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巡狩之前,舜帝还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将代表各地诸侯权力的玉器收到都城,然后让各地诸侯到都城晋见,舜帝再将这些玉器发还诸侯。这件事情的意义是深远的,其目的是为了加强诸侯的国家观念。洪水过后,礼崩乐坏,估计有一些诸侯不是那么老实了,国家观念已经淡漠。舜帝收回他们的玉器,重新发放,借以宣示国家的权威。国家的权威重新宣示之后,对于诸侯才有一种震慑作用,才能方便舜帝带着整个国家重建道德。
跟黄帝巡狩一样,舜帝的巡狩也离不开封禅。尤其是舜帝对于“鬼神哲学”更有了发展,“鬼神”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更对山川之神的地位进行了确定。封禅的目的,就是对山川之神的进一步尊奉。所以舜帝巡狩东方片区,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封禅泰山。封禅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用祡祭祀天,二是用望祭依次祀山川。“祡”就是烧柴祭祀,“望”就是遥望山川。祭天是黄帝列朝祭祀的必然内容,因为黄帝列朝的哲学中,“天地”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遥望山川,此前黄帝的封禅估计也有这个内容,但黄帝的目的,主要是尊奉山川这种自然形态,作为山川养育百姓的回报。舜的祭祀则将普天之下的山川进行神化,祭祀的内容也变成对“山川之神”的尊奉。
封禅之后,舜帝就开始接见东方诸侯。舜帝在东方的行程持续了三个月,估计这段时间,不仅在泰山接见了这些诸侯,还亲自到各个部落拜访。而其中最重要的,自然还是要拜访东夷族。除了黄帝族之外,东夷族是黄帝列朝的第二个根据地,甚至这个根据地比黄帝族还更加重要,这在前面已经说过。所以舜帝到东夷族之后,跟东夷族的首领商谈之下,双方一拍即合,立刻着手重建国家秩序。
首先当然是对历法的修订。这是上古君主必须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历法每隔若干年,由于当初编订历法的时候,天文手段不是太精确,所以总会出现误差,这就要求后世进行修订。舜帝在东夷族的帮助下,改正了此前历法中的月份和日子,让历法更加精确。
然后,舜帝又接受东夷族的建议,对音律、尺度、斗斛、斤两等重要文化和物理度量标准进行了统一。这不仅再次宣示了国家的强力存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百姓的文化和生产。
接着,舜帝就跟东夷族深入探讨了礼法道德的问题。这是舜帝此次巡狩的核心议题。而对于东夷族这样的部落来说,也是非常关注的问题。这次会议最终确立了“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的制度。
所谓“五礼”,就是吉、凶、宾、军、嘉五种礼仪。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舜帝时期的吉礼主要是祭祀上帝、山川、祖宗、鬼神。祭祀的方式为祡祭、望祭和牺牲祭。祡祭和望祭前面已经说过,而牺牲祭则体现在对于尧的祖庙的祭奠中。
凶礼是丧乱吊唁之礼,包括丧礼、吊唁、居丧等内容。丧礼和吊唁作为凶礼的内容,这在黄帝列朝并不稀奇,因为黄帝列朝本身就重视礼法,对于这种基本的礼仪肯定得注重。而“居丧”则是传说中最早在舜帝朝出现的。尧帝死后,举国居丧三年,然后才决定下一个君主的人选。至于这个礼仪是否在尧帝朝之前就出现,就是不可考的了。
宾礼就是接待宾客之礼。这一点相信舜帝是比较熟悉的,因为他之所以得到尧帝的信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曾经被尧帝派去接待宾客,并且做得比较好。
军礼是军队的操练和征伐之礼。黄帝朝以武立朝,但黄帝朝也是典型的“马上得天下,下马治天下”,黄帝以降的历朝君主都谨慎使用武力。帝喾、尧帝(尧帝本人治国时期)甚至就不谈武力。所以黄帝朝对于征伐有一种制度,严格规定了君主应该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兵,以避免黄帝朝以前因为君主胡乱使用武力而引起部落不必要的反抗。帝喾、帝尧当政时,天下太平,军礼只是作为一个制度而存在,能够起作用的时候根本没有。而在舜帝当政时,军礼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因为随着道德的沦丧,舜帝必然会跟一些部落作战。
嘉礼虽然排名最后,却是礼法制度的核心。因为这个部分才是用来规范人际关系的。也就是黄帝朝发明的等级制度,更多是体现在嘉礼之中。当然,嘉礼中也包含了自古以来的道德成果。如果要重建道德,君主最希望重建的部分就是嘉礼的部分,这个部分才能最终引导百姓扬善去恶。跟吉礼一样,嘉礼也是五礼中的核心。
所谓“五玉”,是指璜、璧、璋、珪、琮五种玉石。在舜帝朝,这五种玉石是用来代表君主发布的五种命令的。璜是用来召集诸侯和臣下的。璧则用来作为婚姻的信物。璋是出兵的信物。珪是用来作为信用的凭证。琮则是对土木建筑的命令凭证。
所谓“三帛”,是指纁帛、玄帛、黄帛。“帛”就是丝绸。嫘祖发明蚕桑丝绸之后,黄帝列朝以衣服颜色定等级。到舜帝的时候,主要用这三种丝绸来确定贵族的身份。“纁帛”就是浅红色的丝绸,是诸侯子孙的身份象征。“玄帛”就是黑色的丝绸,是大臣子孙的身份象征。“黄帛”是黄色的丝绸,是附庸的君主的身份象征。也有说“三帛”是指赤缯、黑缯和白缯的。赤缯是颛顼后人的身份象征,黑缯是帝喾后人的身份象征,其余诸侯后人则用白缯。
“二生一死”则是两种活物和一种死物,用来作为见面礼。“二生”是山羊和雁,“一死”是山鸡。也有用玉器作为见面礼的,礼成之后,玉器要收回。
东方巡狩,奠定了舜帝朝的政治基础。不仅让舜帝彻底获得了东夷族的支持,而且将洪水破坏的道德初步重建了。舜帝继续扩大战果,相继巡狩南方、西方、北方,前后一年的时间,才回到都城。
而回到都城之后,舜帝又做了一件事情,跟尧帝一起去祭拜了尧帝的祖父蟜极和父亲帝喾,各用公牛一头,作为牺牲。
舜帝祭奠尧帝的祖父和父亲,估计是一种巡狩的程序,由于尧帝还在位,所以祭奠的也是尧帝的祖父和父亲。从这次对尧的祖庙的祭奠,可以看出“尧舜共治”的时代特征。
巡狩完成之后,舜帝定下了一个制度,每隔五年就巡狩一次。同时舜帝还规定,诸侯每隔四年,应该到都城晋见君主一次。这是为了加强跟诸侯的联系,同时防止诸侯违背礼法。
当然,君主巡狩和诸侯朝见的意义还不仅于此。与帝尧治理天下依靠知识分子不同,舜的治国理念对于制度非常依赖,同时也相信广纳善言的力量。所以舜帝又规定,在天子巡狩和诸侯朝见的时候,诸侯应该大胆地陈述政见,如果被君主采纳而且效果显著的,君主将进行赏赐。
舜建立定期巡狩和朝拜的制度,从表面上看来是对黄帝的模仿,同时也是为了重建道德的需要,其实意义并不仅于此。
我觉得舜是在这次巡狩中尝到了甜头。仅仅在东夷族一地,就得到了全面的礼法建设的意见,从而重建了国家的礼法体系,甚至还对前朝的体系进行了完善。这让舜深刻认识到,战斗在一线的诸侯,尽管在见识上未必赶得上知识分子,但他们的一线经验却是必不可少的。在很多时候,诸侯的意见远远比大臣的建议更重要。国家要长治久安,就必须紧密地团结和依赖诸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舜的巡狩朝拜制实际上是一种封建民主政治。这种政治制度在后世几千年间,被堙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只在偶尔的几个“盛世”,出现过类似的政治,但限于后世君主的地位和后世礼法的消极作用,这种民主政治都没有得到发挥。而在舜帝朝,这种制度却展现了勃勃的生机,迅速让国家从大洪水的灾难中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了黄帝列朝的盛世,将历史的车轮再次推向前进。舜帝的这个制度发明,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当然,舜帝的巡狩同时还给舜帝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长期在外跟诸侯共商国是,就避免了在都城里跟大臣之间的频繁接触。这让舜帝在帝位还没有巩固的时候,避免了产生更多的敌人。经过一年的巡狩之后,舜帝获得了诸侯的广泛支持,这时候再回到都城,从资历上来说,大臣已经不能小看舜了,所以说话也要客气得多。而舜推行自己的新政,也有了诸侯的民意基础,更是让大臣没有反对的余地。
同时,巡狩也给了一个让舜帝离开变态的道德狂尧帝的机会。每当舜帝想起那次在原始森林中的经验,肯定都不寒而栗。那一次舜帝能够回来,纯粹是幸运,但谁能担保某一次尧帝不再突发奇想,又让他身临险地呢?幸运不是每次都有的。舜帝当政之后,每天都在尧帝的注视之下,这使他不得不想出一个避开尧帝的办法,而巡狩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