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伟人,他们的伟大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于他们杰出的人格,在于他们伟大的思想。 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的那样,“一个人只有思想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给孩子们讲名人的故事, 不仅能够给他们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还能让他们知道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具有什么的品质和情操。人的性格和品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更要优先于文化知识教育。
一、大汉王朝开国功臣———张良
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年轻的时候,有过一段奇遇。
当时,张良还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年轻人,一天,他自己闲着没事四处闲逛。 在一座桥上,他碰上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 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脱下脚上的破鞋,然后丢到水里,对张良说:“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非常生气,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他刚想发怒,但是看到老头年纪很大,所以就忍着气,到水里帮老头把鞋子捡回来。 谁知道这老头得寸进尺,他不但不接自己的鞋子,反而把脚一伸,吩咐张良说:“给我穿上!”张良真是无言以对,但是他想老人家这么大年岁,既然鞋子都捡回来了,再帮他穿上也是举手之劳。 于是张良跪在桥上,帮老头穿好了鞋子。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连谢谢也不说,转身就走了。 张良自己站在桥上感到非常迷惑,正在这时,老头又回来了。 老头笑着对张良说:“我看你人品不错,气度也不寻常,将来一定是个可造之材。 这样吧,5天以后,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感觉这位老人家一定不是寻常的人,于是就诚恳地跪拜说:“谢谢老先生,晚辈一定准时来倾听教诲。”
5天后,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看到老头已经在桥头上等着了。 他见到张良,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真是没有礼貌!”说完他转身就走,没走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五天之后再来找我吧,别再迟到。”
张良自己也感到很惭愧,5天后,天刚蒙蒙亮,他就来到了桥上。可是没想到,老人家比上次更早,他又先到了。 老头声色俱厉地责骂张良说:
“为什么又迟到?实在是不像话!”说完,他甩手就走,临走又丢下一句话,“5天之后你再来吧!”
两次过后张良惭愧不已,到第 4 天晚上,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就起来了,他摸着黑赶到桥头,幸好老头还没有来。 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他看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非常高兴地说:“孺子可教!”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交给张良, 并对他说:“这本书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你要好好学习。”还没等张良回过神,老头就已经没了踪影。
等到天亮,张良看清楚手里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这是天下早已失传,极其珍贵的书,张良自己也没有想到。
从此以后,张良夜以继日地学习《太公兵法》,后来终于成了大军事家。 他辅助刘邦,建立起大汉王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功臣。
故事寓意:
张良本是个无名小卒, 但是他并不自卑,对待别人宽宏大量,至诚守信,做事勤勉,最终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故事也告诉我们,良好的素质、高尚的品德、勤勉的学习态度,都是人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曹操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 部队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走了几天,一点水也找不到。 将士们一个个口干舌燥,走得非常辛苦。 当时正是盛夏,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仿佛要把大地烤焦一样。 曹操的军队已经十分疲乏,再加上天气炎热无比,很多将士都晕了过去。 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却始终弄不到一滴水喝,这样下去,大家都会被活活渴死。
曹操看见这样的情景,心里也非常焦急。 他骑马奔向旁边一个凸起的山丘,在山丘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 可是茫茫的戈壁上到处都是沙漠和碎石,根本找不到一点绿色。 曹操非常失望,他回头看看自己的将士,一个个东倒西歪,饥渴难耐,看上去怕是不能再继续行军了。
曹操是一代枭雄,智慧过人,他灵机一动,立刻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站在山丘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将士们,看啊,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上面结满了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嘴里立刻流出不少口水。 将士们看到了希望,精神也振作起来,他们一鼓作气朝着曹操所说的方向赶去。 可是到了最后,他们并没有看见什么梅林,不过他们却走出了戈壁,找到了水源。
故事寓意:
曹操在危难时刻,用自己的一句话就帮将士们渡过难关,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超强的领导才能,不愧是一代枭雄。 另外一点,这也说明,人最大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信念,因此,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始终有必胜的信念。
三、实事求是的孔子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叫孔子,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人们尊称为“圣人”。 大家都说他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其实孔子也有被小孩子难住的时候,下面就是孔子东游时的一个小故事。
话说有一天,孔子要到东方去宣讲自己的思想主张,在路上看见两个六七岁的小孩在激烈地争论着什么。 两个小孩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于是孔子就走过去,想知道他们到底在争论些什么。
其中一个小孩就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我们更近,而在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要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说:“我认为中午的时候太阳离我们近,而早上刚出来时离我们远。”孔子还是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他一时也想不到答案。
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的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就像车上的篷盖那么大,而等到中午的时候却只有盘子那么小,这难道不是因为远处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处的东西看起来大的缘故吗?”
另一个小孩争辩说:“早上太阳刚出来的时候, 感觉是清爽凉快的,而等到中午的时候却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难道这不是因为靠的近感觉热,离得远感觉凉的缘故吗?”
孔子听完两个孩子的解释之后,觉得他们的话都很有道理,因此不能分辨两个孩子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对孔子说:“谁说你知道的比别人多呢?”
故事寓意:
故事中的小孩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虽然孔子被称为“圣人”,但是他还是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故事还告诉我们,同一件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四、祖冲之和圆周率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是朝廷里面一个负责建筑的官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祖冲之从小就接触了很多建筑和数学方面的书籍,再加上他自己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了有名的博学青年。 他最喜欢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
皇帝听说了祖冲之的事情, 于是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 祖冲之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他可以更加专心地研究数学、天文。
宋朝的时候,我国的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 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
公元 462 年,祖冲之请求皇帝用新的历法代替原来的历法,于是皇帝召集大臣商议。 当时,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强烈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没有被他的权势吓倒,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反驳戴法兴。 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严肃地说:“凡事都应该尊重事实,如果你能证明古代的历法更准确,那就只管来辩论。 不要用空话吓唬人。”皇帝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结果被祖冲之一一驳倒。 但是皇帝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10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的社会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从来没有停止研究科学。 他最大的成功是在数学方面,他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 《缀术》。 然而他最最杰出的贡献应该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 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 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 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除了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 祖冲之对其他机械科学也非产感兴趣。 他造过一种指南车,不管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还造过“千里船”,一天可以航行100多里。 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故事寓意:
祖冲之从小勤奋好学,喜欢观察研究,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怕强权恶势力,敢于坚持真理,凡事都抱着科学至上的态度,使大明历得以保存。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研究,在很多领域取得成就,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五、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
以前人们学习和看书都很不方便。 古代的时候,人们把字刻在石头或骨头上;后来又把字写在竹简或丝绸上,但是这样做成本太大,而且费时费力,不容易保存。 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把字写在纸上,这样就方便了很多。 可是如果是大量的印书,那么光靠手写是不够的,于是聪明的人们又发明了印刷术。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以前印书都是把书刻在整块整块的木板上印。 这样,虽然可以同时印很多书,但是刻板的过程很麻烦,而且一块版只能用一次,太浪费。
毕昇原来只是一个负责印刷的工人,但是他喜欢学习钻研,凡事都想问问为什么,最终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这种技术使得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而且刻板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并没有靠自己的发明去赚大钱,谋高官,而是把这项技术推广出去,使得人们都能简单快捷地印书。 有些人不明白,毕昇还会亲自给他们演示,直到大家明白为止。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然后用火烧硬,再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 接着在一块铁板上铺上黏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最后在四周围绑上铁框,用火加热。 等黏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 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毕昇的师弟们对他的发明佩服不已。 一位小师弟说:“以前印《大藏经》,全部五千多卷,要雕13万块木板,几年都弄不完。 现在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 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毕昇谦虚地说:“其实我早就想改进印刷方法, 可是一直想不到,后来是我儿子给了我启发”。
大家不明白,“你儿子还很小啊,只会瞎玩,他能给你什么启发?”
毕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回乡祭祖。 有一天,两个儿子在那里玩石子,他们用石头摆出一个个字,然后拆开又摆成别的字。 同样的石头反复地摆,可以摆成很多不同的字。 于是我就想,如果把摆好的字看成刻板,那些石子不就是一个个活字吗?如果用泥刻成单字印章,把它们按不同的顺讯排起来,不久可以组成很多句子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但是这样的事情,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
毕昇谦虚地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一旁的师傅开口回答说:“这是因为毕昇最有心,最喜欢钻研,他一直都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师兄弟们茅塞顿开,不禁对毕昇又增加了几分敬佩。
故事寓意:
毕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研究,最终发明了活字印刷。 难得的是毕昇的胸襟和气度,他没有利用自己的发明为自己谋取私利,而是无私把它推广出去,为大家做贡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任何成功和成就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要靠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六、为人民服务
雷锋活着的时候,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出差,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 原来,这位妇女想到部队去看丈夫,但是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二话没说,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张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问:“谢谢你,同志,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为了赶早车,他早晨 5 点多就起床,随身带了几个馒头就上路了。 路上,他看见大雨中有一对母女,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 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 上车后,雷锋又把自己的贴身毛衣给小女孩穿上,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 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在一起搞些文娱活动,玩得非常开心。 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但是他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忙的时候。 于是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同志,一起到附近的火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为人民服务。
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
有一天傍晚,天下着大雨。雷锋从学校回来,在公路上遇到一位大嫂。
大嫂怀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还拉着一个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 雷锋忙上前打听,原来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回来,要去十几里外的地方。 雷锋顾不上自己的疲劳,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赶路。 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雷锋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他自己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大嫂本来想留雷锋吃饭,可是他却一声不吭走了。
雷锋入伍以来,多次立功受奖,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他却一直都很谦虚。 在他的日记中写着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很不够的……”
故事寓意: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不仅要学习雷锋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要学习他谦虚、好学的品质。
七、一切为了祖国
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