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里有很大一部分出自古代的文学著作,因为它们格式简单,容易上口,同时又非常精炼,充满智慧,所以一直流传下来,形成了固定的形式和意义。 成语不仅是文字上的雕琢,更有文化上的积淀,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上一章我们主要是讲一些有寓意的成语故事, 其实,成语故事中还包含着很多知识。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 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当你的孩子在亲朋好友的聚会上,信手拈来,能随口说上几个成语典故,那岂不是一件让人非常骄傲的事情吗?
一、有志者事竟成
从前有一位皇帝叫刘秀,他的手下有一位大将叫耿合。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土匪豪强张步。 张步兵多将广、人强马壮,是一个很强的对手。 张步在山东听说耿合率兵来攻,早就做好了准备,他派大将军费邑等人重兵把守住历下、祝阿、临淄三座城池,准备以逸待劳正面迎击。
可是耿合非常善于用兵,他先攻下相对较弱的祝阿,然后又用妙计接连攻下历下和临淄。 这时候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耿合和张步的大军就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势均力敌地厮杀。 在厮杀中,耿合的大腿被敌人射中,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着箭伤继续战斗。
皇帝刘秀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决定亲自带兵支援耿合。
在援兵还没到达的时候,耿合的部将对他建议说,张步的实力不可轻视,不如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大举进攻。 可是耿合却认为,把困难留给别人不是英雄所为。 因此,耿合整顿兵马,再次组织有效的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大败张步。 几天后,当刘秀带领援军赶到临淄时,战事已经基本结束。 刘秀非常高兴,他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夸奖耿合说:“过去韩信攻占历下开创汉室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接连大胜,比起韩信的功劳也毫不逊色。 以前你在南阳时就曾经请战平定张步,我当时还认为你口气太大,现在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
故事寓意:
成语的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一定会成功。 这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无论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反过来如果我们胸无大志,那么可能连一件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二、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名叫弈秋的人,他是下棋的高手,整个国家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 有很多人都想拜奕秋为师,但是却没有几个能学得好的。
后来他又收了两个徒弟,其中的一个徒弟非常专心,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下棋上,专心致志地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徒弟却不这样,他总是三心二意,不肯用心学习。
一天,奕秋正在教两位徒弟下棋,天上飞过一群大雁,发出嘹亮的叫声。其中一个徒弟专心地看着棋局,仿佛根本没有听见大雁的叫声。另一个徒弟的心却早已经不在棋局上了。 他仿佛看见了一群肥肥的大雁,自己正拉弓射箭,一只大雁应声落地,他又仿佛看见自己正在火堆旁边烤着大雁,那香喷喷的味道把他的口水都要馋下来了……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那个认真学习的徒弟已经得到了老师的真传,成为了一个围棋高手。 而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却一事无成,什么也没有学会。 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分别却这么大,难道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一样吗?不是的,是他们学习的态度不一样啊。
故事寓意:
学习必须一心一意,专心致志,那样才会学有所成。那些三心二意的人,只会浪费光阴,到头来,一事无成,什么也学不好。
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位大诗人,写下了无数精美的诗篇。 他小时候就开始学习经书、史书,但是那些书的内容十分深奥,刚开始的时候他根本读不懂。 他觉得这样太枯燥无聊,于是经常把书本扔在一边,跑到外面到处玩耍。
有一天,他看书看不下去了,于是又偷偷地跑出去玩。 李白一边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不知不觉他来到一条小河边,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河边,手里拿着一根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 老妈妈磨得很认真,连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很好奇,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于是他问道:“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我的绣花针不见了,所以我想重新再磨一条。”老妈妈头也没抬,一边说话,一边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李白还是不能明白,磨针怎么用铁棒呢?他又问:“磨针?老妈妈,绣花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知道, 我就是想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绣花针。”
李白大吃一惊,他不敢相信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绣花针,他自言自语说:“这么粗的铁棒子,怎么可能磨成绣花针呢。”
老妈妈听见李白的话,把头抬起来,她慈祥地望望李白,说:“虽然铁棒子又粗又大,把它磨成针确实很困难,可是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呀!”
李白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明白了许多道理,心想:
是啊,只要有恒心,铁棒都可以磨成绣花针。 那么读书呢?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 他感到很惭愧,于是他回到家,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故事寓意: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的是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断地去学习、努力,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四、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这一年,一个地方闹灾荒,很多人没有东西吃。 那里住着一个有钱人,平常很刻薄,家里的米多得吃不完。 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竟然一点也不难过,还有点幸灾乐祸。 后来他打算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是他的态度根本不是同情,而是施舍。
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叫那些过往的饥民们来吃。 每当过来一个饥民,他就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喂,来吃!”有时候,过来一群人,他就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 他在一旁开心地嘲笑他们,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但是他还觉得自己是饥民们的大恩人。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走过来,只见他的头发乱蓬蓬地堆在一起,身上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脚上穿着的草鞋,底子都要掉下来了。
他用破旧的衣袖把自己的脸挡住,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他饿得快要晕倒了。
那个有钱人看见这个老头的模样,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然后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可是那个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 有钱人又叫道:“喂,听到没有?给你吃的!”那个饥民把衣袖拿开,瞪大双眼说:“我宁愿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
那个有钱人万万没有想到,已经饿得快要晕倒的人竟然还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他不禁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故事寓意:
人人都有自尊心,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比伤害别人的身体更加严重。 出自真心地去救济别人,那是同情,是帮助。但如果是为了炫耀自己,或是嘲笑别人,这样的行为就是施舍,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因此,即使我们是出于好心去帮助别人,也要懂得尊重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楚庄王,在历史上是一位很有名的君主,是春秋五霸之一。 可是在他刚刚做皇帝的三年时间里,却毫无建树。 他不但不理朝政,昼夜寻欢作乐,而且不听大臣的逆耳忠言,他下令:有谁敢进谏的,一律判处死刑。
看到这种状况,成公贾决定冒死进宫规劝楚庄王。 楚庄王对成公贾说:
“你知道,我已经传下命令,如果你敢出言劝谏,我就判处你死刑。”
成公贾说:“大王,我不是来给你提意见的,我是来陪大王解闷的,我们猜猜谜语怎么样?”
楚庄王说:“既然这样,那你说个谜语让我猜。”
成公贾说:“好哇。”于是他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有一只大鸟,停留在南方的一座山上,整整三年,它不动、不飞、也不叫。 大王您说,这是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稍作思考, 便胸有成竹地说:“这只大鸟停在南方的大山上,整整三年没有动,目的是在坚定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它三年不飞,是在积蓄力量使自己羽翼丰满;它三年不叫,是在静观势态、体察民情,酝酿声威。 这只鸟尽管三年来一直没飞,可是一旦展翅腾飞必将冲天直上;尽管它三年来一直不叫,可是一旦鸣叫起来,必定会声振四方,惊世骇俗。 成公贾先生,你放心吧,你的用意,我已经猜中了。”
成公贾惊喜地点点头,欣然离去。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处理国事。 他根据三年来的明察暗访、调查研究,提拔了五位忠诚能干的大臣,罢免了十个奸狡无能的大臣。 楚庄王的决心和处事的魄力,让文武百官心服口服,因此大家都十分高兴。 楚国的老百姓也都奔走相告,庆幸有了一位贤君。
故事寓意:
那些一直默默不语的人不一定就是无能之辈, 那些有大智慧的人也不见得就一定高谈阔论。 真正有才能的人并不急着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先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待最佳的时机,一旦时机成熟,就会一鸣惊人。
六、价值连城
相传和田出美玉,所以很多人都去那里挖玉石。 有一个楚国人,他在山中砍柴的时候发现一块玉石。 凭着对玉的了解,他认为这块玉石经过打磨之后, 一定是块宝玉。 于是他决定把这块玉石拿去献给楚国的国王——厉王。 厉王自己对玉器并不了解,所以就找来工匠进行鉴定。
那位工匠一眼就看出这是块宝玉,但是他知道如果实话实说,那位樵夫一定会受到重用,那自己就会受到冷落,所以他对厉王说:“大王,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根本不是什么宝玉。”厉王听了这话非常生气,他大声喝道:“大胆的樵夫,竟然敢用一块顽石来欺骗我。”接着就命令卫兵砍掉了樵夫的左脚,把他赶出了皇宫。
后来厉王死掉了,武王当上了皇帝。樵夫又把那块玉石献给武王。武王也找来工匠鉴定。 工匠出于私心,告诉武王,那只是一块顽石。 樵夫又被赶出了皇宫,而且自己的右脚也被砍去。
不久,武王也死了,文王做了皇帝。 樵夫又想进宫去进献宝玉,因为他知道这是一件宝物。 可是他没了双脚,走路非常不方便,又恰好赶上连夜下雨,他倒在水中,为了自己的命运痛哭不止。 一连三天三夜,他把泪水哭干了,眼里哭出血来。 幸运的是,文王路过此地,听说了樵夫的事情。
文王是个英明的人,他马上派人把樵夫接进皇宫,并找来最好的工匠打磨那块玉石。 工匠用凿子小心翼翼地把玉石的表层敲掉,里面果然露出了晶莹剔透的宝玉。 文王又命令工匠把宝玉雕琢成璧,终于成就了世上罕见的宝物。 文王很感激樵夫,因为樵夫姓和,所以就把宝物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秦王听说楚王有这么一件宝贝,提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换,所以就有了“价值连城”这个成语。
故事寓意:
樵夫虽然被冤枉两次,但是他仍然相信自己手中的玉石是宝物,体现了他为坚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厉王和武王对事情的真相一无所知,却不愿意去研究、发现,是个愚蠢的人。工匠妒忌别人的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隐瞒事实,不惜违背自己的良心。这也说明一个道理,真理是不会被抹杀的,是金子早晚会发光。
七、苛政猛于虎
春秋时期,国家腐败,各种各样的税不计其数,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所有的收入还不够用来交税,人们的生活非常悲惨。 没有办法,有些人只好躲到大山、森林、或者是荒野去住,虽然那里的生活也很艰难,但是却不必担心交不了税。
有一家人,他们逃到泰山脚下。 一家三代从早到晚,砍柴打鱼,虽然很困难,但总算能勉强生活下来。 ?泰山周围,经常有野兽出没,还有老虎和豺狼这样的猛兽。 一天,爷爷上山打柴,回家时遇上一只老虎,等家人找到他时,就只剩一堆骨头。 家人十分伤心,可是为了生活也只能这样。
过了一年,父亲到山上采药,又遇见了老虎,父亲逃跑的时候,不小心摔进了悬崖,连尸首都没有找到。
好好的一家人,就只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 母子俩商量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可是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在山里生活更好一点。 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 母亲难过极了,一天到晚坐在家人的坟墓边痛哭。
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路过泰山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听您哭得这样悲伤,一定有十分伤心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城里搬到这里来的,住在这里好多年了。我的公公、丈夫都是因为老虎死的,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说完又大哭起来。孔子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母亲忍住哭声说:“这里有很多人家和我们一样,都是从城里搬出来的,这里虽然有老虎,但是却没有那么多苛捐杂税啊。”
孔子听后,十分感慨。 他对弟子们说:“苛捐杂税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猛啊!”
故事寓意:
相比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人为的迫害更加严重,更加让人伤心,因此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
八、甘蝇学射
甘蝇是古时候一位非常著名的神箭手,他只要张弓射箭,不管是天上的飞鸟还是地上的走兽,都会应声倒地。 甘蝇有一位了不起的徒弟名叫飞卫,飞卫和甘蝇学习射箭很多年,他又虚心又刻苦,后来他的技术甚至超过了老师。
后来有个叫纪昌的年轻人又来拜飞卫为师。 飞卫对他说:“要想学好射箭,首先要学会一种本领,那就是集中精神,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分心,不能眨眼睛。 做到这点之后,你才能跟我学习射箭。”
于是纪昌回到家里,开始练习。 他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地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 两年以后,就是锥子已经快剌到他的眼睛了,他也能一眨不眨。纪昌再次去找师傅飞卫,把自己的收获告诉了他。飞卫点点头,接着说:“虽然你做到了这点,但是这还不够,你还得练好眼力。 当你能够把极小的物体看得很大, 把模糊不清的目标看得很清楚的时候,你再来跟我学习射箭吧。”
纪昌又回到家,他捉了一个虱子,用牛尾巴拴着,然后把他吊在窗口上。 他每天都面对着南方,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只虱子。 十多天后,虱子在他眼中满满地变得大起来,三年以后,那只虱子在纪昌眼里竟然变得像车轮一般大小。 他再看其他的东西,觉得都跟山丘一样巨大。
于是纪昌便拉开自己的弓,搭上自己的箭,对准虱子射去。 箭头贯穿了虱子的心脏,而牛尾巴还好好地悬在空中。
纪昌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恩,你已经没有必要再和我学了,因为你已经成功了!”
故事寓意:
学习一种本领, 一定要掌握它的技巧和关键,然后按照步骤一步步扎扎实实去练习。 急于求成,害怕吃苦,都是不会成功的。
九、后来居上
汉武帝时期,皇帝身边有三位有名的大臣,他们都有很高的官位。 这三个人都在皇帝身边,帮助他治理国家,处理事情。 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差不多,但实际上他们升官的过程却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