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看电视时,常会因感情移入而跟着主角哭或笑,这看起来好像是观众的看法和主角相同,其实并非如此,通常这样都伴随有对主角的一种理性判断,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类似这样的询问,将使孩子玩味到许多现实中得不到的丰富体验,并且进而培养出自己的判断能力。
有人说戏剧或小说是模拟体验的道具,由这个看法中,可知电视节目的模拟体验是可能形成的。
作家藤本羲一先生,好像就是这种询问的实践家,他在某本书中曾述及自己有边看电视,边与孩子探讨内容的习惯,譬如在看时代剧时,他会这样问小孩:“拿着千两的箱子,你跑得动吗?”“一两等于多少钱?”等等,虽然这种质问和前面所提到的模拟体验,在种类上略有不同,但是把电视当做教育场所的动机,还是一致的。在电视尚未关掉之前,把它当成教育孩子的工具,应是现代父母都该有的共识吧!
让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圈
我常常都觉得很纳闷,为何现代人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会把电话列为第一优先,譬如在做非常重要的会谈时,突然有电话铃声插入,大部分的人都会停下工作接电话,而因电话介入,会谈停止,被迫等待的会谈者,则不时露出焦躁的样子。
对于孩子的呼叫,情况也很相似吧!在孩子仍是婴儿时,这种现象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有很多父母在日后都不能摆脱这样的习惯:只要一听到孩子叫,就把手边的工作丢开。凡事以孩子为最优先,可是要培育出有独立心的小孩,父母和孩子保有各人的生活圈,是绝对有必要的。在教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生活的同时,也要教导他尊重父母的生活,为达此目的,母亲保有自己的时间时,要无视孩子的呼叫,孩子得不到父母反应之后,自会找出安排个人时间的方法。
诗人吉行理惠说,她那经营美容院的母亲,因为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她在母亲的身影中,发现工作的无情。譬如母亲的工作场所——美容院,就严禁她踏入一步,于是她每天只能在外边游玩,至于母女的接触时间,差不多只有睡觉前的一小段时间而已,那时候她每天都会看一点书,并且以看书为乐,而因工作疲倦不堪的母亲,往往都比她先睡觉。在那样的情况下,吉行小姐对当时所看到的书,内容都记得非常清楚,而且对母子之间短时间的亲密关系,也时时记在脑海里。可见亲子保有个人的时间,比时时都相处在一起,更能体会到亲情的甜蜜。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心,父母可故意置孩子于孤独的状态,而在这个做法中,也能让孩子体会一下工作的严格与无情。
对于孩子来说,不被父母重视似乎很可怜,可是事实上,这并不是无视孩子的存在,而是让孩子知道大人世界里的严格工作,并不能与孩子边相处边完成。
父亲是薪水阶层的小孩,在这方面更有多加注意的必要。孩子对父亲辛苦赚钱养家,是无法具体理解的,而身为父亲,因为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所以都会尽可能与孩子做伴,这种想法应是人情不可避免的倾向吧!
可是就教育的立场来论,这种做法只会得到反效果而已。所以,纵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短,父母也应该保有孩子不得入侵的个人时间。如果可能的话,连读书看杂志都不要与孩子在同一个房间,除了在空间上要有各自的生活,连精神上也要有各自的生活(譬如像无视孩子的呼叫),如果孩子能超越这严格的考验,必能早日养成大人的成熟。
教孩子从小就具备某种特长
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积极的面对人生,所以孩子的消极性格,往往会令父母担心不已。就曾经有不少父母跑来问我,要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譬如一个因为生病闷坐家中,没机会与人交朋友的孩子,要如何对待他才好呢?东京日报的评论主编枫之夫先生,就是一个活例子。枫先生自幼体质孱弱,于是由一个邮差教导识字,因此五岁时他就能看懂书本,由于具有识字的“特长”,使他“产生自信”,变成想“远征”各地的积极孩子。
因为具有某种特长,而充满自信改变旧有的人生观,这种体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经常碰到吧!我有个中学同学,因为在学校的成绩不太好,所以大家都把他当做傻瓜看待,可是自从体育课开始上足球之后,大家对他的评价就完全改变了。他在足球方面的特长,使他取得自信,于是他在班上的发言次数便开始增加,功课方面也突飞猛进,我们大家均惊奇不已。
所谓“特长”,可以是在功课方面,也可以是在运动方面,甚至可以是在游玩方面,如何让孩子拥有“特长”,父母的责任非常重大。枫先生的母亲,由于做法非常适当,所以枫先生后来没有变成忧郁消极的人。他在《幼儿开发》这本杂志中,曾谈起他幼年识字的经过,有一天他在报纸的广告中,发现“那个人”三个字,就充满兴趣地拿去问他母亲,母亲说“那”念“na”,其他的字就不知道了,你可以去问爸爸……刚好那时候有个邮差,他便向邮差请教得知那几个字的读法,于是在得意之余,便开始每天跟着母亲学习读字,久而久之,小小的他就认识了不少字。
如果当枫先生向母亲问字时,母亲非常热切地将字的读法告诉他,他后来会有读看书本的“特长”吗?另外,要如何引发出孩子的积极性,在技巧上要特别注意,譬如强迫孩子练钢琴,本意虽是想要让孩子有一技之长,但通常都不会太有效果。
如果孩子热衷于游玩,而游玩的本领又比其他的孩子强时,不妨加以称赞之,因为孩子拥有自信之后,要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就容易多了。
要孩子遵守诺言
有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扰:“我那孩子老是不遵守诺言,实在很令人头痛!”虽然父母们想尽办法让孩子守信用,可是孩子往往把父母的战略识破,毫不在乎的违反约定。
我个人认为只有亲子两人的约定策略,是很值得检讨的,因为一对一的约束,纵使打破了,心理上的负担也不大,如果对手是母亲,孩子更会躲进母亲的怀抱,耍赖式地视不守信用为当然。所以要让孩子守信用的方法是:让他自觉到如果不守信用的话,心理负担会很重,而且还会有危机出现。譬如有什么约定时,对象不要只限于母亲,父亲或兄弟姐妹们的同时约定,将是促使孩子守信用的好方法。
以一对多的约束,在心理负担上不仅重大,而且逃遁的路也被封锁,所以必须信守约定的心理危机感,便会充满胸中,而努力去信守诺言。我特别把这种效果叫为“宣言效果”,有很多考生都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贴上“必胜”或“一天读五小时书”的标语,这是把自己与自己的约束示以他人,然后借此封住退路的做法,这也是一种“宣言效果”。
为达目的而把自己的心陷入无法逃避的状态下,这是心理技巧的一种,有很多成功都极善用这种技巧。美国职业棒球史上的着名全垒打王——贝鲁斯,曾留给人们许多传说,像他的全垒打预告传说,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他在比赛之前,便向许多观众宣告,今天可以击出几支全垒打,由于退路被自己封锁掉了,所以为达目标,潜能便能充分发挥出来。拥有“吹牛大王”外号的重量级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拳击比赛之前,就常先对观众说:“我三回合就能击败对方!”而他往往都能实现自己的预言,博得观众的热烈喝彩。
约定的对手,如果是正在看电视的千万观众,则为达目标的心理力量更会高涨,阿里能在世界拳击界,创造出奇迹般的成绩,这个“吹牛”行为,应该也是力量的源泉吧!有个着名的大企业家,在尚未发迹之前,就在别人的面前夸下海口,说自己将来一定要当个大企业家,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乃努力不懈地求发展。大企业家与吹牛大王只有一线之差,如果你勤劳努力朝目标奋进,便能成为大企业家,否则就只是个吹牛大王而已,这个大企业家就是先把自己陷入无处可退之境,然后设法达到自己所夸下的海口。这也是一种“宣言效果”。
感叹孩子不守信用的父母们,可以令孩子在众家人面前宣誓,不想变成“吹牛专家”的小孩,一定会很自然的去努力遵守诺言。
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订立计划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叫作“目标行动”的名词,这是说人们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行动才会比较积极,而且目标愈具体,这种倾向愈强烈。目标抽象、暧昧时的行动,如与目标明确、具体时的行动相比较,前者常会有多余的行动,路线迂回曲折,而后者所表现出来的,则是目不旁视直线式前进。
这种现象只要稍加思考,便知道它是理所当然的,以旅行这个行动来说,要到两个不同的地方玩,在旅行的路线上一定大不相同。想上街买点菜的家庭主妇,和决定买些做火锅的菜的家庭主妇,在超级市场中的行为效率当然迥然不同。
没有明确目标的公司经营方式,我们将之称为“神舆经营”,抬神舆的人虽然都会大喊“嘿——唷!嘿——唷!”但步伐却不一致,路线同呈曲线状,故“神舆经营”下的公司,发展性一定不高。目标明确,全体以一直线前进的经营方式,谓之“龙舟经营”下的公司,通常都比较积极。
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平常就要令其订立明确的目标并且实行之。设立目标时具体要达到何种程度呢?很简单,就是叫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安排如何去完成自己必须做的课题。
计划的确立方式,并不见得要因遁过去的“作息表”,要让孩子用自己的“文法”去做。
以做功课为例,一般人所谓的优等生,在订立暑假计划时,所做出来的计划表,一定和学校暑假作业簿中的计划相雷同吧。计划中所使用的字眼,千篇一律都是大人的规定:“起床”“休息”“帮忙”“做作业”等等,这种计划似乎都是做给父母或老师看的。
计划表不应拘泥于时间表的形式,孩子可以在白纸上自行画个表格,然后用自己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字眼,填在计划表上,这样的计划或目标,才会有具体性与实在感。
让孩子每日做一固定工作
有不少专家都说最近的小孩之所以缺乏集中力与持续力,受电视广告的影响非常大,电视广告为了要在三十秒或一分钟里,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并且留下印象,场面的转换速度非常快,另外,由于电视的广告时间,都是用广告录影带来播放,所以看者通常都不能处于沉着安稳的状态。从出生以后,就被这种电视广告洗礼的孩子们,适应这种步调之后,对一种事情的集中、持续时间,就会像节目被电视广告分割一样,断断续续不能持久。
最近的小学生中,连一小时的课程都不能静下来听讲的,已逐渐增加。学龄逐渐增加但却无法沉静下来的孩子,很可能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有多加注意的必要。如果年纪还很小,则勿用担心,因为小孩本来就是好动的,他们的兴趣或好奇的对象经常转变,对于热衷的东西或事物,只维持三十分钟左右就逐渐冷却,都是普通的现象。
可是以父母的角度来看,为了孩子的将来,想教养出具有忍耐力或持续力的孩子,应该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吧!
最近的年轻人,由于都是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都有缺乏忍耐力或持续力的倾向,有些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变成那种行列的一员,想在年幼时便加以教养,也就理所当然了。
要培养孩子的持续力,可以每天派以固定的工作,譬如在年幼时,便训练其饭后收拾碗筷,或是每天早上要求他去拿报纸,上了小学之后,则可以要求他每天都写日记,在选择工作方面,应注意不可造成孩子的负担,最主要的是——每天都要做到。
所以刚开始时一定要先与孩子沟通,并且还要征得孩子的同意然后才开始每天必做的工作。此后,除了身体状况不佳之外,父母都要注意孩子是否每天都做了该件的工作。如孩子有偷懒或松懈的倾向,就有强制令其执行的必要。孩子持久的养成,和父母的培养耐心是可以相比拟的,即一旦把它融入生活的基本,就不会以例行工作为苦。
有位名作家,不管自己是否有写作的意念,每天一到固定时间,都会坐在书桌前,所以常会有灵感澎湃的场面出现,有时候虽然毫无心情写作,但是坐了十分钟之后,还是会拿起笔奋笔疾书。他的写作信心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以一个大人来说,每天固定做一件事情,要一年四季都毫不间断,都会感到困难很多,所以完成后往往都会被自己的成就所感动。有个女高中生在某新闻专栏中,写出她个人的心声。她说她从小学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未间断过一日,所以当她在面临任何困难时,只要看看那已累积有十本的日记,勇气就会自然涌现。
突然要孩子做如此长时期的持续,孩子一定会觉得很勉强,所以不妨将阶段分为一星期、十天、一个月等等,在这些阶段里若从未间断,就加以褒奖,如此孩子持续做每日例行工作的意愿就会很强烈。
平日就给孩子明确的份内工作
一群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即各个家庭在地震或火灾时,如何采取对策。结果他们发现瞬间的工作分担,往往就是能否逃生的关键所在。在众多灾害经验的报告中显示:夫妻分担工作本为理所当然,但是让年纪非常小的孩子也分担微小的工作,在紧急状况下更具有意义。
如果在平日里,就让年幼的孩子知道自己在紧急情况下应分担的工作,像“××把收音机的电池和装有蜡烛的袋子拿出来”的工作等,并且令其绝不忘记,到了紧急的时刻,必能变成宝贵的“战力”。
其实这种做法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年幼的孩子在灾难发生时,常常会变成父母心理上最大的负担,在某些状况下,甚至还会妨碍父母的行动,可是人只要有一个小任务,即使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也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努力逃出困境,换言之,身上所扛的责任,往往可以驱使其行动趋于机敏。
为了让孩子在紧急情况下能自保,这种任务分担绝对有实行的必要,虽然在未来的岁月里,并不见得会碰到紧急灾难,但这种要求也能变成培养孩子自立的要素。其实这种观点在家事等方面也可以采用,而并不只限于灾难发生时,要教养一个孩子成为有自主性、责任感的人,平常就要给予孩子有体会“主角感觉”的机会。
以早晨起床后的叠被工作为例,虽然这对幼儿是无理的要求,但是母亲不妨分配以拉平被角的工作,使孩子每天有肩负任务的感觉。
在这些工作中,使孩子培养出“我也在做”的感觉,而非“我在帮忙而已”,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这个工作如果我不去做,就没有人会做”的责任感,进而变成自立自强的孩子。
“做完功课再游戏”不宜多说
有一位老师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出去游玩,到达儿童乐园后,老师对孩子们说:“你们可以去玩自己喜欢的游乐项目。”并宣布自由活动,但仍有许多学生站在原地不动,使老师颇为不解。其实,这些孩子并非不想玩,只因老师没有指示该从哪里开始玩,而令他们茫然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