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的误区
与人交往,一般情况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不要言而无信:为人处世,信用两字是很要紧的。古代君子强调“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便都是讲的一个“信”字。我们现在讲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这既是对别人负责,对事业负责,也是自己在社交中必须树立的一个形象。
古人还说:“人无信,不可交。”指出不讲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甚至不值得与之交往。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也常见有这种不守信用的人,他今天答应给你买火车票,结果到时连他的影子都找不到;他明天又邀请大家聚餐,而到时赴宴的全来了,唯独他本人不到场。试问:像这样的人与之交往,除了教人上当受骗之外,还能有什么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言而无信的人,在社交场里最终都是肯定找不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的。
1不要飞短流长
人际交往,贵在一个“诚”字。正如一句外国谚语所说:“只要都掏出心来,便能心心相印。”那种在背后叽叽喳喳、飞短流长的做法,是一种旧时代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它不但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团结,伤害朋友之间的情谊,甚至还会酿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它也说明了一个人品格的低下。因此,在社交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传播不负责任的小道消息。
(2)不要主观臆断,妄加猜测。
(3)对朋友的过失不能幸灾乐祸。
(4)不要干涉别人的隐私。
2不要随便发怒
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心理学的研究指出,随便发怒,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会伤了和气和感情,会失去熟人之间的信任和亲近。制怒,则是一个人的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而理智,恰好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一种特有的标志。
随便发怒,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人的脾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似乎发怒是人的一种本性,其实这是误解。我们知道,多数人都有为自己的行为、信念和感情辩解的动机,因此,不知不觉中他就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对待了,强求别人来适应自己,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这种不能以平等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心理,还表现在不能平等地对待各种不同的人身上。例如:他对同事和下级,比对上级更容易发怒;他对妻子儿女,比对父辈更容易发怒。因为他在强求别人来适应自己时,以为他的同事、下级、同辈或小辈都是应该服从他的旨意的。可见,随便向人发怒,是一种不尊重别人和不讲文明礼貌的行为。
3不要给别人乱起绰号绰号就是外号。它是依据每个人的特点而人为产生的。有些绰号,例如称中国女排名将郎平为“铁锒头”,称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铁女人”等,可以说是带有褒意的一种美称,这是包括本人在内都乐于接受的。但是,如果是另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绰号,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决不能给人乱提,因为它是不文明和不礼貌的行为。
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的生理缺陷而拟就的,例如什么“瘪嘴”、“瞎子”、“瘌痢”、“周围有”等等。这无异于是揭别人的短处,这种绰号一旦流传,肯定会给当事人增加精神上的负担,影响其自尊心,甚至是对其人格上的侮辱。当有人给您起绰号之后,更要灵活对待和处理。针对性格、生理特点或缺陷等所起的绰号,往往有很强的刺激性,一旦流传开来就很难挽回局面,甚至给当事人带来许多烦恼。如果只是偶尔对您开句玩笑,大可不予理睬,一笑了之,予以淡化。
4不要恶语伤人
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尖刻侮辱一类的语言。很显然,这是一种与文明礼貌相悖的粗俗的东西,与社会主义的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无疑是格格不入的。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言中伤,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不但我们自己不该说,听到这一类的话也不要随意乱传。说话要注意言辞口气,避免粗野和污秽。轻蔑粗鲁的语言使人感到受侮辱,骄横高傲的语言使人与你疏远,愤怒粗暴的语言有可能将事情导向不良后果。本来,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信息和情感的工具,但语话却是损害别人尊严、刺痛别人神经和破坏相互关系的祸根。
5不要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生理上存在缺陷的人,一般都较为内向,内心会充满苦恼与忧伤,并从而常常感到自卑和失望。他们中,有些人因为行动不便,交际范围狭小,在集体场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显得腼腆拘谨,更不敢主动与正常人交往,有一种隔阂感。这些由精神上给他们带来的沉重负担,会使他们对精神性的需要看得比物质需要更重,特别渴望自诚的友谊、尊重、信任和感情,当受到别人的嘲笑、冷遇或不信任、不公平的对待时,也容易引起委屈、哀怨或其他情绪。
与正常人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人会碰到更多、更大的困难,例如学习的困难、工作的困难、生活的困难以至得不到好的职业的困难等等、生理上的缺陷,限制了他们活动的天地、职业的选择、工作的发展和学习的进行。因此,他们比正常人更需要别人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看到生命的价值和感到社会的温暖。
玩笑的误区
熟人之间相处,免不了开开玩笑,这样可以融洽关系,活跃气氛,增强团结。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分寸,开玩笑也要合时适“度”,不能违背礼仪。如果过了度,做出了有失礼仪的事,则其效果肯定也将适得其反。
那么,这个“度”应如何掌握呢?简单些说,要因时、因人、因内容和因地而定。
1开玩笑要看时间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别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幸和烦恼时,情绪比较低沉,常常需要的是安慰和帮助,如果这时去打趣逗笑,便不合时宜了,弄不好,人家还以为你是幸灾乐祸。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也会有不同的情绪。例如:工作不顺利,遭到领导批评,家庭发生矛盾,等等,情绪都可能会出现低落。这时,就决不适宜去开玩笑。
2开玩笑要看对象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沉郁寡言,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则小心多疑,对不同个性的人,要做到因人而异。同样的玩笑,对有的人可以开,对其他的人就不能开,对男性可以开,对女性就不能开,对青年人可以开,对老年人就不一定能开。如果不注意各人的特点和承受能力,就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影响人与人之间感情,本来是一次比较愉快的聚会,结果也可能弄得不欢而散。
3开玩笑一定要讲究内容健康例如: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这是在故意揭别人的“疮疤”,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之上;津津乐道男女之间的私情,绘声绘色地传播庸俗、无聊甚至下流的情节,这是在寻求感官的刺激;捕风捉影,以假乱真,把小道消息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这是种不负责任的低级趣味。凡此种种,都是属于开格调不高、内容不太健康的玩笑,是不应提倡的。开玩笑的内容一定要清新健康、风趣幽默、情调高尚,使所开的玩笑带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开玩笑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得到陶冶,从而收到良好积极的效益。
4开玩笑要看场合
当别人在专心致志地学习和工作时,一般都不应去开玩笑,以免分散其注意力,影响别人的学习和工作。在一些比较严肃、紧张甚至是悲哀的场合和气氛之中,例如参加庄重的集会或重大的活动,包括平时参加各种会议时,也都不能嬉笑打闹,以免冲淡现场的气氛。在公共场合和大庭广众之前,也应尽量不要打趣逗笑,因为人多嘴杂,容易引起某些不必要的误会。
贪欲的误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悠久的历史,使中国人深切地体会出人生的处世哲学。主张一切顺其自然的老子,曾语重心长地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人世间最大的祸害,均是由不知足的人所引起的。
老子还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意思是:过度执著于权势地位,一定会磨损生命;财富储积过多,一定会失去很多。知足的人不会受辱,知止的人就没有危险。“知足之戒”可作成功处世的座右铭。
自古以来,许多人以这种人生哲学为生活指针,以保身于乱世中。比如,后汉时的疏广以渊博的学识被朝廷征召为太子太傅,教导皇太子。五年后,太子的学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便引身求退,他说:“吾闻知足而不辱,知止而不殆,功遂身退,天道也。今官仕至二千石,宦成各立,如不去,惧后悔矣!”于是便辞官返乡。
他的一些好友见状颇为担心,就说“如此子孙无一文”,规劝他购置田产以遗后世,疏广不以为然,他说:“留给子孙过多的财产,无疑是告诉他们可以怠惰。贤而财多,则损其志;愚而财多,则益其过。而且富者易招人怨,我不希望我的子孙犯错或得罪他人。”
疏广终得天寿而去世。后人提及其处世之道,均佩服地说:“行知足之计,免殆辱之果。”此等人才称得上达观睿智。
“从欲惟危”,“欲”就是贪念。欲望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但如果欲望过度,就会带来许多不幸的祸害,甚至祸及社会、国家。所以,古人对于贪欲曾特别严以告诫。《韩非子》中记载着一则故事。晋献公想要攻取虢国,但必须经过虞国,正百思无计之际,苟息进言:“赠之以垂棘之壁和屈之骏马,再要求借路,如此必得应允。”献公不放心地说:“垂棘之壁为镇国之宝,而屈之骏马为我无价的坐骑。如果对方收了我国礼物,却拒绝借路,那又该如何是好?”
苟息道:“假如虞国无意借路,必不敢接受礼物。一旦收下礼物,必会借路给我国,那时一切就能成功了。这样宝物就好像由内库移到外库;骏马也好似由内庭马厩移至外庭马厩一般,根本用不着担心。”
“我明白了!”献公满意地说。随即派苟息为使臣,带着墨玉和骏马赴虞,交涉借路之事。
虞公看了晋的大礼,大喜之余便欲接受,这时有位大臣挺身阻止,他说:“且慢,此事千万不可行,对我国而言,虢国如同车之轴,车与轴互相依存,缺一则不成。如今若借路给晋国,用以攻打虢国,等到虢国灭亡之际,虞必也必有亡国之忧,请王三思而行。”
然而贪心的虞公未纳忠言,而接受晋礼,借之以路。于是晋国便顺利地攻打虢国,凯旋而归。三年后,晋再起兵攻虞,不堪一击的虞国很快地败亡。苟息取回壁与骏马回国,献还普献公。献公喜道:“壁仍是完美无瑕;而骏马则强壮不少。”
《韩非子》对此曾作了以下的评论:“虞公战败并失领土,乃因其短视近利,未考虑到损失的可能性。”并说:“顾小利,则残大利。”意思是,如果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便会损失原来可获得的大利益。
“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虞公的愚蠢值得我们引以为戒,以免自己陷入贪的漩涡中。我们均明白“从欲惟危。”但一旦面对小利的诱惑,又往往难以把持,而犯上相同的错误。自古以来,多少人才毁于“贪”,多少英雄豪杰因贪而沦于万劫不复,“贪”实足为众人警诫。
一位弟子问孔子,政治家应有的态度为何,孔子答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就是说:不要急于速成,不被小利所迷惑。如果着急便易导致失败;为小利所迷惑,即难完成大事业。
对事需有长远的眼光和正常的判断。这两种态度不只是用于政治上而已,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均足以引为训示。老子说: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五种嘈杂的音调令人听觉失灵;五样增强食欲的味道,令人舌不识味;纵马驰骋狩猎令人心情激动发狂;难得的稀世珍品,容易激起人们的贪欲而令人行为不轨。因此,一般生活的准则是:只求得温饱和宁静而不追求声色娱乐。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因此对精神欲望的追求不高,有识之士精神欲望则相当强烈。所以说:追求功名利禄时不要抢在前面,当进行品德修养创立事业时不要落于人后,享受物质生活不要超过一定的范围。
一个生长在豪富之家的人,丰富的物质享受,会令人养成各种不良嗜好及喜欢作威作福的个性。不良的嗜好对人的危害好似烈火,专权弄势的脾气对心性的腐蚀如同凶焰。假如不及时给一点清凉冷淡的观念缓和一下其强烈的欲望,那猛烈的欲火即使不将其烧得粉身碎骨,也会使其贪心“贪”完自己。正如老子所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人们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缓和自己的贪欲,尽量避免“伸过头”、“蛇吞象”的现象出现,如此才能潇洒地走完人生历程。
霍光是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弟弟,汉武帝时,他做了大司马大将军,权重一时。武帝去世时,他接受遗诏辅佐太子,以托孤大臣的身分,主持朝政,皇帝对他都有几分敬畏,举国上下都把他看成国家最高领导人。
14年后,年轻的昭帝病逝,没有留下亲骨肉,霍光和群臣拥立刘贺做了皇帝。刘贺是个淫棍加笨蛋,霍光建议废除了他,又迎立刘询做了皇帝。在这走马灯似的换皇帝的过程中,霍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在朝廷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简直炙手可热,他的朋友亲戚们借他的赫赫威势,飞扬跋扈起来。渐渐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刘询本来已有妻室,他感念结发妻原先不嫌弃他贫贱,立了她做皇后。霍光的夫人显女士利令智昏,嫌霍家的势力还不够大,一心要把女儿扶上皇后的位置。她派人毒死了原来的皇后,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询,做了皇后。这样霍家的权威如虎添翼,如日中天。在霍光死后,仍然把持朝廷军政,女儿做着皇后,儿子、女媚们担任军界和政界的官职。
刘询收到许多报告,是揭露霍家罪行的,考虑到霍家对自己的威胁,于是他开始削弱霍家的权力。
眼看着霍家走着下坡路,握惯了大权用惯了大权的一家人不禁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商量出废除刘询的一不做二不休的办法。结果发动政变的重要机密竟被泄露,刘询下令逮捕了霍家老小,显女士和她的儿子、女儿、女婿们全部被处死,受株连的有一千多家。
霍光是一位极其谨慎的人。他受命托孤,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后来为了天下的利益废除笨蛋加淫棍的皇帝,更是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但他并没有倚权自重、为非作歹。只是霍光的家人为权力所惑,陷于追求权力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满足于已经极盛的权威,却想做皇帝,最后的结局一定只能是悲剧了。权力中毒太深,人的忍受系统免疫力就会逐渐损害。显女士和他的儿子、女婿们疯狂追逐权利,权利的双刃剑却毫不客气地刺向了他们自己。
欲望是很难满足的,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越是贪婪地追逐、满足私欲,就等于把那把双刃剑磨得越来越锋利,最终会害了自己。不如学学张良,位居列侯之中,功成身退,放下人间的事情,跟从黄石道人云游而去。把功名金钱等人间的荣华富贵视为身外之物,就差不多能做到“明哲保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