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29700000025

第25章 行走在路上

——蒋峰访谈录

记者:看你的自序,《维以不永伤》这部小说分别收录进四本书里,你觉得分割开来看和合成一本来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首先看了第二部分,当时并不知道它是一个长篇的四分之一,只是隐约觉得有一些细节没有交代清楚,一些悬念并没有完全解开,但这似乎也并不妨碍我欣赏这四分之一的文本。

蒋峰:我觉得最简单的回答是抽出来是中篇或短篇,合在一起是长篇,而且我也是按照长篇来写的。当然每一部都是独立的,即使是你读到的第二部也可以分为两个故事。但是以你只阅读第二部的经验就可以明白读了这两部和只抽出一部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都是互有关联的因果关系。在某一部你读到的情节是这样的,但到了下一部分你会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整个就是这个道理。

记者:我看小说的第二部分,觉得除去整个事件中的悬念带来的阅读快感之外,里面有很多对于生活、生存、爱的无奈和忧伤。你似乎在缓缓地讲述现实中无法超脱的疼痛,把它一一剥离出来。整个文本的调子是很沉郁、压抑的。这是否是你将小说命名为《维以不永伤》的原因?你的经历也比较动荡,对生活怎么理解?

蒋峰:字面解释“维以不永伤”在第一部有说明。是借助一个虚拟的作者说出来的。其实大体的感觉和你说的也差不多,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却又不忍放弃。至于我对生活怎么理解,我在小说里已经说出来了,以后的小说里我还会表达我的感悟。嗯,写在小说里,我觉得作为一个写字的人不应该对个人问题说得太多,他应该去写下来。

记者:我看了你的小说觉得你喜欢用对话的方式去叙述故事,并且好像热衷于写对话,不知道这是否是你这本小说的写作风格?

蒋峰:可能你读的是第二部的原因,所以你对我有这样的误解。因为第二部的叙述者是那个警察,他无法精准或优美地去描述记忆里事情,所以他能讲述的就是重现。而重现又以与别人对话为主,所以对话就占据了叙述的整体了。换做第一部或第四部就不是这样,尤其是第一部,你几乎见不到一句对话。

记者:形式的美感和情节的可读性把握得很好,很沉着。你一直在试图把两者捏合起来么?这方面有哪些体会?

蒋峰:我不清楚形式的美感就是你指的二十章结构对称,如果是我只能把这当成对我的赞誉,不好多说什么了。至于可读性却是我在写作中很注意的。我在生活中是个喜欢对朋友讲故事又用各种办法使人相信这是真事的人。到后来我的朋友都不相信我了,我就得写在纸上给别人讲了。小说也是这样,在读者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在潜意识地告诉自己这些都是作者编的。那作为作者我们能怎么办呢?

加重细节描写,让读者脑中闪现画面;字句可信,就连我自己也要相信这是真的,我只是把它讲出来而已。

记者:序言中你提到一位朋友“他说看第一部的第一句就明白,蒋峰在翻译一部没有原著的作品”怎么理解?是暗指你作品中西方文学的因素么?还是暗指你的这部作品几乎是沉在你的生命里很久,你只是把它说出来了?还是别的什么?

蒋峰:我写序就想着你这两种暗示,我想我的那位陌生的朋友应该也是这个意思。我得再重申一次,我不是个只接受西方文学的人,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也很迷恋,只是我对国外文学的了解并不比中国文学少而已。这是个很奇怪的事情,当我对国外的文学很痴迷,对中国文学也很痴迷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是个纯粹受西方影响的作者。就以你读的第二部举例,钟磊的那个悲剧就是一个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生的,而且他入狱后思考的东西,仔细看就是对一些唐诗宋词的翻译鉴赏。

记者:你是怎么想到要写《维以不永伤》的?

蒋峰:这个是我很早就想写的了,之后的几年里我便一直在想我应该怎么讲述它。2003年,我终于把它写完了,现在回头看看,觉得还可以。虽然由于第一次写长篇,笔力有些生涩,但自己的想法基本还是说出来了。

记者:我们看到你在《维以不永伤》里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自诩它是最出色的华语小说,但是同样是在作品中,你为它安排的命运却是自费出版,只印了三百本,要由作者偷偷地塞给路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维以不永伤》真的是你送给读者的最好的礼物吗?你估计读者会欣然接受《维以不永伤》吗?

蒋峰:这样安排是为了交代杜宾的命运,其实我对《维以不永伤》的期望还是蛮高的。我想在我的下部长篇出来之前应该是最好的礼物。读者应该会接受这本书的。出版之前一些朋友曾经看过未修改的版本,都挺喜欢这本书的,而且有人曾经连续阅读五遍,不只是我作品的人物说,一些朋友也告诉我,这是他读过的最出色的华语小说。因为作为长篇它有一个很好的载体——曲折的情节。至于叙述结构是反常规的,我觉得这不会成为阅读障碍。只要你合上书,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按照传统的讲故事顺序你无法讲出来。

记者:你说自己最注重小说的“可读性”,你说首先要有一个很丰满的故事,至于形式技巧什么的只是自己讲故事的工具,但是有读者认为《维以不永伤》的技巧用得太过了,你怎么看?

蒋峰:我刚才说过,读完之后,有兴趣的话,你可以按照传统方式给你的朋友讲一遍,要是你真能讲清楚,那么我承认我的技巧过了。至少,我认识的朋友读完了,没有能给他们的朋友讲清楚的,他们画了一棵树形线条来讲还是不行,所以就很无奈地说了,算了,还是去看原著吧。

记者:你似乎对“对话”情有独钟,你说自己的一些短篇都是来练习写对话的,“对话”真的那么重要吗?

蒋峰:我最初写小说的时候总是对这样的东西感兴趣,即对话的两个人他们在说过去的一件事,两个人都知道这件事的始末,而写出来的话读者还不知道,那怎么办呢?这就涉及了一个讲述的智慧。作者不能把他们的对话写得太明白,这样会太做作,但又不能完全记录。我一段时间学的就是怎么才能在记录他们对话的同时留下一些线索令读者看出端倪。高兴的是,这本书,我已经做到了。

记者:你的很多小说相互关联,同一个人物会出现在你不同的作品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这些人物中,“杜宾”是最重要的吧?

蒋峰:人物的性格种类是有限的,而且以往的作家基本都写过了。所以我更关心的是一个人在几个人看来的区别,这种区别还能更好地展现叙述他的人的性格。

记者:据说在《维以不永伤》之后,你还有一个更大的写作计划,是吗?有没有担心过读者会看厌了你的作品?会不会在写作中做出新的尝试,以带给读者更多惊喜?

蒋峰:其实在写《维以不永伤》之前我就有过这样的计划。写作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出版才是读者的事情。所以我不会担心读者的心情,写出令人兴奋的东西才是我要考虑的。每一个长篇我都会做些新的尝试。我不想被自己的风格套住。

记者:你说自己总是在心里叫李敖的一本书名《我将归来开放》,我们还听到你呼唤属于自己的荣光的到来,但是很多伟大的作家,他们生前寂寞身后光荣,你做好准备了吗?

蒋峰:(笑)这是个不小的打击。我刚刚说过,光是写作时的幸福已经足以令我一直写下去了。我喜欢我能够尽快等到属于自己的荣誉,因为这会改善我的生活。但如果不尽如人意,我也要接受是不是?不要说生前寂寞身后光荣,即使身后也不被人所知,我也要写下去的。毕竟荣誉的获取不是我的意志所决定的。当然,我会一直写作以等待荣誉的到来。

记者:写作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是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吗?

蒋峰:当然跟奖没有什么关系了。举个例子,我那时在北京的大学宿舍天天熬夜写《维以不永伤》,由于同学在睡觉,所以我不大好意思在宿舍吸烟。于是我每写一千字大概是一节的长度就去水房吸一支。夜里是没有人的,水房灯很亮,我一边吸烟一边看着镜子。说起来这有点自恋,但确实那时的心情是无法言语的幸福。我想就为了争取一瞬间的幸福,我也会一直写下去的。

记者:“出名要趁早”是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你却似乎对此心存警惕。你说担心自己在走“U”字形的路,能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吗?你认为绝大多数“新概念”获奖者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要知道,“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虽然也有一些获奖者表示不愿在“新概念”的影子里生活,但是像你这样,把“新概念”的获奖证书撕了的恐怕绝无仅有。你是要借此表明一种态度吗?我们看到你在多篇文章里为一些“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的“悲惨”遭遇鸣不平,你觉得他们应该凭借“新概念”的荣誉到更好的大学去学习是吗?

蒋峰:实际上对一个写作者而言,过早成名会使你的写作慢慢沦为惯性写作。诚然,成名前的文字已经超出同龄人很多了。但是成名会你使你认为这样的文字是很好的,你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写下去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于是几乎不再有什么进步了。

新概念是一个作文比赛,和文学关联不大。新概念获奖者上了大学以后很多人不会去写小说,等待他们的是繁重的学习任务。我觉得这很好啊,写作成了他们的一个特长,一个爱好。主要还是学业。

撕掉证书可能是一时的激动吧,就像有人激动会摔手机,打碎玻璃什么的。没办法,谁都有不顺心的时候。

记者:据说你的父母一直反对你致力于文学创作,是吗?

蒋峰:(笑)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一些很糟糕作品的误导,令他们觉得文学原来就是那种无所事事的人不工作的托词。还有,文学的收入也不比正式的工作稳定,生活也没什么规律。这一点我在一年的奔走中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我想我还是用一些成绩来证明这条路并不像他们所担心的那么糟糕吧。

记者:写作的爱好始于何时?你高中三年真的读了一千本书么?有人说你是“80后中学习西方小说的最成功者”,是否意味着你只从西方小说中汲取营养?

蒋峰:真正写作就是高二要参加新概念的时候,如果没有新概念,或许我会把我的写作再推迟两年,因为一篇文章在那次比赛拿了个奖,就开始有些编辑向我约稿子了,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写下去了。

至于说读书,我觉得这只是个人喜好,就是说即使我不去写什么也会喜欢读书的,一千本对一个把读书当生活最大乐趣的人来说,也许并不太多。我是受过一些西方小说的影响,但其实这并不比受中国的影响大。那些朋友知道我,我读的中国书不比哪个朋友少,只不过又比他们又多读了很多国外的小说。所以看起来就似乎是受西方的影响了。

记者: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对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蒋峰:因为读的书较多吧,所以我面对这一问题时反而不知如何回答。我喜欢的作家应该在一百位左右,而且作为读者,我很难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只要这个作家有一些篇章令我兴奋,我就会喜欢他的。一般来说喜欢他的一部作品,我会爱屋及乌地去阅读他其它的小说。即使其它的小说不一定那么出彩了,我也会仔细阅读的。因为我认为一位写出过好作品的人是不会没缘故地写出一本烂书的。

记者:我们看到马原主编的一本据说是代表了目前“80后”最高写作水平的书——《重金属——80后实力派五虎将精品集》,你是“五虎将”之一。你对“少年写作天才”、“实力派五虎将”这样的称谓有何感想?

蒋峰:我现在对自己在“80后”的什么位置并不关心。我觉得小说写出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小说,好就是好,糟糕就是糟糕,和作者多大没什么关系。我希望我的读者因为喜欢我的书而喜欢我,而不是因为蒋峰是“80后”的作者,他只有21岁什么的。

记者:有一本书,号称“对22位中国少年写作天才的心灵访谈”,里面就有对你的访谈。你能不能从宏观上评价一下另外21位?你觉得你和他们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蒋峰:这个名头好大啊:中国少年写作天才。说实话,我没看出谁可以这样被称呼。出众的才能是有的,但是根基都不是很深,写作上的漏洞显而易见。

因为我刚刚说了他们的不好,所以我就不大好再说自己啦。

记者: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是常见的人生轨迹,你的人生轨迹有什么不一样呢?《萌芽》上一篇叫《谁来收养蒋峰?》的文章里说你是“一颗候鸟带来的种子,落在哪,就在哪开花,落在广州,就在广州发芽。”但是你现在已经到了上海,上海会成为一个新的驿站吗?你觉得你这样的经历对你的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蒋峰:我想如果说轨迹不一样也指的是大学这一段时间吧。而之前我和大多数人还是一样的。

我现在在上海做一份临时的工作,顺便写下一个小说,我想近一段时间我还会留在这里的。

至于说影响,首先,飘无定所地四处流浪并不是我有意为之的,有时候是被生活所迫。所以并不能像一些朋友所猜测的为了创作而流浪。当然各种经历都会对创作有影响,只不过这样的经历对创作提供的素材更多些。

记者:小饭是你的很好的朋友么?你们这些好朋友在一起常常做些么?聊些什么?到上海一段日子有什么体会?

蒋峰:我和小饭从2002年认识到现在已经四年半了,我和他确实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多数是在一起玩。偶尔会谈起文学音乐电影什么的,还会对朋友说说自己最近在做什么。有一点是朋友带来的,当你很久没做事的时候,你的朋友告诉你他最近在写什么什么,你就默默想到我也应该起笔了,今天晚上就该写开头了。我想这是种督促吧。至于对上海什么体会,我要说,每一个城市都一样,不同的是朋友,要是这些朋友在长春、北京或广州这些城市,我也会有和现在一样的感觉的。

记者:写作对你来说是什么?

蒋峰:对于这个问题我说过很多次了,说到有的时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说心里话。有一句话我还没有说过,这是我思考过的话——写作不一定是我生活的全部,但的确是我生命的意义所在。

同类推荐
  • 革命与形式

    革命与形式

    此书对于茅盾早期小说从《蚀》到《虹》的研究,着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与进化史观、叙事结构的关系,描述新文学“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展开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复杂历史脉络——革命与都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五四与鸳蝴——的浓描细写,给茅盾及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所谓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展开”,即通过对小说叙事诸要素——人物、情节、结构与修辞一的历史化追溯和比较,指出茅盾对“时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
  • 诗美创造学

    诗美创造学

    本书探讨了诗的构思、诗之情、诗之思、诗之美、诗的意象、诗的意境、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诗的风格等问题。
  • 76号特务实录

    76号特务实录

    抗战初期,顺应全国民众的呼声,军统在上海对日寇官兵、大汉奸及日伪机构进行暴力袭击,使日伪遭受重大损失。汪伪76号特务展开报复行动,破获军统上海站,杀死大批军统特务。不断升级的报复与反报复让上海滩充满了血雨腥风。本书形象地再现了汪伪76号的每一场风云突变,揭开笼罩已久的神秘面纱,真捣恐怖而罪恶的特务组织核心。惊心动魄的策反、暗杀,血雨腥风的剧变、惨案,零距离目击极斯菲尔路76号,刺目刻画历史上的黑色一笔。以理性的眼光、客观的态度、细腻的笔法,深度透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最大的汉奸特务组织。
  • 成电校友风采

    成电校友风采

    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才,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培养了多少杰出的校友。现在的校友是昨天的学生,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校友。电子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电子技术大学,五十多年来,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大部分成为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骨干和领军人物,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 帕斯捷尔纳克诗全集(中)(帕斯捷尔纳克作品系列)

    帕斯捷尔纳克诗全集(中)(帕斯捷尔纳克作品系列)

    《帕斯捷尔纳克诗全集(中)》:帕斯捷尔纳克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诗歌巨匠,他历经白银时代、十月革命和苏联“解冻”,早年即勇于更新蜚声诗坛,终以“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国小说的传统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汇集帕斯捷尔纳克各个时期诗歌佳作400余首,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最为完整的帕斯捷尔纳克诗歌作品,是俄罗斯文学翻译的重要成果。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双面未婚夫

    重生之双面未婚夫

    赵子欣本是GK集团的普通员工何初,因为无意听见上司孙伟伟公职徇私利,挪用公款而被杀害,临死前得到听到杀死自己的幕后人是“孙少爷”。重生后,她是是富家千金赵子欣,却未想到当年的杀身仇人竟是现在的未婚夫!当仇人变成情人,一切又会如何?那个温柔地让自己无法抗拒的人,竟是自己最恨的仇人?温柔、残忍,究竟哪个才是他?或者,一切都只是误会……
  •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公子昭景

    公子昭景

    他是东渪的王爷,却被自己爱慕的哥哥送到另一个国家。他恨那个男人,在两国交战的时刻选择了背叛。但等再回到东渪,却发现一切都已经变了。。。【本文11向,微H微虐,不喜勿入】【定期更新】【求票求收藏~】【希望大家看文的时候,有什么建议请多多指出~】
  • DO漫灭

    DO漫灭

    现实中,一个是潜力无限同行忌惮的新锐动画设计师,一个是年少成名的天才竞技大神。强强相遇,究竟谁会更胜一筹?游戏里,当抑神对上萌新,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当两人终于以真容同台竞技时,全服震惊。自此,聊天室里就流传了这样一句话:江抑寒不抑寒,苏悯善不悯善。好多年后,当记者再次提起当年这场巅峰对决时,问起被打败的那一刻的感受,江抑寒却笑着说:“那场比赛我期待了好久,他很厉害,实至名归罢了。”因为也许从比赛一开始的目的就并不是打败对手,而是一场朋友之间酣畅淋漓的切磋,一场刺激热血的强强对决。输赢,从来都不是比赛的全部。
  • 千金小姐回眸一笑

    千金小姐回眸一笑

    一句约定,一场车祸,他失去了记忆,她守他一生。当她累放弃了,他恢复了。
  • 大汉温侯

    大汉温侯

    魂穿吕布,既不想一统天下,却又希望天下太平,吕布究竟该何去何从。一样的穿越,一样的三国,不一样的吕布
  • 我和我妹的日常

    我和我妹的日常

    作者是小白,作品有可能有很多不足,希望你们能帮我指出。
  • 灵龙稚心

    灵龙稚心

    丧失抚养双亲的霖辰解开一部分灵力,与从狩界来到现实寻找弟弟的寒龙霜辰遭难相遇,从此生活开始与妖怪搭上关系。随着他们感情加深,霖辰的记忆一点点揭开。他们在不经意间介入了人与妖的矛盾。狩界一场策划已久的阴谋正在展开。
  • 在异界当教学生

    在异界当教学生

    季莫魂魄被一道流光震碎,奇妙的是并没有魂飞魄散,像五分之一分散一道被打人一个即将魂飞魄散无名无姓的小仙身体中,成为了学生,一道被打入一个奇葩的世界,成为了老师!每到夜幕降临,他便切换身份,所以很累的一会儿要当学生,一会儿又要当学生!但这样的生活还不错!
  • 网游之纵横天涯

    网游之纵横天涯

    高手是寂寞的,然而寂寞是痛苦的.我受不了那寂寞的痛苦,所以在我江湖里,没有成为高手的寂寞,只有纵横天涯的乐趣.这是一个游戏,更是一个江湖,一个轻松的,你我都曾今向往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