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经典语录”,选取了苏区各项事业建设经验之谈,闪烁出哲理之光,不仅是对当年实践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现实和后人的启发,是中央苏区留下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寻根溯源”,展出的是现在中央国家部委(局)在瑞金修复对应苏区部委旧址,建立了部门或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展示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脉相承的关系。
瑞金馆还在整个陈列的内容设计和展品选择上,充分运用了社科界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的最新研究成果,突出了红都地域特色,考虑了观众对中国革命史的认知度和欣赏点,陈列了一批鲜为人知的珍贵革命文物,一级文物的展出量为历次陈列之最,增强了观赏性。在形式设计上,从多层次、多视角出发,强调了客家文化的特色。红色文化与客家元素的相互交融,和谐统一,使陈列具有大气、端庄而又不失活泼、灵巧的风格。
(原载《中国博物馆通讯》,2008年11月,总第292期)
现代陈列的展示理念在纪念馆陈列中的尝试
——透视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基本陈列的新亮点
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是新华社宝贵的历史财富。诞生于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红都瑞金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构。在宣传党和苏维埃政策,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了优良传统和作风。新华社的发展壮大,与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息息相关。在当前中宣部、中国记协等部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中,合理保护和挖掘利用红色中华通讯社的历史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就此提出若干粗浅的认识。
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现状
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即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召开期间。旧址原为叶坪村谢氏私宅,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210平方米。1933年4月,随临时中央迁驻瑞金沙洲坝,红中社在此驻地办公两年多时间。
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伊始,设立了红色中华新闻台,用无线电对外播出新闻。同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创办了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并组成了《红色中华》编委会。编委会承担了播出新闻与编辑报纸的工作。日常的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由新闻台负责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播出的国内外新闻;二是将新闻台抄收的主要消息编成《每日电讯》,供中央领导参阅;三是编辑出版《红色中华》报;四是向各根据地播出新闻。
《红色中华》报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多的报纸,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从1933年1月起,改为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和少共中央局合办的机关报。1934年10月3日,红一方面主力和中央领导机关长征前夕,在瑞金已出版到240期。周以粟、王观澜、沙可夫、任质斌、谢然之等担任过主笔。该报设有社会要闻、来电、小时评、红色区域、工农通讯、红色小辞典、突击队等10多个栏目,并创办了《红角》《赤焰》等文艺副刊,深受苏区民众的喜爱,仅江西苏区发行量就达45000份。
在中央领导机关北上长征后,《红色中华》报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继续出版发行,瞿秋白任主编,至1935年1月21日止出版至264期。中央政府机关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25日进行了复刊。当时由于不了解中央政府办事处出版的情况,复刊号从第241期开始,到1937年1月25日止,已出版到第324期。从1937年1月29日第325期起,改为《新中华报》,并在停刊前的一段时间,改为陕甘宁边区(特区)政府机关报。至1938年12月25日止,共出刊到第474期。目前,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已先后收藏《红色中华》报共83期,其中第264期,是长征前夕,为坚持中央苏区游击战争,由中央政府在瑞金设立的办事处出版发行的,是国内稀有的一份。
1933年4月,红色中华通讯社随临时中央政府迁驻瑞金沙洲坝。1934年7月,从沙洲坝迁往瑞金云石山;1934年10月,离开瑞金云石山北上长征。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红中社”改为“新华社”。
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于1990年恢复了红中社旧址原址原貌,并对外开放。在瑞金倡导“寻共和国之根、续红色家谱”活动之后,1995年,时任新华社社长的郭超人来到瑞金,在参观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时说,新华社的根在瑞金,当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天作为新闻工作的强大动力。在新华社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拨出专款对红中社旧址进行了维修和原状陈列,复原了编委会、发报间以及工作人员住房,并命名为“新华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是国家部委在瑞金“寻根问祖”较早、影响较大的盛事。
在新华社的影响和带动下,国家部委在瑞金“寻根问祖”蔚然成风,目前已有40多个部委修复了对应的苏区部委旧址,建立了部门或系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全国罕见。2005年,在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申报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工作中,经国务院公布,红中社旧址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在2006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新华社第二次对红中社旧址进行了维修和更新陈展工作,围绕新华社社史,分“诞生于瑞金的红中社”“延安时期的新华社”“跟随党中央转战”“今日新华社”四个部分举办了辅助陈列。同时,在红色中华新闻台充实了仿制的旧电台和发报机,增加了多媒体液晶触摸屏系统等现代陈列手段,形成了新华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独特模式和良好形象。
合理保护利用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的构想
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是第一个红色都城瑞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瑞金的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中社的历史,是新华社成长发展的历史,红中社旧址是党和新闻事业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必须把红中社旧址打造成为新闻系统独特的教科书,使之成为缅怀历史、坚定信念的神圣殿堂。为此,应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制订保护、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做好修缮、保养、利用,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不得破坏红中社旧址的历史风貌,使红中社原址原貌,原汁原味;尽早编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保护与利用的内容和时限,合理划分新华社与红中社旧址管理部门、新华社与地方分社共同保护与利用的责任,明确红中社旧址在新华社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防止“资源闲置”或“过度开发”,确保红中社旧址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建立健全共建的各项制度
新华社要成立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职责和要求,并加强与当地政府、旧址管理部门的对接、协调和沟通,及时研究解决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中的问题;既要形成新华社与红中社旧址管理部门、新华社主导其他分社支持配合又各司其职的模式,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与旧址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倡议设立红中社旧址保护利用基金,定期对旧址和原状陈列进行翻修、充实、提高,合理界定保护基金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一个有机体系,形成合力,推动红中社旧址保护与利用工作健康发展。
三、整合社址资源,彰显历史内涵
红中社旧址周边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如“一苏大”会址、中共苏区中央局、红军无线电总队、中央警卫营旧址等,应将其修缮、整合,形成点带景,景带区,各展其貌,互相映衬。除此之外,由新华社牵头,组织瑞金、延安、西柏坡纪念地之间的联谊工作,开展基地建设、讲解接待等培训工作,开展学术交流及教学活动,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大力提升服务接待水平,定期组织新华社记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增强红中社旧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兴建社史陈列馆和教育培训中心
应从满足社会和观众的要求出发,加大投入,另行兴建新华社史陈列馆,采用现代陈列手段,举办具有新华社特色的专题陈列,开办网上红中社。在瑞金统一规划筹建的全国教育基地中心内,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设计,拓宽宣教渠道,兴建新华社革命传统教育中心,合理安排新华社系统干部职工定期进行轮训,积极探索干部教育新途径。
五、列入文化产业,把《红色中华》报等相关史料作为文化产品项目来经营
扶助红中社旧址等文物管理部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广泛征集,并妥善保存红中社珍贵文物,抓住机遇,精心打造,力争形成《红色中华》报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进新华社文化产业升级,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旅游等服务性项目,充分展示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精神,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增强新华社在文化机制改革上的影响力。
红中社旧址史料丰富,地位优越,是红都瑞金深厚革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旧址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意义非凡。新华社可以把红中社旧址作为展示新华社又好又快发展的观景点,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潜力和产业优势,以产生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叠加效应带动文物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在纪念新华社成立80周年的活动中,成为新华社创新与超越的助推器和红都瑞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新范本,为保护利用瑞金革命旧址提供积极借鉴。
(2011年12月入选“新华社80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入编《光荣与梦想:“新华社80年历程回顾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文集》)
合理保护利用瑞金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的思考
2005年是红色旅游年,国家旅游局已将红色旅游确定为全国旅游核心主题之一。红色旅游的再度升温,使作为红色旅游主要景点的革命纪念馆面临挑战,也带来重大机遇。如何有效应对红色旅游的发展,是今后几年革命纪念馆的主要课题和任务。
要实现与红色旅游的全面对接,推动革命纪念馆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变革。
创新观念,准确定位,促进革命纪念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创新观念,主动应变
红色旅游到底会给革命纪念馆带来哪些影响?革命纪念馆又如何看待这场变化?由于以前条件所限,大多数革命纪念馆与红色旅游发展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现有的软硬件建设水平不高,观念滞后,定位模糊,景点分散,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影响力很低,接待能力不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欠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成为目前影响红色旅游的“热点问题”。从另一侧面也说明革命纪念馆必须抢夺先机,顺势而动,克服“等、靠、要”思想,正视和解决存在的种种不足,充分认识红色旅游是宣传政治内容,运用市场手段,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是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结合,是实现三个文明建设的结合,是新形势下深化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红色旅游与教育基地建设的联合,促进了革命纪念馆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准确定位,加快进程
国家、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是革命纪念馆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切实保护好革命文物的前提下,利用红色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良好的契机。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要走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的路子,坚持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集成发展模式;以“革命摇篮,领袖故里”为主题,定位于“共和国摇篮”“长征出发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构建韶山-井冈山-瑞金黄金旅游线。同时,围绕瑞金建设赣南东部中心城市和赣闽边际区域经济中心目标,围绕“对接长珠闽,融入闽东南,实现大跨越”发展战略,围绕旅游产业化工作重点,利用赣龙铁路开通的便利条件,培育瑞金-古田-龙岩等红色文化旅游线,创优参观旅游环境,改造和提升特色区域品位,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紧扣基础设施、队伍建设和互动项目,
提高革命纪念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改善基础设施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重点保护和修缮一批革命旧居旧址,并向社会开放。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拥有180多处中央苏区党政军群领导机关旧址,要创造条件并对已具备开放条件的旧址,开展环境整治,特别是在相对集中的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的三大革命旧址群,在不改变周边环境风貌的基础上,规范参观游步道,设立指路标识,改造参观停车场,兴建生态公厕,配套相应服务。力争在2007年,率先成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二、更新展览形式
整理、挖掘、充实新的陈列内容,扬弃图片加文字的“老脸孔”展览,增加新的展示设备。瑞金馆将在改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纪念馆里,以声、光、电的形式,举办《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陈列,以新的陈列理念,新的学术观点,新的多媒体技术,生动演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缔造人民共和国伟大、光辉的历程,展示瑞金、赣州、江西乃至全国同类革命纪念馆中应有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水平。在叶坪、沙洲坝、云石山革命旧址群,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辅以伟人蜡像景观,在经典、精品上下工夫,扩展景区内涵和外延。
三、开发互动项目
通过演唱苏区歌曲,表演红军舞蹈等形式,活化厚重的历史,组建一支以讲解员为主体的红军歌舞表演队,让游客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在旅游过程中,既可欣赏原汁原味的苏区歌舞,同时也可以尽兴参与表演。以文化搭台,借助“红都之春”,打造瑞金红色旅游艺术节。在重峦叠翠的大柏地,抓好大柏地战斗纪念碑及生态园林建设,向观光休闲多元化方向拓展。在各个旧址群内,根据不同机关的特点,积极引进复原又能让观众动手制作的项目,如在叶坪的中央印刷厂旧址,让观众参与编排、印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等,各景点以“一景一娱”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景区和线路,不断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新项目。
四、加强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