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敬晨别刘如约而去,他径直朝书院走去。可是书院的大门却是紧闭。程敬晨只好在县城的一家客栈打尖,暂住一宿。
客栈老板娘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膝下有一子,名叫李三启,和程敬晨年纪相仿。平时在书院里干些杂活,与程敬晨关系甚好。这一夜,两人同榻交谈,讲了些许关于年关的事。程敬晨这才得知明天城中要搞年例,还会有京城来的大官,所以今天城门才盘查甚严。第二日,因为是年例之日县城里游客甚多,客栈里忙的不可开交,程敬晨便在客栈里帮忙。
这时一位少女蹦蹦跳跳的冲进了客栈,冲着李三启问:“小二哥,今天书院为什么不开门啊?”程敬晨在另一头,听见声音很熟悉,便随声望去。正是昨日见到的那位大小姐刘如约,程敬晨赶忙转过身去,免的被她认出自己。
李三启逗她说:“书院还未开堂讲学呢,大小姐你也想入学么?”刘如约笑了笑道:“本姑奶奶只想找一个人,就是不知道他现在在哪里?”
“哦?你要找什么人?”李三启问道。
“嗯,说了你也不认识,不讲也罢。”刘如约神情有些忸怩,但依旧不失她那调皮的天性。李三启见她这么一说,便不多问了,接着讲道:“那我就帮不上了,你自己在好好找找吧,我忙去了。”说完就招待别的客人去了。刘如约自讨没趣,只好走开。程敬晨心道:不管是不是找我,只要遇到她我就倒霉。待刘如约走开,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多时,刘如约又逛了回来,大步流星地走进客栈,找了一张空桌子坐下,装模做样的叫道:“小二,上茶来!”程敬晨见她回来,心中一紧。只听见她连叫两声,似乎没人理她。程敬晨望去见到李三启刚从厨房端菜出来,老板娘在忙着开帐单。人声吵杂,两位都好像没听到,就算是听到了也抽不出身。这时候就只有程敬晨闲着,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走了过去。程敬晨故意将脸扭曲,心想:谅她刘如约有在好的眼力,也难认出昨日刚见一面的陌生人。
程敬晨上了茶又接着问道:“小姐你还要些什么您尽管吩咐。”刘如约就又顺便点了两个菜,程敬晨接着就往厨房走去。刘如约一抬眼,嘿!这个背影怎么有点眼熟。可是一时又想不起自己在那里见过。
这时坐在另一桌的几个商人摸样的人聊起了关于年例的事,刘如约甚感兴趣,也就不在去想那背影的事情,只是专心的听那几个商人讲话的内容。
商人甲道:“几位有所不知啊!年例是杉源的一项风俗活动,一般为四年一度,都是扛神像出游,以祈来年丰收,可谓是年年相同,可是今年大不一样!”
“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啊?”商人乙道
商人甲接着说:“我听说咱当今皇上的哥哥季王爷要来到咱彬源县!”其余的人一听甚是惊喜,这杉源县是岭南一带的小县,能有像季王爷这样的大人物到来实属罕事。刘如约一听,心中一喜:“这下有热闹看啦!”
商人甲又道:“而且我还听说,季王爷这次来杉源县不单单是为了观看我们这四年一次的年例大会,还有一件事。”他讲到这里将声音压低了,刘如约没有听见。一会儿,刘如约只听见其他的商人“哦”的一声。刘如约感到很不是滋味,心里痒痒的。
这时客栈里又陆续进来了几拨客人,其中一拨为首的是一位少年,少年身后还跟了三位中年汉子。那少年一身白色锦袍,手中拿一把折扇。此时还是二月,春寒料峭,手里那把扇子的不是神经病就是以扇来做为武器。其他三位中年汉子每个人都带有佩刀,像是江湖人士。另一拨也是两个异样的人物,一男一女皆是头带毡笠,进了屋却也不摘反而将笠沿压的更低,生怕别人见到他们的样子。男的带刀,女的带剑,赫然又是一对武林中人。
杉源县本来是偏远小县,平常很少有外地人来此。就算是有带兵器的外来人,也多半是几个镖局的武师。所以刘如约见此状,又是一阵高兴,心道:不知待会会发生什么事。
过不多时,“嘭、嘭、嘭”的几声铜锣巨响,接着就是漫天的鞭炮声。商人甲道:“年例游行到了!”许多人听了都急着往外走去,刘如约更是不会落后。人们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独独留下中间一条道路供游行队伍通过。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只见街心走来一位老者,那老者肩上扛了一面铜锣,这时又是“嘭”的一声响,声音沉闷冗长不绝。
敲锣的老者后面跟着几队彩旗队,在后面是八个大汉扛了一张绕了彩绸的八仙桌,桌上放了一个大荆棘团,大刺团后面便是“锣鼓亭”。所谓的“锣鼓亭”其实就是装满了锣鼓、镲等各式乐器的车子,几个乐师在上面演奏。“锣鼓亭”后面便是十多顶木雕神轿,轿中自然摆放着许多神人的雕像。让人感到更神奇的反而是神轿顶上坐的那个人,神轿顶上坐人?不错,每一台神轿顶上皆有一人闭目坐着。他们头包红布,更神奇的是轿顶每个人的两腮都被人用长长的钢条穿了过去,但轿顶之人的两腮上并无血迹,也无半点痛苦之色。这些轿顶上的人都被当地老百姓称做是被神附身之人,这便是年例的一大奇点,也是一大看点。
神轿后面,是一大帮的唢呐手,吹起了悠扬而又有点忧伤的曲调,让人有一种世事沧桑的感觉。再后便是各式各样的车子,上面有戏班子的人装扮而成的各种神话人物的彩式,如八仙过海、宝莲灯等。最后面的是各个村子派来的醒狮队和武术队。
整一队伍有三四百步长,人数甚多。加之街道上的围观人群,场面热闹非凡。队伍所过之处,人们烧香膜拜、燃放爆竹。许多男女下跪行大拜之礼。
这时,站在刘如约身边的几位外地商人啧啧称奇。商人甲接着说:“待到游行完毕,午后在宗庙堂前还有擂台大赛观看!”刘如约听他这么一说,心道:是啊!这么大的事我怎么给忘了,不知道今年又是哪一村夺魁。
众人看完游行都又回到了客栈中继续吃喝,刘如约刚想转身回往店内,却发现在门口的不远处还站了一个人,还在愣愣的看着已经远去的游行队伍。这人不是程敬晨,还会是谁?
程敬晨自小在乡村长大,很少来到县城。他来到县城读书也就两年多的时间,而四年一度的年例他何曾见过。昨夜听李三启讲起,甚是兴奋,这时能亲眼目睹,又岂能错过。便也随众人一起奔了出来,这时已经看的神情呆泻,竟忘了还要躲刘如约。
刘如约猛的想起刚才招呼自己的小二便是程敬晨,于是她大喊一声:“程敬晨!”程敬晨被他这么一叫从遐思中醒来,一看到是她,大惊之下忙去遮掩,却已经来不急了。刘如约三步并做两步的走了过去对程敬晨说道:“原来你也在这里啊!”程敬晨见躲闪不过,只好回答:“是..是。”
“你不是说你是书院里的秀才公子吗?怎的,你不会是骗我的吧?”
“没...没骗你,只是书院还未开堂讲课。”
“哦,既然是这样,今个儿午后我和你一起去看擂台怎样?”刘如约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这个...这个...”程敬晨犹豫的说道。自己是想去看,可是又不想和这个大小姐一起去,不去吧,可是自己又忍不住好奇。
“哎呀,别婆婆妈妈的了,我知道你是想去的!”刘如约嘻嘻一笑说:“就这么定了。”
“我...我...”程敬晨一时语塞。
“对了,我点的那两道菜呢?”刘如约问道。
程敬晨这才“哦”的一声,入内端菜。心里极不是滋味。
午后,刘如约硬是拉着程敬晨来到县城的关帝庙前观看擂台。关帝庙前有一土筑的戏台,庙与戏台之间还有很大一块空地,此时已经站满了人。这时的擂台正是设在戏台之上,戏台下的两边各有一排桌椅皆被披上了红绸子,显然是为某些有地位的人所设的座位。
空地中间还搭建了一个锥形的高高竹塔,也被绕上了各色绸条,名为采青塔,是各村舞狮用的场所。比武和舞狮虽然尚未开始,可整个空地已经是人山人海。
忽然间一声锣响,只听有一人高呼:“季王爷到!”
众人寻声望去,只见十几位侍卫拥着一位身材稍胖的中年人进入场内,随后便在擂台中央的椅子上坐下,接着又来了一些达官贵人。
程敬晨忽然看到在这些达官贵人之中有一位儒者正是自己要找的杨仲航。刘如约推了推程敬晨,指着其中一位老员外悄声对程敬晨说:“那个就是我爹,刘集。”不多时,游行的队伍也到了场内。
前面十来章是好几年前写的残篇,今做修改,发布于此。以后每天晚上八点之前都会更新一章。新人写作。谢谢捧场,求点评,求支持,求指点。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