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更加疯狂地侵略亚洲各国,也包括徐悲鸿当时所在的新加坡。
日本飞机终日狂轰滥炸,新加坡已经安不下一张平静的画桌。徐悲鸿不得不回国。此间,有将近40幅油画毁于战火,但有一幅收藏,徐悲鸿却一直带在身边,那就是他1937年在香港从一位德国人手中购得的唐代古画《八十七神仙卷》。
1937年,徐悲鸿在香港举办画展,作家许地山夫妇介绍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收藏的中国字画。这位夫人的父亲曾经在中国工作了十年,去世后留下一大笔遗产,其中包括四箱中国字画。徐悲鸿一一看过,唯独对其中的一幅唐代白描作品《八十七神仙卷》爱不释手。
此画是一幅白描线条人物手卷,绢底呈褐色,所有87位人物造型全部来自白描线条,不上色,但却有着强烈的渲染效果,体态造型极为优美精炼,栩栩如生。徐悲鸿看出它代表着唐代人物画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是一幅艺术绝品,立即出价买下,因为一时手头现金不足,便提出不足部分用自己的七幅作品补上。
徐悲鸿认为这样的国宝决不能流失到外国人手里,高价买下后一直随身携带,哪怕身处战乱漂泊中。谁曾想,好不容易将它辗转带回国内,却在1942年昆明的一次躲避空袭的混乱中不翼而飞。徐悲鸿曾在收藏这幅作品时,在其上盖了一方印章,题为“悲鸿生命”。如今,这命根子丢了,徐悲鸿就此大病一场,日后,这幅画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八十七神仙卷》的技法可以说和西洋造型艺术体系截然相反,一直推崇用西方绘画技法改良中国画的徐悲鸿为什么偏偏还将此画视为“悲鸿生命”呢?就连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提到此事时都不禁感叹:“这在改革派的艺术家里边是很少的,这么尊重中国的传统。”
中国画技法形成以线描为主,徐悲鸿相信《八十七神仙卷》非唐代高手不能为也。后来经张大千和谢稚柳鉴定,也确认此画是唐代高手的真迹。这样一幅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最高古本,朴素简洁,清新脱俗,单以线条就能勾勒出如此精准的造型和传神的动感,完全没有后来明清中国人物画的颓风。徐悲鸿提倡改良中国画,并非嫌恶所有中国画,正是因为他极为推崇西方写实主义的精准线条,中国唐代古本中有此佳作,自然让他神魂颠倒、视为生命。他的学生,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侯一民告诉我们:“徐先生爱画如命,为了一张《八十七神仙卷》得了几场大病,为了买这张画,拼命攒钱,拼命凑钱,把这画买到了,高兴得不得了,画丢了。丢了以后生了一场大病,后来过了多少年,知道了这张画的下落,为了赎回这张画,又拼命凑钱,拼命画画,又得了一场大病。”
最能深切理解“悲鸿生命”这四个字含义的人莫过于徐悲鸿的第二位夫人廖静文。
1944年,在《八十七神仙卷》遗失两年多之后,突然有消息传来,发现了此画的下落。当时,廖静文陪伴在徐悲鸿身边,亲眼看到他是怎样夜以继日地作画,好筹够必需的资金将此画赎回。
徐悲鸿去世后,廖静文将此画与大师留给她的所有作品及收藏一起无偿捐献给了国家,让更多国人有机会一睹这一艺术价值极高的唐代古本的真容。当摄制组去采访年逾88岁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时,她曾亲自打开《八十七神仙卷》的卷轴让我们欣赏真迹。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在妙龄之年嫁给比自己大28岁的丈夫,30岁便守寡,含辛茹苦地带大一双年幼的儿女。她不仅将徐悲鸿留给她的所有画作捐献给国家,还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徐悲鸿的作品,直到今日都没有停止在徐悲鸿纪念馆的工作。
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女子,使徐悲鸿在无家可归了多年之后,最终与她走在了一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