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此病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迅速出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7、8、9月为发病最高峰,携带病毒的动物如猪、牛、马、鸡等,以及感染的病人为传染源,由蚊虫媒介而传染,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急性期过后留有后遗症。一次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2周左右。
1.初期:发热,体温在39.0℃左右,头痛,呕吐,嗜睡,烦躁,发呆。
2.极期:高热,昏迷,惊厥,瘫痪,呼吸节律不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脑膜刺激阳性,严重者出现脑疝、休克。
3.恢复期:极期过后,发热渐退,神志转清,精神好转,可有反应迟钝,语言不清,轻度抽搐,肢体轻瘫,在半年内逐渐恢复。
4.后遗症期:半年后仍有痴呆,失语、瘫痪,耳聋等症状。
【症状分析】
1.轻型:体温38~39℃,嗜睡,轻度头痛,可有呕吐,多无脑膜刺激征。
2.中型:体温39~40℃,烦躁,意识不清,浅昏迷,惊厥,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明显,腱反射先亢进后减弱。
3.重症:体温40℃,昏迷,浅反射消失,反复惊厥,瘫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
4.极重型:体温40~41℃,深昏迷,瞳孔散大或双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整,软瘫。
【治疗】
1.西医治疗。
(1)吸氧、吸痰、气管插管、呼吸机、鼻饲半流食、静点维持输液。
(2)应用病毒唑、单克隆抗体干扰素等抗病毒药。
(3)对症处理。
①高热:30%~50%温酒精擦浴、头枕冰袋,口服安乃近、消炎痛,肌注氯丙嗪。
②惊厥:水合氯醛10~15mg/kg,灌肠。安定:0.1~0.2mg/kg,静推,鲁米那、阿米妥钠亦可应用。
③颅内减压: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快滴或静推,4~6次/日。在2次脱水药期间可用速尿0.5~1mg/kg,稀释成20~40ml,静推。
④呼吸衰竭:吸氧、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并可配合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可拉明5支加入5%GS250ml中静点,或可拉明0.375g、回苏灵8mg、洛贝林3mg静推,可反复应用。
⑤抗感染:若出现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适当用抗生素,如青霉素10万酢8万酰痥g/日,分2~3次静滴;妥布霉素3~5mg/kg/日,分2次肌注或静滴。
⑥休克:可按休克治疗处理。
2.中医治疗。
(1)清气透热。
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竹叶6克、薄荷(后下)10克、芦根15克、黄芬10克。如兼湿邪可加霍香、佩兰、滑石、茯苓、木通等。
(2)清气凉营。
方药:生石膏(先煎)30克、生地20克、水牛角3~5克(先煎)、赤芍10克、黄连3克、竹叶6克、丹皮1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若兼湿加黄芩、滑石、茵陈、寒水石。
(3)清营凉血,开窍醒神。
方药:水牛角10~15克(先煎)、生地2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麦冬12克。
中成药:鼻饲紫雪散、安宫牛黄丸。
(4)开窍醒神,固脱救逆。
方药:人参15~30克,急煎,取参汁送服安宫牛黄丸,后再服生脉散。
3.后遗症期治疗。
(1)滋阴透热。
方药:青蒿12克、鳖甲10克(先煎)、知母10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乌梅2枚、麦冬10克、
(2)化痰通淤。
方药:桃仁12克、穿山甲6克、僵蚕6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川芎6克、归尾6克、地龙6克、生地18克、沙参10克、竹茹6克、枳壳6克。
(3)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12克、红花10克、川芎6克、地龙6克、牛膝6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僵蚕6克、鸡血藤10克。
中成药:大活络丸。
并可配合针灸治疗。
【预防】
1.灭蚊,对牲畜进行乙脑减毒疫苗接种,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灭活疫苗接种。
2.对急性期患者做好监护,防止褥疮及各种感染,对恢复期患者应促进其功能恢复。
猩红热
此病是由产红疹毒素的A群(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患儿多为3岁以上小儿,6个月以下极为少见。少数患儿病后1~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症状】
此病潜伏期1~5天。初起突然高热,胃寒头痛,呕吐,烦躁,咽部疼痛,咽充血极明显,扁桃体肿大或可见脓性分泌物。在起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先见于颈、胸、腹背,迅即从腋部及腹股沟扩展到四肢。皮疹鲜红,细小密集,有时似点状出血,疹间皮肤通红,压之褪色。皮疹在2天内出齐,疹盛时皮肤瘙痒。面部发红,但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褶处因红疹密集而呈皱褶红线(帕氏线)。舌苔白厚或光剥,舌乳头突出于舌面之上,状如杨梅,称杨梅舌。出疹后一周内见皮肤脱屑,多呈片状,指尖可呈膜样或套样脱皮。
【治疗】
1.西医治疗。
(1)抗生素:宜早用足量,较长疗程。一般用青霉素2万~4万μ/kg·日,分2次肌内注射。或普鲁卡因青霉素每天40万~80μ,一次肌内注射,7~10日;有青霉素过敏或致病菌耐药者,用红霉素30mg/kg/日,口服或静脉滴注;轻型病例,用磺胺甲基异口恶唑40~50mg/kg/日,口服,每日2次。
(2)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
(3)心肌炎、休克等严重症状的治疗参见有关章节。
2.中医治疗。
(1)辛凉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桔梗10克、蝉衣3克、浮萍10克、豆豉10克、荆芥3克、甘草3克。
(2)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犀角3克(先煎)、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1.5克、鲜生地10克、鲜石斛10克、鲜芦根10克、鲜竹叶6克、连翘10克、元参10克。
(3)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扁豆10克、桑叶10克。
【预防】
1.隔离患儿至疹退及咽拭物培养阴性。
2.对曾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可口服复方新诺明3~5日,也可肌注1次长效青霉素60万~120万u。
3.保证患儿充分休息,以防止并发症,保护皮肤,注意口腔清洁。
麻疹
此病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临床以发热,眼和上呼吸道发炎及皮疹为主要症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症状】
1.潜伏期:自6~18日不等,多在3周之内。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发热是最显著的症状,可达39~40℃,伴见眼结膜发炎,眼皮发肿,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音哑,自第2~3日始,颊黏膜上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可见白色斑点,直径约0.5~1mm,可有红晕环绕,迅速弥漫整个颊黏膜。
3.出疹期:约2~5日。一般于发热的第4日开始,皮疹自耳后、发际开始,渐至前额与颊部,然后自上而下,急速蔓延全身,最后到达四肢,手足心及鼻尖见疹为出齐。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发作时其他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也达极点。重症麻疹可见出血性皮疹;血液循环衰竭时,皮疹疏淡而不能透发;有重度佝偻病或营养不良的患儿,皮疹往往于显现后隐退或减弱,或完全消失。
4.恢复期:如果没有并发症,在皮疹出透之后,从面部起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热度同时下降,精神食欲好转。疹退时,原出疹处可见麦麸状细微脱屑,存留棕色色素沉着,经1~2个星期才完全消失。当皮疹消退时,婴幼儿或体弱儿童如果仍持续高热,为发生并发症的征象。
【治疗】
1.西医治疗
(1)降温:请参见“感冒”节。
(2)止咳:伴咳嗽者可给予复方甘草合剂(每次1ml,每日3次),美可糖浆(复方右美沙芬糖浆)0.5~7.5ml/次,每日3次(每日量≤1ml/kg)。
(3)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病毒唑)10~15mg/kg·日,分2次肌注,无环鸟苷15~20mg/kg·日,分2~3次静滴。
(4)并发肺炎、喉炎者选用抗生素,分别参见“肺炎”,“喉炎”节。
2.中医顺证治疗。
(1)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葛根10克、荆芥6克、防风6克、升麻6克、牛蒡子10克、木通6克、薄荷3克(后下)、竹叶6克、前胡10克。
中成药:五粒回春丹、救急散。
(2)清热解毒,佐以透疹。
方药:西河柳10克、蝉衣6克、葛根10克、升麻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紫草10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
(3)疹回期治疗:疹点出齐后,发热渐退,声音嘶哑,疹点依次回收,皮肤呈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纳食渐增,精神渐好,舌红少津、苔薄少,脉细数。
益气养阴,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扁豆10克、天花粉10克、百部10克、紫苑10克、神曲10克。
3.中医逆证治疗。
(1)清热解毒,宣肺开闭。
方药:麻黄3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生甘草3克、黄芩10克、鱼腥草10克、葶苈子6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
(2)清热解毒,利咽开闭。
方药:玄参10克、贝母10克、瓜蒌15克、牛蒡子10克、桔梗6克、射干6克、黄芩10克、生大黄3克。
(3)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方药:羚羊角粉(分冲)1.5克、菊花1克、钩藤10克、桑叶10克、川贝10克、茯神10克、生地10克、竹茹10克、菖蒲10克、郁金10克、胆南星3克。
中成药: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
【预防】
1.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2.一旦与麻疹患儿接触,应立即隔离,不得外出,可给予肌肉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
3.患儿应隔离至出疹后第5日。
4.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若辣之物。
百日咳
此病是山百日咳嗜而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咳嗽逐渐加重,继而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有特殊的鸡啼样吸气性回声为特征,病程可拖延2~3月以上。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多在5岁以下,重症可出现肺炎、脑病等合并症。
【症状】
潜伏期:3~21日,一般为7~10日,发病后可分为3期。
1.初咳期:自发病至出现痉挛性咳嗽止,约7~10日,初见发热,咳嗽,流涕及喷嚏等,症状类似感冒。约3~4天后热退,感冒症状渐消失,但咳嗽加重,尤以夜间为重。
2.痉咳期:自痉挛性咳嗽开始至停止,约2~6周,重症可达2个月以上,痉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特征。表现为连咳不己,每次十数声或数十声不等,咳毕有鸡啼样吸气性回声,并常呕吐出痰涎后方可暂时缓解。咳时面赤腰曲,颈引舌伸,涕泪交流,眼睑浮肿,眼结膜充血甚或出血,或痰中带血,舌下系带因与下齿反复摩擦而出现溃疡。
3.恢复期:自咳嗽不再是痉挛性开始至咳嗽完全消失止,约2~3周。
【治疗】
1.西医治疗。
(1)初咳期使用抗生素,可选用红霉素30~50mg/kg·日,分3~4次口服,或复方新诺明50mg/kg·日,分2次口服,氨苄青霉素50~100mg/kg·日,分2次静滴等。若己发生痉咳,抗生素的疗效则不能肯定。
(2)对症处理:镇咳:可给予非那根0.5~1mg/kg·次,口服或肌注。
2.中医治疗。
(1)初咳期。
疏风宣肺。
方药:桑叶10克、桑白皮10克、菊花10克、防风6克、牛蒡子10克、杏仁10克、桔梗6克、贝母10克、前胡10克、蝉衣6克。
(2)痉咳期。
泻肺镇咳。
方药: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川贝母6克、半夏6克、苏子6克、山栀6克、钩藤10克、白僵蚕10克、炙把叶10克、自茅根15克。
中成药:鹭鸶咯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3)恢复期。
润肺健脾。
方药:沙参10克、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黄芪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6克、杏仁10克、全瓜蒌15克。
中成药:玉屏风散,每次1/2~1袋,每日2次。
【预防】
1.发现百日咳患儿应及时隔离4~7周。
2.百日咳流行期间每日用生大蒜汁和糖水口服1~2次,连服5~7日。
3.保护易感儿,凡出生3个月后,即按期接种百日咳菌苗。
4.注意保证患儿休息,保证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避免接触异味、烟尘等刺激物。
5.对幼儿患儿在阵咳时要抱起,轻拍背部。
白喉的治疗
此病是由白喉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气憋,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伪膜为特征。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麻痹,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本病以秋冬季节为多发,偶可造成流行,以2~5岁小儿患病为多。患病后均有持久免疫力。
【症状】
潜伏期为1~6日,根据病灶部位,可分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眼结膜白喉等,其中以咽白喉最多见,喉白喉梗阻窒息症状明显,病情危重。
1.咽白喉。
(1)轻症:起病较缓,轻度或中度发热,头痛,疲倦,食欲不振。咽部、软腭、扁桃体充血,散在点状或块状白膜,不易擦去,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无明显呼吸困难。
(2)重症:起病较急,中度热或高热,头痛,神倦,面色苍白,四肢较凉,常有呕吐,呼吸急促,咳声较频,声音轻度嘶哑,咽部满布白膜,常有明显中毒症状,可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合并症。
(3)极重症:发病急,进展快,局部损害广泛,咽部满布白膜,并侵害组织引起坏死。颈部、颌下等处淋巴结明显肿大,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呼吸困难,状如“牛颈”。伴高热,口中秽臭,极度烦躁,甚至昏迷。可出现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心律不齐,脉搏急速而弱,血压下降,预后不良。
2.喉白喉:多由咽白喉发展而来,少数直接发生于喉部支气管。初起咳嗽较频,呈哮吼样,咳声嘶哑。随之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伪膜梗阻明显,窒息,口唇发绀,极度烦躁,吸气时出现三凹征,患儿常呈昏迷状态,呼吸变浅或不规则,若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而死。
【治疗】
1.西医治疗。
采用白喉抗毒素及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对喉梗阻者应予吸氧、吸痰,重者行气管切开。并发心肌炎者按心肌炎处理。
2.中医治疗
初起治法。
(1)清热解毒,肃肺利咽。
方药:玄参10克、板蓝根15克、山豆根3克、黄芩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后下)6克、生甘草3克、土牛膝根6克。
(2)阴虚燥热。
养阴清肺,泄热解毒。
方药:玄参10克、生地10克、麦冬10克、川贝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板蓝根15克、土牛膝根6克、山豆根3克、天花粉。
(3)疫毒攻喉。
泻火解毒,涤痰通腑。
方药:黄连3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10克、生石膏(先下)25克、青礞石10克、鲜竹沥10克、土牛膝根10克、赤芍10克、生大黄3克。
【预防】
1.及时隔离患儿,对患儿的分泌物、用具、衣服、病室等,均须严格消毒。
2.卧床休息至少2周。
3.饮食宜清淡而营养丰富,以流食、半流食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