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现有天然林面积23.41万公顷,共有种子植物64科227属474种,分别占甘肃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3%、总属数的38%、总种数的11%。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其中国家一级植物有裸果木、绵刺、发菜等3种;国家二级植物有蒙古扁桃、沙冬青、肉苁蓉、草麻黄、斑子麻黄、沙拐枣、朝天委陵菜、甘草、沙芦草、短芒披碱草等10种。保护区有陆生、野生动物约24目43科89种,占甘肃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11.7%,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鸢、苍鹰、雀鹰、白头鹞、游隼、灰背隼、纵纹腹小、长耳、短耳、荒漠猫、鹅喉羚等11种。在保护区89种野生动物中,有46种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动物,有26种鸟类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12种鸟类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类。
石羊河机械林场
1964年建场,是甘肃省最大的治沙造林林场,主要承担武威市北部流沙的治理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任务。下设10个分场,7个职能科室,总经营面积89万亩,现有职工680名。止2005年累计造林54万亩,保存39.6万亩,铺设粘土柴草沙障1.6万千米,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7万亩,控制流沙面积8万亩。在408千米的风沙线上,形成了一条长105千米、宽2至6千米的防风固沙和阻沙林带,直接有效地保护着民勤绿洲风沙沿线15个乡、65个村的20多万亩农田和水电交通设施。先后5次获得国家绿化委、林业局的表彰奖励,甘肃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武威市委、市政府也多次对林场给予表彰奖励。2002年和2004年,林场先后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两项殊荣。有60多人分获全国劳动模范和省、市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称号。原任场长宋克让,曾光荣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
勤锋滩植被管护站
成立于1983年。2001年,勤锋滩种苗基地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国债投资53万元。拟建毛条、梭梭采种基地306.7公顷(毛条采种基地109公顷,梭梭采种基地197.7公顷)。林木种苗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基地生态环境,治理了风沙危害,促进了毛条、梭梭林的生长,每年可提供种籽10万公斤以上,基本上解决了国营育苗单位种子短缺、质量差的问题,为全县育苗任务的全面完成提供了保障。10多年间,在大风口正面造林固沙5.6万亩,建起四面封闭的占地1.3万亩的沙产业示范园区1个。建成塑料大棚3座,定植枣树200亩,引进栽植鲜食葡萄15个品种、30亩,每年育苗210多亩,年生产各类苗木350多万株。
甘肃民勤治沙站
始建于1959年,县级建制,隶属甘肃省林业厅,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永久性试验基地和民勤荒漠生态定位观测站。2005年有职工42人,下设办公室、沙生植物园、科技开发中心、养殖试验场、民勤荒漠生态定位观测场、主要固沙树种蒸腾耗水观测场、科技资料室、测试室、治沙科技成果展览室、沙生植物标本室、沙区动物标本室等。
2002年5月,又成功创办了“甘肃格瑞恩园林技术服务中心”,该股份制实体注册资金300万元,投入现金15万元,营业范围是:生态、园林工程规划建设及技术咨询和园林机械、喷泉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及花、草、树、种苗的营销,这为治沙站科技开发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奠定了基础。
国营民勤县三角城林场
始建于1973年,是县属国营林场。设三沟、西板槽、三角城、甘农、场部5个作业站。三角城林场总面积32万亩,海拔1310米,区内多为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链,干旱少雨,生产用水全靠机井提灌。止2005年,共完成封沙育林(草)15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9.5万亩。
苏武山林场
苏武山林场是武威市万亩酿造葡萄产业示范区。1997年9月以前,是石羊河林业总场苏武山分场小坝口林业作业站。1997年10月,分设成立石羊河林业总场苏武山分场。1999年,定植酿酒葡萄1200亩,成为武威地区葡萄产业发展示范区。1999年12月分设成立武威地区苏武山林场,总面积3万亩。2000年定植酿酒葡萄3800亩,2001年定植3000亩,累计定植8000亩,其中以意斯林为主的白色酿酒葡萄800亩,以赤霞珠为主的红色酿酒葡萄7200亩。2001年,建成年产1000吨葡萄榨汁灌装生产线,2002年,扩建完成3000吨葡萄榨汁灌装生产线,2003年,扩建完成年产1万吨的葡萄榨汁灌装生产线,年生产葡萄原酒5000吨,葡萄成品酒3000吨。
窑街林场
窑街林场全称窑街矿务局林场,位于红崖山水库西北,1976年成立。2005年,全场有职工200人,下设2个分场,1个机耕队。林场土地面积78.7平方千米。开垦荒地8000亩,造林1600亩。
(第十节)水利
由于民勤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历代县任无不以水利为第一要务,李燕林、黄昶、江鲲、杜振宜、文楠、袁翼、牛载坤这些顺应民意、支持和率众为河防工程或水利管理做出成效的人物,至今被志载或传之口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更加重视水利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该县有史以来最辉煌的篇章。从1950年到1985年,国家总投资7959.3万元,建成了着名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建成各级渠道5558条,40%的干支渠进行了防渗衬砌,改造老沙河75千米。建成配套电机井8314眼。198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92.42万亩,保灌面积60万亩,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灌溉体系。至2005年,整修外河1条,新修各级渠道3612.42千米,配套各类建筑物1687座,机井1.7万多眼,已配套使用9519眼,机井沟3862千米。
一、水利行政管理机构
水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水利行政隶属民勤县建设科主管。1956年,成立民勤县水利科。1958年7月,水利科撤销,成立民勤县水利局,12月,改水利局为水利部。1959年,复设水利局,撤销水利部。1962年,改水利局为水利科。1963年,改水利科为水利局。1969年,改水利局为水利建设革命委员会。1970年2月,成立水利局革命领导小组,撤销水利建设革命委员会,同年7月,成立民勤县水利电力局革命领导小组。1974年,成立水利电力局革委会,撤销水利电力局革命领导小组。1981年,撤销水利电力局革委会,复设民勤县水利电力局。2005年8月,民勤县水利局更名为民勤县水务局。机关内设8个职能股室,下设3个水利管理处、水利工程处、13个基层水管所(站)、人饮总站、物资站、机修部。1960年6月成立抗旱防汛指挥部。
二、水系
民勤县属石羊河干流与西大河(古云川河、金川河)两个水系。依其引水方式和水源特点,可分为独立引水灌系、红崖山水库灌系和昌宁纯井灌区三个类型。独立引水灌系共有引水支渠7条、87千米,分灌蔡旗、重兴两个乡、18个村、113个农业社的3.79万亩耕地。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河水减少,引水困难,打井提取地下水以补充灌溉,井水用量逐年加大。1990年~1999年先后对蔡旗、重兴两乡的灌溉用水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井河混灌区改为纯井水灌区。红崖山水库灌系依照历史用水制度和灌耕水平分为坝区、泉山、湖区3个二级灌区。跃进总干渠纵贯南北,下分11条干渠,总长171.26千米。分灌16个乡镇、3个国营农场、1个国营林场,总耕地98.08万亩,实灌面积87.8万亩。灌系有机、电井7300多眼,实行河井混灌。昌宁井灌区处于金川河(云川河)下游的冲积扇地带。总面积34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1.8%,绿洲面积有446平方千米,耕地5万亩。
三、水利工程
明初,垦区多沿河独立引水或围湖垦灌,规模较小。明、清以来,垦区扩大,沿河围湖引水漫灌已不能满足需要,远距离引水扩灌工程随之产生,改造天然河道,分段筑坝,开筑新的输水渠沟,开始向渠网化迈进。21世纪初开始了科学勘查、全面规划的蓄、引、提工程建设。蓄水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有重兴乡的二、三沙土圈坝。引蓄石羊河洪水及东面沙窝里渗露及当地泉水,蓄水不过10万立方米。有规模的蓄水工程,始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西马湖水库位于蔡旗乡北约3千米的西马湖,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1956年建成投入使用,1963年大洪后冲毁。红崖山水库建于1958年,是一座中型沙漠洼地水库,属三级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4万平方千米。供水16个乡镇,宜农面积2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6.6万亩、人口21万。蓄水面积15平方千米,库水位达到1482.5米时,库容1.07亿立方米。水库一期工程于1958年8月开始兴建,1964年完工,总投资1303万元,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
二期工程自1973年6月开工,国家投资774.25万元,1980年底完成,总库容9750万立方米。扩建加固工程于1989年开工,投资520万元,1997年基本完工,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使用劳动工日32.89万个。除险加固工程,2003年11月开工建设,投入劳动工日21万个,总投资296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70万元,地方配套999万元,2005年12月竣工。水库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设计,千年一遇校核,总库容9930万立方米。止2005年,从初建、续建、扩建、加固及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水库工程总投资5566.85万元。地下水源工程提取地下水,最初只供人畜饮用,后用于灌田。1956年冬,民勤县成立了打井队。
1959年,打井队在新河打成第一眼冲击井,深51米。1962年到1965年,全县年均井水灌苗面积20万亩左右。1970年以后,全县形成打井高潮,成井深度60米左右,机、电配套,单井农灌面积100~200亩,年均成井1000眼左右,最多达1500眼。1984年累积打成各类机井11599眼,累积使用国家投资2407.31万元。随着成井数量的不断增加,水位逐年下降,水质变坏,部分机井被淘汰。1985年保存机井8212眼,实际运转7051眼,地下水年开采量达3亿立方米,井水灌溉面积50万亩以上。1992年,累计成井8610眼,配套使用8083眼。1995年,全县机电井数量为9004眼,配套使用的8713眼。2000年,有机电井数9674眼,配套使用的9498眼。2005年,全县累计完成国家打井投资3223.62万元,打成机井1.7多万眼,配套使用的机电井9519眼,年提取地下水量5~6亿立方米。
跃进总干渠跃进总干渠是县惟一的输水大动脉,担负着红崖山灌区90万亩耕地的灌溉任务,灌区所属的11条干渠均从总干渠引水。总干渠南起红崖山水库,北至收成乡天成村十三闸,渠道总长87.37千米,为梯形断面,采用预制混凝土薄板衬砌。1957年底开始建设,到2005年已改建衬砌87.37千米,配套各类建筑物49座,灌溉面积83万亩。渠道设计最大过水能力为30立方米/秒,十二分水闸以上过水流量为23立方米/秒,十二~十三分水闸之间为18立方米/秒,以下为9立方米/秒。建设过程分以下四个阶段:(1)工程初建:工程从1957年开工到1959年4月完成。(2)工程扩建:1978年开工建设到1984年完成。(3)翻修加固:1985年开工建设到1992年完工。(4)续建工程:1993年开工建设,2000年工程结束。(5)续建配套:2002年4月开工,2003年10月竣工。干、支渠道工程1952年开始进行渠道裁弯取直,修建混凝土闸、桥等圬工建筑物,到1956年,干、支渠系初具规模,大规模建设始于1965年。1972年新规划的干、支渠基本成型。1973年起以防渗为主开展渠道衬砌,到1981年衬砌完成一干~七干等7条干渠和部分支渠。至2005年配套干渠13条,全长168.566千米,均为梯形断面,已用混凝土薄板改建衬砌139.01千米。所辖支渠73条,全长494.508千米,均为梯形断面,已用混凝土薄板衬砌429.314千米。外流域调水工程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是利用已建成的景电二期工程的灌溉间隙和空闲容量,适度增大总干渠各级泵站调节机组流量,从总干渠十三分水闸起新修99.04千米的自流输水渠道,再经洪水河、石羊河61千米的天然河道,将黄河水引入红崖山水库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工程途经景泰、古浪、凉州、民勤四县(区),全线流程260千米。工程分为三部分,一是利用已建成的景电二期工程总干渠99.618千米,泵站13座,将黄河水提升输送到总干渠分水闸;二是从总干渠十三分水闸起,进入新建自流输水渠道99.04千米(其中穿过腾格里沙漠的部分长84.9千米),将黄河水输入洪水河天然河道,这是向民勤延伸调水的主体工程;三是黄河水顺洪水河、石羊河61千米的天然河道汇入民勤红崖山水库,和库水联合调度,通过民勤跃进总干渠进入灌区。1995年11月8日,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开工。由甘肃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负责承担。经过5年的施工,新建输水渠道99.04千米,其中明渠14.14千米,钢筋混凝土箱形暗渠83.4千米,建成渡槽5座,长1.5千米,泄水闸及泄水渠5座。建设有筛网式消力井10座。在总分水闸后约400米处建设量水堰1座。建穿越兰武铁路涵洞2座。在明渠段还建有排水涵洞3座,大小桥梁34座。建成跨暗渠涵管、倒虹吸11座。整个工程自开工到2000年9月底,共完成土方618.96万立方米,石方(砂砾石)10.67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25.70万立方米;耗用钢材1.27万吨,木材0.33万立方米,水泥5.94万吨。完成投资28503万元,到位资金2860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