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与佛教
高宗乾隆25岁即位,做了60年皇帝之后.又做了三年太上皇,享年88岁,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其间,平定大小金川、大小和卓、准噶尔等一系列大清边疆的叛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乾隆一生也是崇信佛教的,但是他反对僧人参政。在其父雍正帝身体力行的推动下,许多僧人秘参宫中,干预政事。雍正帝去世后,仍有许多僧人打着他的旗号招摇撞骗,乾隆帝意识到了问题的严肃性,便首先拿年届七旬的高级谋上文觉和尚开刀,命其徒步返网江南。乾隆皇帝也是要利用佛教维护其政治统治,为此他积极兴建佛寺、塑造佛像,组织刻经与泽经活动。承德外八庙中许多寺庙就是他在位时所兴建的,北京西山碧云寺的五百罗汉像也塑于此时。乾隆帝对佛教最大的贡献就是设立藏经馆,再次雕刻梵本藏经《龙藏》,在明万历年间《北藏》的基础上,增加名僧著述,使该书成为1672部、7247卷,共4函的新版《大藏经》。《龙藏》始刻于雍正十三年(1735)二月,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完成,历时4年,这部《龙藏》是自宋以米,封建王朝最后一部官刻佛教大藏经,且经版至今保存完好,对研究佛教有重要意义。经文刻妤后,乾隆又让人把它译成了满文,刻成108函699部2466卷的满文大藏经(陵经版毁于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皇家园林觅佛踪——三山五园
清代帝王于清朝初年在北京西郑大规模营建皇家园林,名三山五园,它们是“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最早营建的畅春园、清漪园(万寿山)、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由于清代帝王都崇信佛教,所以这5座皇家闻林都建有许多佛寺、佛塔和其他具有佛教思想的建筑。
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至乾隆时达到鼎盛,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园中有不少佛教建筑。
慈云普护
慈云普护位于圆明园的中轴线上,在后湖的正北。它所在的小岛呈“凹”字彤,岛的南端是一橦朴素的建筑物,卷棚顶,面阔3间,南临后湖,名为欢喜佛场,这里是供奉密宗佛像即人们俗称作欢喜佛的地方。北楼三层楼上供奉观世音菩萨,楼下供奉关羽,东面供奉的是圆明园的昭福龙王。
日天琳宇
日天琳宇在圆明园的西区,为圆明园四十景之。这组建筑的规制都是仿照雍和富的后佛楼而建,是一组两层的佛楼,分为中前楼、中后楼.西前楼、西后楼,上下都是7间。前后楼之间有穿堂各3闻,中前楼的南面有天桥,连接两楼。天桥的东南方向有八角重檐的灯亭一座,西前楼前有东西两座转角楼,在中前楼的东侧还有一座八角亭叫做楞严坛。
这组建筑在供奉的神像上很有意思,同时供奉佛、道两教的神,中前楼上供奉关帝,匾额为雍正御书的“极乐世界”和乾隆御书的“赫声濯灵”,西前楼上供奉玉皇大帝,其他楼宇中都供奉佛像。整组建筑设计轻巧、形式自如,丝毫没有一点佛教建筑的拘谨与严肃,尤其是在东南角临近水边的灯亭,更加体现出了它的轻松与惬意。
舍卫城
坐石临流的一部分,坐石临流包括坐石临流、同乐园、买卖街、合卫城和兰亭5个部分,舍卫城是一处佛教建筑。
舍卫城命名,源于释迦牟尼佛曾经说法的重要场地——古印度额萨罗王国的首都,今天叫“萨尔特·马尔特”。舍卫城位于园中最北部,又叫舍利城、万佛楼,南北长110米,东西宽80米。舍卫城是一座佛城,城中珍藏着数量众多的金玉佛像,即使在禁卫森严的御苑之中,也还要再加防护,城墙厚实,只有南北两处孔道,足见其所受重视程度之深。
舍卫城是圆明园中规校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包括有殿字、游廊300多间。全部建筑物有一条中轴线,由厅堂游廊组成大小不同的三进院落,从南面依次是牌楼、城门、内城的城门、寿国寿民殿。从寿国寿民殿东西两廊可以进到第二进院落。第二进院落是全城的中心,正殿仁慈殿坐落在高高的平台上,面阔7间,出抱厦。城中主要殿堂中的佛龛都是用彩色琉璃砖砌造,华美瑰丽。
正觉寺
是一座喇嘛庙,坐落在绮春园大宫门的西侧,它的山门和大宫门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正觉寺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建筑群,有独立对外的南门,北部与绮春园内部相连通。正觉寺在建筑艺术上并没有太多的特色,但它是圆明园偌大的一个园林建筑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个建筑群,因此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正觉寺始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朝末年,正觉寺被划归为雍和宫的下院。
正觉寺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能够幸免于难。20世纪50年代初期,正觉寺的建筑和古树保存尚好,曾经是清华大学的教工宿舍。后来成为了制造厂的厂房,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不断被一些单位所瓜分,一些建筑被拆毁,完整的建筑支离破碎。值得庆幸的是,正觉寺已经开始了维修与保护,不久我们将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寺庙建筑群,也许可以感受一下当年万园之园的辉粕。
畅春园
畅春园址清代三山五园之一,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是清代第一座离宫型皇家园林。畅春园是康熙皇帝在两次南巡以后命叶陶在明代李园的基址上建造而成的,作为“避喧听政”的场所。雍正三年(1725)曾作为皇太后的住所,乾隆时期又一次扩建让皇太后居住,道光以后逐渐废弃了。畅春园在英法联军的炮火中不复存在了,而仅有的留存就是佛教建筑。
恩佑寺
恩佑寺是雍正皇帝为其父康熙祈福而建造的,位于畅春园的东北角。山门坐西韧东,外临大道;山门额题“敬建恩佑寺”。门内横跨3座石桥。正殿面阔5间,内供三世佛,中间为释迦牟尼,左侧是药师佛,右侧是无量寿佛。二道山门额题“龙象庄严”,正堂额字“心源统贯”。殿内龛额题“宝地昙霏”,两侧有对联一副:“万有拥祥轮,净因资福;三乘参慧镜,香界超尘。”这些题字都是皇帝御笔。如今,恩佑寺只剩下山门孤零零地伫立在路边。
恩慕寺
恩慕寺在恩佑寺的南侧,建造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是乾隆皇帝为圣母皇太后“广资慈福”而建造的。寺庙的格局与恩佑寺一样,正殿面阔5间,供奉药师佛1尊,左右供药师佛像108尊。殿左右各有石幢1个,刻全部的药师经和御制恩撂寺瞻礼诗。南配殿供弥勒佛,北配殿供观音菩萨。山门额题“敬建恩慕寺”,二道山门额题“慈云广荫”,大殿额题“福应天人”,殿内额题“慧雨仁风”,两侧对联为:“慈福遍人天,祥开佛日;圣恩留法宝,妙现心灯”。恩幕寺与恩佑寺的命运一样,现在也只剩下了山门静静伫立。
万寿山颐和园(清漪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前后用了15年的时间,是清代“三山五园”中最后建造完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到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造完成,在光绪十四年(1888)改名颐和园。颐和园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的。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破坏,第二年修复。园中有不少佛教建筑。
香岩宗乘之阁与四大部洲(须弥灵境)
位于颐和园的后山,该建筑与承德普宁寺的建筑十分相似。现存建筑只有须弥灵境的主体建筑香岩宗乘之阁、山门及四大部洲。香岩宗乘之阁象征着佛教的须弥山,面阔5间,进深5间,大致呈方形。殿中供横三世佛及十八罗汉,大殿对面有山门殿一间,内供哼、哈二将。四大部洲就是围绕着香岩宗乘之阁周围台地上的碉房式的建筑物,分别象征着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南瞻部洲、北俱卢洲。在主殿的四角分别有凹座四色塔门,塔坐落在门上,为覆钵式塔。东南角为白塔——天洁塔,塔身雕刻着狮;西北角为红塔——皆莲塔,塔身啡刻着莲花;两南角为黑塔——吉祥塔,塔身雕刻着如来佛之遗骨;东北角为绿塔——地灵塔,雕刻着十六座佛龛,龛中有佛。
佛香阁与智慧海
乾隆皇帝为母过60大寿在清漪园内建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其大雄宝殿的位置就是现在的排云殿。佛香阁也是大报恩延寿寺的一部分,在乾隆十五年(1750)建造佛寺的时候,原来是要在这里建造一座九层的佛塔——延寿塔,乾隆二十三年(1758)当塔修到第八层的时候,却得到停止修筑的命令,原来修好的也被拆除了,之后改建成了现在的佛香阁。阁修建在八方形石砌须弥座月台上,高达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攒尖顶,阁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中间八根坚硬的大铁梨木为擎天柱。阁每面面阔3间,每层都有廊并有朱红廊柱24根。下层为井口天花,下面是一尊高约3米的泥质漆金佛立像。佛香阁原来供奉有很多佛像,下层明间面南石造神台上供奉千手大悲菩萨,莲花座上为铜胎千手菩萨;二层神台上供奉铜胎菩萨3尊。上层安金殿1座,内面南金漆神台上供奉旃植佛1尊,内供铜胎释迦牟尼佛,悬山上供12尊元君像。四门供八大金刚,三面悬山上供明王10尊,北面供奉观音菩萨站像及善财、龙女、护法等。
在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的炮火下,佛香阁也没有能幸免于难。到光绪十七年(1891)又按照原样重建,前后用了3年时间,花费了将近80万两银子。现在佛香阁内供奉的菩萨像是一尊千手千眼观音立像,这尊像是1989年从弥陀寺移过来的。这尊观音立像为铜鎏金,明代万历二年(1574)三月造成。像高5米,头面分四层,每层三面,每面三眼,一共是12面,36眼,24臂。像下有莲花宝座,宝座制作精美,莲瓣共有九层,一共是999个花瓣。
智慧海在佛香阁的后面,万寿山的顶上,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由于它全部用纵横交错的石拱券结构建筑而成,不用枋梁承重,看不到梁柱,因此被人们称作“无梁殿”,而外部则全部是仿木结构的。该殿面阔5间,共两层,歇山式顶,外部以黄、绿两色琉璃为主,顶部间以紫,蓝等色。整座建筑色彩富丽典雅、丰富和谐,造型朴实凝重,体现出了浓郁的宗教氛围。智慧海的意思是赞颂佛的智慧如海。这座建筑外部四壁镶嵌着的一千多尊琉璃小佛像和殿内供奉的观音、文殊、普贤像正体现出了它的宗教性质。智慧海内供奉多种佛像明间南向的石造二层神台上的贴金龙龛中供奉铜胎观音菩萨像,紫檀填金葫芦龛中供奉铜胎八大菩萨8尊;东次间供奉铜胎文殊菩萨1尊和铜胎观音菩萨5尊;西次间供奉铜胎普贤菩萨l尊,铜胎白文殊菩萨1尊,铜胎救度佛母1尊,铜胎文殊菩萨1尊,铜胎般若佛母1尊,铜胎手持金刚1尊;东梢间供奉铜胎韦陀站像l尊;西梢间供奉铜胎天王站像1尊。
与智慧海为一个整体的是它前面的琉璃牌楼。这是一座3间4柱7楼式仿木结构琉璃牌楼,坐北朝南,歇山式顶,黄琉璃瓦绿剪边,石券门3间。牌楼前后题额,前面是“众香界”,后面是“祗树林”,名称正好与“智慧海”、“吉祥云”(智慧海殿北的题额)共同构成了一首佛家的三字偈语。
宝云阁(铜亭)
位于佛香阁西侧还有一组建筑——五方阁,五方阁的中央就是宝云阁,一般人们称作铜亭。这里在清代每逢初一、十五,都要让喇嘛们涌经念佛,祈福求寿,因此也是一座与佛教有关的建筑。五方阁的平面布置象征佛教密宗的曼茶罗,正殿、配殿、配亭分别表示佛所居住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当初殿中供奉五方佛,院子北面6丈多高的石峭壁上悬挂巨幅佛像画,每逢佛、菩萨圣诞时喇嘛们就会诵经祈福。
宝云阁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它之所以被称作铜亭,是因为它是一座完全用铜铸造的仿木结构的佛殿,而外形与亭的形状十分近似。阁为重搪歇山式顶.以汉白玉须弥座为基础,通高7.55米,重达207吨,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铜亭使用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法制造,据档案记载,铜亭在铸造完成以后,光是打磨表面磨下的铜屑就有5000斤之多。铜亭造型精美,工艺精湛,铜亭南坎墙内镌刻着所有监工和工匠的姓名。
成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的炮火无法将坚固的宝云阁烧毁,贪婪的侵略者把阁内陈设的佛像和门窗等抢走,只剩下了一个铜供桌,而就是这仅仅的一个供桌,在1945年又被日本侵略者盗运到了天津,直到抗战胜利以后才又回到了颐和园。铜窗户于1984年在法国一收藏家手里被发现,1990年被一美国人所购买井无偿捐赠回颐和园,使丢失了近百年的铜窗户又回到了原地。 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位于后山东区的山坡上,是佛教建筑花承阁的塔院,位于阁的南面。多宝琉璃佛塔为乾隆时建造,塔高16米,是一座八角攒尖的七层琉璃塔,周身用带有佛像的琉璃砖镶嵌。塔基为白石须弥座,塔身琉璃砖的黄、碧、蓝、紫等色彩相间错落。第一层是黄色,第二层是蓝色,第三层为天蓝色,第四层为蓝色,第五层是酱紫色,第六层是绿色,第七层为黄色,塔刹为铜鎏金。塔身多种色彩互相映衬。塔身七层高矮不同,上面的三层是密檐.四、五层为重密檐,第一、三、五层较高,开有券门,里面供奉佛像;四、六,七层各面部有浮雕佛像。第四层四个正面每面为18尊,四个斜面每面有12尊;第六层四个正面每面有25尊,四个斜面每面有21尊;第七层四个正面每面有38尊,四个斜面每面有35尊,共计有596尊。塔下有石碑一通,上刻乾隆皇帝的《御制万寿山多宝塔颂》。
此外,颐和园内还有佛香阁东侧的转轮藏、云会寺、善现寺、山色湖光共一楼等佛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