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方法用在家庭教养上会有什么效果呢?当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孩子念书的的时候,还可以用在教孩子做事、守礼貌等方面,如果孩子不愿遵照父母的意思时,不必强硬地勉强他,用“禁止”试试看,先有一个星期到一个月的冷却期,然后再找一个适当的时期,再问一次孩子的感觉,你会发现孩子想做那事的欲望之高,会令你吓一跳。
告诉孩子,你只说一次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烦恼,他原本因为生意太忙,常感叹很多想看的电视都无法欣赏,后来下定决心发奋买了台录放影机,却没想到买了以后,反而不想看那些节目了。以前再忙也想抽空去看的节目,现在他太太在家帮他录得好好地,他却没有兴趣了。当然他太太仍然帮他录,但是只是增加录影带的数目而已,这就像很多人买了书却只是堆着不看一样。
人很奇怪,只要是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听到的,不知为什么就不会去热衷,甚至于还失去兴趣。这件事运用在孩子的教养上,也是个值得参考的教训。
我每次和做母亲的讨论他们的教养方式,总会听到有人抱怨:“我家那个孩子都不听我的话,实在非常困扰。害我每次都得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但是,仔细想想这句话,她说的“不厌其烦地提醒”,也许就是孩子不听话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说,在孩子在心理上,父母所交待的事随时都还会听到,因为安心的缘故,就常常把他们的话当成耳边风。刚才我所提到的那位买录放影机的朋友,大概就是这种心理作祟吧!
因此,大人要教养孩子什么时,或是要交待他们做某事,要先告诉他们,你绝对不讲第二次,如此一次,对方一定会很专心地倾听你说话的内容。例如你要教孩子“从外面回来后,一定要漱口!”这个时候,一定要先提醒他“注意喔!妈妈只说一次喔!”
这么一说以后,孩子对这件事就会产生一点兴趣,很容易就专心倾听。
收音机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是因为它只有一次的内容,虽然很少有人把教学节目录下来反复听,但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有一种“错过就没有”的警惕心,反而容易集中精神去学习,因此虽然上课的时间很短暂,却比坐在教室里听课更有效。
孩子的教养也和这个类似,如果你也只交待一次,孩子就会集中意志,而教养的效果不就在无形中给提高了吗?
对孩子延迟满足
我小的时候,如果爸妈帮我买了我想要的玩具,就好像得到宝贝似的永远都珍惜它,而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喜新厌旧,当初梦寐以求的东西,得手后就不再感兴趣了。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欲望全都尽力达成的缘故吧!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对于他所想要东西的满足感,是与他等待的心理程度呈正比的。每天眼巴巴地盼着,好不容易到手了,一定非常高兴并会好好地珍惜,若是他想要的东西,一下子就到手,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感受。孩子所要的玩具、脚踏车等东西,父母很快满足他的需要而孩子本身所得到的满足感反而变少了,当然也就不可能会把它当成宝贝看待了。尤其让孩子学着忍耐,对他将来非常有帮助。
我小时候,每次想要个玩具,妈妈总是拖到下次生日、下一个节日才会给我,中间一定隔了一个月,或是两个月才会实现。
日本东京家政学院的谢野光教授,曾在一本杂志上,写了一篇名为“母亲的礼物”的儿时回忆,上面描写着他小时候,正是日本明星派短歌全盛的时期。他父亲经常邀约欧外、柳村等文人到家中聚会,盛况非常,但是他的母亲可累坏了,常常要设法筹备各种事宜,非常辛苦。而谢野光每次跟妈妈要求买玩具时,他妈妈就告诉他:“我圣诞节会买给你,平常不行。”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他母亲真的把那个玩具结在圣诞树上。谢野光教授长大后仍然忘不了母亲的行为、真情和得到礼物的喜悦,并且还因这份等待,培养出克己的心,因此他对母亲有一份特别的感谢。
另外还有一位很有名的运动选手,他现在每年可以拿到近百万收入,但他仍鲜明记得,在他小时候一直想要一辆电动车,都不被允许,却在一周后的生日当天,接到这份礼,他永远忘不了他父母的用心以及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满足感。
由这些例子给我们一个启示,就算答应孩子要给他什么,至少也要让他等上一星期以上,这个心理战的结果会教会孩子如何珍惜东西,同时,也让孩子学会自我克制。
用条件跟孩子交换要求
做妈妈的最感到棘手的是,孩子总是喜欢在电车上或是百货公司等人多的地方,哭闹着要买糖果或玩具。这个时候妈妈总是怕人看笑话,几乎随口就答应孩子的要求。其实周围的人大概都能理解这种情形,他们也希望这个母亲能给孩子一个很好安抚,因此做母亲的应该要努力做到尽量不要给旁边的人添麻烦,而且能够兼顾对孩子的教养。
但是就我所看到的,却很少能兼顾这两个原则,也许刚开始时,为了孩子的教养,妈妈会拒绝孩子无理的要求,但是孩子不肯听话,往往又哭又闹,最后没有办法,只好顺着孩子。这种情形反复几次,孩子也知道在这种场合提出要求,一定可以称心如意,所以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无理的要求也愈来愈多,对母亲而言,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也许是我们东方人比较保守吧,教养孩子总不喜欢给别人看到,因此在人前常要孩子安静下来,但是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你急着希望不要让别人看到,搞得不好更惹人注意,把情况弄得一团糟,因此应该冷静地处理当时的情况。
首先要注意的是,当孩子提出要求时,决不能信口编个谎话打发过去。例如,在电车上常有小孩子吵着要吃小点心,这时常有父母随口告诉他“没有那个东西”,但是也许他们平常出门时,都有带着小点心预备在休息时吃的习惯,因此这个被拒绝的孩子,不但不听从,反而更大声地要求“给我吃嘛”,如果做母亲的仍然用“没有”做借口,弄到最后孩子越哭越厉害,妈妈只好拿出她一直说没有的点心给她吃。
像这种情形,孩子一定事前就知道有带点心这件事,妈妈用“没有”来拒绝,一点说服力也没有,反而让孩子知道你在说谎。因此不妨给他一个交换的条件,譬如说:“电车上不能吃东西,下车以后马上给你。”像这样的说词就能变相满足他的要求。只要他肯遵守这个条件,他就会渐渐地学会忍耐,并且还能领悟出为什么父母会说“不准”的理由。当孩子吵着要去买东西时,不要只会说“没有钱”,用其它的条件像“我要跟你爸爸商量看看”之类的话,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训练孩子从小一个人睡
小孩和父母同睡,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父母如果熬夜,孩子也会跟着晚睡。事实上,孩子睡眠不足对他们的健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但是那些父母会辩解说,那是小孩不敢自己一个人睡的结果。
比较起来,欧美人士的态度就跟我们大不相同,我们常可以看到外国影片上,小孩子向父母道过晚安后,独自一个人回到房间去睡。不管白天怎么宠孩子,跟孩子多么要好,晚上一定会让孩子自己一个人睡,因为晚上是“大人的时间”,大人和孩子的生活方式必须要区分清楚。还有个原则,大人不要为了孩子半夜起床去做某事。世界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就反映这个基本的教养。
欧美人士认为孩子到了某个阶段之后,就该断然地分别亲子关系,对此他们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从小他们就训练孩子自己一个人睡,也就是想要让他们习惯大人与孩子生活习惯的差异。
而我们的亲子关系却是“二十四小时”的,不管白天、晚上,父母和孩子都亲密地生活在一起,而不会想到该分离。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欧美教养方式都是好的,但是从小就让孩子一个人睡,倒是个不错的建议。因为“二十四小时接触”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来说,绝不是件好事,也就是它会影响精神上的独立。
也许你家房子太小不能如此安排,不过只要事情许可,我认为还是尽早让孩子自己独自一人睡一个房间比较好。至少就算父母、孩子同一个房间,也要尽量避免小孩和大人同时睡。
另外,虽然自己不喜欢一个人睡,也不要一直哄着他,只要命令他一个人回房间就可以了。对那些害怕自己独睡的孩子,倒是不妨在他身旁唱唱摇篮曲、说说故事,但也没有必要等他睡着才离开,否则的话还是跟“二十四小时接触”一样。
用摇篮曲等让孩子比较安定之后,就可以跟他道“晚安”,让他在睡前有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是这个教养的主要目的。而当孩子独自睡后,夜间敢自己去上厕所时,就表示他已克服了独睡的恐惧感。
训练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所谓的幼儿语汇,就是小孩子讲话时省略主语、动词,只把他想的东西说出来的一种表现方式。例如他想喝水时就说“水”,想要人抱就说“抱抱”,完全没有表示自我的词句。
当然这也许和孩子的语言能力有关系,但是原因应该不只如此,因为在欧美各国,他们同年龄的孩子,已经能很明确地使用“我”这个主词,以及“想要”这个动词了,而且欧美的孩子从小就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可以很清楚地提出自己的主张。从这几点看来,幼儿语已经不只是语言的使用问题了,甚至于可以说它对孩子的精神发展程度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我们的小孩比较不容易觉醒“自我意识”,而且长大后仍然还会跟父母撒娇,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大概就是从小没有训练他吧。
有人说,独立心和自立心强的人总是自称“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单数,而没个性又有很强依赖性的人,他只会用“我们”这个第一个称的复数形。而我所要说明的是,这都是幼儿期使用语言的习惯所造成的。孩子只说了“水”“抱”这些简单的单字,父母就会满足他们的要求,久而久之,“自我意识”在无形中已经荡然无存,而且就算他长大了,仍然脱不去幼稚的孩子气。
前面我们曾经提过,现在的孩子最常用的语词就是“饭”“钱”,这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现在的孩子,对于自己需求的东西,只要一个单字就能表现了,这就是撒娇的表现。我觉得要让孩子不再任性,并且让他自觉到“自己”和“需求”的界限,就该从孩提时代开始,清楚地教他主语和动词的使用方法。
具体的方法就是,当孩子只说“水”的时候,绝对不给他水,并且装出不懂他在讲什么的样子,直到他清楚地诉说自己的要求,“我想要喝水”时,才给他水喝,这一种“自我意识”的养成,有着很意外的效果!
我有一个朋友,他平常跟孩子说话时,总是尽量不用幼儿语,而这个孩子说话果真有条有理,口齿清晰,也许有人会批评这种小孩一定太过“老成”,一点也不可爱,但是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活泼的乖孩子,而且他爸爸还说他读书的速度比别的孩子快,理解度也比较深些,这大概是那些自作聪明的父母所意想不到的吧。所以请不要让你的孩子只会讲一些单语而已。
让孩子发泄他不满的情绪
孩子们常常一言不和就吵起来,然后输的那方,总是哭哭啼啼地跑去告状,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正在客厅跟客人聊天,做母亲的总是会说:“对这些小孩子真是没有办法!”站起来把孩子安抚一下,譬如说:“不准哭,羞羞羞!”“姐姐是坏蛋,不要理她!”但是这些话通常都没有什么效果,还不如把孩子带到自己旁边来,问他:“到底是什么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那个小孩即使是大抽大噎地哭,他还是会把他们吵架的内容说出来,而说着说着常常就不哭了。虽然母亲没有为他主持公道,也没有替两个人调停,但是不久两个人又若无其事地玩在一起了。
小孩子常常会因为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就嚎啕大哭,事实上因为哭就想达到要求是不可能的,但是做父母的不能只是警告他“哭也没有用”“不准哭”。这些话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很好的方法。原本就有欲求不满的伤心,再加上被骂的打击经常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而不能制上。
当然并不是孩子再把他的要求叙述一遍就能全部实现,但是即使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他那被拒绝的不满却会因此排解不少。像刚才那位母亲,先让受委屈的孩子坐下来,把事情的内容重述一遍,对孩子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安抚作用。
或许有人会怀疑,让孩子再一次陈述自己的愿望,会不会让他兴起一股更大的期待?如果还是不能满足,是否会更伤心?但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即使要求还是达不到,但是心里的那股不满及委屈会渐渐消除,而人的心里没有不满之后,常常会放弃原先所要求的,在心理学上称这个为“净化作用”。
一般的心理治疗和面谈的初期阶段都是利用这个作用来进行“问诊”和“对话”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这个方法来处理欲求不满的问题。精神科的医生在治疗病人时,最初总是让他先把心里的事全部都讲出来,在这个阶段,医生并不需要给病人什么建议,他只要专心地倾听就可以了。这时病人需要的不是他人的意见或判断,因此医生只要运用诱导技术让他发泄心中的不满即可,但是,为了让他尽情的发泄,听者还要记得应该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
这么一来,只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病人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他就会变得出乎意料的冷静。利用这种“净化作用”就可以宣泄欲求不满的情绪,而当事人在把自己的事传达给对方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客观地面对自己的问题。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孩子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事,但是至少能发泄他欲求不满的情绪,可以恢复他心理的平衡,如此一来,他就能了解哭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就是他有什么要求不被允许时,心里也不会留有太多的遗憾。
不要让孩子以哭达到要求
小孩也常常会利用父母的弱点来攻击,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还运用得非常巧妙呢!其中有一项叫做“哭的战略”尤其令人头痛。
东方的父母似乎特别怕孩子哭,而孩子也特别会运用这个技巧,因为他知道,只要一哭以后,很多事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据我的观察,这些父母之所以会怕孩子哭闹,是因为心疼孩子受苦,但是事实上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就算孩子受到什么痛苦或折磨,他们也未必会用哭泣来表示他们的情绪。
譬如我们想想一个孩子在路上跌倒的情景吧。小孩因为身体的行动不太灵活,经常在平坦的地上也会跌倒,但是这种连大人也会觉得痛的跌倒,却很少让孩子哭泣不休,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大都是满不在乎地爬了起来,又蹒跚地走回去。但是他只要一看到妈妈的脸,就像火山爆发似的哭了起来。
只要看看这种孩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哭泣”,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是因为忍受不了疼痛或折磨才有的表现,我认为这种“哭”应该解释成孩子对父母的撒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