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的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所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总统,4月1日,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至此以北京为首都的统一的中华民国政府已正式形成。袁世凯在掌握北京政府期间,为了复辟帝制,实现其独裁统治,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的利益;对内则直接向辛亥革命的成果开刀,将责任内阁变成自己的御用工具、制造“宋案”、破坏政党政治、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等。为了捍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发起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了北京政权,中国便形成了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出现了府院之争、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这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尽管在这期间的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起了二次护法运动,以推翻北京的军阀政府,但都失败了。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它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武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增强了人民民主自由观念。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突破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进一步增长的条件下发生的,它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随着国共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革命蓬勃兴起。进行了建立黄埔军校,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国民革命军北伐等一系列活动。在国民革命迅猛向前时,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的情况,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以及蒋介石、汪精卫集团的叛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1月9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蒋介石在南京政权中的核心地位确立。为了推翻北京政府,统一全国,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第二次北伐,6月,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垮台,国民政府宣布全国统一完成,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确立了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政府的多次“围剿”,革命力量得到迅速发展,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蓬勃展开。
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社会各政治力量的态度发生变化,随着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中华民族的危亡进一步加深。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社会各政治力量进行重新组合,结成了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对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抗日战争分三个阶段,防御阶段是1937年的7月7日到1938年10月,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相持阶段是1938年到1945年,日本在侵占武汉后,改变了侵华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采取政治诱降的政策;汪精卫集团在日本的扶植下,建立了伪中央政权;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继续抗日的同时,加剧了反共摩擦活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则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主战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盟军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反攻阶段是1945年,根据雅尔塔协定,8月8日,苏联发表对日作战宣言,中国的抗日战争转入了全面大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仪式,至此中国抗日战争结束。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派政治力量斗争的主要表现集中在三种建国主张上,重庆谈判、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给人民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但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中原解放区为重点,发动了全面的内战。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同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抗议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正义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反对蒋介石的第二条战线。1948年9月至次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4月,发起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了。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五讲)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
一、北京政府的建立和统治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袁世凯和帝国主义的威胁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再次暴露出他们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部分妥协势力逼迫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无奈表示只要“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在得到革命阵营方面的确切允诺后,便逼迫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则向临时参议院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日后专制独裁,在辞职咨文中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并遵守参议院所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申明在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后他才正式辞职。孙中山幻想使袁世凯脱离北京老巢,使其无法施展阴谋诡计,并以《临时约法》对袁世凯加以约束,从而把中国引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
袁世凯的势力在北方,他自然不会轻易离开北京南下就职,更不愿定都南京。在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特派蔡元培、宋教仁等为专使前往北京,意图在自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前,迫使袁世凯到南京就职。善于玩弄两面手法的袁世凯为蔡元培等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还假惺惺商讨南下路线问题。可是,正当北上的专使以为不负使命的时候,袁世凯却暗中指使其北洋嫡系部队相继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制造暴乱,肆意焚掠,甚至把迎袁专使蔡元培的寓所也抢劫一空。接着,北洋军的将领们又联名发出通电,声称临时政府不宜设在南京,临时大总统不便南下就职。帝国主义列强则以保护使馆为名,纷纷从外地调兵入京,局势顿趋紧张。于是,袁世凯便以此为借口,表示南下就职“暂难办到”。独立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大造舆论,极力反对孙中山定都南京的主张。在北京的蔡元培等人也为袁世凯制造的假象所迷惑,电请南京临时政府撤销原议,改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孙中山被迫再次做出了让步。3月6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10日,袁世凯便宣誓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2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后,3月13日,经参议院讨论通过了由唐绍仪任第一届内阁总理。唐绍仪在清末是深得袁世凯信任的官僚,这时加入了同盟会,以“调和南北”自居。3月25日,唐绍仪南下组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如陆军总长一职,袁世凯便坚决不肯交给黄兴,而由他的亲信段祺瑞充任,但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也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连同唐绍仪在内的10个阁员中,同盟会占半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4月16日,国务院在唐绍仪等回到北京后宣告成立。这样,中华民国的行政机构就在北京正式运转起来。
在行政机关迁京的同时,作为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也于1912年4月4议决8日起全体北迁。不过,这时议员正在改选,而改选的结果是同盟会在参议院中的优势丧失,共和党的席位大大增加。4月29日,参议院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迁京后的开院仪式。5月1日,参议院改选了议长,统一共和党的吴景濂、共和建设讨论会的汤化龙当选为正、副议长。作为立法机关的参议院在北迁之后,也开始正常运转起来。这些表明,临时政府的北迁工作基本完成,以北京为首都的统一的中华民国政府已正式形成。
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之初,不得不表示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1912年6月,他首先向《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开刀,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唐内阁倒台后,国民党人宋教仁主张积极从事民主政治的建设,通过全国民主选举产生国会、制订《宪法》,由国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内阁,坚持“责任内阁”,以保障《约法》的贯彻执行。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1912年8月,在征得孙中山、黄兴同意后,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推孙中山为理事长。不久,孙中山委托宋教仁代理理事长。国民党成为参议院中的第一大党。
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第一届国会选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次国会由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一院制改为参、众两院制。选举结果,国民党在两院中所获席位均遥领其他党派之上。宋教仁认为这是通过议会斗争取得政权的时机,他到处发表演说,声称要以国会多数党的资格组织新内阁。袁世凯对此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于是派人于1913年3月在上海将宋教仁杀害。4月,袁世凯又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用作武力消灭国民党的军费。这一连串严酷的事实,使孙中山等惊醒过来,并号召国民党人立即兴师讨袁,举行继辛亥革命之后的“二次革命”。但此时国民党组织涣散,意见分歧。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少数人拥护孙中山的主张。以黄兴为首的在北京担任议员的国民党人,反对武力讨袁,主张以国会力量反对善后借款,进行“法律倒袁”。
正在国民党内部争论不休时,袁世凯首先是指使梁启超、汤化龙等人,将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合并,组成进步党,与国民党对抗;他还授意北方各省都督,通电斥责国会反对借款是“不顾大体,无理取闹”,向国民党议员施加压力,把“法律倒袁”的呼声压下去。6月间,他声称江西、广东、安徽三个国民党都督通电反对借款是不服从命令,下令免职,继而派兵南下,发动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才被迫应战。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独立,组织讨袁军,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接着广东、安徽、上海、福建、湖南等地也宣告独立,举兵讨袁。但由于国民党涣散无力,已失去号召力,不可能广泛地发动和组织群众;讨袁军又缺乏统一指挥,甚至还有一部分被袁世凯收买。而袁世凯却得到帝国主义的积极支持。因此,南昌、南京很快被袁军攻占,“二次革命”失败。
袁世凯以武力镇压了南方的“二次革命”,而在北京却保留着国民党议员占多数的国会。其目的是要国会选他做正式大总统。1913年7月,任命熊希龄为内阁总理。9月,内阁组成,梁启超、张謇入阁,号称“第一流人才内阁”。袁世凯违反先制定宪法,然后按宪法规定选举总统的法定程序,迫不及待地要做正式大总统。他示意各省军政长官通电要求先选总统,后定宪法,向国会施加压力。在内外压力下,国会宪法会议违反法定程序,在宪法制定前于10月4日公布《大总统选举法》。10月6日举行选举,袁世凯收买数千名便衣军警、地痞流氓,打着“公民团”的旗号包围国会。议员们从上午8时至晚10时,忍饥挨饿,连选三次,最后国会屈服,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次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10月10日,袁世凯特意在太和殿举行就职仪式,俨然以皇帝自居。
袁世凯当了正式大总统后,并未满足。为了实现登上皇帝宝座的美梦,他又于1914年1月下令解散国会,5月废除《临时约法》,公布被称为“袁记约法”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并把总统的权力扩大到同皇帝一样。袁世凯根据“袁记约法”,又成立了代行立法机关职权的参政院。这个参政院为袁世凯修改了《总统选举法》,其中规定:总统任期改为十年,可连选连任;总统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被推荐者并无任何限制。这样,袁世凯不仅可以终身担任总统,还可以由他的子孙继任,致使中华民国仅是徒有其名而已。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之机,为了独霸中国,1915年1月,日本又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了当皇帝,竟接受了其大部分条款。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进一步加紧了复辟帝制的活动。1915年,袁世凯授意他的美国顾问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一文,胡说中国人知识太低,只适合君主制。袁世凯还指使其党徒组织“筹安会”,为复辟帝制大造舆论。9月,各省袁派势力纷纷派代表赴京请愿,代表所谓国民公意,拥袁世凯当皇帝,并成立了“全国请愿联合会”。10月,参政院在请愿联合会的催促下,决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议决国体问题。在袁世凯的操纵下,各省的所谓代表很快选出,接着又在当地进行了国体投票。11月,1993票全部赞成恢复帝制。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爬上了皇帝的宝座,并宣称自1916年起改用“洪宪”年号。