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但是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有正义感但是惧怕赵高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小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 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寓意: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它警示人们,做人做事都应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摄于权势而说瞎话。
三十八、出尔反尔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再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年,邹国同鲁国打仗,结果大败而归。 邹穆公十分气恼,认为邹国的老百姓不支持自己的长官,就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处罚这些百姓。
邹穆公说:“在这次战争中,我的官吏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看到自己国家的长官被杀,却坐视不救,实在可恶!如果杀掉这些老百姓吧,他们人又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这些老百姓又太可恨了。 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完后,说道:“在那荒年的日子里,您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的啊?
也许大王不记得吧,饿死的老弱病残添满山谷,年轻力壮的四处逃窜,妻离子散。 当时您的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国库里堆满了财宝。 可是,您不但没有开仓赈济灾民,而且您的那些官吏还依然过着花天酒地、淫秽腐臭的生活,这不就是在残害老百姓吗?遭殃的老百姓至少也有好几千吧?您抱怨老百姓见死不救,那么您的官吏们救过他们吗?‘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您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样回答您。 老百姓这样回答您,您又能责怪谁呢?如果国君关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会拥护国君,自然会心甘情愿地为国君出力,直至牺牲他们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孟子的话,默然不语,面带愧色地退去了。
故事寓意:
故事出自战国?孟轲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指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后来,特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或言而无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该言行一致,如果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学会帮助别人。
三十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
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跟自己又没有关系,用不着大惊小怪。 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他鱼都没有逃走。
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 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水、火、鱼三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浇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 比喻无端受祸。
故事也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而细致,善于发现事情之间的联系。
四十、抱薪救火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 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 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 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 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人,魏国损兵折将,损失最大。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 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他为了活命,就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十分害怕,所以就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都贪得无厌, 你这样用领土和主权去换取和平是不行的。只要你的国家还有一寸土地,秦国就不会善罢甘休。这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几年,魏国终于被秦国消灭。
故事寓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魏世家》,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薪不尽而火不止。 “抱薪救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是啊,我们如果想消灭灾害, 一定要使用正确的方法,不然,反而使灾害扩大,变得更严重了。
四十一、黄粱美梦
从前有一位年轻的书生叫卢生,他上京赶考,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 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和吕翁谈话的时候,连连抱怨自己穷困的境况。 吕翁从行李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休息一下吧,或许梦里可以得到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还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了一会。不想,卢生刚躺下,立刻就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 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受封为“燕国公”。 梦里他有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大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梦里卢生真是子孙满堂,福禄双全。他一直活到80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 这时,卢生才发觉原来只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饭还没有熟。 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不由得百感交集。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到最后都是两手空空,就像一场梦。 要想获得快乐,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
故事寓意:
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活在梦里,只有那些好吃懒做、好高骛远的人才会靠幻想活着。 要想实现美丽的梦想, 只有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去创造、去打拼。
四十二、一毛不拔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 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作对,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
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天下的问题,绝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说:
“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
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绝不会干的;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
故事寓意:
“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这样的常常会只考虑自己,忽略全局利益或他人,其结果往往是众叛亲离。
四十三、百闻不如一见
汉朝的时候,西北边境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
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越过边境,并派人和匈奴结盟。
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 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经过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四十四、道听途说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人叫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爱说空话的人。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不可能!”
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也不可能。”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大概是3只鸭子吧。”
艾子还是不信。
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
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10丈宽,10丈长。”
艾子听了说:“哪有这事,不可能的。”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大概有20丈长吧。”
艾子忍不住问道:“世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故事寓意:
孔子评道:“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涂:通“途”)。意思是:从道途中听了没有根据的话而乱传,是很不道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听到比较离谱的事情时,最好能做进一步求证,不然很可能是被别人夸大过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已经失实了。
四十五、鸡鸣狗盗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 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 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 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 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 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
“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 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平时舍不得穿,就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 于是他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 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 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 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鸡叫得比平时早,但是也只能按照规定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 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故事寓意: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现实生活中,常用这个词警示人们,应该光明正大做人做事,不能使用一些小计俩蒙骗或蛊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