一个目标前进,慢慢地自能达成最终目标。
如果是练钢琴,可以把拜尔的练习页数减少,使目标容易达成,如果是做功课,则不要一味地重复“好好用功啊!”可示以“只要好好用功三十分钟”的小目标。有了只要努力便能成功的目标,孩子自然会兴起“用功”的意念,而达成时的喜悦或满足感,更能产生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的精神驱动力。
在袖珍型计算机极度普遍的今天,算盘之所以能够健在,只要努力我便上一级的魅力,深深为孩子所吸引,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某个小学为鼓励孩子熟记汉字,特别规定几个范围,叫学生们记诵练习,完成某种范围目标,就发给“×级合格”的证书,结果在不断的进级测验中,全体学生都达成“一级合格”的目标。为了增强体力而练习长跑时,最好不要只规定个时间,跑者可以在地图上做个记号,记录自己今天所跑的距离,并且把马拉松赛跑的距离,也列在地图上,如此跑的意念便能加强许多。
刚开始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如此便不会遭受失败的打击,难度适中的“小目标”逐次完成,不仅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还能培养出“有恒心”的孩子。
教孩子守信用
这是某职业高尔球选手所讲的事实,在见习的期间里,首先被教导的课程,便是守时。在职业高尔夫球的世界里,只要不能赶上比赛时间,马上便丧失比赛的资格,所以“严守时间”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可算是最基本的技巧。该选手说如果比约定的练习时间迟到一分钟,不管有何正当理由,当天都不能再练习,迟到三次就立即被开除,规定非常严格。这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人而言,实在是太严苛了。但由于职业比赛的规则便是如此,他的老师会有如此严格的规定,也无可厚非。
我有个商人朋友,也有类似这样的经验,他在伦敦服务时,曾经遇到这样的事情:一个日本商人到英国接洽商务,由于长途飞行疲劳过度,睡觉睡过了头,所以与英国客户约定好的见面时间,就怎么也赶不上,那个英国客户等了十五分钟,眼看急急赶来的日本人,没听他的解释,只丢下一句“我们的约定时间已经过了”,就悻悻然地想走了。我那朋友想打圆场,可是那个英国人却说:“连自己的行动都不能控制的人,一定也无法把生意做好!”于是那桩眼看要谈成的买卖就宣告流产了。
特地从日本赶来,可是“只”迟到十五分钟,就失去一个做大买卖的机会,实在很令人同情。不过,英国人并不把守时看成是尊敬对方的礼节,他们认为那是约束自己的基本要求,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就要求孩子要严守时间,久而久之,孩子不管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守信用,并且认为那是一种自律精神。
女性评论家坂西志何小姐,曾写过有关她与父亲之间的约定文章。在她年幼时,每周四的中午十二时,都会到离家不远的某钟表店前面与父亲会合,然后一起去吃饭,他父亲虽然曾经等过她五分钟,但是却对她严厉的苛责。有一个下雨天,坂西小姐只迟到一下,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早已走远的身影,无助地哭了起来。
或许这种教养方式给人太过严苛的感觉,但毫无疑问的,孩子必能在这小小的约束之中,学习到如何以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的行动。
因此,不管这事情是多么微不足道,守信用加以褒奖,不守信用便严加苛责,绝有实行的必要。
一个孩子若对微不足道的事物,都能坚守约定,日后必能培养出个人的认真态度,以及做事的计划性与合理性。
明确区分亲子之间的所有物
家庭里亲子之间的一切都没有明确的区分,这种亲子之间的模糊关系,会妨碍孩子独立心的培养,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最具代表的模糊关系,应该算是吃饭时间了,一般的父母常会夹菜给孩子,或是把孩子吃剩下的东西吃掉,对于不太会咀嚼的孩子,甚至有先行咀嚼再喂以小孩的喂食法。欧美等国家,似乎都已把吃饭当成最佳的教养机会,所以这类现象根本难得一见,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在这种明确的关系下,亲子共吃一份之类的情形实在难得一见。
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去区分自己与他人,进而确立自我,首先必须以理解自己与父母乃不同之个体为出发点,要了解这个事实,把亲子之间各自的所有物,清楚地划分开来,也是方法之一。
譬如,吃饭时,自己的餐具、蔬菜、或吃剩的东西,都由自己全权处理。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玩具、自己的牙刷、自己的拖鞋,可以促进自我的确立。意大利幼儿教育小组——蒙台梭利的教育法,就曾采用过这种做法,譬如,在孩童游玩之际,教孩子从自己的玩具箱中,取出自己的玩具,不想玩时就把玩具放回原处,让孩子自行收拾自己的东西,可促进自我意识的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