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形成网络舆情的热点事件呈现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事件主要涉及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问题,且往往反映的是负面信息。另一方面,排名前20位的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占总事件数的75%,其中负面事件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说明当前受大众最为关注的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会影响政府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当某个区域被公众关注的现实社会热点问题或群体性事件借助网络广为传播,被更多的公众所知晓,引发网上热议,从而触发热点网络舆情,称为突发性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既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突显时期。200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这说明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转型期,也是结构风险的高发期。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贫富差距加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只有0.28,而到2003年基尼系数已达到0.461,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既非纯粹传统,亦非纯粹现代的混合型社会形态之中,我们称之为“社会转型期”。期间,传统风险,如自然灾害、传染病等依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而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现和加剧的社会问题、各种矛盾等新的风险又处于高发势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频频爆发,且数量逐年增多,呈现出利益性矛盾突出、危害性大、复杂多变等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陆发生的群体性事件1993年为8700起、1999年超过3.2万起、2003年6万起、2004年7.4万起到2005年8.7万起,13年增加10倍,平均每6分钟就发生1起。2008年全国发生了多起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贵州瓮安事件影响之大、危害之重为近年来少见。2009年,全国又发生了几起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尤其是湖北石首事件,成为突发群体性的标本事件。
随着我国网民激增,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网上网下互相推动、互相影响的新特征。不少群体性事件在第一时间被发布到网上,迅速演变成境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也逐渐成为网民发泄不满情绪的重要渠道,比如湖北省2009年出现的巴东邓玉娇案。邓玉娇案发后,网络上出现《生女当如邓玉娇》等赞美之文,舆论几乎呈一边倒——纷纷攻击淫官黄德智、邓贵大等人。这一起并不复杂的刑事案件,却因沾上了“镇招商办主任”的“官”而演变成“泛政治事件”,并引发了网络上“仇官”情绪的集中爆发。邓玉娇案网上点击率高达2亿3千次,互联网上出现了“仇官”情绪,民间舆论的一边倒同情邓玉娇,是因为民众无法再容忍某些官员凭仗权势胡作非为,使案件关注度逐步升级,并由网上走到网下,网友们自发组成联盟为邓玉娇募捐律师费。《瞭望周刊》杂志称之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标本。在近年发生的不少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论成为重要的催化剂。重大公共事件突发后,社会各种舆情纷起,此时,为了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谣言的传播所引起的事件处理局面失控,在形成负面舆论之前,政府和媒体要在第一时间进行舆情主导,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能够产生“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引导公众态度的转变,避免事态升级。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信息化和开放时代,提高运用和应对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对于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特别重要。
网络诱致的热点事件则是网友发表言论,曝光现实热点问题,从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事件传播和互动讨论,使得更多网民自觉参与,展开现实的“人肉搜索”,逐渐使热点舆情由网络空间走向现实空间,直接引起的现实热点事件。对于网络诱致的热点事件,比较权威的定义是某些普通的小范围的社会事件,经由网络传播形成社会热点,然后演变成现实热点事件,造成或有可能造成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事件。简言之,网络诱致突发事件就是在网络的作用下,小的社会事件演变成突发事件。近两年,网络诱致的热点事件主要集中在公民权利保护、民生问题、官员言论及权力腐败等方面,虽未致使现实群体性恶性事件的爆发,但对政府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一系列网络舆情的发生,如“毒奶粉”事件、天价烟局长事件、检察长豪车门事件、烟草局局长日记事件等,事件曝光的第一时间均是在网络上,而上述事件的舆情在网络上处于萌芽阶段时,均未及时出现政府的声音。相关政府部门均未在第一时间回应网络舆论,致使网络舆论从萌芽状态持续膨胀直至高潮阶段,最终由于官方媒体的持续缺位,进而导致舆情偏差性增大,负面舆论剧增,现实矛盾激化。这一“缄默不语”的过程使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
由此可看出,政府的响应越滞后,公众满意度越低,政府公信力就越小。
网络舆情的兴起给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观念和思想的显示器和晴雨表,已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网络舆情和社情民意紧密相关,特别是反应了一些矛盾突出的现实问题,并与现实事件的发展态势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处理不好甚至直接会影响到现实事件的恶化。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从而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将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这些对党执政理念的新概括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舆情信息和民意表达的高度重视,是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的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爆发频繁,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舆情治理已被纳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2011年2月份在中央党校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时,提出了八点意见,其中第七点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5】网络舆情应对原则
1.及时告知的原则(宜速不宜迟)
传统观点认为,官方处置突发事件有“黄金24小时”之说,即在事发24小时内发布权威消息主导舆论是平息事件舆情的关键。但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的“黄金24小时”法则渐显无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基于多年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以及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判断,在2010年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黄金4小时媒体主要指能产生快速舆论传播的网络媒体,以微博客、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为代表。在数小时内,就可能将热点问题传播、发酵为有着重大舆论影响的突发事件。“‘4小时’是从厘清事实真相、政府各部门协调工作、完成信息披露文书、到发布信息所花的时间。”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相关部门要尽可能地早地进行热点或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抢占传播时效,最好在事发后的4小时内发布事件准确的信息,最迟不超过8小时。2011年8月17日傍晚,济南发生一起狱警殴打老人事件,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人群围观和交通堵塞。网友@刘三好学生不断更新微博,对事件进行直播,事件通过微博迅速扩散。面对这一事件信息,济南公安的官方微博于当晚20时15分进行了事件回应:“经核实,一名省司法厅女子监狱狱警在修车过程中与群众发生冲突,进而引发问题。目前现场已经控制,打人者已扭送山大路派出所。”这条微博被转发618次,有276条评论。20时25分,他们再跟进一条信息:“是不属于公安系统,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处理。”20时36分,发布第三条信息“市局迅速到达现场处置。经调查,打人者为司法系统干部,并不是济南公安系统民警。因为洗车发生纠纷。现在正在历城分局接受处理,济南公安将依法予以严肃处理。”该微博被转发771次,有490条评论。济南公安积极应对,两小时内及时通过政务微博发布调查进展。济南市公安局的政务微博发布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中传播开来,并且在QQ群、BBS论坛等网络载体中广为流传,及时澄清了事件事实,平息了相关舆论。及时告知原则也称第一时间原则,即把握“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2.客观真实的原则(宜解不宜避)
政府对于热点或危机事件回应的信息发布一定要准确,客观真实,否则不仅无法起到澄清真相、堵塞谣言、平息舆论的目的,反而会使信息发布主体的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舆论危机扩大化。这里需要把好“三关”:第一是信息关。做好信息核实工作,确定信息源,与信息发布主体沟通,了解事件真实情况。第二是表态关。表态一定要坦诚、积极,以维护事件事实的准确性为前提,坚持公开透明、有责必究的原则,不含糊、不包庇、不护短。第三是口径关。危机事件处置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组织和政府部门,保证客观真实的原则,必须实现信息口径的一致性。如果信息发布过程中,各部门发布的信息存在前后矛盾或表述不一,就会造成公众困惑、怀疑,认为政府在有意隐瞒情况或工作上存在疏漏,进而引发新的舆论危机。从客观真实的排他逻辑上分析,危机事件信息的表达,不论是事件处理人还是相关部门以及其他与事件有关的组织或个人,信息发布口径必须高度一致。
3.以人为本的原则(宜软不宜硬)
在网络舆情应对中,领导干部首先在观念上要对网络民意有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心态,应该善待网络民意,重视它、利用它。其次,要俯下身子,以平等对话的姿态与公众沟通。网络舆论来自社会意见构成和传播,平等话语权是网上沟通的关键,政府网上舆论的引导,不能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模式与公众进行沟通,而必须以坦诚、平等的交流态度,以具有充分说服力的事实为依据,让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其三,语言表达要体现亲和力。政府工作话语和传统宣传话语都不适合网络舆论的引导。要避免官话、套话、大话、空话的出现,网上进行的意见讨论多以直来直去的口头生活话语为主,并可以加入一些网民创造出来的流行网络词汇或符号,体现亲民的特点。2011年8月1日,外交部官方微博的“外交小灵通”发布了一则“淘宝体”招聘启事,引来众多网友关注。“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快来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人啦!”就极具亲和力。政府要以一种坦荡的胸怀和诚恳的话语进行交流沟通,没有大而空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斥、没有避重就轻的辩解,真正从心底发出民众所需要和接受的声音。要从心里摆正民与官的位置,始终将政府服务百姓放在心头,并以此为根本形成意见讨论的内容,引导网上舆论。
4.动态渐进的原则(宜缓不宜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