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丽来相机的诞生
美国着名的发明家艾德温·兰德以其研制的瞬时显像照相机而闻名于世,同时他还是世界上最富有成果的着名企业家之一,他所获得的专利达200多项。
1937年,兰德正式成立宝丽来公司。兰德十分有头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有人把他介绍给华尔街的一些大老板,他们对兰德的才能和工作效率十分赏识,向他提供了37.5万美元的信贷资金,希望他把偏光片应用到美国所有汽车的前灯上,以减少车祸,保证乘车人的安全。1939年,“宝丽来”公司在纽约的世界博览会上推出的立体电影更是轰动一时。不过观众必须戴上该公司生产的眼镜才能入场,这又为“宝丽来”赚了一大笔钱。
有一次,兰德给他的女儿照相,小姑娘不耐烦地问:“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照片?”这句话触动了兰德,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发明了瞬时显像照相机,取名为“宝丽来”相机。它能在60秒钟内洗出照片,所以又称“60秒相机”。
“宝丽来”公司1937年刚成立时,销售额为14.2万美元,1941年一年销售额就达100万美元,1947年则达150万美元,为10年前的10倍。“宝丽来”相机投入市场后,使公司销售额从1947年的150万美元猛增至1957年的6750万美元,10年里增长了40倍。
兰德并不就此停步,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又制造出一种价格便宜,能立即拍出彩色照片的新相机。兰德说:“一个企业,不仅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改善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而且要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样,企业就不会停滞不前,将永远充满活力。”
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商业竞争中最关键的问题,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小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如何依靠技术进步求得生存与发展,如何依靠技术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而中小企业因其经营环境及自身能力的制约,常常陷入需要创新以推进企业发展却又难以承担创新风险与投入的两难困境。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成果。中小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不但要对经济、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调研,还要在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组织等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以较低的风险收获创新带来的高额回报。
改变电风扇的颜色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在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风扇卖不出去,企业陷入危机。七万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思地想尽了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风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风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电风扇的黑色都改成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风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至在全世界,电风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常规”在某种程度上是束缚管理者创新的“圈套”。没有创新,企业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可能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创新即突破常规,创造机遇,找到新招。
创造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具备它。但大多数的人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样,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只要打破常规,不按常理出牌,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管理者可能会不同程度地被惯性思维所左右。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都相信自己的经验,害怕改变,担心这种改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会给经营带来风险,认为目前的产品还能勉强维持……这些原因使管理者不能以超常思维改变定式,其实改变定式的思维对于企业经营的成败具有非凡意义,但遗憾的是,许多管理者宁可相信自己那种并非最佳选择的习惯,也不愿打破常规。
在工作中,人们碰到新问题总是很难彻底解决,原因就在于习惯以旧的思维方式解决新问题。企业在发展,业务范围在扩大,很多问题需要新方式、新方法去解决,而原来的模式可能存在很多掣肘。结果,原来的方式一再碰壁,人们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苦苦钻研、寻找症结。事实上,不是方法不对,只是方法不能适应目前的新形势而已。只要人们能改变和突破旧有的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艺术大师毕加索指出:“创造之前必须先破坏。”破坏什么呢?就是传统观念和传统规则。面对日益扩大的业务和生产经营方式,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只有敢于挑战规则、打破常规、尝试新事物、运用新方法、承担新风险的人,才能有所作为,摆脱危机。
让每个人都买得起车
亨利·福特刚到底特律时,白天在店里修机器,晚上在一家名表店修表,业余时间就研究汽油发动机。1891年,他加入了爱迪生照明公司,这使他有幸结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汽车研制之路上,爱迪生始终给他以激励。
当时,汽车是有钱人的消遣品,汽车制造也是手工作坊式的。亨利的梦想是要生产每个人都买得起的汽车。1896年6月4日,亨利在底特律家中的棚屋里造出了他的第一部汽车——-“四轮车”。它的样式很简单,几块铁板松散地安在四个自行车轮上,前面装上一个门铃。组装好的车出不了门,他就拿斧头把墙砸开,并在倾盆大雨中把车开上大街。这个“怪物”惊呆了路人,它时速达到20千米,比别的车都快。结果,连原本愤怒的房东都没有责怪他,反而为棚屋造了个活动门方便汽车出入,而这就是后来美国车库的雏形。
1903年6月16日,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成立了。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这也标志着世界汽车工业革命的开始。T型车没有一点儿为舒适和美观附加的装置,被当时的媒体评论为像个“农民”,只有骨头和肌肉,没有一点儿赘肉。亨利则不以为然,他坚持汽车就是服务大众的,开豪华车是一种罪过。T型车最初售价为一辆850美元,而当时其他的汽车要卖到4000多美元。
T型车在市场大获全胜,但亨利并未裹足不前。1913年,福特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每分钟生产一辆T型车。到1914年,T型车已占领美国汽车市场半壁江山。
亨利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也从汽车业扩展到了商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他建立了汽车经销商体系;在他的努力下,加油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他还大力游说政府修路,使美国有了州际高速公路。
亨利·福特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他的“造百姓车”的理念——汽车不应该属于少数富人,而应该让每个人都买得起。“更多,更好,更便宜”是他的经营创新理念,也正是由于这种创新理念,福特公司才在当时的1000多家汽车公司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