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从策划、脚本论证到拍摄采访和后期制作完成后播出,历时将近一年零三个月。因为那个特殊的百年,也因为这些成就非凡的巨匠,许多特殊的缘分汇集到了一起。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许多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美术评论家和画家。对于徐悲鸿,他们每一位都说出了自己多年研究思考之后的解读,这不仅对于我们这些电视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更是激励观众读者最理性的声音。
关于徐悲鸿的纪录片和书籍也许已经有了不少,但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纪录片系列或一套书刊将徐悲鸿和包括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潘天寿、关山月、傅抱石、刘海粟、吴作人、李可染、李苦禅在内的同时代艺术巨匠汇集在一起作为一个系列,从一个纵横时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这些大师,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响当当的,他们的画作和艺术理念推动着历史,也影响着后世。而他们的巅峰时刻几乎都围绕着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风起云涌的百年。这不禁让今天的我们感叹,真是时势造英雄,何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和平年代,反而难以产生大师级的人物了呢?
央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从策划、脚本论证到拍摄采访和后期制作完成后播出,历时将近一年零三个月。因为那个特殊的百年,也因为这些成就非凡的巨匠,许多特殊的缘分汇集到了一起。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许多文化艺术界的专家、学者、美术评论家和画家。对于徐悲鸿,他们每一位都说出了自己多年研究思考之后的解读,这不仅对于我们这些电视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更是激励观众、读者最理性的声音。
徐悲鸿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影响力却延续至今。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他(徐悲鸿)本人的魅力,以及他的艺术作品对于青年人的影响,对于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的影响,都通过他的友人和学生传递了出来。”
的确,徐悲鸿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而他的学生,很多都在日后成为了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们继承恩师的衣钵,分布到全国各地,推进写实主义绘画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大江南北的美术教学。
刘曦林写过很多研究中国美术史的著作,身患喉疾的他在我们的镜头前讲了两三个小时,顾不上喝一口水。他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徐悲鸿在中国美术教育方面的影响:“比方说,蒋兆和与徐悲鸿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1949年后,蒋兆和是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科的主任,他在中国画的教学上调整了徐悲鸿的教学体系,以白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西洋素描的科学因素,来充实中国人物画的表现能力。实际上是沿着徐悲鸿的这个体系往前演化了,对传统有进一步的尊重。
今天人物画的成就离不开徐悲鸿和徐悲鸿这个体系,离不开徐蒋体系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每个人都经过严格的素描训练,你说哪个人物画家没学过素描?但是最后问题的反思也从他们反思开始,也从他们曾经忽略过的临摹功夫来算起,所以他们后来都补充了临摹课,补充对传统的传承这部分。徐悲鸿重视传统,但是临摹课的数量在当时受到了局限。越是到了新时期越是体悟到这一点,我们如何去开放地吸收西洋画的长处,又坚守中国画的民族本色,国学在中国画的造型里边所体现出来的书法的问题、文人画的修养问题,如何在人物画中得到体现?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来讲,他的影响是世界性的。我们对他的长处的吸取和把握,对他所曾经遇到问题的反思,都离不开他们的教学原则,和他们曾经走过的曲折的道路,或者离不开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所以这个影响是巨大的。
对徐悲鸿自身来讲,我认为他的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素描,可以说是中国古今以来素描第一人。素描画得多么坚实,又多么简练,没有沉溺在那个三大面、五大调子周全的塑造的过程中。如果中国的素描一直沿着这条道路走,对于民族画的中国油画,对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的中国画的益处当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另外一点就是他的中国画。徐悲鸿只活了五十几岁,虽然人生短暂,但是他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他有几件历史性的作品,大作、扛鼎之作,在那个年代画《九方皋》,画《愚公移山》,不仅是思想主题深刻,更是当时社会的需求。
如果说过去徐悲鸿在艺术道路上的选择正好符合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那么,是不是现在他的艺术主张就过时了呢?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在采访中这样回答道:
我始终感觉,且不说徐蒋体系发展到今天其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单说徐悲鸿倡导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命运的这种主流创作方式,在今天仍然有巨大的价值。
今天虽然生活很好了,生活很富裕了,国家日益富强,但是这种精神,是不是过时了?一点都不过时。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而且越是经济社会高度发达,我们越缺少这种精神。大家经常谈到这个问题,似乎物质在膨胀,精神在萎缩。现代人的精神在滑落,这是大家的一种共识,就是现代文明进程带来的可能是人类理想的一种滑落,或者人的精神的一种滑落,这是商品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的东西。而徐悲鸿在绘画中所倡导那种关注人类命运,关注国家危亡,关注民族危亡,这种主流的精神形态,在今天仍然是需要坚持的。
就在接受我们采访前不久,张江舟正创作关于1919学生运动的画作,当时,有记者提问,现在年轻人们是不是都不需要这种精神了?张江舟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不管它需要不需要,不管年轻人喜欢不喜欢,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少了这种精神。什么精神?就是英雄主义的情结,理想主义的精神,这种东西不能少。”
今天我们重做关于徐悲鸿的纪录片,与众位专家一起重新解读徐悲鸿,这种英雄主义情结和理想主义精神正是徐悲鸿身上最核心的特质之一。张江舟告诉我们:“在这两方面,徐悲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